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16 17:34:5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傳統藝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二、傳統繪畫影響下的中國油畫
在明清時期,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就呈現出衰敗的跡象,油畫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傳入中國,之后掀起了思想文化解放的狂潮,“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成為基本的藝術原則,很多藝術家開始探討西方繪畫藝術,李叔同、豐子愷、潘天壽、李鐵生等人不斷將西洋油畫引入我國,其中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在中國油畫藝術發展中占據重要位置。
(一)中國傳統繪畫影響下的早期中國油畫。
第一代油畫家都深受傳統藝術的影響,有著深厚的傳統繪畫基礎,作品中都帶有鮮明的傳統文化印記。李鐵夫被譽為中國寫實主義油畫第一人,他將中國書法藝術的用筆融入油畫藝術之中,使作品呈現出濃重的水墨風趣;顏文梁借鑒了歐洲古典藝術的造型手法和印象派的色彩運用技法,并將中國山水畫藝術融入油畫創作之中,使油畫流露出濃郁的東方文化韻味;徐悲鴻反對“似與不似”的傳統繪畫藝術,主張用歐洲古典主義法則建立規范的繪畫藝術標準,同時他也吸收了中國畫的構圖方式與勾勒技法,其代表作《愚公移山》《田橫五百士》都有著中國畫的痕跡;劉海粟是油畫運動的先驅,他善于用奔放的筆觸、粗獷的線條、濃郁的色彩進行藝術創作,并借鑒了石濤、鄭昭道的藝術風格,使畫面呈現出“骨法用筆”的氣勢;關良致力于中西繪畫藝術的融合,力求在融合發展中形成獨特的畫風,其油畫中的物象沒有西方繪畫的繁雜,有的是古樸、淡雅的中國古典韻味;常玉吸收了野獸派的繪畫特點,并將中國水墨畫的節奏、韻律融入畫面之中,使作品顯出淡淡的傷感情調,其作品《馬》就用質樸的筆法、簡約的畫面、淡雅的意境展現出鮮明的東方神韻。
(二)中國傳統繪畫影響下的現代中國油畫。
20世紀中期,寫實主義一直在中國油畫藝術中占據主導地位。在時期,許多油畫家到西部地區避難,接觸到了敦煌壁畫,吳作人、常書鴻、董希文等人就深受敦煌壁畫的影響。在敦煌壁畫的影響下,畫家們對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并將中國傳統繪畫融入油畫創作之中,使油畫既有色彩絢麗、造型渾厚的藝術特點,也保持著中國畫的東方韻味。解放后,社會主義事業欣欣向榮,油畫家們紛紛用畫筆來歌頌新社會、新面貌、新氣象,涌現出許多優秀的油畫作品,如董希文的《開國大典》、羅工柳的《地道戰》、艾中信的《夜渡黃河》等,這些作品深受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吳作人堅持了古典寫實主義畫風,始終將反映群眾生活作為創作主題,其作品《齊白石像》畫面穩重敦厚,齊白石老人神采奕奕、氣度堂堂,大面積的空白背景突出了人物的厚重感。董希文始終將油畫的“中國風”作為藝術追求的目標,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其作品《開國大典》就用絢麗的色彩、壯觀的場面、磅礴的氣勢展現了朝氣蓬勃的時代風貌。吳冠中是中國現代繪畫史上有深遠影響的畫家,其作品有著強烈的民族文化風格,他善于用黑白灰對比的手法進行繪畫創作,將西洋油畫的形色與中國傳統畫的形式意味聯系起來,用線條的虛與實、剛與柔、疏與密來展現油畫的意境美。
(三)中國傳統繪畫影響下的當代中國油畫。
當代中國油畫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油畫家們將傳統繪畫的精髓融入油畫創作之中,用油畫來表現對民族、社會、人生等思索,如《紅燭頌》《高原的歌》《春華秋實》《塔吉克新娘》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經典油畫作品。孫滋溪的《天安門前》將民間年畫的創作手法應用于油畫創作之中,整個畫面色彩艷麗、整潔鮮亮,湛藍的天空、高高的天安門城樓、金色的樓頂、鮮紅的燈籠,這些景物的色彩處理與整體造型深受傳統繪畫藝術的影響。妥木斯將傳統美術中的寫意手法、磚雕技法等運用于油畫創作之中,使作品呈現出沉靜、抒情的中國意味;王霞用傳統年畫的平涂手法、色彩運用來表現立體空間,并從敦煌壁畫中汲取營養,使人物造型質樸無華、充滿質感。朱乃正是當代油畫創作的佼佼者,他曾長期生活于青藏高原,對自然美有著獨特的理解與感悟,并能夠從藏區風情中發現美,用獨特的藝術語言表現美,其作品《金秋季節》就有意識地融入了許多傳統元素,如形式與主題的和諧、線條的虛實粗細,帶給觀眾嶄新的視覺感受。趙無極將傳統繪畫的空間意識地融入了油畫創作之中,創造出了東西方藝術神韻兼備的藝術空間,并用中國古典美學解讀西方油畫,用甲骨文、鐘鼎文等抽象符號來表現虛無的空間,使作品充滿神秘的東方色彩。
