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9: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思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召開動員大會進行宣傳動員,使廣大黨員認識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統一了思想認識。明確了基層組織建設年的總體要求、方法步驟和主要任務。充分利用標語、墻報、板報、宣傳欄、廣播、等形式,宣傳報道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營造濃厚的氛圍。
三、按照五個是否(組織設置是否合理、領導班子是否健全、組織制度是否完善、經費場所保障是否落實、作用發揮是否充分)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查找了基層組織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做到了三清(即:底數清、問題清、思路清),建立突出問題統計臺帳明確整改責任人、整改時限、整改措施并進行了公示。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工作重點,加強村級班子建設
**鎮黨委近幾年來一直把強化村級班子、健全獎懲機制、實現后進村轉化升級做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突破點。一是村級班子上配齊配強。利用上次村兩委換屆的機會,對全鎮的農村班子成員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人員結構進行了大面積調整,目前,全鎮376名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41歲;其中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70人,占70%以上,致富能手型干部占到73%,雙高雙強型干部占到85%。同時,著重從退伍軍人、外出務工人員、致富能人中選拔村后備干部,進行著重培養,及時充實到干部隊伍中去,全鎮各村長期保持有2-3名后備干部。二是獎懲機制上逐步完善。根據農業稅取消后農村工作重點的變化,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干部的年度目標考核責任制,并根據不同村的情況制定不同的考核內容,使內容重點突出,目標責任明確,并把目標考核與實際工資掛鉤,在村干部中達到前有目標后有壓力的效果。同時,對村干部的工資結構進行較大調整,突出對實效工資的獎罰,將重點放在維護穩定、經濟發展、計劃生育等方面上,嚴明獎罰,為干事創業的干部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三是抓好典型村培養和后進村轉化。在村級班子建設上確定了“抓兩頭、促中間”的工作思路。對“無人可選”的支部班子,通過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回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村任職等途徑解決;每年按照20%的比例,倒排出一批后進村,派駐由科級干部帶隊的工作組按照“查、建、樹、幫、管”五個環節進行集中整頓。同時,實行了鎮直部門包扶聯系后進村制度,對后進村進行重點幫扶;結合“小康文明村”的創建,搞好典型村的培養,通過政策傾斜、重點幫扶等方式,全面提升典型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村級文明程度和村級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檔次,著力培養出一批在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方面都均衡發展的“雙強村”。
(二)加大轉移支付,保障村級正常運轉
根據農業稅取消后,財政收入少,村級運轉難的問題,我鎮采取多項措施,減少機關財政支出、加大村級財政支付,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保證了村級正常的運轉。一是進行機關內部機構改革,壓縮財政支出。按照上級有關政策,在全鎮機關內部實行了機構合并和改革,將全鎮原有的30多個部門、單位合并為兩委、六辦、十個農工商公司,分流精減了部分人員,壓縮了鎮級財政支出。二是提高村“兩委”兼職率,減少村干部工資支出。結合村“兩委”換屆,提高村干部的兼職率,縮減村干部職數。全鎮農村“兩委”班子經過換屆由原來的736人,減少到418人,減少43%,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人兼”和“兩委”成員交叉任職比例達到94%和91%。大大減少了村干部工資支出。同時在全鎮實行農村會計制,取消原來的村會計和保管員,只設一名報帳員,僅此一項就減少干部職數318人。三是加大資金轉移支付力度,確保村干部工資發放。針對稅費改革后針對全鎮有75個規模較小,村干部工資難以保障的村集體積累薄弱村的實際情況,對這部分村的干部工資實行鎮級統籌,統一核發,2002年鎮財政轉移支付25.5萬元。2003年轉移支付資金56.5萬元。2004年,轉移支付資金133.4萬元。
(三)創新工作思路,規范村級事務管理
