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美女,欧美一性一交

農村經濟學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2-05-13 06:04: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村經濟學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村經濟學論文

篇1

2.會計核算規范化

農村經濟管理部門要認真執行農業部《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按照規定設置會計賬戶、科目,實行規范化記賬。凡是一事一議工程建設業務,必須通過“一事一議資金賬戶”核算,對項目超支部分,可在不新增村債基礎上,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在集體積累或費用中列支。施工方結賬時,必須提供完稅票據,經村監委會審核后,報鄉鎮主管領導審批,實行轉賬付款。對農民提供的少量零星用工,在履行上述程序后,可實行現金結算,但在支出票據上要詳細注明用工項目、數量、工值等需要說明的事由。

3.資產管理常規化

為做好一事一議公益性資產管理工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誰養護”的原則,結合本地實際落實管護責任主體。根據我省實際,村級水渠、堰塘、橋涵應由村民委員會落實監管主體,管理、維修、養護由受益人負責;機電井、小型提灌或排灌站等小型水利設施可采取承包方式落實到責任人管理,科學制定承包費標準和受益范圍,做到自收自支;村級道路、戶外村內環衛設施、植樹造林、綠化美化、村容村貌等由村民委員會安排專人管理,所需費用由村管理費列支,或通過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方式解決。

4.審計監督全程化

農村經濟管理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堅持依法行政,在保證村務監督委員會正確行使審核權的基礎上,對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行為實行全程審計監督,嚴把“五關”,一是嚴把籌資籌勞關,做到程序、范圍、標準、數量符合法律規定,嚴厲懲處弄虛作假套取國家資金的行為;二是嚴把資金、勞務管理關,農村審計機關要采取多種審計方式相結合的辦法,開展籌資籌勞專項審計工作,及時查處坐支現金和勞務行為,全部納入賬內核算,真實的反映公益事業建設成果;三是嚴把獎補資金使用關,保證專款專用,對貪污挪用專項資金的行為一律依法處罰,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查處;四是嚴把會計核算關,做到入賬票據真實合法、手續健全,記賬方式、方法符合規定;五是嚴把資產管理關,主要審查一事一議資產管理制度制定和落實情況,審查投資興建的公益性資產是否得到管護和維修,有無損壞和流失情況等。

篇2

交易成本是指完成交易本身所需的成本,如時間﹑精力。交易成本可分為事前成本與事后成本,事前成本包括搜尋信息成本、談判成本、契約成本;事后成本包括監督成本、突發狀況成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產品總成本構成也應該由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兩部分構成。他們的大小都同樣與農業經營規模相關。

轉型成本又叫生產成本,具體由三部分組成:活勞動消耗,流動資本消耗,固定資本消耗。

活勞動的消耗,對于小規模經營的農戶而言,由于家庭成員是以血緣為基礎結成的利益共同體,激勵效果比較顯著,同時在生產時間安排上也具有較大的靈活性。相反,大規模經營的農場一般采用雇工經營或集體經營方式,不僅存在激勵和約束機制問題,而且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并且隨著農場雇工人數的增加或集體成員數量的增加,管理費用也要相應地增加。

流動資本的消耗與農業規模大小沒有直接關系。農業流動資本主要體現在化肥、農藥、良種和其它原材料等流動資產上。一般說,可以在較小面積的農地上投入更多的流動資產,也可以在較大面積的土地上投入更少的流動資產。因而流動資本的消耗與農業規模沒有直接關系。

對固定資本的消耗,農業經營規模大小與單位產品所分攤到的成本有直接的關系。固定資本主要體現在機械、建筑物等固定資產上,在購買和使用上具有不可分的特點。一般地說,農業經營規模越大,固定資本能夠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在其生產能力允許的范圍內,隨著產量的擴大,單位產量所分攤的成本就會降低;而小規模經營的農產,不僅購買固定資本比較困難,而且利用也不充分,因而單位產品分攤的成本就比較高。

由于以上特點,在使用機械耕作的條件下,大規模農場的成本費用比較小,而小農戶的成本費用則比較大。

交易成本,具有不可分的特點,無論農戶經營規模大小,其交易成本大體相近。因此,農戶經營規模越小,單位農產品所要分攤的交易成本就越高。近年我國出現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戶對農產品信息掌握不完全,而農戶要掌握農產品的完全信息,就要花費比較高的信息成本。對小農戶而言,他根本無法支付高額的信息費用。

而在以機械耕作為主的情況下,農業小規模經營不但生產成本高于大農場經營,而且交易成本也遠遠高于大農場經營,因此農業小規模經營的總成本也高出大農場經營總成本。

如上所述,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農業小規模經營的成本要高于大規模經營的成本,在市場競爭中,小規模經營的農戶居于不利的地位。要改變小規模經營農戶的不利地位,就要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因此,在當前應當重點推進農戶外部的合作,即建立農業合作組織,通過農戶之間的合作,達到降低交易費用的目的。

二、制度變遷理論決定著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的原則和模式

1、堅持合作組織的建立由農民自己組織的原則。政府在農村經濟組織建立中應堅持監控、引導、扶持的基本原則,減少行政介入,政府不再作為創建主體,政府人員也不再兼任經濟組織領導,政府與經濟的關系由上下級行政等級關系轉變為政府對社團組織的調控行為,逐步退出對農村經濟組織的經營管理,還權于民。農村經濟組織的組建應充分尊重農民的平等主體地位與合作意愿,堅持自由進出。只有堅持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由農民自己組織的原則,讓農民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自發組織起來,在實際運行中,必須堅持民主原則,使每一個成員的利益訴求都能得到表達和尊重,一切決策行為,利益相關者均可參與,而且保證每一個成員在組織內能獲得與其成本和風險對等的收益,這是一個經濟組織良性運轉的條件。無論是服務型專業合作組織還是利益代表型組織,其組織宗旨必須堅持為內部成員服務,對內不以盈利為目的,使成員獲得實惠,維護成員和本行業利益。

2、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這種新型的合作經濟組織不能與過去的生產合作社混為一談,它可以是農民生產上的聯合如農民組織的土地股份制合作組織。也可以是在經營服務領域中發展起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經濟組織,也是現階段農民經濟組織的主要形式。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提供農業生產的聯合或生產資料的采購,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與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等服務。合作組織可以采用企業的形式,也可以與其他農產品加工企業或農產品批發市場掛鉤,把產加銷連為一體,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體制。管理制度上國家可賦予農村現有的村委肩負引導宣傳合作組織的任務,也可直接從村委會分離出純粹經濟意義上的合作組織,農民的組織都應得到法律的保護給予其法人地位。

三、由新制度經濟學得出要盡快建立農村合作組織的相關措施

1、清晰產權,變農民承包的土地的債權性質為物權性質,賦予農民對農地擁有完整的經濟所有權。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界定越完整越能提高效率。因為市場交易過程存在交易費用,如果所要交換的物品沒有明晰和專一的可以自由轉讓的產權,那么為交換的順利進行所需的各種費用支出就非常高,甚至高到交易無利可圖的程度,所以必須首先明晰產權。優化產權配置是降低市場機制運行的社會費用和優化資源配置的首要前提。農地產權制度作為正式規則,通過其強有力的實施機制的建立并充分發揮作用,能有效地增強農民交易談判能力。它能有效遏制利益集團通過重構產權而對收益進行再分配的謀利行為。農民因有獨立的經濟所有權,而具有了維護自身利益的土地權利基礎和組織法律保障。所以要從法律上使農民得到了長期而又穩定的土地使用權,把土地使用權物權化。