游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居,生活在茫茫的大草原上,與藍天、白云、綠草、蒙古包相伴。所以,這些生活、自然環境元素最能激發出設計師的靈感。如,內蒙古博物院整體凌駕于周邊的道路之上,突起的斜坡營造出一種蒙古高原的形象。主體建筑物是由兩個橢圓形的、類似蒙古包造型的建筑物組成,并由一條長長的如同飄動的哈達的造型將兩個主體建筑聯系起來。兩側綠色的人造草坪給整個建筑物增添了一抹生機。
第二,蒙古族傳統服飾
蒙古族在幾千年的生息、遷徙中發展到現代,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服飾文化。如蒙古族大劇院,該建筑整體是由兩個類似蒙古族男女頭飾的圓形建筑通過如同飄動的哈達造型的玻璃幕墻連在一起組成的。建筑外部吸收了頭飾中菱形交叉的網格狀的線條形式,并且采用鏤空的技術手段,將鏤空處加以玻璃幕墻材質,使陽光可以照射到建筑物內部,形成了很好的光影效果。
第三,蒙古族傳統圖案紋樣
運用傳統民族圖案是最直接、最簡單,并且能在短時間內傳達民族文化、體現民族特色的方式之一。如蒙元文化街,其建筑的外墻體采用蒙古族傳統圖案進行裝飾。
第四,蒙古族傳統文學著作
文學著作是藝術創作靈感的主要來源之一,如壁畫、雕塑等藝術作品的創作。因此,從文學作品中尋找一些相關的設計靈感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途徑。如鄂爾多斯圖書館,該建筑設計理念源于蒙古族三大歷史典籍,以中三本書的造型為雛形,每本書均以一定的角度傾斜,建筑物與其內部空間層疊,仿佛書頁展開,體現了濃厚的書香文化特色。又因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圖書館,以書的造型為依托進行設計,更加明確了該建筑的指向性。筆者在進行田野調查的同時也對部分市民進行了口頭采訪,大部分市民都表示內蒙古地區有些城市建筑還是有明顯的蒙古族民族特征的,起到了美化城市及體現地域性城市特征的作用。但是也有部分市民表示,有些城市建筑的民族性特征沒有深度,只是做表面文章,沒有深層次地表達出蒙古族深厚的文化內涵。
二、內蒙古地區發展建筑造型文化
第一,發展地方建筑文化不能僅僅從地方建筑的本土化出發
建筑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開放體系,我們在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髓的同時,也要有選擇性地借鑒現代國際的新思想、新動態、新技術等,結合運用現代先進的技術、材料,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建筑的時代特征、民族精神。因此,在發展地方建筑美學的同時,要堅持與國際建筑美學接軌,真正體現出建筑的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第二,體現建筑的民族特色
不僅僅要從傳統文化中提取符號,作為標簽貼在現代建筑上,還要從自然氣候、地形地貌、地域環境、傳統文化、風土人情、出土文物等各個方面深入挖掘地方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并將其恰當地融入現代城市建筑,使其獲得新的生命力。
第三,建設地方民族特色城市,要將城市建筑與城市規劃相結合
城市文化要通過城市規劃營造,而城市建筑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建筑又是體現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建設地方特色城市不能只是簡單地在建筑上添加一些民族文化元素,而要通過城市規劃營造整體的文化生態環境,全方位地展現民族文化特征。