我鎮幾年來把健全村級制度,擴大村級民主,提高村務透明,融合干群關系做為規范村級管理的主要措施,在工作做法上力求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一是實行村務管理程序化。根據以往在村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在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編制了《廣饒鎮村級工作程序》,內容包括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黨員發展、土地調整、印鑒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規定,印發到各村,同時向村民公開,要求村干部必須依照“程序”管理村級事務,使村級工作基本實現了“有章可循”。二是實行村務決策雙向化。根據過去在村務決策中出現的部分村干部一人說了算,大搞“一言堂”,群眾對村務的決策權、監督權、參與權無法保障的情況,在全鎮深入推行了村務“雙向決策”工作法,通過提出議題、制定草案、上報審核、民主表決、公布結果等步驟的嚴格實施,使村務由事后公開向事前、事中、事后公開轉變,由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使群眾的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融入到村務執行的全過程,使村級工作更加規范、民主、透明、公開,進一步規范村級事務管理,借此贏得群眾對干部的信任,融合干群關系,夯實群眾基礎。三是實行村級財務透明化。針對個別村財務管理不夠規范,部分村財會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我鎮在全市率先實行了農村會計制,在鎮經管站設立了中心,在全鎮各公司設置了專門的會計網長,每周到所轄的村中現場辦公3-4次,對各項財務管理做到日清月結,一月一公開。在具體工作中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使用收款收據;統一收支手續;統一張榜時間;統一資金賬戶。通過會計制的實行,加強了鎮級對村級財務的監督,使村務公開真正的落到實處。
(四)拓寬增收渠道,推動村級經濟發展
我鎮在幾年的基層建設工作中注重搞好村級組織在產業調整、勞動力轉移和村級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發揮。一是發揮組織作用帶動優勢產業發展。根據部分村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需求,按照支部領辦、支部聯合、支部介入、支部帶動四種模式,在全鎮部分村探索建立了以村黨支部為主體的農產品銷售中介協會。各中介組織聯系農業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簽訂農業訂單,大大降低了農民生產的風險,保障了農民收入增加。二是拓寬勞動力轉移渠道。根據我鎮失地村多,失地農民增收難,就業難的問題。我鎮在全鎮建立了“廣饒鎮人力資源庫”,將全鎮各村中剩余勞動力的年齡、學歷、特長進行了詳細的登記。發揮政府在協調方面的優勢,廣泛聯系用人單位和用人企業,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非農產業轉移,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三是發揮區域優勢,搞好房地產開發增加集體收入。利用地處縣城的優勢,在搞好舊村改造的同時搞好城中村沿街商品房的開發和專業市場建設。在近幾年中已經組織一村、七村、八村、南三里等村成功開發了迎賓路商品房、廣饒商貿城、南三里批發市場、樂園商貿廣場等房地產開發項目。今年也在五村和十九村的改造開發中取得了突破,舊村改造開發將成為增加城中村集體積累,增加城中村農民收入,繁榮城中區商貿的主要途徑。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工作重點,加強村級班子建設
**鎮黨委近幾年來一直把強化村級班子、健全獎懲機制、實現后進村轉化升級做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的突破點。一是村級班子上配齊配強。利用上次村兩委換屆的機會,對全鎮的農村班子成員的年齡結構、知識結構、人員結構進行了大面積調整,目前,全鎮376名村“兩委”干部平均年齡41歲;其中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70人,占70%以上,致富能手型干部占到73%,雙高雙強型干部占到85%。同時,著重從退伍軍人、外出務工人員、致富能人中選拔村后備干部,進行著重培養,及時充實到干部隊伍中去,全鎮各村長期保持有2-3名后備干部。二是獎懲機制上逐步完善。根據農業稅取消后農村工作重點的變化,進一步完善了農村干部的年度目標考核責任制,并根據不同村的情況制定不同的考核內容,使內容重點突出,目標責任明確,并把目標考核與實際工資掛鉤,在村干部中達到前有目標后有壓力的效果。同時,對村干部的工資結構進行較大調整,突出對實效工資的獎罰,將重點放在維護穩定、經濟發展、計劃生育等方面上,嚴明獎罰,為干事創業的干部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三是抓好典型村培養和后進村轉化。在村級班子建設上確定了“抓兩頭、促中間”的工作思路。對“無人可選”的支部班子,通過選派機關干部到村任職、回請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村任職等途徑解決;每年按照20%的比例,倒排出一批后進村,派駐由科級干部帶隊的工作組按照“查、建、樹、幫、管”五個環節進行集中整頓。同時,實行了鎮直部門包扶聯系后進村制度,對后進村進行重點幫扶;結合“小康文明村”的創建,搞好典型村的培養,通過政策傾斜、重點幫扶等方式,全面提升典型村在基礎設施建設、村級文明程度和村級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檔次,著力培養出一批在經濟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方面都均衡發展的“雙強村”。
(二)加大轉移支付,保障村級正常運轉