2、在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基礎上,繼續把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起來。我國農民數量多、規模小,近些年發展了不少農民專業合作社,但生產規模也就相當于加拿大的一個家庭農場,迫切需要進行再合作、再聯合,在農民專業合作社基礎上發展農產品行業協會,實行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推動貿工農一體的農業產業化。

3、推進金融改革,搞好資金保障。當前,農村資金供求矛盾突出,制約了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經濟發展。解決這一矛盾,就要建立以龍頭企業和農戶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政府投入為導向的投資新機制。發放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財政貼息貸款,制定統一的財政貸款貼息標準,實行市場化運作機制,鼓勵商業銀行參與貼息貸款的發放;加大對農戶小額信貸的發放力度,建立和完善農戶信用等級和生產經營情況檔案,有針對性地進行小額信貸的發放,充分依靠農村基層組織和入股社員參與信用社評估,實行農戶信息公開和貸款信息公開,有效解決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制定小額信貸相關法律和法規,確立民間專業小額信貸機構的金融機構地位,逐步建立由商業銀行以外的專業小額信貸機構為主的小額信貸發放體系。

篇3

二信息技術輔助健康教育,化抽象為直觀,增強教學的時效性

雖然體育與健康課程,體育戶外活動占絕大多數,學生也十分喜歡,但室內健康教育專題也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多數農村學校的教室已安裝了液晶電視、多媒體教學平臺,在理論教學中,通過實物投影儀、電腦、錄音機等現代教育技術和傳媒手段,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打破了教師“一支粉筆、一本書”單一的教學模式,激活了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把應學的健康知識演化成了豐富、形象、生動、逼真的立體世界,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增大了知識容量,提高了教學效果。如在四年級健康教育“保護鼻子”教學時,我充分利用自制的教學課件,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枯燥乏味的理論內容變成圖、文、聲、像相結合的生動形象內容,將趣味性、啟發性、知識性、針對性融為一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并通過師生互動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去,從直觀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鼻子,了解鼻子、鼻黏膜的作用;教會學生保護鼻子的正確方法,養成正確用鼻、護鼻的好習慣,達成了教學目標,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使學生豐富和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識。將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變成形象生動的生活知識,使學生易學易懂,教學效果明顯。

三信息技術運用于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應深思的問題

篇4

     同學們不見常見經濟學畢業論文的問題

     問:這2個題目網上都已經有人寫了,再寫老師會說是抄襲了吧?

     寫文章要有技巧,更要有新意,就如一個人說話,要說能讓人記住的話。

     方法有這樣幾條:      別人在正方,你就讓站在反方,還會有人說你抄襲嗎?所謂研究,就是探討,理念研究、學術研究永遠沒有標準答案,知道這一點很重要。      別人是大題目,你就以小見大、小題大作。大題目不好寫,要有深度,要研究透徹,要形成體系,但是,化時間搞清楚一個點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的,只要有亮點就行。

     舉例:《中小企業發展與融資問題研究》這個題目

     有人將中小企業融資難歸結為處于融資競爭的弱勢,這是完全錯誤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源還在于中小企業本身,原因有幾個:

     1、企業產權制度不完善導致企業產權不明晰,如虛假注冊資本、股權設置、企業的設立與清算;

     2、現代企業制度不完善導致經營不規范、風險成本加大,如偷漏稅、財務管理、企業行為和個人行為界限不清,政府、稅務、銀行“三表”的現象;

     3、法律環境不完善導致企業信用極度惡化,如:商業信用缺失、逃廢債;

篇5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121-02

計量經濟學課程中的相關理論、研究方法和實證模型設置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是否能夠利用它們來解決經濟實踐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是學習該課程的目的,也是該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基本要求。本研究將以計量經濟學案例―對城市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為例,從實證項目的計量經濟研究的一般范式:選題、文獻回顧與評述、數據的搜集和預處理、課程論文的寫作,以及該課程計量經濟模型構建分析和技術等內容展開研究,以期為學生計量經濟學論文的寫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選題

開展實證項目分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選題,即確定“怎么開始,亦或如何開始”的問題。選題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深化認識的過程,一般而言,需要從兩個層面進行考慮:首先應該確定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領域;然后是在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中選題感興趣的具體題目。顯然,這是兩個不同的層面,前者是對擬研究問題的一個總框架或總領域的確定,后者是要明晰一個具體的、真正的研究問題。當然,研究領域的確定要依據我們所學專業,亦或結合在諸多經管類課程學習過程中,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識來確定擬研究的科學領域。在對課程論文選題時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第一,重點選擇我們在經濟、社會等領域中給予廣泛關注的現實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選擇的問題一定是具體化的問題,而不是空洞泛泛、言之無物的問題。第二,明確研究范圍。研究的范圍可以是宏觀領域,也可以從微觀層面來探討。第三,題目的選擇不應太大。我們應綜合考慮實證項目研究的條件和現實可能,如:個人理論水平層次、數據可獲得性、完成項目或課題的人力資源、物質成本及時間條件等。作為本科生課程論文,題目不能選得過大而無重點,否則工作量太大,建議選擇具體的切實可行的“小題目”。第四,數據的可獲得性。數據來源是進行計量經濟學建模及研究的基礎,若不能獲得具體的觀測變量數據,將無法進行具體的計量研究。另外,選題過程中也應充分借鑒已有研究成果,如圖書、報刊、電子圖書館和網絡數據庫等。有效利用資料和文獻,可避免做已有學者已做過的學術研究。對收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梳理、綜述和評價,指出現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從中發現自己論文寫作可能的創新。文獻綜述和回顧是研究論文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很多人會將文獻綜述部分作為文章的引言,以保持整個課程論文結構上的連貫性。

二、模型設定與數據處理

1.模型設定。課程論文研究題目選定之后,就要考慮模型的設定和建立問題。一般來說,模型優良的判別標準有:第一,構建模型的基本準則與所得數據表現的現實相統一和一致。第二,模型構建應與經濟理論一致。第三,構建的模型需要外生變量構成回歸變量,且構建模型中含有明確因果關系。第四,參數應具有相對穩定性。第五,模型必須具有對數據的代表性和優良的擬合性。第六,模型應具有盡可能大的包容性。最后,模型的簡潔性。設定模型首先要確定模型中的變量,其選擇的依據要根據研究目的,以經濟理論為指導,抓住其主要影響因素和特征,同時根據研究需要,對所選變量進行取舍并加以檢驗,以確保避免對變量設定的誤差。當變量選擇好之后,就要對回歸模型的函數形式進行設定,使所設定的變量間函數形式能夠體現變量間的基本關系。

2.數據收集與處理。在計量經濟研究中使用的數據,包括:統計年鑒數據、對外公報、實地調查數據和人為構造數據。可用于估計參數的數據主要有時間序列數據、截面數據、面板數據和虛擬變量數據。如何取得用于實際計量的適合的樣本數據,是計量經濟研究成敗的關鍵。計量經濟研究中所用數據,要力求真實、可靠、完整,數據的質量直接關系到所估計參數的可靠性,對明顯失真的數據,應當予以剔除。收集數據工作結束后,需要對數據進行預先處理,可進行一些初步查驗與分析,這樣可得到調查數據的統計特征。