確定邯鄲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的目標和原則。邯鄲城市公共藝術發展應深入挖掘邯鄲城市文化主題所蘊涵的豐富文化內涵,突出邯鄲城市公共藝術的獨特魅力。以高藝術水準原則、高環境效益原則、持久性原則、公眾參與原則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間。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深厚的文化積淀為邯鄲留下了很多歷史典故和名勝古跡。在邯鄲市公共藝術發展研究中,可以趙文化,時代文化為核心主題,并向下延伸形成整體的主題構成。打造出體現和承載邯鄲本地區的文化精神和社會心理,并具有邯鄲地方文化特色的公共藝術形式。建設成重點突出、特色鮮明、層次分明、標識明晰、環境宜人的高品位公共藝術空間格局。
2.結合城市規劃
定位發展結構。在發展結構中,本著突出城市特色、緊密結合邯鄲城市用地功能和城市空間景觀系統、以點帶面逐層展開、緊密結合城市生活。在結合邯鄲城市總體規劃以及總體城市設計的基礎上,將邯鄲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結構定義為“六區、九帶,多節點”的布局。這種布局結構將起到突出重點,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整體作用。總之,邯鄲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結構應結合城市總體設計及總體規劃,并充分考慮城市的人文生態與空間的連續性與完整性,以形成整體而又豐富的空間層次。
二、發展策略建議
在研究中從邯鄲歷史傳統文化、公共藝術區域策略、提升藝術作品品質計劃等角度對邯鄲城市公共藝術發展進行了多方位的思考并參考多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策略研究,總結邯鄲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策略思路為:
1.深度挖掘歷史傳統文化
使公共藝術作品能夠體現邯鄲地域文化,并通過公共藝術作品的公共性讓民眾能夠感受到文化氣息并傳承傳統文化精神,加強邯鄲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地域特點。對于公共藝術區的策略,以邯鄲市城市發展規劃為基礎。在老城區突出傳統文化,在新區注重傳統文化和新區發展的時代精神相結合。同時,結合城市景觀軸線和景觀節點規劃公共藝術品的設計。形成層次分明,重點突出的城市公共藝術發展策略。
二、傳統民間藝術的藝術再現
二、新豐縣傳統民居裝飾藝術
新豐縣傳統民居裝飾類型種類繁多,有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彩繪等等,這些豐富的裝飾工藝使得其傳統民居在質樸中透露出其民居主人對美的追求。但是其裝飾受經濟條件以及工藝技術的影響,相較于裝飾的富麗堂皇、金碧輝煌的潮汕地區還是從整體上反映出其質樸的特性。其裝飾大多集中在對人們而言最重要的祠堂,將村落的財力、人力、物力都集中在對祠堂的裝飾上,故而其祠堂的裝飾最為精美。不過大多出于對經濟的考慮只會在重點的部分進行裝飾。對其工藝上,通過對新豐縣部分傳統村落的考察中可以看出,盡管其裝飾工藝種類繁多,但并非每一種工藝都運用的多而成熟。其中以木雕裝飾工藝運用最為廣泛,雕刻最為精美,技術最為成熟。石雕工藝與之相比顯得略為不足,而磚雕、灰塑、彩繪等工藝在新豐縣傳統民居中更為少見,僅僅在少數的窗花、民居建筑脊式、檣檐的檐口等地方有運用,其中以大嶺村為多。
1.木雕表現手法和工藝新豐縣傳統民居中木雕的表現手法和工藝有浮雕(包括有淺浮雕和高浮雕,二者并無本質區別,僅僅是深淺程度的差異)、圓雕、通雕(即透雕)、線雕、沉雕(即陰雕)等,雕刻中還經常會將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雕刻工藝相結合。其中浮雕的表現手法最為常見,沉雕比較少見,只在部分匾額中有運用。除此之外,相較于粵北大部分以木的原色為主的木雕來說,新豐傳統民居木雕除去原木雕刻外,其大部分木雕都施以紅漆,并且部分構件的裝飾部位會施以金漆或加彩。木雕表現手法多用于大木構架和小木作的裝飾。在大木構架上,一般在其曲梁、柁墩、瓜柱、梁頭等部分進行雕刻。在新豐縣木雕中,以廳堂梁架和外檐梁架上的部分構件雕刻最為精美,廳堂內的橫梁正面一般不做裝飾,僅在梁頭的部分進行雕刻,雕以簡單的云紋或龍頭型。立于兩層梁枋之間的短柱,會進行雕刻,以潭石村九棟十八井最為有特點,其瓜柱根據長短雕刻有兩到四個蓮花座形,柱身中還以彩繪繪有精美的圖案。而外檐橫梁除去龍頭裝飾外,通常在其橫梁下以浮雕的工藝雕刻有龍鳳、花草等題材并施以金漆。曲梁,墻上或柱上支撐房頂的橫梁。在新豐縣傳統民居木雕中,其祠堂入口的曲梁的雕刻最為精細,通常用浮雕的工藝,在其曲梁的正立面和底部都有進行精美的雕飾,或在雕刻上加彩,或在施以紅漆的曲梁上,以金漆涂于其雕刻上。題材內容豐富,雕刻以植物、動物、云紋等裝飾圖案。柁墩,梁枋之間的墊托構件,一般用圓雕的工藝,雕刻成動物的形狀,如獅子、豬等,或者先雕刻成荷葉狀再在其上雕刻以植物、動物等進行裝飾。