根據農業稅取消后,財政收入少,村級運轉難的問題,我鎮采取多項措施,減少機關財政支出、加大村級財政支付,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情況下,保證了村級正常的運轉。一是進行機關內部機構改革,壓縮財政支出。按照上級有關政策,在全鎮機關內部實行了機構合并和改革,將全鎮原有的30多個部門、單位合并為兩委、六辦、十個農工商公司,分流精減了部分人員,壓縮了鎮級財政支出。二是提高村“兩委”兼職率,減少村干部工資支出。結合村“兩委”換屆,提高村干部的兼職率,縮減村干部職數。全鎮農村“兩委”班子經過換屆由原來的736人,減少到418人,減少43%,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人兼”和“兩委”成員交叉任職比例達到94%和91%。大大減少了村干部工資支出。同時在全鎮實行農村會計制,取消原來的村會計和保管員,只設一名報帳員,僅此一項就減少干部職數318人。三是加大資金轉移支付力度,確保村干部工資發放。針對稅費改革后針對全鎮有75個規模較小,村干部工資難以保障的村集體積累薄弱村的實際情況,對這部分村的干部工資實行鎮級統籌,統一核發,2002年鎮財政轉移支付25.5萬元。2003年轉移支付資金56.5萬元。2004年,轉移支付資金133.4萬元。
(三)創新工作思路,規范村級事務管理
我鎮幾年來把健全村級制度,擴大村級民主,提高村務透明,融合干群關系做為規范村級管理的主要措施,在工作做法上力求創新,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一是實行村務管理程序化。根據以往在村級管理中出現的問題,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在借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編制了《廣饒鎮村級工作程序》,內容包括村務公開、民主管理、黨員發展、土地調整、印鑒管理等一系列制度規定,印發到各村,同時向村民公開,要求村干部必須依照“程序”管理村級事務,使村級工作基本實現了“有章可循”。二是實行村務決策雙向化。根據過去在村務決策中出現的部分村干部一人說了算,大搞“一言堂”,群眾對村務的決策權、監督權、參與權無法保障的情況,在全鎮深入推行了村務“雙向決策”工作法,通過提出議題、制定草案、上報審核、民主表決、公布結果等步驟的嚴格實施,使村務由事后公開向事前、事中、事后公開轉變,由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轉變。使群眾的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融入到村務執行的全過程,使村級工作更加規范、民主、透明、公開,進一步規范村級事務管理,借此贏得群眾對干部的信任,融合干群關系,夯實群眾基礎。三是實行村級財務透明化。針對個別村財務管理不夠規范,部分村財會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我鎮在全市率先實行了農村會計制,在鎮經管站設立了中心,在全鎮各公司設置了專門的會計網長,每周到所轄的村中現場辦公3-4次,對各項財務管理做到日清月結,一月一公開。在具體工作中做到“四個統一”,即統一使用收款收據;統一收支手續;統一張榜時間;統一資金賬戶。通過會計制的實行,加強了鎮級對村級財務的監督,使村務公開真正的落到實處。
(四)拓寬增收渠道,推動村級經濟發展
我鎮在幾年的基層建設工作中注重搞好村級組織在產業調整、勞動力轉移和村級經濟發展中作用的發揮。一是發揮組織作用帶動優勢產業發展。根據部分村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需求,按照支部領辦、支部聯合、支部介入、支部帶動四種模式,在全鎮部分村探索建立了以村黨支部為主體的農產品銷售中介協會。各中介組織聯系農業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簽訂農業訂單,大大降低了農民生產的風險,保障了農民收入增加。二是拓寬勞動力轉移渠道。根據我鎮失地村多,失地農民增收難,就業難的問題。我鎮在全鎮建立了“廣饒鎮人力資源庫”,將全鎮各村中剩余勞動力的年齡、學歷、特長進行了詳細的登記。發揮政府在協調方面的優勢,廣泛聯系用人單位和用人企業,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向非農產業轉移,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三是發揮區域優勢,搞好房地產開發增加集體收入。利用地處縣城的優勢,在搞好舊村改造的同時搞好城中村沿街商品房的開發和專業市場建設。在近幾年中已經組織一村、七村、八村、南三里等村成功開發了迎賓路商品房、廣饒商貿城、南三里批發市場、樂園商貿廣場等房地產開發項目。今年也在五村和十九村的改造開發中取得了突破,舊村改造開發將成為增加城中村集體積累,增加城中村農民收入,繁榮城中區商貿的主要途徑。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院黨委、行政正確的領導下,校團委悉心的指導下,以學校、學院黨政工作為中心,以學風建設、安全穩定為基礎,以學科競賽、學生科研為龍頭,以培養青年者為抓手,以加強與校本部三科及新校區2010級團學分會聯系為紐帶,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爭創學習型團組織,爭當學習型團干部,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奮發圖強,開創我院團學工作的新局面,為我黨建黨九十周年獻禮。