三、計量經濟分析

當設定的計量經濟模型確定之后,就可利用所獲得的數據來估計模型中的參數。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WLS法、廣義差分法、工具變量等方法估計模型中的參數。接著,還需要進行模型檢驗,主要從其經濟意義、統計推斷、模型預測等方面進行。此外還有模型診斷性檢驗,主要包括變量檢驗、殘差檢驗和穩定性檢驗。模型檢驗不存在通行的模式,每個階段的檢驗需要大量地判斷和驗證,不同學者使用的檢驗方法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我們要避免在沒有對模型進行更多深入分析之前就倉促地下結論,也需要對其進行一系列的診斷和檢驗。最后,利用我們選取的統計量數值對諸多模型的優劣程度做出判斷。經過檢驗和調整后的估計模型是符合要求的,接著就要對模型所提供的數量信息做具體的分析。根據研究目的,可能是經濟預測、結構分析、政策評價或驗證理論。對實證分析結果做出說明:如回歸系數正負符號、大小、經濟意義、檢驗結果解釋、不同估計方法的差異性等角度。

四、課程論文范例

1.題目: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購買行為的實證研究。

2.前言: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對農產品消費的研究也已成為目前社會科學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國對于食品質量安全研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國內學者開展了消費者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轉基因食品等認知、支付意愿和購買行為的研究,且成果頗豐。區域特色農產品極具濃厚的地域特性,它們在生產后被營銷到當地,會發生如何的意義?與當地消費者的互動如何?這成為了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本研究在對鄭州市240位消費者問卷調查基礎上,從微觀層面探討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認知狀況、需求動機和購買行為及影響因素。

3.數據來源與樣本特征:我們以面談形式填寫調查問卷,調查人員為高校研究生。在正式調查之前,先于2011年3~4月、6~8月進行預調查,并于2012年1~3月進行了正式、全面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消費者基本情況、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認知和購買等內容,獲得240份有效問卷。根據所調查數據,對消費者基本情況統計。

4.描述性統計分析:本文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的認知和購買、了解渠道、購買及目的、消費者對新疆庫爾勒香梨的鑒別、質量安全性和價格水平的評價。

5.計量經濟分析:模型采用以下函數形式表示。

Y=F(X1,X2,X3…X11)+μ

式中,X1,X2,X3…X11分別表示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個人月均收入、對健康的關注、對原產地的關注、銷售推廣介紹、親朋好友的推薦、個人喜好、對質量安全水平的評價和對價格的評價,μ表示隨機擾動項。本研究擬采用二元邏輯斯諦(Binary Logistic)回歸模型實證分析消費者購買行為,回歸模型可表述為:

log■=b0+b1x1+…+b11x11+μ

式中,Y1為購買過新疆庫爾勒香梨,Y0沒有購買過新疆庫爾勒香梨;b0為常數項,bi是Xi的回歸系數,μ為隨機擾動項。

6.結果分析: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消費者購買行為進行回歸分析,由于本研究構建模型主要目的不在于預測,而是定量分析與檢驗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故在回歸處理過程中,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回歸結果略)。

主要研究結論:影響消費者購買主要顯著性變量有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狀況、對原產地關注、銷售推介、個人喜好和價格水平評價等7個因素,另外可知它們的顯著性水平不盡相同。結合實際調研結果(描述統計部分),進一步可知:新疆特色農產品有著較高的認知度,相比較而言,新疆庫爾勒香梨和阿克蘇“冰糖心”蘋果的市場認知度有待提高;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著較高的評價,同時也認為價格較高;消費者對新疆特色農產品需求動機存在多樣性。

本文通過實際經濟活動―消費者購買行為研究作為教學案例,運用SPSS計算機軟件具體操作和應用,而不是從概念到概念,抽象地講解理論和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掌握并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和一般范式對實際實證項目進行分析與研究,能夠讓學生完成較高質量、有數據及數學模型支撐的“課程論文”或“畢業論文”,并達到教學效果的改善,及學生計量經濟理論分析和實際應用能力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龐皓.計量經濟學[M].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李子奈,潘文卿.計量經濟學[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Holm L,Kildevang H.Consumers’Views on Food Quality:A Qualitative Interview Study[J].Appetite,1996,27(1):1-14.

[4]Boccaletti S,Nardella M.Consum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esticide-Free Fresh Fruit and Vegetables in Italy[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0,(3):297-310.

[5]馬述忠,史清華.關于轉基因產品“加貼標簽”的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2002,(1):40-45.

[6]周潔紅.消費者對蔬菜安全認知和購買行為的地區差別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35(6):113-121.

篇6

1廣西茶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

1.1促進規模生產,深化經營體制

要確保廣西茶葉產業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解決當前茶葉產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問題,促使廣西市場有效對接,實現茶農增收。將茶葉產業化和循環經濟相互結合,不僅有利于增強茶葉產業自我積累與發展的能力,還能充分發揮、深化茶葉生產經營體制,促進茶葉產業健康發展。

1.2提高茶葉品質,開拓綠色市場

現代農業生產是以綠色食品為主目標,但目前市場上的廣西茶葉產品仍存在農藥殘留超標現象,其出口受到限制。而倡導并發展循環經濟能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安全優質的廣西茶葉,對開拓綠色茶葉市場具有重要作用。

1.3減少生態污染,實現可持續發展

茶葉生產與自然生態環境密不可分,在茶葉產業發展循環經濟中,通過循環將茶葉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廢棄物重新投入生產或消費環節,是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模式,是減少污染的根本手段,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1.4延長產業經濟鏈,促進農民增收

茶葉是廣西傳統農業產業之一,具有涉及面廣、帶動性強及平臺性好等特點,利用循環經濟相關理論發展茶葉產業,既可以通過延長經濟鏈條而增加就業機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帶動鄉村、養殖業、農產品和交通運輸等發展,又能提高農民收益,促進農村安定繁榮、和諧發展,最終帶動廣西經濟發展。

2廣西茶葉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廣西茶葉發展現狀

廣西茶葉生產具有優越的地理區位、氣候環境與種質資源條件,是我國茶葉生產的適宜區之一。廣西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在唐代就已種茶和制茶[5],且具有茶樹生長期長、開采早、產量高等特點。近年來,廣西茶葉發展迅速,2013年全區茶園面積7.22萬hm2,排在全國第11位,茶葉產量4.83萬t,毛茶產值24.41億元,加上花茶、六堡茶、茉莉花的再加工產值,茶葉產業總產值約68億元[6]。此外,在廣西80%的產茶縣為貧困縣,種茶是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就地就業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主要途徑之一。

2.2存在的問題

(1)產業化規模化程度低。廣西茶葉大多是農戶經營管理,小規模家庭作坊,生產設備落后,衛生條件較差,技術含量低,產品質量不穩定。

(2)品牌效益低。廣西有名茶,但名牌少,獲得區級品牌稱號的只有少數幾個品種,市場占有量低,與福建、浙江、云南等省的差異明顯,茶葉大多依靠專賣店銷售,缺乏品牌營銷意識。

