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美女,欧美一性一交

印刷技術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3-23 15:20: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印刷技術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印刷技術論文

篇1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regardingcontainsinthedesign,thetechnicalequalponder,re-elaboratesthedesign,printingandperson’srelationsfromanotherangle.[Keyword]:Equalprintingtechnologyvisiontransmissioninformation

回顧人類的設計歷程,“求生存”是相當重要的目標,至少在設計萌芽階段以及之后一段并不短的時間里,這是唯一目標,即使在今天人類的設計行為及其產物中,依然包含著這種因素,對于“生”的追求,引發人類設計行為的持續性,并逐漸催生出很多重要屬性,其中最為重要和本質的,當屬平等性。以“生存”為起點,設計不可能缺失這種屬性:對于自身生存的環境而言,人需要一個平等溝通、和平共處的平臺;對于群體內部來說,則需要物質方面的“平均主義”。這不是人與生俱來的愿望,卻在設計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中,逐漸成為設計的目標和理想,并成為人類自我優化程度的一種反映。而在“生存、平等、設計”這一組循環、可逆的關系中,使其正常、順暢的得以運轉的條件是什么呢?

一、設計與技術

設計自其產生的那一刻起,就與技術結下了不解之緣。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并非是單純地對于自然中的物質,以“拿來主義”的姿態直接應用,如果是這樣,很多動物甚至植物也應算做是“設計的高手”。“設計”真實而本質的含義是建立在發現基礎之上的“創新”,是有極強針對性的創造。這要求設計必須具備一定的合理性,在具體的實施環節,任何具體的設計都不能無限制的憑空想象,即使是在構想階段,這種限定性依然在無形的掌控我們的頭腦,使思維始終局限在似乎已預先劃定的圈子里,無法真正的跳出來。究其原因,主要是包含在設計中的技術因素使然。

“技術”一詞源于古希臘語,意指“技能”、“技藝”等。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技術”概念,是對自然科學理論、成果應用后的綜合結果。站在設計的角度,談到的技術似乎包含兩個部分:(1)使“想法”轉化為“視覺可視”的一系列專業化技術;草圖表現、效果圖表現、模型加工(制作)技術等;(2)使紙面上的方案轉化成為可供“消費”(使用)的真實產品的加工制造技術。在設計的早期階段,這二者是合一的,即從事產品加工、生產的人就是從事構想視覺表現的人(從這一點來講,中國古代的“百工”,就是一個設計的群體)。不能說這個工匠和設計師合一的階段是缺失設計的階段,因為眾多的產物已有力地修正了這種誤解(只是大量兼具精絕創意和精良加工的產物,使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其設計產物的實質,而更多地以“藝術品”來認知它們)。“設計缺失”的說法,實質上是將存在于現代社會形態中的工業設計,做不符人類歷史及設計發展規律的認識,盲目套用于以往設計(產物)之后產生的。

事實上,這種片面認識的產生,與技術之間有極強的對應性:精良的加工技術在體現精美創意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促成技術本身在公眾心目中一定的獨立地位,這種情況在東西方都是大量存在的。技術逐漸成為可憑借自身而存在的“獨立”之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如此——當談到某種技術的時候,不可能在頭腦中映現具體的物品形態,而只是局部(表面化)地閃現這種技術具體應用后所產生的效果。從這一實際情況可以一定程度地區分設計與技術之間的差別。

設計這種人類最早的實踐行為,不僅見證了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還全方位地參與其中,成為“發展”概念最直觀的表達。技術是使之成為現實的重要保障,在設計從無到有、從大到小的過程中,它經歷了同樣的變化。

二、印刷技術與平等性

所謂的“平等”,實質上包含不同的含義:為生存而解決溫飽問題時,對于事物的分配,需要公平的分配方案、工具等,以確保分配的平均;為發展而在精神層面所追求的平等,并不是單純的精神本身,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平等需要。滿足前者,只要一些簡單地計量、分割技術即可;后者復雜得多,因為思維、意識、觀念等抽象的概念,已融入其中,“動物性”需求已升華為精神性的追求,個體行為已徹底擴大為群體性的行動,整個時代和社會都參與其中,“革命(變革)”就是具體的表現形式。由具體設計產物充當載體,對于這類平等性的表達,在設計的發展歷程中不勝枚舉;通過相應技術所創造的各種設計產物,成為引發“平等追求”導火線的事例也多不勝數。所有這些都是較為平和的,甚至有些消極和被動。從某種意義上講,聯結人與自然的工具(用具)設計,聯結自然與社會的環境設計,都是較為緩和、間接的與“平等”概念發生聯系;聯結人與社會的信息(視覺)傳達設計,則是直接、激進的“平等”概念的鼓吹者,印刷技術則成為當之無愧的“平等”的載體。