二、宏觀總攬
爭做優秀共青團員,一將“創先爭優”與加強思想引領緊密結合起來。學院團委緊密結合“創先爭優”深入開展創建先進基層團組織。以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引領為切入點,以團內系列活動為載體,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廣大團員青年,積極開展愛國、愛校和愛院教育,提升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為廣大青年團員及團干部立足本職崗位作貢獻,為基層團組織凝心聚力謀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密切結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要把建設學習型政黨作為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抓緊抓好”切實加強“創先爭優”活動與“爭創學習型團組織、爭當學習型團干部”緊密結合起來,二將“創先爭優”與“爭創學習型團組織、爭當學習型團干部”緊密結合起來。學院團委積極學習深入開展創建先進基層團組織、爭做優秀共青團員的團內創先爭優活動精神。進一步促進全院廣大團員青年堅定理想信念,錘煉優良作風,提高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服務大局,服務青年的能力和建設水平,推動團的工作和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為學校和學院的發展和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積極開展團員意識主題教育,三將“創先爭優”與提升團員青年的綜合素質緊密結合起來。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進一步提升學院團委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整體素質,推進溝通和協作,帶頭做好學習提高,帶頭做好爭創佳績,帶頭做好服務群眾,帶頭做好遵紀守法,帶頭做好弘揚正氣,爭做優秀共青團員。
以“創先爭優”為契機,四將“創先爭優”與基層組織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學院團委緊密結合“高舉團旗跟黨走、創先爭優促發展”主題團日活動。緊緊抓牢“堅持黨建帶團建、抓好團建促黨建”工作脈絡,推動了共青團工作的開展和團組織作用的發揮,積極創建“五個好”先進團組織,爭取成為“五個表率”優秀團干部,努力做好“五個帶頭”團員青年。
三、具體安排
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以創新為動力、以質量為生命線的學風建設思路。充分發揮學院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一優化學風結合“創先爭優”營造學習型校園氛圍。以抓學風建設為中心。以嚴肅紀律為突破口,以規范管理為重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建立科學完善的學風監督評估體系,長期目標:通過加強學風建設。營造優良學風建設,創造優良學風的新格局,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轉變,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實踐能力明顯提升。
加強學生紀律教育,短期目標:培養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自律性。初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學風監督體系,學院內部開展“院團學會抽查、各學生分會自查”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提高英語四六級、計算機通過率、研究生考取率。
新世紀新階段推進團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重要舉措,二提升素質結合“創先爭優”提升廣大團員青年水平。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加強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強基固本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廣大團員青年緊密結合實際提高綜合素質和推動科學發展能力的大好機會。提升素質,黨員干部升華境界、完善自我基本任務。