(3)綠色壁壘。從2000年7月1日起,發達國家提高了進口茶的農藥殘留標準,檢測農藥從7種擴大到134種,因此廣西茶葉需要從根本上解決農藥殘留的問題。

3廣西茶葉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3.1企業層面

在企業中實行清潔生產,減少產品與服務中物質能量的使用與消耗。大力培育廣西茶葉生產、加工和銷售龍頭企業,推行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生產,從源頭降低廢棄物產生;改進種植技術,科學合理使用肥料和農藥,規范茶葉加工工藝,促進茶葉向綠色無公害產品發展,不僅能使污染排放最小化,還能提高廣西茶葉的市場競爭力。

3.2區域層面

生態園區是多個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法則的實踐模式,可同時獲得企業經營規模與生態效益。茶葉產業發展應以龍頭企業為依托,與其他小規模茶園相結合,形成規模經濟,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地方品牌的形成與發展,進而提高廣西茶葉的品牌競爭力和影響力。同時,在生態園區引進其他產業,如食用菌栽培、養殖、生態觀光等[1],使茶葉生產廢棄物轉化成另一種生產的投入品,提高物質能量使用率,實現環境效益最大化,構建循環型農業示范園區,形成農、工、商有機結合產業鏈及利益共同體。

3.3社會層面

首先,加強茶葉循環經濟的科技創新力度,充分利用企業、科研單位和高校的科研力量,進一步深入研究循環經濟。通過科技創新,不斷完善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能力,拓寬茶葉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方向,減少污染,提高廢棄物的再使用率。其次,政府應因地制宜,盡快制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地方性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規范,如循環經濟規劃制度、循環經濟科技支撐和示范制度、綠色消費鼓勵制度、生產責任制度等。同時加強執法力度,促進循環經濟依法有效開展。最后,加大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倡導使用和食用綠色環保產品,在消費后注重對垃圾的分類處理,提高民眾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促進循環經濟社會化發展。

循環經濟學論文范文二:高速公路建設中循環經濟理念運用

1高速公路建設對環境的影響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公路建設主要是以提高通行能力為目標,90年代以后,指導思想還停留在傳統的經濟思維中,高速公路的快速發展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材料開采方式粗放、自然環境破壞嚴重;設計觀念老舊、土地和自然資源耗費量大,水體和空氣污染情況突出。

1.1對土地的影響

公路建設用地分為永久占地和臨時占地,永久占地是公路主體工程本身和沿線設施用地,會長期占用大量寶貴土地資源;臨時占地主要包括施工便道、取棄土場、拌和站、存料場等,這類土地應該在工程結束后盡快進行生態恢復和水土保持,否則將造成土質下降甚至荒廢。《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概算預算編制辦法》中明確了土地:征用及拆遷補償費用標準,但是實際施工過程對土地的損害并不是僅此就能夠彌補的,而即使是臨時占地中的拌和站等場地硬化,對土質和生態的破壞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恢復的。除了占地,施工中對土體擾動會破壞植被、降低土地抗蝕能力,施工垃圾的隨意丟棄,棄土棄渣分散堆放都會造成土質的下降,松散的孔隙率在雨水的沖刷過程中會造成附近土地的污染,這些都直接造成土質的下降和耕地農作物的減產,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1.2對空氣、水體的影響

公路施工中的揚塵、施工機械尾氣、瀝青混凝土的污濁氣體排放在空氣中,不但污染環境、降低施工人員和附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會影響沿線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水中橋墩施工時筑島圍堰對水底的攪動、施工船舶油漬污染水體、施工污水和駐地生活污水的隨意排放,都對當地水資源造成一定的影響。

1.3噪音污染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施工過程中土石方爆破、樁基開挖、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等產生的噪音較強,尤其一些不間斷施工的工程,晝夜不停的噪音污染對施工區附近的居民生活影響很大。為了滿足人民出行,公路建設過程中不可避免要改變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破壞自然景觀,而大量土地的占用也會破壞地面植被覆蓋,造成地表裸露,影響動植物的生存環境。

2在高速公路建設中增強循環經濟理念

2.1循環經濟理念的意義

循環經濟是針對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經濟提出的,目的是將經濟活動調整為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和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環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控制到盡可能小的范圍。循環經濟理念核心內涵是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確保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良性轉化。循環經濟的建立能夠促進資源循環利用,緩解浪費,遏制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條件,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高速公路建設過程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如果能加強循環經濟理念,則會降低造價、保護環境、節約國家資源。

2.2在設計階段增強循環經濟理念

路線的整體規劃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對環境的影響,在線路的選擇上,盡量少占用農田、良田,避開礦區、學校、文物古跡等地區,要合理保護水資源,做好排水設計。山區公路應盡可能和原地形地貌相適應,盡量避免對沿線居民的生活帶來影響。線路設計時還要加強景觀設計,通過栽種植物補充路線周圍的景觀。公路綠化后的環境可以調節路面濕度和溫度,吸收公路上的噪音、廢氣和塵土,延長路面使用壽命。路基設計時可以利用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等廢料作為路基填料,合理土方調配減少大挖大填,適當布置通道、合并整治河道節約工程占地。路面施工的原材料以水泥、瀝青、砂石料為主,設計中要選用優化的材料配合比和路面結構層,推廣廢舊材料的再利用以及各種改性瀝青等新材料的使用從而節約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橋梁結構設計中要準確分析結構受力,進行合理的結構尺寸、配筋及節點等設計,不要為了安全盲目增大混凝土等級、提高配筋率,造成資金和材料的浪費。排水系統設計應對水進行合理疏導,將污水引人地面排水溝、污水池等適當位置。照明系統可以考慮采用風能、太陽能等高科技燈具,節能環保。隧道選線要注意隧道位置是否存在礦脈、瓦斯地層和含地下水的地層,避免破壞地下水資源和礦產資源。棄渣應盡量用于路基填方和橋頭路堤填土;寧可利用較遠距離的荒地棄渣也不就近占用良田;當必須占用農田時,應先將種植土運走,待工程結束后再把原種植土覆蓋于棄渣場以恢復耕種。

2.3基于循環經濟的施工階段環保理念

施工中要盡量保護土地,例如,施工便道等臨時工程及拌和站預制場等施工場地應盡量修建在荒地和劣質地上,嚴禁在沿線基本農田集中分布的區域和地質災害路段設置取棄土場,施工營地盡量設置在居民生活區附近不要占用林地或耕地。對于已占用耕地待施工結束后要及時進行復耕、綠化以盡快恢復農田的使用,防止水土流失。施工中要增強保護水資源意識,建筑材料如瀝青、油料、化學物品等要遠離水源堆放,防止散漏污染,倉庫周圍設置排水系統防止雨水侵燭;施工人員的生活污水需進行收集處理,禁止隨意排放;施工機械進行定期檢査,減少或避免漏油對水體的污染。公路施工過程中也會產生空氣污染,水泥、石灰、礦粉等材料應密封存放,瀝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灰土等盡量采用集中拌和,拌和場、預制場應進行場地硬化并遠離居民區,運輸車輛在物料表面進行覆蓋,施工便道定時灑水除塵,減少揚塵對空氣的污染。