信息傳達在人類形成的早期,就同視覺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關系的確立,本身帶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意味——靠視覺感官接收外部信息,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已在客觀上具備了廣泛的一致性,按照視覺要求加工、整理的信息,自然在群體內部擁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平臺——明顯的平等屬性出現。最早的產物因“主”、“客”觀的原因而無法被確認,但由考古研究所獲取成果可知:人類較早期的生活環境中,巖畫之類的遺存,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信息視覺方式的表達。由此為發端,信息視覺表述成為人類自身發展進步的一條主線,也成為人類之間在“平等”含義上不斷實現良性化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信息是包含極強平等含義的概念,這一點不因時間和地點而改變。眾多類型的信息中,最能體現平等屬性的就是基于“生存和發展”雙重考慮而產生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信息,它決定了信息傳達的發展方向——從信息歸納處理方式,到具體傳達技術和渠道的開發、選擇,都充分證明這一點。“平等思想”在這些具體環節,逐漸得到啟蒙和激活——信息歸納、處理由“隨意”到“規范”:個性漸漸為共,種種涂鴉在歷經不同階段演化后,終于形成體系化產物,同一范圍、時段的人類群體中,信息歸納整理方式,基于接收和應用目的而具極強的趨同性,這保證了信息在同一群體內部感知上的一致——文字的產生及廣泛應用是最重要的體現(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之一);傳達技術(渠道)方面,同樣呈現“規范”的趨勢——應用于廣泛人群信息快速、準確傳達和接受目的的各種規整、清晰字體的出現,及針對相同目的而創造的各種字體的加工技術——從手抄本到雕刻版,再到活字印刷,反映出平等意識在頭腦中不斷強化的事實。

信息歸納、整理和具體傳達技術的開發、應用這兩個部分相互促進,于漸進的過程中實現了平等在人的頭腦中從萌芽到結果的轉變。

早期視覺傳達是以圖畫的方式將外部信息加以描述,并刻、繪于巖石。信息直白的表達形式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很順暢。這種方式在初步達成信息交流目的的同時,也暴露了信息傳達范圍極其狹小的事實——個體手工方式進行信息整理加工,與日后信息大眾傳播之間不可同日而語,但以此為基點所出現的人造器物表面的一些圖化符號及印紋,卻說明信息加工和傳達技術的進步——由“圖畫”到“圖化符號”,是思維進步的結果,相應的傳達技術也面臨新要求:(1)這些圖化符號如何存在和保留。(2)以何種技術來完成。巖石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各種人造器物的表面成為新的載體;“繪、刻”方法之外,“壓印”成為新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視覺傳達與“印”的方式結合的濫觴,原始陶器表面所謂的印紋,似乎不僅僅是出于美觀的考慮而無絲毫信息的含義)。針對信息做視覺表述的努力始終在繼續,并不斷取得階段性成果。將各種源于實踐的認識,應用于信息的加工,使之成為規律性方法,是信息視覺表述中一直遵循的原則。與之對應的傳達技術也不斷被開發創造出來。在關注古代器物加工(制造)方法(技術)的同時,不應忽視其中相應的信息傳達的成分:例如青銅器的鑄造技術,滿足器物成型需要的同時,還滿足了對表面“紋”與“字”加工的需要,是另一層面的信息傳達技術。

當文字作為一個系統,以較為簡明的形態從圖形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現實社會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傳達的技術卻因受到材料限制,只能因陋就簡滿足小范圍的信息傳遞需要(簡牘書是典型代表),二者發展的不一致,造成視覺傳達的不平等,“文字”這個圖形發展的階段性成果所帶來的平等性,因技術的滯后而無法真正體現。材料與技術的雙重制約致使每個文字尚無法被更多的人認識,又如何借此來做“信息傳達”?另一方面,則應看到“簡牘”文書在移動、搬運、閱讀等方面畢竟比以往的信息載體方便得多,加工成本和難度也要低得多,(相對)平等的內涵從另一方面體現出來。

紙在現實需要的推動下被創造出來,為視覺傳達平等性新階段的出現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抄書得以較廣泛的應用,書籍的傳播范圍擴大、受眾增多。與“簡牘”相比,手抄本在字體改良、插圖應用、排版形式等方面更具有近、現代紙質圖書的雛形(如果將整個圖書的發展過程比做完整的設計過程,這一階段就像必不可少的草圖描繪環節)。客觀的看這個“草圖階段”實施者(抄書人),所創造的產物依然是小范圍的人群才能享有:例如中世紀歐洲,完全是由教士來從事抄書的工作,抄錄的也基本上是與教義有關的內容,當時的居民絕大多數都是文盲,閱讀成為貴族與教士的專利,對相應信息的掌控成為特權的象征,視覺傳達的平等性被掩蓋。作為顯性特征的圖書的模式(包括字體、編排、裝訂等)卻為隨之而來的平等載體——大眾化的圖書所借鑒、效仿。

源于中國的雕版印刷方式,從根本上顛覆了長久以來形成的小范圍信息掌控的“傳統”,使信息傳播真正成為公眾性的,信息的壟斷被打破,以往因對信息掌控而形成的權威集團(階層)受到質疑和挑戰,“平等”真實的出現在公眾的現實生活中,面向大眾的教育,憑借輕便、可大量生產的圖書,而在學校和社會這兩個渠道中日益發展起來,知識共享成為長久以來人類社會平等概念最重要的組成,圖書作為知識的重要承載物,其加工、制造的手段(印刷技術)也與平等發生了聯系,成為平等的載體,這在圖書產生、發展的早期,由于相應加工技術的制約(滯后)而并不明顯。隨著印刷(雕版)技術的發明以及不斷出現的技術改良,則變得越來越不容忽視。“信息公眾享有”由人類最初朦朧的理想已經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以信息傳遞為最初的起點,無論視覺表現技術,還是確保其大范圍實現的加工技術,都具備顯著的進步,兩方面的技術互為前提,相互促進,大大加快了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進程。在印刷技術直接作用下,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化概念得以強化。此前由于加工技術本身的隨意性,致使視覺表現技術的規范化無從談起,影響視覺傳達的最終效果:過于感性、隨意的表達,更像是以信息為素材進行藝術性的創作。視覺傳達設計所包含的平等性因這種狀況而無法真正體現,藝術化的信息產物,不適合廣泛人群信息交流的需要,隨意化的表達與現實信息之間的差距,導致信息在傳達過程中歧義性產生。這種情況隨著印刷技術的發展得到了根本的扭轉:例如,標準、規范文字的產生,主要就是印刷工藝的特性使然,作為信息視覺傳達重要方式和手段,文字是思維發展和進步的產物,也同樣是印刷技術不斷推動的結果。