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長期目標: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學習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始終做到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成為重品行、作表率的楷模。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成為道德高尚、無私奉獻、勇于實踐的模范。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短期目標:通過一系列素質培訓、知識講座。做到勤奮好學、學以致用,努力成為精專業、善管理、肯干事、會干事的標兵。培育過硬的心理素質,做到困難面前不低頭、挫折面前不氣餒,努力成為寵辱不驚、百折不撓、勇于拼搏的先鋒。
多年來的基層工作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鄉鎮領導,能夠做到不辜負組織的期望,贏得廣大群眾的擁護,真正履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要求,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謀發展,就是要抓好班子,帶好隊伍;理清思路,抓好發展,強化宗旨觀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具體講,就是以機關建設為抓手,以基層組織建設為主體,以人為本,強化組織、思想、作風建設,推進全鎮工作持續快速發展的總體思路,達到建好一流班子,帶好一流隊伍,創一流業績的根本目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強機關建設和基層組織建設,解決了“人”的問題。
1、抓好機關干部隊伍建設。
自2003年班子調整以來,我們鎮嚴格以治理整頓為主,對領導班子和機關人員實行了動態管理機制,切實按照“強化重點,培植特點,務求實效”的工作方針,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機關干部管理若干規定》,在作風建設方面,要求領導班子成員團結、民主、廉潔、勤政、務實,其他機關人員風正、氣順、心齊,無“吃、拿、卡、要”影響機關形象的人和事等不良現象;在管理方面,按文件規定,要求各管區、站(所)管理嚴密,職責清楚,制度健全,工作有序,工作環境整潔優美,對于在治理整頓期間,思想上、作風上仍然不能轉變的,實際工作經考核不稱職的,領導干部實行誡免責任制,一般干部堅決予以撤換,直至離崗。
2、抓好村級班子建設。
農村工作處在鄉鎮工作的第一線,上對各級組織,下對數方百姓,如何用好鎮村干部,帶出一支行得正,過得硬的村級干部是搞好農村各項工作的基礎。對現任農村干部我們從思想、作風、組織建設上進行集中整頓,經過整頓后仍不能轉變工作作風,思想行動上的不能轉變的,工作上仍不能勝任的村干部,堅決進行撤換,決不能耽誤工作,貽誤事業,影響全鎮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并且在今后農村干部任用上,我們將嚴格從選人、用人源頭上預防,從上任到離任進行全程式管理,并采取“四項制服”管理農村干部,即落實上崗承諾制服,年終考核制服,干部離任審計制度和獎懲制度,在農村干部管理上實行“軟著陸”,建設農村發展“平臺”,以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快快速向前發展。
二、理好思路、抓好發展,解決“事”的問題。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學院黨委、行政正確的領導下,校團委悉心的指導下,以學校、學院黨政工作為中心,以學風建設、平安穩定為基礎,以學科競賽、學生科研為龍頭,以培養青年者為抓手,以加強與校本部三科及新校區2010級團學分會聯系為紐帶,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爭創學習型團組織,爭當學習型團干部,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奮發圖強,開創我院團學工作的新局面,為我黨建黨九十周年獻禮。
二、宏觀總攬
(一)將“創先爭優”與加強思想引領緊密結合起來。學院團委緊密結合“創先爭優”深入開展創建先進基層團組織。以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引領為切入點,以團內系列活動為載體,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廣大團員青年,積極開展維護國家利益、愛校和愛院教育,提升廣大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質,為廣大青年團員及團干部立足本職崗位作貢獻,為基層團組織凝心聚力謀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二)將“創先爭優”與“爭創學習型團組織、爭當學習型團干部”緊密結合起來。學院團委積極學習深入開展創建先進基層團組織、爭做優秀共青團員的團內創先爭優活動精神。進一步促進全院廣大團員青年堅定理想信念,鍛煉優良作風,提高綜合素質,不時提升服務大局,服務青年的能力和建設水平,推動團的工作和事業實現科學發展,為學校和學院的發展和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將“創先爭優”與提升團員青年的綜合素質緊密結合起來。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進一步提升學院團委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整體素質,推進溝通和協作,帶頭做好學習提高,帶頭做好爭創佳績,帶頭做好服務群眾,帶頭做好遵紀守法,帶頭做好弘揚正氣,爭做優秀共青團員。