在小木作雕刻上,一般在隔扇門、雀替、封檐板等部位進行裝飾。隔扇門主要由隔扇心(或隔心)、絳環板、裙板組成,在新豐縣,隔扇門一般為五抹頭或六抹頭,在裝飾部位上,一般在上絳環板、中絳環板和隔扇心上進行雕刻,尤其是作為人的視覺中心點的中絳環板作為裝飾的重點部位一般施以立體感強的高浮雕,題材有花鳥、動物、器物,或組合紋樣等;隔扇心(同樣作為隔扇門裝飾的重點部位,為了滿足通風采光,一般多采用通雕或者通雕與淺浮雕相結合的工藝進行雕刻,題材一般為幾何紋或者在幾何紋中雕刻上動植物;上絳環板通常也會用通雕進行雕刻,題材有花草、動物等等,多以和鳥的組合為題材;而下絳環板由于不是人們視線集中的部位,裝飾通常以線刻或淺浮雕雕刻花紋或者完全不做任何雕刻。雀替是在房屋外檐柱與梁枋交接處的一種構件。其一般也會作為裝飾的重點,雕刻技法上通常運用線刻、通雕與高浮雕的表現手法,有雕刻成簡單的云紋、花草、動物,或者以花鳥、代表吉祥的麒麟瑞獸組合為裝飾題材。其中比較特殊的是新豐縣寨下村,在各瓜柱與插于瓜柱的梁之間的交接處有雀替,并簡單的施以花草紋樣。封檐板是為了避免檐條端部和望板受雨水的侵襲而在檐口或山墻頂部外側挑檐處設置的木板。其出現在民居中的封檐板一般以實用為主,很少有裝飾。祠堂部分的封檐板一般會以浮雕、或者浮雕與線刻組合的方式進行雕刻,題材以幾何紋樣、花鳥魚蟲、瓜果樹木、祥禽瑞獸或一些組合紋樣為主。部分村落中封檐板除了雕刻精美的紋樣外,還會施彩。如新豐縣大嶺村,其祠堂的封檐板用高浮雕的表現手法雕刻以精美的植物、動物組合的紋樣,并以綠色為底加彩木雕。
2.石雕表現手法和工藝新豐縣傳統民居中的石雕工藝相比于其木雕工藝還顯得不夠成熟。但是因石材質地堅硬耐磨,而且能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所以在一些有受力、防潮要求的部位還是會被使用。其石雕工藝主要用于石柱礎,另外還用于石柱、石裙板、門枕石、石槍眼孔、石制窗花上。工藝上有陰刻、線刻、浮雕、透雕等。而圓雕因工藝難度高,在其石雕裝飾中并未發現。石柱礎能增加柱子的承載力和避免木柱子受地面濕氣侵蝕,因此在石柱和木柱底部一般會采用堅硬耐磨的石柱礎,其石柱礎的樣式主要有鼓式、四方式、花瓶式等,其中以鼓式為最多,除了其穩定性外,也因其“鼓”還具有勝利、喜慶和避邪的象征意義。在工藝方面,通常用線刻、浮雕的表現方式,并沒有雕刻細致的圖案,顯示出其質樸一面。除了石柱礎外,其部分村落石柱上多用陰刻雕刻對聯,如潭石村九棟十八井祠堂入口處就刻有“巍闋敦恩波晏海清河臨瑞第,瓊林呈翠色琪花玉樹映華門”,寓意該地人才輩出。石裙板和門枕石大多沒有進行雕刻,或者是以線刻或淺浮雕雕刻以簡單的云紋、瓜果、龍鳳紋。石制窗花一般以幾何紋、萬字、銅錢等題材為裝飾內容,潭石村九棟十八井樓閣的窗戶部分是用大青石打鑿的,最為精美的為通雕工藝雕刻的龍盤虎踞圖案。除此之外,因防御的需要客家圍樓圍屋立面上一般會設置有石槍眼,除常見的圓形、長方形等幾何圖案外,還會雕刻成葫蘆形、萬字形以及錢幣形等寓意吉祥的圖案。既起到防御作用又對立面進行了美化。
三、新豐縣民居裝飾題材內容及文化內涵
新豐縣傳統民居裝飾通過使用木雕、石雕、磚雕、灰塑、彩繪等工藝使構件在充分滿足實用功能的同時更具裝飾性,并能通過豐富的題材內容反映出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其傳統民居裝飾多以植物題材和動物題材為主。
1.植物題材人們在長期與自然的交往過程中,對植物有了一種新的認識,認為其在生活中還可以起到裝飾的作用。同時借助這些植物的同音、諧音,甚至是植物本身的特質來表現某一種吉祥的象征符號,多被人們用來反映對美好生活的愿望。植物題材運用較為廣泛,或單獨出現,或與其他植物、動物以組合的形式出現。植物題材中,蓮花、牡丹,包括梅蘭竹菊等都是常見的裝飾題材,都被人們賦予了特定的意義。蓮花,亦被稱為荷花,因其出淤泥不染的特質,被譽為“花中君子”,常常被用來形容品格高尚的君子。常常被單獨使用,或與蓮蓬一起表達“早生貴子”的美好祝愿,或與松鶴一起表達連年賀壽,平安長壽的愿望。在新豐縣民居裝飾中常常將蓮花與蓮蓬、松鶴一起組合,多以木雕的方式雕刻在人們視線容易觸及的地方,如隔扇門視線中心的中絳環板。牡丹,被譽為“百花之王”象征著富貴吉祥,和各種花卉一起組合寓意著“花開富貴”。新豐縣大嶺村較為常見牡丹題材,其祠堂入口檐下就以牡丹為題材,取其富貴吉祥之意。除蓮花、牡丹外,花草紋因其形態自由,能自由組合,在民居裝飾中也比較常見,尤其是一些梁架、雀替中。另外,還有葡萄,因其果實累累的特性常代表著豐收,也代表著多子多孫,象征著堅貞不屈的精神,故也常常作為裝飾題材出現在民居裝飾中。