印刷技術的發展與成熟,對于視覺傳達設計而言,最重要的是確立了一種模式——以文字的方式作為信息大眾共享的主要方式,圖作為文字的輔助元素不再獨立承擔更多的信息傳遞工作。思維的抽象化、理性化、條理化程度,因新式的傳達方式而日漸提高。以往對于線條、色彩等圖像性元素的應用與關注,逐漸被針對文字結構布局、筆畫處理、圖與文字的組織、整頁(冊)文字編排的關注所替代。視覺傳達設計的概念變得寬泛起來,“綜合”在印刷技術廣泛應用的前提下,成為視覺傳達設計極其顯著的手段,并進一步成為彰顯平等屬性的重要方法——針對同一信息的不同接收者,利用同一種介質傳遞的時候,采用圖文相輔的方式進行信息的表述,最大限度滿足盡可能廣泛的公眾信息傳遞、交流的需要,例如中國元明時代的戲曲、小說等刻本,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在相同刻本的面前,因多元化的視覺表達方式,而促成信息的平等接受;相同樣式、內容的書,同時在地位、身份各異的人手中達成極其一致的信息傳遞功能,只有憑借印刷技術才能成為現實。另一方面,視覺傳達中的“圖”,在印刷技術影響下,逐漸形成新技術條件下的新面目:以木刻版畫為發端的新式“信息圖化產物”,最大限度承載了(信息)平等的含義。

簡潔的造形元素,最富表現力的效果,將信息濃縮為單色的畫面,既補充文字所無法完全表達的意思,又在一定程度獨立起到表述某些信息的作用,在隨后更是以完全獨立的面目行世,成為造型藝術中一個重要種類——版畫。從某種意義講,它是雕版印刷方式的最佳范例和活的樣本:例如流傳于各地的民間年畫,保存著相當程度的傳統印刷技藝,成為立足當代,回望過去的重要依據。

在印刷技術的作用和限定下,視覺傳達設計的表達從隨意漸漸轉化為具有極強限定和約束性,設計另一層面的平等性突顯:從事信息視覺化處理的人,必須完全考慮印刷技術的因素,實質上就是充分滿足公眾整體信息接受的需要,以往以個人的意愿和好惡為小范圍信息傳遞所做的視覺化處理,逐漸與發展進步中的公眾信息交流相抵觸,其中由設計者個人好惡與公眾整體需求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不平等”性,自然的被服務于公眾信息交流過程中所產生的平等性代替。

視覺傳達設計在適應印刷技術要求的同時,真正成為面向廣大公眾的行為。借助印刷技術,信息廣泛的公眾共享成為可能,設計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得以階段性的實現。

篇2

(一)畢業論文偏離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由于指導教師教學實訓任務重,沒有太多精力投入到畢業論文的指導當中,且很多教師沒有企業工作經歷,難以指導學生寫出理論聯系實際、能指導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出現故障的高水平畢業論文。

(二)選題不當

選題盲目追求理論的前沿性,忽略了高職學生自身的實際水平,缺乏明確的研究對象,與所學專業及崗位需求結合不緊密,不能充分體現高職學生的專業特長,脫離頂崗實習,缺乏實用性、崗位性,有悖于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

(三)內容粗糙,格式不當

由于高職學生寫作畢業論文時間和頂崗實習時間重疊,沒有太多的精力花在畢業論文上,致使論文資料準備不足,生搬硬套,論點不明,論據不足,邏輯性缺乏。相當一部分同學在做畢業論文時應付了事,格式五花八門,不符合規范性要求。

(四)態度不端正,抄襲嚴重

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進行論文撰寫時,態度不端正,以各種理由消極地對待這項工作,抄襲拼湊,敷衍了事。

(五)對畢業論文重視程度不夠

高職院校盡管出臺了畢業生畢業前需寫畢業論文的規定,但沒有統一的標準,對畢業論文要求不如頂崗實習那么嚴格,且指導老師平時教學與科研任務較重,每位老師應對十多位學生的畢業論文指導,有些力不從心,因此就放松了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持續認真的指導;系部對指導老師的管理以及對畢業論文的選題質量、規范性要求和答辯質量也是要求不嚴,過于放任。

二、 印刷媒體技術專業畢業論文環節改革與實踐

(一)加強畢業論文的規范管理,做好畢業論文管理模式頂層設計

一是加強學院、系部、指導教師對畢業論文的三級管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鑒于畢業論文環節對高職學生在綜合實踐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學院應建立畢業論文質量保障體系,規范系部管理,嚴格指導老師職責,明確規定,對畢業論文答辯不合格的學生暫緩發放畢業證,直至畢業論文通過。在畢業論文寫作之前,系部可以組織專家、教授對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應當遵循的規范、寫作流程、寫作技巧做詳細講解;對畢業論文的選題、開題報告、資料收集、論文大綱、論文撰寫和答辯環節進行培訓,明確各環節的質量標準,強化指導老師的責任意識和指導力度,提高畢業論文的質量。