(四)將“創先爭優”與基層組織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學院團委緊密結合“高舉團旗跟黨走、創先爭優促發展”主題團日活動。緊緊抓牢“堅持黨建帶團建、抓好團建促黨建”工作脈絡,推動了共青團工作的開展和團組織作用的發揮,積極創立“五個好”先進團組織,爭取成為“五個表率”優秀團干部,努力做好“五個帶頭”團員青年。
三、具體布置
(一)優化學風結合“創先爭優”營造學習型校園氛圍。以抓學風建設為中心。以嚴肅紀律為突破口,以規范管理為重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建立科學完善的學風監督評估體系,臨時目標:通過加強學風建設。營造優良學風建設,發明優良學風的新格局,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學習態度轉變,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實踐能力明顯提升。
加強學生紀律教育,短期目標:培養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自律性。初步建立行之有效的學風監督體系,學院內部開展“院團學會抽查、各學生分會自查”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提高英語四六級、計算機通過率、研究生考取率。
(二)提升素質結合“創先爭優”提升廣大團員青年水平。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加強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強基固本的重要抓手,同時也是廣大團員青年緊密結合實際提高綜合素質和推動科學發展能力的大好機會。提升素質,黨員干部升華境界、完善自我基本任務。
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臨時目標:堅定理想信念。自覺學習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始終做到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堅持高度一致,努力成為重品行、作表率的楷模。大力弘揚維護國家利益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努力成為道德高尚、無私奉獻、勇于實踐的模范。
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短期目標:通過一系列素質培訓、知識講座。做到勤奮好學、學以致用,努力成為精專業、善管理、肯干事、會干事的標兵。培育過硬的心理素質,做到困難面前不低頭、挫折面前不氣餒,努力成為寵辱不驚、堅韌不拔、勇于拼搏的先鋒。
近日,衛生局團委對全區衛生系統團組織的建設情況進行調查摸底,現就掌握的基本情況、歸納的困難和問題,總結的經驗報告如下:一是工作開展不平衡。有些基層共青團工作的物質基礎薄弱,工作方式創新不夠,造成廣大團員青年對團工作的參與熱情下降,致使團的作用軟化,出現了個單位團隊工作存在較大差距的問題;二是團組織關系管理機制不夠完善,團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吸引力作用發揮不夠。特別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組織渙散,團支部工作滑坡、組織松散、缺乏活力、團組織應變能力差已成為影響全團工作正常開展的主要因素;三是團隊干部隊伍素質亟待提高。少數基層團干部存在工作思路不清、創新不夠、責任心不夠強的問題;四是部分團員青年組織觀念淡薄。由于經濟發展和受到舒適物質生活的影響,一部分團員的意識逐漸淡化,政治性、先進性難以體現,致使團的意識淡化;五是工作宣傳和信息工作薄弱,典型作用不夠明顯。
通過此次調研,直觀、準確的認識了團組織工作,極大地鼓舞和激勵了團干部的工作信心,為下一步開展共青團工作找準了方向,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各單位團干的溝通,使各位團干更加深刻地認識了團組織工作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困難,團干部紛紛表示一定要在上級團組織的領導下,團結一致、求實創新、積極進取,為建設和諧平橋做出應有的貢獻。
突出重點,立足教育,
切實加強青少年思想引領工作
以黨的十召開為契機,組織開展各類宣講活動130余場;加強青少年教育引導,廣泛開展“學黨史、知黨情、跟黨走”、“我與祖國共奮進”等主題教育活動300余場;積極推進《青年思想引導大綱》轉化工作,完成轉化單位112個;抓好青年典型工作,在全市團員青年和少先隊員中深入開展學習青年典型活動,樹立團員青年可親可學的青春楷模;抓好新媒體運用,開通“延安共青團手機報”平臺,新建團組織實名微博118個,團干部實名微博532個,開辦《延安團訓》,加強團屬網站、QQ群等窗口媒體建設,優化團屬網站板塊設計,探索建立網上團支部,發揮新媒體優勢凝聚青年。
圍繞大局,服務青年,
積極融入延安經濟社會發展