3公路建設材料的循環利用

高速公路建設發展循環經濟主要包括將其他行業的工業廢舊物作為施工材料進行利用和將公路自身的廢舊材料重新再生進行利用,這種做法可以節約工程造價、保護國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3.1粉煤灰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粉煤灰是火力發電廠燃燒煤炭后的工業廢料,它的排放不僅占用大量土地還會造成環境污染,現作為新型材料廣泛應用于髙速公路項目中。在_工程里,粉煤灰可以代替或部分代替水泥等膠結材料進行軟基處理,也可以作為路基填筑的填料;在路面工程中,石灰粉煤灰類半剛性基層已經成為我國高速公路路面基層的主要類型;在瀝青混凝土路面中,高鈣、超高鈣粉煤灰可以替代礦粉降低填充料的成本;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摻加粉煤灰的干性水泥混凝土路面能節約25 ̄30%左右的水泥用量。

3.2廢舊橡膠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廢舊輪胎是污染環境的固體廢棄物中最難處理的種類之一,在公路建設中,廢舊輪胎粗粒碎屑可作為瀝青混凝土的部分骨料進行施工,細粒碎屑可替代部分瀝青結合料使用。將廢舊橡膠粉用于公路建設,不僅能改善瀝青混凝土的使用品質、延長瀝青混凝土的使用壽命,而且有利于廢舊產品的再生利用。同時廢舊輪胎還可以作為安全設施應用在高速公路急彎、連續下坡路段,保護車輛和人員的安全。

3.3再生瀝青混凝土在公路建設中的應用

篇7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轉型戰略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內需不足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一直未得到根本解決,尤其是廣大農村居民消費率明顯偏低,已成為中國經濟長期健康運行的隱憂。伴隨著世界經濟進入后危機時代,以及中國改革向縱深推進,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因此,深入研究農村居民生活消費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是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豐富政策蘊含的命題。

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農村。本文對傳統的居民消費模型進行修正,研究了影響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把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出、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變量引入模型。結果顯示,農村居民的人均純收入、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水平對居民消費具有顯著影響。在此基礎上,本文探討了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財稅對策。

二、文獻綜述

(一)外文文獻綜述

關于居民消費需求的研究文獻較多,如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杜森貝利提出了相對收入假說、以莫迪利亞尼為代表的生命周期假說和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持久收入假說。霍爾第一個正式把理性預期假說和LCH/PIH結合起來,得出了不確定性下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隨機游走模型。但Campbell和Deaton也提出了消費的“過度平滑性”,用以說明隨機游走假說與實證結果之間的矛盾。隨后發展起來的預防性儲蓄假說和流動性約束假說,采用了更符合現實的不確定性假定來研究消費最優化行為。

在研究財政支出對消費的影響方面,Fatas和Mihov、Blanchard&Peroti采用結構向量自回歸方法對政府財政支出與居民消費關系做了考察,結果表明財政擴張會導致產出和居民消費的顯著增加。

在研究預防性儲蓄對消費的影響方面,哈波德認為社會保險可降低居民預防性儲蓄,首先,因為在居民面臨大額醫療支出或收入下降的情況下,在困難時期保障的存在降低了家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由此可以降低居民的預防性儲蓄。菲爾德斯坦提出養老社會保障對居民儲蓄的替代效應和引致退休效應。他運用擴展的生命周期假說模型,考察了美國居民消費養老社會保障之間的關系。

(二)中文文獻綜述

我國對于消費需求的研究起步較晚,對于影響居民消費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居民收入對其消費的影響。在諸多研究當中,眾多學者都認為收入水平一直是影響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二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地均衡。陳天祥、李貴榮(2001)分析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原因,認為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可歸結為三類:較低的農村居民純收入水平;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宏觀經濟發展,其中收入水平對農村居民消費取決定性的影響。黃少安和孫濤(2005)從家庭倫理、道德習慣等非正規制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居民消費和儲蓄的特點,并沿用和擴展代際交疊模型,用最優化條件分析了我國居民在儲蓄和消費行為等方面的特征和存在的問題。

二是社會保障支出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綜述。吳敬璉(1998)指出,在社會生活越來越不確定的情況下經濟學論文,要想擴大消費首先要讓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越來越好。劉鈞(2000)認為社會保障問題制約著消費啟動的作用力度,完善的社會保障運行機制可以提高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可以替代居民用于養老和防止意外事故而進行的儲蓄。王云、辜萍(2001)通過分析社會保障制度對城鄉居民收入分配、消費觀念等消費行為的影響,認為社會保障制度與城鄉居民消費行為存在非常密切的關系,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有利于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推動經濟增長。

三是財政支農對居民消費影響的研究綜述

國內學術界對財政支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也進行了一些研究。許允彬、趙衛亞(2007)使用半參數模型考察了農村產出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財政農業支出、農村產出與農村居民消費等農村經濟變量之間是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的,財政農業支出的政策效應也會隨時間動態地變化。張陽、楊宏嶄(2010)利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對山東省財政支農支和農村消費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山東省的財政支農支出與農村消費之間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同向變動關系和相互促進作用。

四是預防性儲蓄方面。不少學者認為未來的不確定性越大,預期未來的消費增長就越大,預防性儲蓄就越多。劉麗敏(2004)認為思考中國農村居民儲蓄行為及影響因素必須要結合中國經濟體制變遷。還有不少學者研究了城鄉居民消費的流動性約束問題,認為流動性約束太強和消費者短視行為是造成我國目前消費疲軟的根本原因。

還有眾多學者分析研究了就業、人口年齡結構等因素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如施祖輝(1997)通過對就業率與居民消費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研究了就業對消費的影響。[1]

三、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情況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如下圖所示,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也呈現出大幅增長的趨勢,從1978年的農村人均消費僅為93.69元,增長到2008年的4077.05元,并且在1995年及其以后年份出現一個人均消費快速上升的趨勢,并且在2006年之后又進入了另一個快速上升的階段。

圖1 1978-2008年山東農民人均消費線條圖

以上只是對歷年數據中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規模大致分析情況,關于山東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背后增長的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分析。以下將引入一些列影響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的變量對其進行定量實證分析論文格式。

三、數據與模型設定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為1978—2008年的年度數據,原始數據來源于山東省統計年鑒(2008)及山東統計信息網,根據相關理論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山東省農村人均消費支出(ct)為被解釋變量,農民人均純收入(yt)、財政支農支出(gt)、農村消費價格指數(pt)作為影響農村居民消費的解釋變量。

其中,財政用于農業的支出主要包括:支農支出、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業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等。農村消費價格指數采用的是以1977年為基期,1977年的農村消費價格指數為100。

同時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變量進行對數變換,變換后不影響原序列的相關性。分別用Lnct、Lnyt、Lngt和lnpt表示取自然對數后的農村人均消費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財政支農支出、農村消費品價格指數。

四、多線段回歸模型

通過觀察分析山東省農村人均消費水平及其線條圖可知,數據在1995年、2006年有兩個顯著的突變點,可以建立關于人均消費水平與時間變量的多線段回歸模型進行研究,以下將對其進行分析。

建立模型:

其中,T為時間變動量,當時間為1978年時,T=1;當時間為2008年時,T=31。D1、D2為虛擬變量,在1995年以前(不包括1995年),D1取0,D2取0;在1995-2005年,D1取1,D2取0;2006年之后,D1、D2都取1。

