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美女,欧美一性一交

城鎮化進程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07 15:18: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城鎮化進程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城鎮化進程論文

篇1

二、加快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在依靠政府、民間組織和市場三方通力合作的基礎上,具體解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還需要從農村文化產業的產業基礎、文化品味、投融資體系、人才建設方面提出相應的對策。

1.建設文化基礎設施,提高產業總體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是為發展生產、保證生活供應和保護生態環境而創造共同條件、提供公共服務的部門、設施的總稱。從行業劃分來看,主要包括交通運輸設施、郵電通信設施、能源供給設施、水利設施、生態設施和社會性基礎設施等。因此,它既是企業生產效率的重要決定因素,也是經濟和社會運行和發展最基本的保障。比如,企業生產需要能源和水作為必需的投入品,也離不開鐵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設施提供的服務。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總體發展水平的提高,首先需要農村公路、通訊、供水、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完善,從而為文化產業走進農村、駐扎農村、建設農村做好基本的保障工作和準備措施。

2.加大科學技術投入,提升文化產品總體品味加大科技投入,首先可以運用科學技術來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通過發展信息科技,提高農村通訊設備、供水、供電等基礎建設,為文化產業在農村的發展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加強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提高文化產品的總體品位與科技含量。“就我國文化產品而言,內容的民族化和國際化是雙向互動的,只有保持二者的張力,用現代意識來處理傳統文化資源,才能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國農村文化產品要既能夠彰顯自身民族文化內涵,又具有一定的國際化的水平,就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力量。農村許多尚未開發、以原生態形式存在的文化資源,要使它們在繼承保護的基礎上,開發成具有民族特色和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就必須要依靠高科技。

篇2

2)構建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模型。從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的本質出發,提煉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的基礎性概念體系和能力進化的框架模型。包括職業院校固有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理論和城鎮化要素的各個概念。各要素的內部結構、功能和相互關系,以及各要素在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的相互耦合與功能定位,建立完整的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能力進化模型。

3)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的基本模式。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依靠課堂理論學習、工學結合、社會實踐調查和實訓等方式進行。利用比較教育學的思路和案例研究,探尋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培養模式。分別論述每種模式的特征、創新流程、對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要求及其適應性,揭示出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能力形成與決定的規律和內在本質。

4)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內在機制。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特征決定其創新過程和結果受內外環境的影響,該部分研究職業院校為西部城鎮化服務的優勢來源、影響因素、產生機理,進而導出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演化的動力機制。

5)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保障機制。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必須有滿足人才培養要求的內外條件。本部分研究課堂理論學習、工學結合、社會實踐調查和實訓等的保障機制。主要包括城鎮化對適用技能型人才不同的要求以及職業院校內外橫向的教學保障,對職業院校內外技術、人才、資金、設備、管理、政策等要求進行研究。

6)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優化途徑。運用實證和案例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比較教育學的視角,論述城鎮化的適用技能型人才能力的優化途徑。具體包括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微觀創新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外部宏觀創新環境的完善(政府政策資源的提供模式)和社會外部關系型基礎環境的優化(理論知識、動手操作能力、思想品德、觀念等創新氛圍的引導與培育),針對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提出具體的可操作性建議。

二、職業教育與西部城鎮化進程的契合可以操作的模式,筆者認為有如下六點:

1)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的需求、生成和演化具有特定的本質特征和規律。本研究利用比較教育學理論體系,剖析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特性,為西部城鎮化所需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這也是一種全新研究范式的嘗試和拓展

2)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是由職業院校教育資源要素與外部城鎮化需求環境因素的動態契合決定。研究城鎮化所需的適用技能型人才的技能提高、熟練和市場選擇是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的基本模式。

3)從培養機制、保障機制和推陳出新機制分析西部城鎮化進程中的職業教育動態演化的規律。技能人才培養水平提高的動力存在于職業院校對城鎮化所需技能人才的應激性反應;職業院校教學能力的保障必須遵循環境適應性,滿足城鎮化創新活力要求;培育西部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優化城鎮化適用技能型人才培養結構和職業院校內外創新生態環境。

4)西部城鎮化進程與職業教育的動態契合機制特征與運用比較教育學基本理論研究結合的可行性分析。這是該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該問題決定研究項目的整體可行性。國內外相關理論的研究成果為我們的研究成功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論基礎。

篇3

城鎮化是一個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的過程,是現代工業化進程中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農村生產和生活方式向城鎮進化、農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轉型發展的歷史過程。推進城鎮化進程是我國推進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選擇,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趨勢,也是中國社會變革的歷史性轉折。黨的以來,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據統計,截至2008年末,中國城鎮化率達到45.7%,城鎮人口突破6億。城鎮化所帶來的一切變化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教育機構既要滿足日漸增加的城市人口的基本教育需求,又要滿足其為得到更高層次的就業崗位和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而提出的接受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教育要求。最近,我們在蘇北農村中小學調研中發現:城鎮化對農村基礎教育產生的影響是最為直接、最為具體的,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制約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新問題。