2.動物題材在生產力低下,自然災害嚴重,而人們又不能靠自身的力量解決時,人們就會把動物的形象神話。通過生活中對動物的觀察,將其變成一種符號,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一種美好愿望。在新豐縣民居裝飾中,麒麟、龍、鳳、鶴、蝙蝠、鴟吻等都是常見的裝飾紋樣,麒麟,自古以來就被譽為祥瑞之獸,傳說中,只有在天下太平,政通人和時才會出現麒麟。而龍在中國古代,人們將皇帝稱為真龍天子,龍代表著權利和尊貴,常常將以龍的圖案來寄托著對后人“望子成龍”的期待,與鳳凰組合則被寓意著“龍鳳吉祥”表達著希望夫妻和睦的愿望。鶴,因其代表著長壽,常與壽字或蓮花相組合,寓意著福壽連綿,長命百歲。在潭石村多將麒麟、龍、鳳、鶴用于梁架的裝飾圖案,部分還會被施以金漆,相比之下顯得更加的富麗堂皇。蝙蝠,在外國有吸血鬼之稱,在中國除去了血腥的代名詞,取其“蝠”與“福”的諧音,將其作為吉祥物,預示著福氣,并將倒飛的蝙蝠寓意為“福到了”等,在新豐縣尤其以潭石村將蝙蝠作為裝飾題材為多,多用于門當、梁架和隔扇門隔心的四周。另外,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的鴟吻,據說其能躲避火災。在粵北地區人們大多喜歡在屋脊、雀替上安置兩個相對的鴟吻,以期望不要發生火災。但在新豐縣,其還被作為廳堂梁架上以及外檐梁架上的造型。其中以潭石村九棟十八井最為精細,其祠堂廳堂梁架最上一層的橫梁雕刻以兩個相對的鴟吻對著中間的短柱。除此之外,代表著威嚴,象征著飛黃騰達的獅子和寓意著好兆頭,能帶來喜兆的喜鵲,象征五谷豐登的豬等也會被作為裝飾題材而使用。
2傳統元素的幾何特性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
幾何圖形是現代藝術設計中一個重要元素,同時對于幾何圖形獨具匠心的藝術處理也是我國傳統構圖中的一個重要應用方式。幾何語言是構成主義的因子,同時也承擔著更為重要的表達效果和作用。幾何語言雖然在表達審美思想方面存在諸多不完美之處,但是現代藝術設計的抽象性卻能夠在幾何圖形的構成中發揮重大作用。對于一些特定的主題利用幾何化的語言形態表達出更加有效的主題和作用,使其成為更加有效的基礎地位,這些都為語言的成功運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這些語言也為現代藝術設計增添了更為豐富的視覺效果。因此,在藝術設計的不同階段,應當充分結合傳統元素,以及這些傳統符號背后最蘊含的意義和獨特的特征。這些不同的方面應當具備更加積極的理想和現實意義。同時這些影響因素也成為影響他們關鍵技術的重要理論基礎[2]。
二、“美善相樂”的倫理觀
中國傳統審美思想非常強調“美”與“善”的統一,其形成與儒家的禮樂文化直接相關。以“樂”為最高境界的情感體驗必須和“誠”“仁”結合起來,也就是把真、善、美統一起來,這種集倫理與美學于一體的對“樂”的體驗是儒家美學思想的根本特點。孔子在《論語八侑》中談論韶樂和武樂,就涉及“美”和“善”的關系問題:“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⑧在孔子看來,韶樂不僅符合音樂形式美的要求,而且符合道德的內容要求,是盡善又盡美的音樂典范;而武樂只有美的形式卻無善的內容,不能稱為完美的音樂。在這里,孔子實際上提出了審美標準的問題,即任何形式的美都必須以倫理道德內容為標準,必須與善的內容相結合,“盡善盡美”就是要求“美”與“善”高度融合統一的審美原則。儒家另一個代表人物荀子從人心理情感的需要出發,主張“美”“善”結合,《荀子樂論》曰:“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⑨只有“美”“善”互相作用,和諧統一,才能給人以審美愉悅及改善思想的雙重作用。因而,“美善相樂”表達了情感與倫理、審美與道德相一致的境界,也肯定了藝術所特有之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進而影響社會風俗的功能。以“善”為“美”、“美”“善”統一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國傳統審美思想的突出特征。以弘揚民族精神、歌頌優秀道德品質為主旨的動畫藝術作品能讓觀眾在觀看過程中產生一種“善”的情,這樣的作品可以極大地促進觀眾對高尚審美情操的認同,有利于人們不斷提升自我,增強社會道德責任感。如國產動畫片《九色鹿》(1981年)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中壁畫《鹿王本生》的故事,主要講述一只九色鹿王冒險救了一名快要淹死的落水者,但反被此人出賣,最終忘恩負義的落水者自取滅亡。在藝術形式上,該片采用了敦煌壁畫的造型特征、色彩體系與繪畫風格。動畫片描寫了九色鹿的神圣、善良、勇敢和落水人的背信棄義,將善與惡、美與丑進行對比,使正義美好的形象得到加強,反映了大眾懲惡揚善的愿望以及對“美”“善”的追求。