運用Eviews 6.0對上述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到以下回歸方程:

Ct=-110.366+62.913T+103.903(T-18)D1+474.085(T-29)D2

t=(-1.332) (9.041) (6.322) (4.703)

=0.977 F=381.556DW=1.490

從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如下分析:t檢驗值(除常數項外)、F檢驗值、呈現出高度的顯著性,并且不存在明顯的自相關問題。可見,可以從1995年、2006年進行分段。

按1995、2006年進行分段,可得到以下分段回歸線性函數:

五、實證回歸分析

(一)ADF檢驗

在運用經濟變量建立模型時,通常要求時間序列是平穩的。否則,通過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回歸分析結果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偽回歸,而經濟時間序列常常是非平穩的。

運用Eviews6.0對時間序列lnct和lnyt、lngt、lnpt進行ADF檢驗,以判斷時間序列的平穩性。若ADF值大于臨界值,則意味著變量時間序列含有一個單位根,即變量時間序列是不平穩的;否則,若ADF值小于臨界值,則認為變量的時間序列是平穩的。

ADF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ADF檢驗值表(lnct、lnyt、lngt、lnpt)

 

變量

檢驗類型

ADF檢驗值

5%臨界值

結論

lnct

(C,T,2)

-3.013053

-3.574244

非平穩

Dlnct

(C,0,2)

-3.776756

-2.971853

平穩

lnyt

(C,T,2)

-2.881591

-3.574244

非平穩

Dlnyt

(C,0,2)

-3.519626

-2.971853

平穩

lngt

(C,T,2)

-2.089553

-3.568379

非平穩

Dlngt

(C,0,2)

-3.481609

-2.967767

平穩

lnpt

(C,T,2)

-2.586008

-3.568379

非平穩

Dlnpt

(C,0,2)

篇8

根據農業部(1995,P154)測算,在目前4.33億農業勞動力中,約1/3屬于剩余勞動力,絕對量約為1.2億人。事實上,根據我們測算,在1983-1994年農民收入的諸影響因素中,勞動力投入已經對農戶收入構成負效果,而對非農業收入的影響尚為正值,因此,從表面上看,大力發展農村非農產業,盡快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應該是當前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著眼點。權威部門(如農業部,1995,PP57-59)也認為應當把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作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國內大部分經濟學者也持同樣看法。的確,大部分發展經濟的先驅們在農業勞動力轉移問題上都重視和主張創造更多的城市和非農產業就業機會,自從劉易斯(W.Arthur Lewis,1954)的經典論文《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發表以來,雖然費景漢和拉尼斯(J.Fei and G.Rannis,1964)對其模型進行了修正,強調了農業生產率提高和農業剩余的重要意義,舒爾茨(T.W.Schultz)等對“隱蔽失業”理論提出了批評,但是,增加非農就業機會一直是發展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因為在給定的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下,非農業的就業機會(與農業部門的產量增長相聯系)將是提供增加實際收入、從而也是提高人均收入增長率的最好方式。雖然后來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在農業中也存著許多增加實際產出和收入的機會,但迄今為止,對于發展中國家創造就業機會的問題,人們仍然主要關心提高全部勞動力的平均產品和邊際產品,把重點放到非農業就業機會上。在眾多的發展經濟學家中,托達羅(M.P.Todaro,1985)獨具慧眼,他認為,要解決就業問題,最重要的是農村和農業的發展,需要通過制定創造性的、精心設計的農村綜合發展計劃,重點應放在農村和農業內部的生財之道。托達羅的理論對于解決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我國屬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勞動力剩余現象非常顯著。80年代初期以來,農村非農產業的迅猛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的就業壓力,但是,進入90年代后,由于鄉鎮企業的外部約束(如政策約束、市場約束、資源約束等)趨緊,內部管理機制中落后的一面逐漸暴露出來,不僅發展速度趨緩,而且吸收勞動力速度也明顯下降。比如1984-1990年,鄉鎮企業單位數年均增長20.4%,就業人數年均增長10.1%,1991-1994年則分別為9.3%和7.7%。1984年,鄉鎮企業平均每創造一個就業機會需占用固定資產原值1444元,固定資產凈值1119元;到1994年,平均每創造一個就業機會需占用固定資產原值5503元,占用固定資產凈值4324元,分別提高2.8和2.9倍。可見,僅僅依靠發展農村非農產業來吸收剩余勞動力的機會成本已經越來越大,并且在內部正效應趨小的同時,外部付效應正在呈增大趨勢。同時,我國的城鎮產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也極為有限,90年代初期起逐年趨緊的“民工潮”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與這兩種現象不同的是,一些發達地區近幾年來依靠市場大力發展水果、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等農產品及其具有高附加值特征的關聯產業群,在局部地區解決了勞動力就業問題,在現象上與托達羅的理論不謀而合。因而,我們認為,在鄉鎮企業的經營機制和產權問題沒有解決之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充分就業的著眼點應在農業內部。從各種現象分析,從主要在農業內部就業到再次大規模向非農產業轉移的時間大約要10-15年。

按照吸收勞動力的強度,可以把農業分為耕地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兩種類型。所謂耕地密集型農業主要是糧食作物,其特點主要有:(1)單位面積耕地上需要投入的勞動量較少。比如1991年,6種糧食作物平均畝用工14.2個,而棉花、油料、甘蔗、烤煙等作物分別為41.0、16.3、45.2、49.8個。在農業中,糧食產業最容易實現機械化,越是經濟發達地區,糧食作物的機械化程度就越高,投入的勞動力就越少。比如,我們在山東省的膠東平原和陜西省的關中平原各選一鄉鎮進行糧食生產成本調查,其結果是:前者糧食生產的機械化程度較高,畝用工為12.8個;后者的機械化程度較低,畝用工為14.6個。

(2)占用耕地比重最大。糧食是城鄉居民的第一生活必需品,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國際市場情況看,我國的糧食都不大可能大份額依靠國際市場,必須基于自給,而我國又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國家,人均耕地僅有1畝多一點,耕地的主要部分不得不用于生產糧食。1994年,糧食作物占用耕地面積約為耕地總面積的3/4。

(3)與農業中其他產業相比,糧食產業的技術進步較緩慢,市場化程度較低,比較收益處于劣勢,而單位面積產量又相對較高(1994年,糧食作物平均單產為每公頃4063.2公斤,油料作物僅為1646.9公斤)。致使單位原糧中包含的勞動量少于其他作物(如1991年,每噸糧食用工為61.2個,棉花、油料、烤煙分別為770、192.6、259.6個),單位原糧中包含的價值量和凈收益也少于其他作物及其他農業產業。事實表明,糧食作物的單產越高,在目前的技術水平、價格結構和投入結構下,農戶的相對虧損甚至絕對虧損就越大。尤其是我國的糧食市場化程度較低,而農業生產資料則完全實現了市場化,這一矛盾更加加劇了糧食生產的相對或絕對虧損水平。根據寧波市4個郊區縣的早稻成本核算資料,在24個核算戶中,有11戶每畝含稅成本超過收入,利潤為負數,主要原因是農用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揚。早稻的國家定價是44元/100斤,地方加價16元,合計60元/100斤,而市場售價是85元/100斤,農民按市價出售可達到收支相抵,按國家定價出售則虧本,如果扣除鎮、村二級的補貼,糧食成本還要高。按照以前的“三掛鉤”政策,每交售100斤糧,可按平價配售化肥、農膜、柴油等農業生產資料, “三掛鉤”政策取消后,每100斤糧食一直僅付給3.74元的價外補貼,而農資市場上尿素已從540元/噸上漲到2200元/噸,柴油從540元/噸上漲到2300元/噸,都是上漲4倍多,農膜售價從6400元/噸上漲到12800元/噸,翻了一番。農資市價如此上漲,而3.74元的價外補貼卻一直未變,實際上是讓農民單獨承擔通貨膨脹所帶來的損失,“以工補農”實際上是通過糧食補貼的中間環節補貼給了城市。可見,依靠糧食作物生產不僅對勞動力的吸收程度較低,也不能使農戶收入很快提高。