一、教育觀念出現偏差,目標產生偏離

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優質教育資源加速向城市聚集,農村教育問題愈顯突出,尤其表現在教育目標和教育觀念上。

(一)功利化傾向比較突出

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促進人與社會全面發展的基礎工程,但我們在不少農村學校看到、聽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教育的宗旨、目標被有意無意地拋開了,升學成了唯一或者說是重要的追求,農村教育成了農民子女進入城市的期盼,升學率成為社會、家長評價學校的標準,自然也成了農村學校的生命線。為使孩子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尚有能力的家庭紛紛送孩子到附近的城市學校學習。學校教學為了迎合考試的需要,也有重點地選擇和安排課時,對于升入高一級學校必考的科目教師要重點安排,課時要打足,而對于與升學考試無關的科目則完全是一種應付,對于孩子全面發展需要什么、對于未來農村建設需要什么也很少考慮。所以有很多農民說,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對于未來的社會生活和工作實際作用并不大。

(二)城市教育“誘導著”農村學校辦學理念異化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歷史形成的城鄉差別還客觀存在,有的還在擴大。教育不僅要為新農村建設輸送人才,而且還要提供科學技術,但是從學校辦學條件到教材內容選擇,現在教育適應的都是城市發展的需要,而很少考慮廣大農村和大多數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城市學校,特別是城市重點學校的“磁場”效應,對農村學生和家長放射出強烈的吸引力,吸引著周邊的農村學生舍近求遠,使一些農村學校因為生源不足而面臨關閉的危險,而不少城市學校生源爆滿以至于超負荷運轉。我們在一所鄉鎮中心初中聽到這樣一個例子:該鎮小學畢業的前50名學生基本上都不在本鎮初中上學。城鎮中那種優越的物質文化生活對整日埋頭在田間的農民及其后代構成了巨大的誘惑,讓孩子成為真正“城鎮人”而不是充當“農民工”已經成為很多農民的強烈愿望,也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烙上了離開農村的印記。一些農村學校的教師曾這樣對我們說:我們的工作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而是一種應付,很無奈。

(三)新的“讀書無用論”又有所抬頭

不少農村青年面臨“升學無望、就業無門、致富無術”的尷尬境地,這表明農村教育在發展思路、辦學體制、運行機制以及教學內容等方面存在著與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狀況。一些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在實踐中感到:不學習那么多知識,一樣可以在城市找到工作,甚至比大學畢業生賺的錢都多。大學生畢業后難以就業的現實,使得他們對于依靠讀書離開農村的目標產生了動搖。家長們擔心花了錢讓孩子讀初中、高中,有了離開的思想,卻又缺乏發展農村經濟的本領,就是到了城市也無法適應;即便讀了一個高職,找個工作,仍然是城市的高級“打工仔”,他們又將和父輩一樣成了第二代、第三代農民工,還不如早點工作,多掙點錢。因此,農村中小學學生輟學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放棄高考的人也很多,使得一些重點大學里出身于農民家庭的學生比例逐年減少。

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農村學校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教育目標和任務,農村家長和學生沒有看到現代城鎮文明對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的特殊要求,而單純地從急功近利的角度去認識和看待問題。另一方面則要從教育公平這個根本問題上去探究,沒有教育機會的均等,就談不上社會的公平,各級政府應該承擔起發展農村教育的責任。

二、農村教育特色弱化,未來迷茫

教育既有它的共性,又有它的特殊性。教育的目標既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又需要彰顯人的個性。盡管城市化的進程在加快,但生活在農村的人口仍然占大多數,“中國有兩億多中小學生,其中80%在農村”“要把普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怎樣辦好農村教育?把城市的一套搬到農村來,農村教育就可以現代化了嗎?只有從農村的現實和未來出發,把農村教育扎根在農村的土地上,把農村教育改革立足在未來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上,才能使農村教育發展充滿活力。