服務青年就業創業,為企業輸送待業青年573名,建立農村青年就業培訓基地21個,培訓青年4860余人,實現轉移就業2770人,累計發放貸款2.23億元,受益青年4852人;建立青年創業創新機制,成立延安青年創業協會,目前,延安青年5+1創業基金會已籌集款項500萬元;引導青年圍繞建設幸福延安作貢獻,組織全市青年文明號、青年志愿者、中小學校學生等12.2萬余名團員青年集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477次;以“1+1體驗新區速度,手拉手學習新區精神”、“凝聚青春正能量,服務新區我爭先”延安新區規劃建設發展主題宣傳巡展、“青春視野,赤子情懷,注力新區”團員青年“延安新區一年一感言”征集三項活動為支撐,廣泛宣傳、積極參與新區建設,受到延安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創新思路,形成機制,
努力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
切實抓好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按照“立足預防、加強教育、多方聯合、完善機制”的思路,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司法“四位一體”的工作體系;深化希望工程愛心行動,累計資助大學生180余名,發放助學金40余萬元;關愛弱勢群體,組織結對活動15次,結對農民工子女540名,累計贈送學習用具、生活用品價值16萬余元;創新“共青團愛心行動”工作品牌,打造共青團愛心行動資金池,與21家單位達成捐款協議,預計籌集愛心資金池款項50萬元。
強化措施,落實責任,
大力推進團的基層組織建設
圓滿完成延安市縣兩級團委換屆工作;推進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以“區域型、功能型”為基礎建團模式,編撰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工作指南》和《工作手冊》,全市共建鄉鎮直屬團組織3311個,覆蓋團員32019人,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團組織191個,成為全國率先完成直屬團組織建設任務的地市;召開鄉鎮實體化“大團委”建設工作推進會,下發《關于進一步支持和推動共青團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的意見》,推動6個縣區落實了鄉鎮團委2萬元工作經費;累計建立駐外團工委達到26個,新建非公企業團組織303個。
真抓實干,扎實做好2013年
各項重點工作
2013年,延安團市委將圍繞市委確定的“四大戰略”和“一個突破,兩個提升,三個翻番”奮斗目標,努力做好服務大局、創業奉獻兩篇文章,帶領全市團員青年在建設圣地延安、生態延安、幸福延安的實踐中奉獻和升華青春。
1、抓好村級組織建設,選好配強村級班子 2、加強黨委自身建設,不斷增強整體功能
我們以創建“六好”紅旗鄉鎮為目標,按照抓大事、議大事、管全局、求實效的工作思路,制定下發了《中東鎮xx—xx年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規劃》和《中東鎮創建紅旗鄉鎮黨委實施方案》。按照集體領導、民主決策、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進一步完善了黨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突出工作重點,創新工作方法。切實轉變平均用力的工作方式,制定分組包抓責任制。把重點工作細分為六個重點工作小組,由分管領導為第一落實責任人,帶領并督促部門站所重點實施,按照任務分解到人,責任落實到人的要求,將工作任務完成情況列入鎮包抓領導、一般干部的年度考核,實行重獎重罰,與干部工資獎金掛鉤,每超額完成一分獎勵500元,每少完成一分扣除工資獎金500元。通過加大考核力度,大大調動了干部工作的積極性,為推動重點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夯實基礎,帶好兩支隊伍
二、工作計劃
1、扶持項目
(1)扶持中源村繼續高好東風林場1000畝林木撫育;
(2)資助中源村完善新建村部辦公樓建設,開辦各項活動場所,健全基層組織各項功能;
(3)捐助資金,搞好1個新農村示范點建設;
(4)爭取政策支持,引進技術,發展特色產業,建桔子園80畝,發展“一村一品”產業,加大產業結構調整,以豬、棉、杉樹、桔為特色產業,建立“三培兩帶”基地,發展3-5名特色種養大戶。
(5)幫助一名村干部參加農大函授學習;
(6)加強村支部建設,添置電教設備,組織黨員開展各項活動。發展一名新黨員。
(7)爭取資金支持,創建省級文明村。
2、其他工作
(1)深入基層和群眾,掌握農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就農村熱點、難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向上反映群眾的思想動態和社情民意,提出對策建議。
(2)開展兩次信息、技術培訓,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組織化程度,指導和幫助村級組織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盤活集體自然資源和存量資產,化解村級債務,以多種形式實現集體經濟狀大,增強服務功能。
(3)幫助村“兩委”班子換屆選舉工作,加強村級班子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建設,指導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做好黨員教育管理和發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