所謂勞動密集型農業主要指棉花、油料、糖料、畜產品、水產品以及水果、花卉等農畜產品生產業,它們的特點不僅僅表現在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勞動量和價值量大以及附加值高上,更重要的表現在對勞動力吸收能力較強和受耕地資源的制約較弱上。進入90年代以后,農戶收入中農業的貢獻率呈上升趨勢,這里的農業主要指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而不是指糧食產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抽樣調查,1994年在農戶的農業收入中,糧食收入僅占41%;在種植業收入中,糧食收入僅占55%,換句話說,在農戶的種植業生產結構中,盡管糧食作物占用了75%的耕地,但獲得的收入僅占55%。可見,在農戶的收入中,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的邊際貢獻最大,而滯留在農業中的勞動力的就業也主要集中在這一產業。從一些發達地區的經驗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并以此為起點發展農業產業鏈,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業產業自身比較利益低的問題,還能夠有效吸收勞動力,促使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

北京市大興縣以京城龐大的消費市場為依托,大力發展以勞動密集型農業為中心的各具特色的專業村,按照在一個村的范圍內,除了糧食以外,某項農產品的種植面積占全村耕地總面積的50%以上,某項農產品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50%以上,以及從事該項農產品生產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50%以上的衡量標準,該縣1994年已經發展到218個專業村,其中,蔬菜專業村116個,果品專業村57個,西瓜專業村25個,畜禽專業村10個,薯豆專業村9個,其他1個,據該縣對196個專業村的統計,1994年底,從事專業生產的農戶34074個,占總戶數的81.9%,專業生產總收入51011.23萬元,占農業總收入的63.2%,專業生產純收入25282.2萬元,占農業純收入的62.55%,人均專業純收入2208.3元,相當于全縣人均農業(農、林、牧、漁)純收入水平,專業村的勞動力幾乎沒有剩余。尤其那些以發展溫室、大棚和利用特殊栽培手段來達到高投入、高產出目的的專業生產農戶,人均專業收入可達7000元以上,由于是常年生產,許多農戶還要雇傭其他省區來京打工的勞動力。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以來,山東、廣東、福建等發達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專業村乃至專業鄉鎮。事實證明,凡是勞動密集型農業的專業生產發展得比較好的地區,農村勞動力都很少有剩余,農民的收入水平并不低于非農產業發展得比較好的地區。

如果在專業化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業產業一體化,通過農業產業一體化方式延伸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不僅由于其特有的利益共享機制使勞動密集型農業生產的利潤更高,還由于農業產前、產后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出路,大幅度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以小規模農戶為主體的農業生產組織所帶來的“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比如北京市大興縣在專業化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在葡萄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生產的基礎上,由鎮農業總公司組建“龍頭”公司,搞好良種培育、產品加工等產前、產后服務,使農民獲得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利潤分成。該縣的禮賢鎮京南蔬菜產銷協會打破社區界限,實行會員間的經濟合作,帶領小農戶走向大市場,不僅提高了農戶的市場競爭能力,還增加了新的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截止到1993年底,山東省肉、蛋、菜、奶、果、糧、油、水產品等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已經發展到10200余家,帶動農產品生產基地5000多萬畝(包括山巒和灘涂等),聯結農戶600多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40%,當年實現產值590億元,利稅40多億元,凡是加入到各種一體化經營之中的農戶,大都不存在勞動力剩余問題,有的還需要雇傭勞動力,收入當然大幅度提高。根據上述各地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為,只要產品適銷對路,在政策上鼓勵農民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并逐漸過渡到各種各樣的一體化經營,是近中期內實現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尤其在近幾年來鄉鎮企業發展極不景氣、對吸收農業剩余勞動力和提高農民收入的邊際貢獻急劇下降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那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市場前景如何呢?首先,從國內市場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膳食結構中副食品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質量也越來越高。表1說明,在城鄉居民家庭消費的主要食品中,除了糧食(城市居民)和蔬菜(城鄉居民)的消費呈下降趨勢外,對其他農產品的消費均呈上升趨勢。盡管農村居民對糧食的消費基本上呈上升趨勢,但1994年開始下降。并且即使截止到1993年,15年間的消費僅上升了7.6%,而對油、肉、禽、水產品的消費是分別上升了85%、90%、433%和275%,消費的增長主要

表1 城鄉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費量

單位:公斤

年份 糧食 蔬菜 食油 豬牛羊肉 家禽 水產品

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農村 城市

1978 247.0 141.5 2.0 5.8 0.3 0.8

1979 257.0 131.0 2.4 6.5 0.4 0.7

1980 257.0 127.2 2.5 7.8 0.7 1.1

1981 256.0 145.4 124.0 152.3 3.1 4.8 8.7 18.6 0.7 1.9 1.3 7.3

1982 260.0 144.6 132.0 159.1 3.4 5.8 9.1 18.7 0.8 2.3 1.3 7.7

1983 260.0 144.5 131.0 165.0 3.5 6.5 10.0 19.9 0.8 2.6 1.6 8.1

1984 267.0 142.1 140.0 149.0 4.0 7.1 10.6 19.9 0.9 2.9 1.7 7.8

1985 257.0 134.8 131.1 144.4 4.0 5.8 11.0 18.7 1.0 3.2 1.6 7.1

1986 259.0 137.9 134.0 148.3 4.2 6.2 11.8 21.6 1.1 3.7 1.9 8.2

1987 259.0 133.9 130.0 142.6 4.7 6.4 11.7 21.9 1.2 3.4 2.0 7.9

1988 260.0 137.2 130.0 147.0 4.8 6.7 10.7 19.8 1.3 4.0 1.9 7.1

1989 262.0 133.9 133.0 144.6 4.8 6.2 11.0 20.3 1.3 3.7 2.1 7.6

1990 262.0 130.7 134.0 138.7 5.2 6.4 11.3 21.7 1.3 3.4 2.1 7.7

1991 256.0 127.9 127.0 132.2 5.7 6.9 12.2 22.2 1.3 4.4 2.2 8.0

1992 251.0 111.5 129.1 124.9 5.9 6.7 11.8 21.4 1.5 5.1 2.3 8.2

1993 266.0 97.8 107.4 120.6 5.7 7.1 11.7 20.8 1.6 3.7 2.5 8.0

1994 257.0 102.0 109.0 121.0 5.7 7.7 11.0 20.2 1.6 4.1 3.0 8.6

資料來源:農業部,1995,p197

體現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上。從表1還可以看出,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對糧食的消費過多和副食的消費過少上。因此,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鎮居民對這類農產品的要求會更高,農村居民則會在短期內(比如,五年或十年之內)要求得到數量上的滿足。總之,隨著城鄉局面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面對的是一個增長迅速且很有潛力的國內市場。