到農村學校中去看一看、聽一聽,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農村教育弱化了農村的特色,離農村、農業、農民的實際需要相去甚遠,今天的農村教育沒能夠充分考慮到80%在農村的孩子們的教育實際。一是我們的改革方案沒有認真研究和充分體現農村文化的背景和優勢,農村孩子的成長離開了千百年來農村優秀文化的熏陶。二是沒有很好地開發和利用農村教育資源,翻開中小學教材,看到的是大量城市的例子,滿眼是高樓大廈、寬闊的馬路、擁擠的人群……而農村里那一望無垠的土地、翻滾的麥浪、新鮮的空氣等則很少被提及,反差非常明顯。在開展課程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學校需要開展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等,而要提高這些學習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則必須從社會實際出發,研究和制訂活動方案。在這方面,農村有城鎮學校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不少農村中小學的領導和教師不去研究農村這些得天獨厚的課程資源,只是簡單地模仿城市學校的做法,或者把城市學校的課件拿來依葫蘆畫瓢,讓農村學生失去了學習和活動的積極性。三是沒有很好地組織開展有農村特色的活動。農村孩子對農村的生活環境、生活經驗有一種特殊的情結,他們愛養育自己的這塊熱土。如果以此為基點設計和組織相應的活動,自然會極大地調動農村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有些農村學校的領導和老師為省事,為保持與城市學校的一致性,不考慮農村的特色和農村學生的實際需要,照搬照抄城鎮學校的活動方案,讓農村學生被動地跟著這些他們所不熟悉的一套來做,其活動效果自然達不到預期的要求。四是沒有很好地考慮城鎮化發展的特殊需要。城鎮化是指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從農村生活、生產方式向城鎮生活、生產方式轉化的過程。這一過程必然會給農村學生和家庭的生活帶來一系列變化,并反映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如:學生畢業后要進城工作,如何適應于城鎮化的生活需要;學生的未來生活中需要與現代文明相適應的文明禮儀,如何在學校教育中滲透這方面的教育等。一般學校在統一化的教育評價體制作用下,都不考慮這些與教材不太相關的教育內容。

推進城鎮化并不是要消滅農村,而是要更好地發展農村,以城市的發展來帶動和推進農村的發展。因此,農村教育既要為高等學校輸送大批農家子弟,又要為未來的農村建設培養人才,兩者的結合點就是未來農村教育的方向。它既要為一大批走向城市的農家子弟打好基礎,提供他們適應各種社會環境的素養,同時在傳遞現代文明和現代精神時不忘“三農”,要從農村實際出發,多開展一些農村的社會實踐活動,多介紹一些現代農業的科學知識,多組織一些有農村特色的研究性學習,把校本課程的內容緊緊貼近農村實際,讓孩子們看得到、學得活、用得上。但是,以上幾方面向我們表明,農村教育并沒有考慮農村的實際狀況。究其原因,還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為了應付各種統考,農村學校不得不把迎接各種類型考試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上級所組織的視導、督導往往也只是檢查農村中小學對教育行政部門所規定的教育教學任務完成的情況,因此農村學校的領導和教師是不太可能專門研究和探索適應于農村學校優勢的一套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這種做法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農村教育缺乏自身特色,使農村學生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十多年,卻不了解農村。

三、缺乏理想與平等的教育環境,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教育是一項綜合性事業,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時需要社會、家庭、學校的同心協力;它不僅需要均衡的物質條件,而且需要理想的人文環境。城鎮化的推進使得農村中小學的教育教學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它打破了過去那種平靜的教育氛圍,商品經濟的大背景使寧靜的農村校園的育人環境變得不安寧,對學校領導的管理、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這種挑戰首先表現在教育資源的不均衡上。隨著城市的擴大與建設,人口越來越集中,同時也積聚了越來越多的優質教育資源,這就使得原本就比較薄弱的農村學校更加脆弱,如骨干教師流失、教學設備不齊、教育經費緊張,使得農村孩子從入學開始就與城市孩子不在一個起跑線上。

其次,生源在學校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隨著出生人口的減少和利益的驅動,特別是一些重點學校、民營學校、職業學校,采取各種手段到農村學校去吸引生源。一撥又一撥的招生宣傳不僅帶走了大量的農村學校施教區范圍內的學生,還通過一些與經濟利益掛鉤的做法嚴重破壞了農村學校的風氣。例如:四星級、三星級高中為了爭奪好學生,到鄉鎮初中散發宣傳廣告,甚至開宣傳車到農村學校去招攬學生填報他們學校的志愿;城市初中專門委派人員深入到農村小學六年級的課堂、課間、操場、家庭,與學生和家長直接地面對面接觸,小學還沒畢業就搞得他們無所適從;甚至是一些職業學校、民營學校與一些初中教師訂立地下約定,若送一個學生到他們學校注冊,給教師數百元不等的好處費。政府的招生文件成了一紙空文,施教區的劃分有名無實。這不僅使農村學校的優質生源大量流失,而且使以施教區學生數為基數的招生計劃無法完成,給學校發展帶來困難。

篇4

1.2試劑乙醚、無水Na2SO4(均為AR)。

1.3藥材金針菇樣品由廣東省蠶桑研究所提供,經該所所員劉學銘研究鑒定,為白蘑科菌類植物金針菇Flammulinavelutipes。

2方法

2.1供試品溶液的制備藥材切成約1.5~2cm的段,取約80g,按照《中國藥典》附錄XD揮發油測定法——甲法[4]操作,加蒸餾水800ml,加熱4h,收取揮發油提取器中油層和部分芳香水層,乙醚萃取,萃取液用無水Na2SO4脫水后備用。