二是做好畢業論文管理模式的頂層設計。高職學生的畢業論文不能生搬硬套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其內容應契合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緊扣頂崗實習的工作流程、崗位要求,將畢業論文內容與實習崗位上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緊密結合起來,突出職業教育過程的實踐性、職業性。

(二)先定崗再選題的高職畢業論文改革措施

結合高職教育實踐性、崗位性的要求,筆者所在學院印刷媒體技術專業采用先安排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確定崗位后,指導教師根據這些學生所在的崗位進行選題指導,強化了畢業論文選題與頂崗實習崗位相結合的針對性。印刷媒體技術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單位絕大多數是大中型印刷包裝企業,印刷包裝企業生產流程分為印前、印中、印后加工三個大環節。專業教研室根據專業教師在三個方向鉆研深度的不同,在各自熟悉的領域指導學生結合崗位實踐完成畢業論文。

(三)與崗位實踐相結合的高職畢業論文改革措施

系部應明確要求印刷媒體技術專業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內容,必須將頂崗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常見故障、解決方案選擇其一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和探討。一方面,通過生產中工人師傅對問題的發現、故障的排除增加自己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加強學習,查閱資料,與工人師傅探索其他的解決辦法,指導生產實踐,提高畢業論文的實踐性、崗位性、實用性。

篇3

1 引言

傳統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絲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統天下,后來演變為以膠印為主導的情形。膠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質量和較短的生產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滿意的地方;而數字印刷具有個性化強、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勞動力少、占地面積小、節約資源等優勢。由于在數字印刷工作流程中無需膠片,甚至無需印版、潤版液及顯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圖文轉移時溶劑的揮發,有效地降低了對環境的危害程度[1]。

數字印刷這一新技術自1995年在DRUPA展覽會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熱潮,而我國的數字印刷近幾年也有了快速的發展。

2 數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 數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對數字印刷(Digital Printing)的標準定義,主要存在兩個觀點,一個是計算機行業的觀點,另一個是印刷行業的觀點。計算機行業把由數據輸出到紙上的技術過程均稱為數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還是彩色的。因此也把這種意義上的數字印刷機稱為打印機(Printer)。而印刷行業則把由數字信息代替傳統的模擬信息,直接將數字圖像信息轉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術叫做數字印刷。

數字印刷是用數字信息代替傳統的模擬信息,直接將數字圖像信息轉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術,它將各種原稿(文字、圖像、電子文件、網絡文件)輸入到計算機中進行處理后,無需經過電分膠片輸出、沖片、打樣、曬PS版等工序和時間,而直接通過光纖網絡傳輸到CMYK四色數字印刷機上印刷或直接進行分色制版的一種新型印刷工藝[2]。

2.2 數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數字印刷系統一般由圖文合一的印前處理系統與數字印刷機或照排系統組成。數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統,將圖文信息直接通過網絡傳輸到數字印刷機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員根據用戶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輸入計算機(印前處理系統);在計算機上進行圖文數據的處理,對圖像進行色彩、階調、層次等有益的調整,進行能滿足用戶要求的創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將圖文信息進行編輯排版,最終將理想的圖案、文字編排成用戶滿意的內容和形式。這些數字化的信息最后經過RIP柵格化處理,生成相應的單色像素數字信號,然后將這些數字信息輸出到電子數據控制中心,這樣就可以進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將數字信號傳送到印刷機的激光器上進行調制,發出相應的單色激光對印版滾筒進行掃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滾筒經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這樣就可把圖文信息轉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 數字印刷的關鍵技術

3.1 靜電成像數字印刷技術靜電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稱電子照相技術,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掃描的方法在光導體上形成靜電潛影,再利用帶電色粉與靜電潛影之間的庫侖作用力實現潛影的可視化,最后將色粉影像轉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將小顆粒的粉末附著固定在紙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廠牌雖有不同,原理則大同小異。通常是將打印的資料轉換成小點之后,以激光把小點掃描到一個旋轉的滾筒上(滾筒用對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帶有正靜電荷,被激光掃描到的部位則轉為負靜電荷);當滾筒轉到粉末槽的旁邊,粉末帶正靜電荷,所以立即附著在激光掃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這時一張帶負靜電荷的紙在滾筒下方出現,所帶電極強度較激光掃描到滾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滾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紙上,加熱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這一流程單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個滾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細小,通常是固體粉狀[4]。

3.2 噴墨成像數字印刷技術噴墨打印則采用不同技術,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紙上,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噴墨頭準確的精細移動,用多個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劑、水能夠快速滲透進入承印物,以保證足夠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劑能夠盡可能固著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證足夠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須與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證良好的印刷質量。

按照噴墨的形式把噴墨成像分為連續噴墨和按需(脈沖)噴墨[5]。連續噴墨所噴出的墨流是連續不間斷的,在壓力的作用下通過細小的噴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細小的墨滴。當每一滴墨滴離開噴嘴的時候被充以靜電荷,通過改變電場的有或無來實現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噴墨也叫脈沖給墨,它是將計算機里的圖文信息轉化成脈沖的電信號,然后由這些電信號來控制噴墨頭的閉合,即實現承印物上的圖文區或是空白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噴墨技術要屬壓電陶瓷技術。