其次,從國際市場看,發達國家的農業優勢在于需要投入勞動較少的糧食產業,劣勢恰巧在于需要投入較多的“副食產業”,為了節約勞動投入,發達國家大都自60年代冷藏技術突破后,就減少了國內副食品生產數量,而依靠從勞動力資源較豐富的發展中國家進口這類產品以滿足國內需求。如法國副食品的國內自給率為70%,英國為45%,而德國僅為30%。許多發展中國家為了適應世界市場的這一變化而逐步改變了農業發展戰略和生產結構,比如,印度為此專門成立了國家園藝局,泰國事實上已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副食品生產基地。許多國外及港臺廠商已經看到我國國內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極大優勢,從80年代末期開始,就在我國的福建、廣東、江蘇等沿海地區建立蔬菜、花卉、水產品、畜產品等生產基地,現已波及內陸省份。從我國農產品進出口業務看,糧食基本平衡,食用植物油進略大于出。出超較大的農產品主要是動物產品、蔬菜、水果、糖料及其它加工品等。可見,我們已經在利用勞動力資源優勢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利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換取發達國家的資金、技術密集型工業產品了。正如安妮•克魯格(Anne O.krueger,1983,pp.39-40)在長期研究中所發現的“農業部門中的出口導向型生產活動是與使用更多的勞動力相一致的”。從決策角度看,現在需要做的只是在此基礎是逐步轉變農業發展戰略和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只有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市場,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才能擺脫農村勞動力就業和農民收入長期徘徊不前的局面。

事實上,經濟作物的生產費用并不比糧食作物多出很多,而農民手中的剩余資金(根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1994年底,農村居民人均存款212元,手持現金458元)加上國家信貸支持,大力發展高投入、高產出的水果、蔬菜、畜產品和水產品等是不存在資金障礙的。山東省沂蒙山區農民自80年代中期以來,大力發展蘋果、銀杏、大蒜等農產品,在短短的10年內由198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35元提高到1994年的1208元,農民收入、農民生活和農村社會經濟均面貌有較大改觀,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沂蒙山區農戶發展這類產品所需的資金,除了金融機構少量貸款外,主要依靠農民的自有資金。進入90年代以來,由于鄉鎮企業發展很不景氣,貸款極難回收,農村金融機構大都傾向于貸款給農戶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生產。根據我們對一些鄉鎮的調查,在農村信用社的貸款結構中,用于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的貸款約占54%;而在合作基金會的投資結構中,勞動密集型農業生產的資金投放量占70%以上。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這類農產品生產的利潤較大,資金回收較快,農民較易于歸還貸款。

調整農業發展戰略和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不能放松糧食生產。不論從長期看還是從短期看,我國的糧食都必須采取自給為主的方針,利用國際市場調劑某些產品的余缺。因此在單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之前,過多減少糧食播種面積必然會大大減少社會上的糧食供給量,從而有可能誘發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和社會動蕩。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所需耕地可以通過以下兩個途徑獲得:一是大搞農業綜合開發,挖掘國土生產潛力,從表2可以看出,盡管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仍有相當部分可利用資源未被利用起來,逐步開發這些資源并用于勞動密集型生產,在總體上就不必減少作物播種面積。二是通過技術進步推動糧食產量的提高。在保證糧食播種面積不發生大的減少的條件下,單產的提高就意味著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可以相應減少一部分用于發展勞動密集型農作物。

表2 我國各類農業可利用資源能力

宜農荒地 宜林荒山荒地 可利用草地 淡水可養殖面積 海水可養殖面積 淺海灘涂可養殖面積

可利用資源占已利用% 37 29 86 40 85 89

資料來源:程漱蘭等,1995

(2)不能放松非農業生產的發展。通過測算,我們得出了至少在90年代,農民收入的增長極在于農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農業)而不在于非農產業的結論。前文還論證了非農業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能為農民收入增長極的原因,但絕不是提倡放松非農產業的發展。恰恰相反,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必須經過一定程度的加工處理后才能更好地滿足國內外消費者的需要,才能增加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前提到的北京、山東、廣東、福建等地農業產業一體化中的“龍頭”企業,有許多就是鄉鎮企業。這就要求有關部門在制定農村非農業發展有關政策時,必須以服務于勞動密集型農業為立足點,通過加工和流通方面的服務積累資金和經驗,增強發農業發展的能力,并通過產權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農村非農業生產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為農民收入的增長極再度從農業轉向非農產業創造條件。

(3)勞動密集型農業的發展要靠技術來推動。一般來說,與糧食作物相比較,我們所說的勞動密集型農業本身就具有技術含量高的特點。在這方面,需要作好三方面的工作:1)加強生物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工作,通過品種、栽培和田間管理等方面技術的推廣來推動勞動密集性產業的發展。2)提高機械技術投入水平。研究表明,在農戶的投資結構中,流動資金占主要部分,而且固定資金投入呈下降趨勢,這是農戶經濟行為短期化的一個重要表現。但固定資金投入又是農業生產(尤其勞動密集型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條件,其中機械投入居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農戶自身不愿投資的條件下,有關部門應加強這方面的服務工作。3)加強加工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工作,提高勞動密集性農業的附加值,并把這部分附加值盡可能的留給農民。此外,加強人力資本投資也是提高技術利用效率和勞動密集型農業技術含量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4)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勞動密集型農業具有高度社會化的特點,它的發展更需要日臻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來支持。服務的內容,除了前述機械、技術等外,還有生產資料供應、防疫、植保、收獲和流通等。服務的主體,除了原鄉鎮農機、農技、植保、畜牧獸醫等部門轉變職能,有政府部門轉變外為經濟實體或非實體外,更重要的應發展通過農民自身聯合而形成的合作經濟性質的社會化服務性組織。通過組建農民協會、農民專業技術研究會等形式的合作經濟組織把農民組織起來。從一些地區的經驗看,這類組織不僅能夠解決勞動密集型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問題,還能有效解決農業生產中“小規模與大市場”的矛盾,在更高的層面上擴大農戶經營規模,引導農民進入市場。

注釋:

[1] A.O.克魯格:《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與就業》,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1995。

[2] 程漱蘭、唐忠、孔祥智、鄭豐田:“農村經濟結構變動與近中期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現實出路”,載《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3] 費景漢和J.拉尼斯:《勞動剩余經濟的發展–––理論與政策》,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4] M.P.托達羅:《第三世界的經濟發展(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州市| 东明县| 措勤县| 益阳市| 陕西省| 新绛县| 龙井市| 永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循化| 莎车县| 海林市| 东安县| 比如县| 汝城县| 广州市| 无棣县| 海林市| 德昌县| 金沙县| 哈密市| 墨脱县| 桃江县| 建平县| 东阳市| 鄂尔多斯市| 苏尼特右旗| 双鸭山市| 昂仁县| 南开区| 高邑县| 孝义市| 宜昌市| 洛扎县| 饶平县| 玉环县| 陇川县| 南川市| 特克斯县| 上林县| 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