2.2GC-MS分析

2.2.1色譜條件GC:DB-1石英毛細管色譜柱(30m×0.25mm),樣口溫度250℃;接口溫度230℃;載氣為氦氣;流速1.3ml·min-1;柱壓80kPa;分流比10∶1;進樣量為1.0μl。升溫程序:初始柱溫60℃,保持1min,以10℃·min-1的速率升到280℃,保持5min。

2.2.2質譜條件EI源(70ev),350V,雙燈絲;質量范圍m/z40~450全程掃描,掃描間歇1.0s。檢測電子倍增器電壓1.4kV。檢索譜庫名稱NIST。

3結果

依法操作,得到揮發性成分的總離子流圖。扣除乙醚溶劑本底后分離得到30個組分,對相對含量較高的組分進行質譜分析,通過計算機檢索并與標準譜圖對照,鑒定出其中的6個組分。以扣除溶劑峰的色譜圖的全部峰面積作為100%,用歸一化法確定了各組分在揮發油中的相對含量。分析結果見表1,總離子流圖見圖1。表1金針菇揮發性成分中的化學成分及相對百分含量(略)

4討論

從GC-MS總離子流圖及GC-MS檢測結果可以看出,金針菇揮發性成分以亞麻酸為主,其相對含量達到32.74%。亞麻酸具有增長智力、延緩衰老、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抗菌、抗炎、抗腫瘤等活性[5~7],是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應進一步研究,加以利用。

本研究首次從金針菇揮發性成分中鑒定出亞麻酸(32.74%)、軟脂酸(6.41%)、鄰苯二甲酸異丁酯(5.23%)、軟脂酸乙酯(4.96%)、鄰苯二甲酸丁酯(3.07%)、苯乙醛(1.95%)等成分,占其揮發性成分相對含量的54.36%,但還有24個組分尚未能鑒定出其結構,可能是由于金針菇揮發性成分屬首次研究,其中一些成分尚未收入NIST檢索譜庫,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1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70.

[2]魏華,謝俊杰,吳凌偉,等.金針菇營養保健作用[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1997,9(2):92.

[3]黃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2,258.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Ⅰ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57.

[5]王威,閏嘉英,王永奇.紫蘇油藥理活性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0,11(3):283.

[6]董杰明,吳瑞華,袁昌魯,等.γ-亞麻酸的保健作用[J].衛生研究,2003,32(3):299.

篇5

1.1模型介紹

1.1.1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傳統的經濟計量方法是以經濟理論為基礎來建立描述變量的模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是基于數據的統計性質建立的模型,通過對所有內生變量滯后值回歸分析,以估計內生變量的動態關系,避免了經濟學先驗理論的羈絆。VAR(p)模型的數學表達式。

1.1.2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是包含協整約束的VAR模型,常應用于具有協整關系的非平穩時間序列建模。如果上述VAR(p)模型中yt所含有的k個序列為一階單整序列且它們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則不包含外生變量xt的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數學表達式為。其中的ecmt-1=%Tyt-1是誤差修正項,反映變量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T是協整向量。系數矩陣&反映變量之間的均衡關系偏離長期均衡狀態時,將其調整到均衡狀態的調整速度。Γi是系數矩陣,所有作為解釋變量的差分項的系數反映各變量的短期波動對作為被解釋變量的短期變化的影響。

1.2變量選擇

1.2.1城鎮化率(UR)本文采用人口城鎮化率(UR),即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重來衡量農村城鎮化水平,該比重越大,說明農村城鎮化水平越高。

1.2.2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占全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比重(NXF)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使用NXF作為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評價標準,比例越高,支持力度越大。NXF=農村信用社貸款年底余額/全部城鎮固定資產投資

1.2.3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指標(NXD)本文采用農村信用社每年年底的存貸款余額之和占GDP的比重(NXD),作為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指標。NXD=(農村信用社存款年底余額+農村信用社貸款年底余額)/GDP于是,可以知道本文中yt列向量就是向量[UR,NXF,NXD]T,后文就是以此向量建立VAR和VEC模型并進行實證分析的。

1.3數據說明文章收集了我國1981-2011年之間的年度統計數據作為樣本,所有樣本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局網站《中國統計年鑒》和歷年的《中國金融年鑒》。尤其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農村信用社近年來的改革,為了切實反映農村信用社改革前后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狀況,數據將改革后部分省區的農村商業銀行數據納入其中。

2實證檢驗與分析

根據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實證分析需要,本文利用Eviews軟件,對UR、NXF和NXD三個變量進行了平穩性檢驗、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基于VEC模型的方差分解分析。

2.1變量的平穩性檢驗UR、NXF、NXD序列是時間序列數據,在建立模型進行相關檢驗分析之前,首先要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以防虛假回歸等問題。本文選用ADF(Aug-mentedDickey-Fuller)檢驗來進行序列的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1。由表1可知,原序列UR、NXF、NXD的ADF值均大于5%臨界值,單位根檢驗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UR、NXF、NXD都是非平穩序列。D(UR)、D(NXF)、D(NXD)在5%顯著性水平下都是小于臨界值的,一階差分都是平穩過程,即時間序列UR、NXF和NXD都是一階單整的。