3.3 磁成像數字印刷技術磁記錄成像技術與磁帶的記錄技術采用的是相同的記錄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場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潛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與磁性潛影之間的磁場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潛影的可視化;最后將磁性色粉轉移到承印物上[6]。

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鐵,這種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顏色,因此,這種方法一般只適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實現彩色影像。

4 數字印刷的應用

數字印刷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商業印刷、情報印刷、包裝印刷、報紙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數字印刷的特點,它已經在印刷業占據越來越多的份額,尤其在歐美市場,已經形成與傳統印刷并駕齊驅的態勢。

5 結束語

數字印刷技術以其不同于傳統印刷技術的方式,越來越趨于成熟并引起廣大關注。同時由于數字印刷開發的是以一個新的概念來開發的市場,與傳統印刷業務也有本質的區別,所以隨著我國印刷業務朝向短版、快速、個性化發展的領域進軍,數字印刷將憑借其巨大的市場潛力,在我國得到飛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凈.數字印刷及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貝內特.數字印刷和可變數據印刷[M].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2008

[3]時永青.數字印刷及其與傳統印刷之比較[J].印刷雜志,2004(2)

篇4

中圖分類號:TM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c)-0100-02

在新的生活環境下,每個人都需要從各種各樣的信息源中收集、提煉有用信息,為正確決策提供參考。一方面,人們可以利用網絡方便、自由、快捷的、查詢信息;但另一個方面,由于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信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信息資源出現分散、異構、無序的特性,極不利于人們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面對信息急劇增長、技術不斷更新的新局面,需要我們對信息檢索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提高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必須增強獲取、選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 信息檢索概述

信息檢索是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并根據信息用戶提交的查詢條件檢索出相關文檔的過程和技術。信息檢索涉及數據庫技術、圖書和情罌蒲А⑷斯ぶ悄堋⒆勻揮镅源理、機器學習等眾多知識和學科領域[1]。信息檢索作為一門學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表示、存儲、組織和訪問。

1.1 信息檢索的意義

信息檢索是對信息進行集中表示、存儲、組織加工、統一管理,使用戶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信息,進而對信息進行加工,根據分析得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實現信息激活和增值。有效的信息檢索可以節省科技人員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幫助人們進行知識更新;繼承和借鑒前人勞動成果,促進科技的快速發展;協助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決策。

1.2 信息檢索的四要素

信息檢索包含四個要素:信息意識、信息源、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利用[2]。信息意識是信息檢索的前提,指人們借助信息系統獲取所需信息所做出的能動反映,使人們對信息的敏感程度、選擇和運用信息能力;信息源是信息檢索的基礎,如專著、期刊、報告、學位論文、會議記錄、專利、標準、統計數據、政府出版物、檔案文獻信息等;信息獲取能力是信息檢索的核心,是指人們對信息的了解、查找、整理加工;信息利用是信息檢索的關鍵,即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

1.3 檢索語言及方法

檢索語言是為溝通文獻標引與文獻檢索而編制的人工語言,是連接信息存儲和檢索兩個過程中標引人員與檢索人員雙方思路的渠道。檢索語言主要包含分類、主題、代碼和自然四類語言[3]。分類語言是指用各種分類號來進行檢索的標識,按學科性質進行系統排列,包括主題、科學、圖書和專利分類語言;主題語言是直接以表達文獻主題的詞語作為檢索標識,包括關鍵詞、標題詞、單元次和敘詞語言等;代碼語言是指將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用代碼系統來標引和排列的檢索語言,例如,分子式索引系統;自然語言是指未經規范化處理的檢索語言。

信息檢索包括手工和計算機檢索,常用的檢索方法有拉網法、引文法、順查、逆差和抽查法、排除、限定和合取法。檢索途徑歸為兩大類:一類是用信息的外部特征,如責任者、題名、某種序號、機構名等作為檢索標識;另一類是用描述信息內容的分類號、關鍵詞、主題詞等作為檢索標識。通常直接輸入檢索字段直接點擊搜索,但需要精確查找目標文獻時,要利用高級檢索方式設置一些查詢條件,如查詢范圍、時間、方式(模糊和精確)、字段邏輯關系的編輯等。

2 信息檢索流程

信息檢索過程可分為以下步驟:課題的確定――選擇合適的數據庫――初步擬定檢索式檢索――調整檢索策略(考慮準確性)――命中結果分析――批量下載――信息分析。下面以立體印刷技術的相關資料的搜集為例介紹信息檢索過程。

2.1 檢索工具選擇

對于日常信息的搜索,通常采用百度、谷歌等網站,但對于專業文獻的檢索則需要專門的數據庫,每個數據庫都有自己的特點。

(1)館藏書目查詢:書目是將圖書、期刊按一定規則收錄,并有序編排的檢索工具。通常包含題名、責任者、主題詞、分類號、索取號、ISBN/ISSN號、出版社等字段,輸入檢索詞即可檢索,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都有自己的館藏書目數據庫,檢索、下載。