該片的價值和魅力在于將佛經故事的精神元素進行了寓意表達,并蘊含豐富的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審美思想。根據《聊齋故事》改編的國產木偶動畫片《嶗山道士》(1981年)則講述了一個以道教神話為題材的寓言故事,該片將木偶藝術與中國山水畫的背景相結合,立體與平面虛實相宜,意境悠遠。此片故事情節簡單諧趣,卻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道教的倫理觀念,教導人們不可心存邪念,要自覺遵守倫理道德,以“善”為“美”,發揮著對人類心靈的塑造功能。美國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1998年)整體風格借鑒了中國畫的一些技法,工筆水墨相結合,頗富東方韻味。動畫片在內容上選用了中國北朝民歌《木蘭辭》中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更重要的是抓住了中國傳統審美思想中“美善相樂”的倫理思想,即以“善”為“美”、忠孝兩全、勇字當先,從而將中國的傳統美德與倫理意識一展無遺,使該片深入人心,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通過此類優秀的動畫作品,人們得到藝術熏陶和思想道德的教育,為現代德育開拓了新的領域和方法,起到了寓教于樂的作用,這正是用“美”的藝術作品引起“善”的道德行為,此之謂“美善相樂”。
三、“意象之美”的文藝觀
(2)早期:一直到90年代中前期,新媒體藝術的應用主要表現在裝置,錄像,攝影和音頻等媒介上的廣泛使用,90年代后期則表現為使用在90年代中期在媒介實驗上的所有手段用于傳達表現社會和社會現象批評的內容。裝置藝術和表演在1980年代后期雖然也有實驗,但真正在媒介上大規模地突破原有的繪畫和雕塑的傳統媒介還是在9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的裝置藝術和表演的盛行還有另一個特征,就是與觀念藝術的結合。
(3)中期:在90年代中期,真正的新媒體藝術的卓越性的實驗是錄像藝術的興起。在90年代末期,隨著互聯網視覺技術的普及,網絡技術,Flas技術,電子游戲技術,互動藝術,三維視覺技術,以及計算機數字編輯技術等開始進入音頻藝術的制作。90年代末期的一個重要變化是音頻藝術不再成為一種單純的媒介,而是用音頻藝術的表現方式對中國社會轉型進行了文化層面上的反映,表達和社會各個群體息息相關的話題。
(4)期: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進一步深入,隨著中國IT產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人們開始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大大推動了個人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蓬勃發展。新媒體藝術被引進中國后,影響時間還超不過十幾年,但它們卻和產生它們的基礎新媒體,包括光,聲音,電能一樣,以非常震驚人的速度發展和蓬勃壯大起來。
二、新媒體藝術的藝術特征
1.綜合性
新媒體藝術擺脫了傳統藝術單一媒介的局限性,融合了圖片,文字,動畫,聲音等綜合媒介的特征,具備了傳統藝術的所有特點。在包括傳感器,音效,網絡計算機,投影等許多工具的共同作用下,新媒體藝術將觸覺,視覺,聽覺甚至味覺一并合成進行綜合性的展現,讓大眾在虛擬世界中實現審美感受。
2.貼近性
新媒體藝術的取材大多是來自人民生活,或者是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內容相對來說通俗易懂,但是它的與眾不同是在于將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到了屏幕上來,通過這種表現形式,讓觀眾過產生了共鳴,增加了新媒體藝術貼近生活,貼近人民,貼近社會的性質。
3.互動性
新媒體藝術打破了往日傳統藝術單向互動的模式,更加注重觀眾的參與互動。通過與觀眾的互動,加深了觀眾對藝術的理解,從而對觀眾的思想意識產生一定的震撼,進而通過觀眾的人際傳播就會在社會上形成一種新的觀念和思想,發揮了藝術“文以載道”的作用。
4.迅速性
新媒體的特點就在于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影響力大的特點,那么,以新媒體技術為基礎的藝術也具備這樣的特征。新媒體藝術,由于其傳播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讓大家快速欣賞了它們的藝術特色,并且在社會上的反應也是快速巨大的。