2.2協整檢驗本文利用Johansen協整檢驗,檢驗UR、NXF、NXD協整關系。判斷農村城鎮化水平、農村信用社的金融支持、農村信用社發展狀況三者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Johansen協整檢驗是在VAR模型中完成的,通過LR、FPE、AIC、SC和HQ準則選擇VAR模型最優滯后階數為2,即建立VAR(2)模型。在VAR(2)模型下對三者之間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見表2。表2說明,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UR、NXF、NXD之間存在且僅存在著一組協整關系。可以認為城鎮化率、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和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2.3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協整檢驗說明了UR、NXF、NXD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相互依賴關系,但不能確定三者之間因果關系如何。為此,本文基于VAR(2)模型檢驗城鎮化率(UR)、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NXF)和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NXD)之間是否有顯著的Granger因果關系。結果如表3。由表3在5%顯著性水平下: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NXF)、農村信用社發展狀況(NXD)明顯不能Granger引起城鎮化率(UR);UR、NXD也外生于NXF;而UR、NXF能夠Granger引起NXD,即農村城鎮化水平、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是農村信用社發展的Granger原因。

2.4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的估計經過Johansen協整檢驗表明UR、NXF、NXD之間存在協整關系,于是可以建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VEC模型估計結果為。可以看出,NXF與NXD的短期波動每增加1%,城鎮化率將分別增加0.0016%、0.0186%。UR與NXD的短期波動對NXF短期變化影響分別為負和正。UR與NXF短期波動對NXD短期變化影響為負。從ecmt-1可以得出城鎮化率、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是:UR=-0.4966NXF+1.6784NXD+0.1197。分析協整方程,從協整系數可以看出,長期內城鎮化率與農村信用社對農村城鎮化的金融支持之間存在反向關系,與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并且由于正向作用系數為1.6784大于反向作用系數-0.4966,金融支持和農村信用社發展水平在長期內的等量提高總體上能帶來城鎮化率的提高。

篇6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essentialconstituentsextractedbysteamdistillationfromFlammulinavelutipes.MethodsThechemicalconstituentswereseparatedandidentifiedbyGC-MS.Therelativecontentofeachconstituentwasdeterminedbyareanormalization.Results30peakswereseparatedand6constituentswereidentified,whichaccountedfor54.36%ofthetotalcontents.Themainchemicalcomponentsoftheessentialconstituentswerelinolenicacid(32.74%);Palmiticacid(6.41%)andEthylpalmitate(4.96%).ConclusionTheessentialconstituentsofFlammulinavelutipescontainsthelinolenicacidwhichisrich.

Keywords:Flammulinavelutipes;Essentialconstituents;GC-MS

金針菇Flammulinavelutipes,又名樸菰、構菌、冬菇、毛腳金錢菌,為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金錢菌屬Flammulina菌類植物[1],是著名的藥食兩用菌,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金針菇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其中賴氨酸含量占氨基酸總量的6.3%[2]。醫學證明賴氨酸可以增強記憶、開發智力,對幼兒成長十分有益,故金針菇被譽為“增智菇”;金針菇所含的多肽、多糖有顯著的抗癌作用[3]。金針菇干品具有獨特香氣,然而尚未見有關其芳香成分研究的報道,為此作者對其揮發性成分進行了研究。

1器材

1.1儀器島津GCMS-QP-5000型氣質聯用儀。

1.2試劑乙醚、無水Na2SO4(均為AR)。

1.3藥材金針菇樣品由廣東省蠶桑研究所提供,經該所所員劉學銘研究鑒定,為白蘑科菌類植物金針菇Flammulinavelutipes。

2方法

2.1供試品溶液的制備藥材切成約1.5~2cm的段,取約80g,按照《中國藥典》附錄XD揮發油測定法——甲法[4]操作,加蒸餾水800ml,加熱4h,收取揮發油提取器中油層和部分芳香水層,乙醚萃取,萃取液用無水Na2SO4脫水后備用。

2.2GC-MS分析

2.2.1色譜條件GC:DB-1石英毛細管色譜柱(30m×0.25mm),樣口溫度250℃;接口溫度230℃;載氣為氦氣;流速1.3ml·min-1;柱壓80kPa;分流比10∶1;進樣量為1.0μl。升溫程序:初始柱溫60℃,保持1min,以10℃·min-1的速率升到280℃,保持5min。

2.2.2質譜條件EI源(70ev),350V,雙燈絲;質量范圍m/z40~450全程掃描,掃描間歇1.0s。檢測電子倍增器電壓1.4kV。檢索譜庫名稱NIST。

3結果

依法操作,得到揮發性成分的總離子流圖。扣除乙醚溶劑本底后分離得到30個組分,對相對含量較高的組分進行質譜分析,通過計算機檢索并與標準譜圖對照,鑒定出其中的6個組分。以扣除溶劑峰的色譜圖的全部峰面積作為100%,用歸一化法確定了各組分在揮發油中的相對含量。分析結果見表1,總離子流圖見圖1。表1金針菇揮發性成分中的化學成分及相對百分含量(略)