(2)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目前世界上最大且連續動態更新的數據庫,內容覆蓋工程技術、自然科學、農業、哲在新的生活環境下,每個人都需要從各種各樣的信息源中收集、提煉有用信息,為正確決策提供參考。一方面,人們可以利用網絡方便、自由、快捷的、查詢信息;但另一個方面,由于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信息更新的快速性,使得信息資源出現分散、異構、無序的特性,極不利于人們有效開發和利用這些資源。面對信息急劇增長、技術不斷更新的新局面,需要我們對信息檢索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提高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率,尤其是科研工作者必須增強獲取、選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 信息檢索概述

信息檢索是將信息按一定的方式組織起來,并根據信息用戶提交的查詢條件檢索出相關文檔的過程和技術。信息檢索涉及數據庫技術、圖書和情報科學、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眾多知識和學科領域[1]。信息檢索作為一門學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表示、存儲、組織和訪問。

1.1 信息檢索的意義

信息檢索是對信息進行集中表示、存儲、組織加工、統一管理,使用戶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信息,進而對信息進行加工,根據分析得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實現信息激活和增值。有效的信息檢索可以節省科技人員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幫助人們進行知識更新;繼承和借鑒前人勞動成果,促進科技的快速發展;協助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決策。

1.2 信息檢索的四要素

信息檢索包含四個要素:信息意識、信息源、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利用[2]。信息意識是信息檢索的前提,指人們借助信息系統獲取所需信息所做出的能動反映,使人們對信息的敏感程度、選擇和運用信息能力;信息源是信息檢索的基礎,如專著、期刊、報告、學位論文、會議記錄、專利、標準、統計數據、政府出版物、檔案文獻信息等;信息獲取能力是信息檢索的核心,是指人們對信息的了解、查找、整理加工;信息利用是信息檢索的關鍵,即對信息進行有效的加工和利用。

1.3 檢索語言及方法

檢索語言是為溝通文獻標引與文獻檢索而編制的人工語言,是連接信息存儲和檢索兩個過程中標引人員與檢索人員雙方思路的渠道。檢索語言主要包含分類、主題、代碼和自然四類語言[3]。分類語言是指用各種分類號來進行檢索的標識,按學科性質進行系統排列,包括主題、科學、圖書和專利分類語言;主題語言是直接以表達文獻主題的詞語作為檢索標識,包括關鍵詞、標題詞、單元次和敘詞語言等;代碼語言是指將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用代碼系統來標引和排列的檢索語言,例如,分子式索引系統;自然語言是指未經規范化處理的檢索語言。

信息檢索包括手工和計算機檢索,常用的檢索方法有拉網法、引文法、順查、逆差和抽查法、排除、限定和合取法。檢索途徑歸為兩大類:一類是用信息的外部特征,如責任者、題名、某種序號、機構名等作為檢索標識;另一類是用描述信息內容的分類號、關鍵詞、主題詞等作為檢索標識。通常直接輸入檢索字段直接點擊搜索,但需要精確查找目標文獻時,要利用高級檢索方式設置一些查詢條件,如查詢范圍、時間、方式(模糊和精確)、字段邏輯關系的編輯等。

2 信息檢索流程

信息檢索過程可分為以下步驟:課題的確定――選擇合適的數據庫――初步擬定檢索式檢索――調整檢索策略(考慮準確性)――命中結果分析――批量下載――信息分析。下面以立體印刷技術的相關資料的搜集為例介紹信息檢索過程。

2.1 檢索工具選擇

對于日常信息的搜索,通常采用百度、谷歌等網站,但對于專業文獻的檢索則需要專門的數據庫,每個數據庫都有自己的特點。

(1)館藏書目查詢:書目是將圖書、期刊按一定規則收錄,并有序編排的檢索工具。通常包含題名、責任者、主題詞、分類號、索取號、ISBN/ISSN號、出版社等字段,輸入檢索詞即可檢索,大多數高校圖書館都有自己的館藏書目數據庫,檢索、下載。

(2)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目前世界上最大且連續動態更新的數據庫,內容覆蓋工程技術、自然科學、農業、哲學、醫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可進行高級、專業、跨庫檢索以及期刊Ш健

(3)中國優秀博碩士論文數據庫:目前國內相關資源最完備、連續動態更新的高質量學位論文數據庫,包含理工、農業、醫藥、文史哲、法律、教育與社會科學、電子與信息科學、經濟以及專題文獻等。

(4)外文文摘數據庫:既包含單學科數據庫,如CA(化學)、PA(石油)、Georef、Medline等,又包含多學科綜合數據庫,如Dialog、EI、CSA、SCI、IEEE/IET、Spinger等。對于國際化的今天,外文檢索已成為每個考研人員必備的技能。

(5)其他數據庫:Google學術中文和外文搜索、萬方、維普、知網、專利檢索系統以及標準文獻檢索數據庫等。數據庫文件普遍采用CAJ和PDF格式,須下載專門的瀏覽器來閱讀。

2.2 檢索詞確定

確定中文檢索詞:設置與論文名字相關的檢索詞進行檢索,如,立體印刷、3D印刷、立體圖像、立體印刷品;確定英文檢索詞:stereoscopic printing、3D printing、stereoscopic image printing、auto-stereoscopic image