二、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元素的概念及意義
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作為一種傳統的藝術文化,它除了具有我們一般所說的“藝術”特征之外,還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其基本特征是:民間性、功利性、從眾性、傳統性和民族性。民間性源于民間、源于生活,其元素都是來自于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民間文化的色彩十分濃厚;功利性具有相當多的使用價值,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很多也服務于宗教,所以功利性也顯而易見;從眾性是集體情感和體驗的表現,并不代表著個人,如:山歌、戲曲等,在一些技巧上表現為程式化,也并非代表著個人的創造;傳統性和民族性代表自己民族的風格和特點,有其特殊的一面,也有其獨特的民族藝術文化元素,只要這個民族沒有消失,其民族藝術將會永遠延續。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數量雖少,但分布很廣,其民族的文化、習俗和藝術也具有獨特的一面。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和藝術是整個中國文化和藝術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是中國藝術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需要充分運用少數民族的藝術文化元素,把豐富的藝術資源運用于我們的油畫創作中去。近年來,中國油畫的發展一直是一個備受眾人關注的話題,而對這一由西方傳播而來的畫種,我們更應該畫出自己的風格特點,在創作中應該融入更多的中華民族的藝術文化元素和精神氣質,吸取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的精華,創作出獨特的中國油畫藝術表現形式。由此看來,我國的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以其獨特的藝術文化特征對我國油畫藝術的發展有著特殊的美學意義。極大地提高了少數民族藝術文化的審美價值,同時也推動了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的發展。
三、以陳丹青為例看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文化元素在當代油畫創作中的表現
油畫在中國發展百余年,當下它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融入了中國的現代繪畫體系,也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及個性化的審美意識。中國油畫表現形式和風格樣式有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變得更加多樣、更加豐富,形式感也越來越強,不再一味地模仿西方寫實和抽象,而是更偏向于“中庸”的審美表現,這種審美表現推動了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發展。在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豐富多彩的藝術文化語言中,民族和民間的藝術文化元素表現得尤為重要,它將放大和強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讓世界不斷地了解中國當代油畫。談到中國當代油畫,不得不提及致力于油畫教學和探索的著名油畫家陳丹青。在藝術上,他出道很早,自學成才。早年,就在多個領域有著卓越的成就。后來,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深造和學習,使他更好地掌握了油畫繪畫的技法,他的視野得到開闊,思想也得到升華,為他后來的繪畫生涯及創作優秀作品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直接影響了中國當代油畫的發展。