4討論

從GC-MS總離子流圖及GC-MS檢測結果可以看出,金針菇揮發性成分以亞麻酸為主,其相對含量達到32.74%。亞麻酸具有增長智力、延緩衰老、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抗菌、抗炎、抗腫瘤等活性[5~7],是降血壓、降血脂藥物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應進一步研究,加以利用。

本研究首次從金針菇揮發性成分中鑒定出亞麻酸(32.74%)、軟脂酸(6.41%)、鄰苯二甲酸異丁酯(5.23%)、軟脂酸乙酯(4.96%)、鄰苯二甲酸丁酯(3.07%)、苯乙醛(1.95%)等成分,占其揮發性成分相對含量的54.36%,但還有24個組分尚未能鑒定出其結構,可能是由于金針菇揮發性成分屬首次研究,其中一些成分尚未收入NIST檢索譜庫,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1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70.

[2]魏華,謝俊杰,吳凌偉,等.金針菇營養保健作用[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1997,9(2):92.

[3]黃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2,258.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國藥典,Ⅰ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57.

篇7

1.1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服務的金融需求

按照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調查的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扣除已建成項目,全國平均每個農民約需要投資5000元,按照聯合國推薦的發展中國家城鎮基礎設施年平均投資占GDP的比重3-5%計算。唐山新農村建設所需要資金按2012年農村人口約354萬人計算,需要資金總量約177億元,十年完成,每年也需17.7億元。唐山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每年需要的資金量如下:以2012年唐山地區生產總值為5861.63億元為基數,按照每年8%保守增速計算,按占GDP的比重3%計算需求量,十年需要資金投入182億元,每年平均需要資金量18.2億元。兩項加在一起,城鎮化使基礎設和公共服務對金融每年增加的需求量約36億元。

1.2城鎮房地產開發對金融的需求

人的城鎮化是城鎮化的關鍵,必然要解決安居問題。我國普通商品住房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唐山按每年5.33萬戶農民市民化(16萬人除以3人/戶),每套城鎮普通商品住房成本10萬元計算,總投資將達53.33億元,需要外部融資將達42.66億元。若按45.8%的貸款比例計算,需銀行信貸資金19.54億元。

1.3城鎮小微企業發展對金融的需求

十提出“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工業化,尤其農業產業化是持續推動城鎮化的重要力量。農業產業化必將促使一大批小微企業創立、成長,從而產生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需求。假設每年市民化16萬農村人口,2/3為勞動人口(10.67萬人),其中50%留在小城鎮就業則約為5.33萬人,按小微企業戶均吸納就業21人計算,預計將新產生約2540個小微企業,其貸款資金需求將達22.987億元。

1.4新城鎮居民消費對金融的需求

農民轉變成新城鎮居民對居住、交通、娛樂、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增長也將帶動個人住房、汽車消費、耐用消費品等貸款需求的大量增加;農民創業和擴大再生產將使得個人生產經營性貸款需求增加。按全國平均水平保守估算,2012年我國住戶人均消費性貸款約1.47萬元。未來新型城鎮化每年市民化16萬人,將新增消費貸款需求23.52億元。

2促進金融支持唐山城鎮化建設的對策

2.1觀念轉型

一是轉變政府執政理念。政府放棄主導和直接干預經濟的思維,減少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事權,回歸公共服務職能;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更好地發揮統籌、引導、指導和助力作用,,逐漸歸;結合金融創新,發揮政府資金的種子、杠桿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源和資金。二是轉變金融機構發展理念。金融部門要把支持城鎮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去抓。尤其是那些直接服務于農村的金融機構,努力以支持城鎮建設作為金融服務的重點,不斷尋求城鎮化建設中的商機,以調整信貸結構,尋求利潤增長點。

2.2構建覆蓋城鄉的金融體系

搭建城鎮建設投融資基金平臺。按照市縣財政實力和城鎮建設要求,整合市、縣的專業融資平臺公司,設立市(縣)政府融資基金平臺,將經營性資源、優質資產以及未來需要資金推動的投資項目納入投融資基金平臺公司,確保項目有良好的資產和持續的現金流及利潤來源。建設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合理規劃國有商業銀行縣域網點布局,增加、恢復或升格機構網點;積極發展新型縣域金融服務組織,鼓勵各類金融機構發起成立村鎮銀行等新型縣域金融機構;鼓勵民營金融機構成為城鎮經濟發展的支柱。開展農地金融。用農村土地使用權抵押貸款融資,使農地流轉收益成為農民工創業置業資本。規范、撬動民間資本。運用私募股權方式和各類民間資金轉化平臺,把民間資金調動起來,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債權等方式投資政府融資平臺公司,開辦消費金融公司等。