2.3 檢索過程及結果分析

利用以上介紹的檢索方式以及各個數據庫的特點,選用中國知網、Google學術、碩博士論文數據庫、EI和專利網,結合設定的檢索詞進行文獻檢索,該文例子主要圍繞圖書、期刊、碩博士論文和專利來搜索。為了便于對文獻的管理、引文編排,論文寫作采用EndNote插件建立分類文獻庫。在搜索文獻時注意盡可能將時間設定在近5年內,學位論文搜索優先,這樣對研究對象的背景、現狀首先有大概的了解;其次進行大量其它文獻的檢索,可以參考論文后的參考文獻、某個領域的專家或數據庫連接到的相似文獻等來擴展檢索。無論對于中文還是外文的搜索,不能盲目下載,必須注意文章摘要與目標對象是否有關,否則會加大有用文章篩選的工作量。

檢索到的文章由于存在相似性,一定要做好分類,方便快速查找。總的來看立體印刷技術相關文獻主要涉及人眼視覺理論、光柵成像、立體圖像制作、光柵材料及使用、立體印刷產品質量評價和市場分析、立體印刷工藝研究以及相關設備制造等。通過以上文章的搜索我們可以對立體印刷有大致的了解,對于寫綜述性的論文可以按照以上點來設置章節標題,如果要進行某一點的深入研究,需要認真研讀,將文章的各個點吃透,或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總之,文獻檢索不能盲目,初步檢索分析后,再次具有針對性性的進行檢索。

3 結語

該文圍繞信息檢索技術展開討論,首先,簡單的介紹了信息檢索的含義、目的、意義、檢索要素和方法等,讓大家對此有直觀的認識。其次,結合立體印刷技術綜述報告的例子,詳細的闡述了文獻的查找渠道、提煉、分析和總結過程,對以后工作和學習中有效的進行信息檢索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9-0102-03

一、印刷技術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掌握的專業知識深度較淺,專業技能較弱

高職教育和本科教育,專業課程一般放置在后兩年,由于專業課程較多,過于集中,每門課的學時分配較少,教學深度有限。學生短時間的學習所掌握的技能有限,操作能力達不到預期目標。學生開始學習專業技術知識時,由于對專業情況了解較少,整個學習過程處于被動狀態,學校安排哪些課程,就學習這些課程,甚至還抱著混學分、混待畢業的心態。在這種心態下,很難將專業知識學到一定深度。

(二)難于因材施教

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一樣需要因材施教。每個學生的專業特長不一樣,專業興趣點也不一樣,實踐教學需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長和愛好進行。目前的實踐教學過程基本上是統一的,很難結合學生的特長、愛好進行。對于印刷技術專業,專業寬度較廣,有印前圖文信息處理、印刷操作、印后加工操作等專業方向,不同的學生所適合的專業方向不同。

(三)學生崗位目標不明確,實習實訓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學生對專業的了解不夠深度,因此對自己的崗位目標定位不明確,不清楚自己適合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技能的學習也就沒有目標性。進行實習實訓時,沒有崗位的選擇性,聽從學校的實習崗位安排。實訓過程中,企業也看不到學生的專業技能特長,只能安排低技能要求的普通崗位,實習實訓效果自然不理想。

二、基于“學生社團”的實踐教學模式

社團根據專業方向或者就業方向設置小組,新生入學就可以加入社團,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相應的小組,通過社團的活動及社員的交流了解專業的情況,自主學習專業知識,深入鉆研所選的專業方向,提升專業技能水平。社團提供學習平臺,組織社員相互學習交流,開展內部培訓,邀請學長、專業教師、企業技師舉行專業知識講座。社團直接由學生負責,按照社團運行機制運行,由專業老師提供指導。

三、“學生社團”實踐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解決專業課程學習時間短的問題

大一新生就可以參加專業社團,通過社團活動了解專業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學習功底好,精力充足的學生,可以利用社團平臺提前學習專業知識,解決專業課程學習時間過短的問題。同時也消除學生等待學習的心理,改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二)有利于學生術業專攻

社團提供一個非常好的課后學習平臺。課程開課學時較少時,學生可利用社團的豐富教學資源,選擇性地補充學習,深化專業知識的學習。

(三)有利于學生確定正確的崗位目標

新生入學后就通過社團的活動,提前接觸專業知識,了解專業的情況。進入專業課程學習階段時,完全可以發現自己的專業特長,找到自己喜愛的專業方向,確定自己的崗位和職業目標。

(四)有利于提升學習效果和效率

社員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專業發展方向后,學習積極性提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習效率提升。同時,學習的方式多樣化,有討論、培訓、講座等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習效果。

(五)解決實訓效果不好問題

學生通過在社團的專業學習,一方面明確了自己的崗位目標,另一方面,學習到一定的專業技能知識。實訓時,可根據自己的崗位目標選擇實訓崗位,專業對口,提升實訓效果。另外,由于具有一定的崗位技能水平,深受實習單位喜歡,實習過程可直接進行該崗位的核心技術操作。

(六)提升技能大賽參賽水平

社團專業學習激發學生參加行業技能競賽興趣。“社團”就像體育賽事的“俱樂部”,通過社團培訓,深入學習專業知識后,技能水平提高,可充分應對行業的技能大賽,提升參賽水平。

(七)勤工儉學,服務社會

社團可以組織社員勤工儉學,服務社會。當社員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后,可從事專業相關的勤工儉學工作。一方面學生可以賺取部分生活費,另一方面,學生可通過實踐項目提升專業技能。同時服務于社會。

(八)提升就業能力

目前,行業崗位細化,對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于“精”。學生進入社團自主學習,可對某一專業技術點精耕細作,深入鉆研,掌握前沿技術,其專業水平可以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縮短就業試用期。學生就業質量高,工作穩定。