早在1980年,陳丹青便以油畫作品《組畫》聞名海內外,成為中國油畫的杰出代表,這一系列作品也被公認為“”后劃時代的現實主義經典油畫作品,在美術界和文藝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一致的好評,對中國當代油畫創作的發展有著轟動性的影響。其作品沖破了當時長期盛行的教條化主題創作模式,是中國當代油畫創作中一個新的轉折點,其新穎的題材和對寫實的熟練把握,令人欽佩不已。多年來,陳丹青和他的《組畫》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他放棄了當時流行的強調主題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寫生般的直接和果斷,描繪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所創造出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意義巨大,對中國油畫創作影響甚遠。《組畫》共7幅作品,分別為《母與子》《朝圣》《洗發女》《牧羊人》《康巴漢子》《進城之一》《進城之二》,所有作品均在拉薩創作完成,作品以寫生的方式直接描繪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將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元素充分地運用于創作當中,表現出他對油畫創作的獨特見解,畫出了屬于自己的代表作。作品《母與子》主要描繪的是藏族婦女哺乳孩子的畫面,表現出當地藏族婦女的真實生活;作品《朝圣》描繪的是當地居民朝拜的現場,顯示出一種莊嚴美和質樸的民風;作品《牧羊人》中描繪的是一對擁吻的藏族牧民情侶,充分表現出藏民大膽直白的個性;《康巴漢子》則是描繪的幾位藏族當地勇猛的青年,人物在畫中是并列而立,流露出藏族青年的個性。陳丹青畫風鮮明有力,借鑒了法國鄉村畫派但又不失個人特色。畫面色彩團塊厚重,仔細品后味會后覺得畫中環境風貌的特征、藏民樸實淳厚的氣質給人一種感人的境界,鮮活地傳達出粗獷動人的高原美與人性美。陳丹青在繪畫中對飽滿的色彩運用充滿了激情,在衣著、首飾、表情和場景上充分地利用了當地民族藝術文化元素,民族感和民間感濃厚,充分地表達出其個性的復蘇,表現出少數民族內在的精神及民俗民風以及渾樸天然的人情風貌和藏民生活樸實醇厚的氣質,《組畫》是中國油畫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二、自然質樸,傳承我國美德
在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中,很難找到非常復雜而奢侈的事物。這是因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不僅追求美觀性,也注重實用性。如江西婺源甲路油紙傘,以鳳尾竹、桐油等江南特產通過制作師傅鋸竹、刮青、平頭、劈骨等工藝,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進而制作出集民俗性、實用性等特點于一身的手工藝品。傳統皮影利用動物的皮毛剪貼繪成所需的形狀,無須復雜的工藝與裝飾,演繹了愛恨情仇與悲歡離合。中國傳統民間藝術不注重奢侈精致,只要滿足人們的日常勞動與生活需要即可,所以它們自然而質樸。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自然質樸是其特點,這也恰恰反映出傳統手工藝人在創造傳統民間藝術的同時也在發揚著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如今,少數節日禮品包裝精致華美,包裝的價值已經遠遠超過禮品本身的價值,致使商品價格節節攀升。這種奢靡浪費的不正之風影響著設計界。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自然質樸運用到現代設計上,將會對市場吹入一陣清風。如,浙江余杭紙傘上的中國繩結配飾,不但具有裝飾功能和吉祥寓意(“繩”與“神”諧音,結則喻示團結、親密、溫馨),而且具有傘具的捆綁包裝以及收納功能。這種設計美觀實用,同時也讓傘具風格別致。因此,現代設計一方面應該向傳統民間藝術學習,在傳統民間藝術中汲取以實用為本和用物惜物等有益成分,在設計中除了注重外觀的美觀與裝飾外,更應注重產品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時也應該注意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和綠色消費。
三、和諧友好,共筑中華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