篇8

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是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推進城鎮化進程的重要體現。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不但解決了城鎮勞動力短缺問題,同時也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個人價值得到體現。一方面,農民工為我國城鎮化發展和工業化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另一方面,農民工群體作為城市流動人口,是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發動機”。因而,做好農民工的人文關懷工作對于促進城鎮化發展,和促進城鎮人口人文素質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人文關懷的含義

人文關懷指的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是以人為主體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質,維護人的利益,滿足人的需求,促進人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的總和,人文關懷要求關注個體的獨立性、關注人的個性、情感和需要,人文關懷的目的與造就人、促進人養成健全的人格有關。

人文關懷強調人的主體性,認為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和主導,一切活動的進行不能單純以追求利益為中心,而應注重對人的價值的體現,應該從塑造人的素質和完善人的發展出發。這里所指的“人”,是不分階級地位、不分高低貴賤的,社會各階層應得到平等對待。

二、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人文關懷的現實需要

同志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是否能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政治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很難實現社會和諧的”。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道路上,必須切實重視農民工群體的思想情感需要,為更好更快地建設社會主義新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目前,農民工群體在城市生活中一直處于較低地位,生活質量始終在較低水平線上徘徊,討工錢難、子女入學困難等現象普遍存在。隨著城鎮化進程日益加快,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農民工遠離家鄉,從農村走向城市,他們在城市中從事高強度的工作,日常生活缺乏正常的社交活動,有時甚至需要承受歧視的眼光,因此,農民工群體始終處于一種被孤立的地位。

康德曾經說過:“人非工具”。在正常的社會活動中,人的社會屬性應當大于自然屬性。但是,在現存的生產活動中,有相當一部分的企業僅僅注重人的自然屬性,單純的把人當做生產機器來使用,完全不重視人的生存環境。某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為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完全忽略掉了最基本的以人為本,在這個過程中生產矛盾逐漸加深了。為避免以上情況的發生,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和有關企業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嚴格監督生產不規范的企業,真正關心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需求,改善農民工群體的工作環境,更加全面徹底的提供人性化的人文關懷。

真正做到人文關懷,不僅要適當提高農民工群體的勞動報酬,更需要全方位地關心農民工群體的生存現狀,不斷關注農民工社會地位的變化,關注他們道德觀的轉變,關注他們對未來工作前景的追求,通過這些多角度的人文關懷,可以轉變農民工對自身價值的認識,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城市建設中,在農民工群中體形成一種嶄新的人生境界。對農民工多角度多層次的人文關懷,需要通過精神上的溝通消除心理上的障礙,從而獲得一種心理慰藉。在農民工問題中,我們要系統研究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及時掌握農民工群體的精神動向,了解農民工的生活需求,建立起一套科學完善的人文關懷體系。

三、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人文關懷對策

(一)強化農民工就業培訓

目前,農民工進城務工多從事建筑、工業勞動,他們多數因技能較低只能從事技術含量低、報酬較少的職業,這使農民工的生活水平較低、生活條件較差。因而要調整農民工的勞動力供給結構,提高農民工的工資水平,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提升他們在城鎮生活中的歸屬感,首先就要落實農民工就業培訓機制,提升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培養他們的專業技能,提升他們的參與意識,改變農民工隨波逐流的就業習慣。首先,各級政府應結合當地勞動力需求結構、產業結構特點制定農民工培訓的總體目標、總體方向、總體規劃,按照當地的勞動力市場要求、城鎮化發展需要建立各級農村勞動力培訓機構,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其次,各級政府要對農民工培訓以及農民工職業技能鑒定給予大力扶持,組建一支公平、專業、高素質的農民工職業技能鑒定隊伍,實施“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制度,或積極地為接受培訓成績良好的勞動力安排合適的工作崗位,使農村勞動力充分感受到接受職業培訓的益處,從而充分調動農村勞動力對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學習熱情。

(二)完善農民工精神關懷機制

社會轉型主要包括體制轉型、社會結構變動以及社會形態變遷三方面。我國目前正處在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過渡階段,社會上各種矛盾錯綜復雜,農民工群體作為社會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在社會競爭中處于較低的社會地位,這主要表現在農民工自身經濟承受能力、家庭承受能力較低,抵御家庭災難的能力較低,社會經濟負擔較重。由于在城市生活中貧富差距較為懸殊,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工群體在經濟社會地位以及生存能力等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競爭劣勢,這就使得他們在城市生活中普遍缺乏存在感,剝奪喪失的情感較為嚴重,這種悲觀的情緒極易造成社會上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為了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切身利益,必須不斷完善對農民工的精神關懷體系,時刻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利不被侵犯,最大程度的確保社會各階層的人格平等。

(三)建立農民工自助協會,提升農民工心理歸屬感

勞動合同簽訂難、子女入學難、工資拖欠等問題的普遍存在困擾著廣大農民工,他們難以真正融入城鎮生活,缺乏心理歸屬感。雖然一些地方在勞動部門設立了農民工權益保護機構,但是這些機構多數形同虛設,不能設身處地地為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著想,起不到保護農民工權益的作用。為了更好地解決農民工實際問題,為農民工排憂解難,各級政府應組織和鼓勵農民工成立自主協會,由農民工代表擔任自助協會的管理者和領導者,一方面使農民工有組織、有秩序、通過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向相關部門反映自身實際問題并尋求幫助,另一方面通過自助協會使農民工在心理上獲得一定的歸屬感。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閥”和“調節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還不夠完善,這一問題在農村表現尤為突出,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普遍偏低、社會保障覆蓋面十分狹窄,普遍表現為以家庭保障為主。因而要盡快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對低收入者進行救助,包括國家基本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和個人保險,并逐步使之法律化、制度化和規范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農民工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中央政府應盡快優化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為農民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提供足夠的資金,保證農民工救濟金和養老金的足額按時發放。同時各級政府應認真履行照顧社會成員和向社會成員提供福利的職能,關注農民工的切實需求,努力滿足農民社會保障需求。另外,應將農民工人文關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從制度上、立法上強化對農民工群體的生保障。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做好農民工人文關懷工作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城鎮化健康、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目前,農民工生活條件差、子女教育難、工資不能按時足額發放、缺乏歸屬感等問題十分突出,農民工人文關懷應從這些實際問題出發,從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源出發,通過勞動力培訓、精神關懷、社會保障、農民工自主協會等措施改善農民工的生活條件,促進農民工身心健康,使他們在城鎮化進程中得到應有的關注和幫扶,共享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參考文獻:

[1]張宇.創業教育:實現新生代農民工人文關懷的重要途徑[J].職教通訊,2012(1):52-56

[2]楊前蓉.加強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中的人文關懷[J].中國集體經濟,2012(15):138-139

[3]陳鈿官.從細節上體現人文關懷——連江縣切實做好農民工工作[J].發展研究,2006(12):141-142

[4]盧國華,亓霞,王靜.人文關懷下建筑行業農民工的和諧管理.[J].價值工程

篇9

[3] 周明勇,肖宏偉.生態民間借貸制度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4,(1).

[4] 肖宏偉,易丹輝,周明勇.中國工業經濟發展與碳排放脫鉤關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

[5] 《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的通知》,http:///zcfb/zcfbtz/2010tz/t20100527_349482.htm,2014年元月8日訪問.

[6] 周明勇,易丹輝.論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規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13,(4).

[7] 徐孟洲.耦合經濟法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8] 黃衛平,胡玫.美國次貸危機與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對美國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5).

[9] 搜狐新聞.湘西集資案:曾成杰擔責最重數十政商人士受處.http:///20130718/n381 982879.shtml,2013年12月8日訪問.

[10] 曾鳴.神木民間借貸調查:所涉官員高至廳局級有人獲利2億.http:///shendu/nfz- m/detail_2013_07/25/27902117_0.shtml,2014年元月2日訪問.

[11] 張成.重慶市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碳排放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學位論文,2011.

[12] 武俊奎.城市規模、結構與碳排放[D].上海: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12.

篇10

[4]郭少榕.城鎮化背景下我國農村基礎教育優化發展的政策思考――以福建等地為例.教育研究[J].2011-12.

[5]高樹存.城鎮化的推進對基礎教育的影響及對策――以云南省曲靖市為例[J].科學咨詢2011-12.

[6]胡偉娟.城鎮化進程中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戰略研究[J].河南財經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

[7]賈貴洲,王玉瓊,鄧義美.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基礎教育政策的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08.

[8]劉世清.論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基礎教育的問題與政策建議[J].教育科學,2005-03

[9]杭永寶、王榮.改革六大體制確保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J].教育發展研究,2005,(1):6.

[10]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統計處等.2003年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概況[J].教育發展研究,2005,(1):1.

[11]勞凱聲.重構公共教育體制:別國的經驗和我國的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75.

[12]金泉.我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研究[C].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打印稿),2004.82.

注解

①:破解城市二元結構難題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研究咨詢部2013-06-26.

②賴娟,陸梅,劉立剛.城鎮化進程中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研究.江西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改革動向.

③王克勤.城鄉教育一體化[J].普教研究,1995(1):6-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县| 永泰县| 元谋县| 白河县| 邢台县| 油尖旺区| 昌江| 德钦县| 井研县| 海伦市| 孝昌县| 嘉义县| 固安县| 永定县| 嘉善县| 巴东县| 安吉县| 榆社县| 永川市| 英山县| 明星| 原阳县| 平顺县| 田阳县| 商洛市| 丰城市| 镇坪县| 长岛县| 建水县| 武安市| 治县。| 龙川县| 兴文县| 綦江县| 大厂| 民乐县| 泰安市| 安乡县| 新乐市| 泽库县| 三门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