(九)奠定自主創業基礎

通過社團的勤工儉學活動,積累了專業技能和經驗,可以確定以后創業的目標,減少創業的盲目性。同時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樹立團隊意識,提高職業素養,為自主創業做好準備,大幅度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四、“印藝社團”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一)建立“印藝社團”

建立“印藝社團”,招收的社員為印刷、包裝、出版、設計、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印藝社團直接由學生負責,由校團委管理,按照學校社團機制運行。印藝社團下有7個興趣小組:圖文信息處理小組、印刷小組、防偽設計小組等。小組長由專業技能較強的高年級的社員擔當。社員可同時加入多個小組。每興趣小組選定擁有該專業特長的專業教師作為學習指導老師。

(二)社團的技能培養目標與學習內容

通過“印藝社團”平臺,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印刷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首先確定每個小組的崗位目標、技能要求、學習內容,如表1所示。

(三)社團學習的方式

1.每個小組的指導老師制定技能培養目標和學習指導書,提供相應的學習資源,如參考書目、文獻資料、教學視頻、軟件等。

2.社員自主學習專業技術資料。社員根據技能培養目標和學習指導書,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并通過查閱期刊文獻,瀏覽行業論壇,以及查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技術文檔、產品說明書,鉆研軟件等方式,進一步豐富自己的專業技術知識,提升專業技能水平。

3.社團建立論壇或者QQ群,相互交流學習。社員之間交流學習心得,相互幫助。組織社員進行技術討論、研究,協同解決技術難題。

4.由社團組織培訓和講座。組織高水平的老社員對新社員進行培訓。邀請具有相關知識特長的老師、企業技術人員進行專業知識講座。以社團的名義,向學校申請實驗設備、實驗耗材、場地等,開展專業學習。

5.以社團的形式組織課外兼職。比如印藝社團的印刷小組,可選擇印刷企業的相關崗位兼職。專業對口,有利于專業技能的學習,對于企業來說,也愿意選用擁有一定技術功底的專業學生兼職。

6.利用專業技能,承接相關的社會業務,開展勤工儉學,通過實踐操作提高技能水平。比如,防偽設計小組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技能,為客戶開發、設計防偽版紋。

(四)實踐教學效果收益

開展“印藝社團”實踐教學方式,教學效果明顯。

1.學生專業技能水平提高。大部分社員通過自主學習,能在某一專業小分支上深入研究,技能水平達到企業的水平。“印藝社團”社員參加全國包裝設計大賽,獲獎多項,專業水平突出。

2.優秀畢業論文增多,社員將自己深入研究的專業知識點作為畢業論文的選題方向,提高畢業論文質量。部分畢業論文選題來自社團的勤工儉學項目,應用性強,實用意義大。

3.創新能力提升。掌握了很強的自主學習方法與技能,表現在專業文獻的查找,學習方法的改進等。創新能力大大加強。培養出技術創新型人才。社團成員申報新型外觀專利一項。

4.勤工儉學效益提升。社團成員的勤工儉學比例高,而且專業對口率明顯高于其他學生。與普通的勤工儉學項目相比,一方面獲得較高的報酬,另一方面,工作經驗價值大,通過項目提升專業技能,對以后的職業發展也非常有利。

5.社團成員畢業就業平均工資提高。社員的專業技能水平相對要高,深受用人單位喜歡,試用期短,薪資水平高。因為專業對口度高,畢業生工作崗位穩定,跳槽率非常低。

6.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增加。印藝社團數碼印刷小組的一個社員,在校時一直從事數碼快印的勤工儉學業務,畢業后直接開辦一家圖文店,無縫過渡,開業就進入盈利期。

7.有利于學生考研深造。部分學員,隨著專業知識的深化學習,研究水平提升,順利通過研究生入學考試。

(五)“印藝社團”教學模式的可持續良性發展

基于“印藝社團”的實踐教學模式具有可持續性,因為“印藝社團”是一個學生社團,按照學生社團模式運行,不會因為指導老師、社團負責人的更換而終止。作為學生社團,可獲得學校一定的經費資助,同時可開展勤工儉學,承接社會業務進行創收,為社團運行提供經濟保障。印刷技術應用性很強,勤工儉學的機會非常多。圖像處理、圖文排版、防偽設計、數碼印刷、絲網印刷等,這些都是適合勤工儉學的項目,只要有技術,就可以獲得業務。

(六)“印藝社團”教學模式的改進

1.前期資源的缺乏。社團成立初期,積累的教學資源較少,特別缺乏具有指性的專業核心實踐教學資源。可學習的內容多為理論教材、參考文獻,這些資料技術深度相對較淺,對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的幫助較小。比如防偽設計專業資料,相關的知識介紹較少,后來找到了專業防偽軟件以及操作教學視頻,才可以深入學習,通過實操練習達到高層次的防偽設計水平。另外,高水平的社員缺乏,缺少領軍人物,很難找到勤工儉學項目,需要指導老師投入較多的精力,提供較多的指導、培訓,幫助尋找教學資源和業務項目。

2.對小組的實時調整。“印藝社團”各個小組的發展不平衡,有的社員人數多,教學資源豐富、勤工儉學項目多,發展又快又好,有的則相反。因此,需要綜合考慮行業的發展前景、就業形式、教學資源等因素,對社團的小組進行調整,或取消、或合并、或新建。

3.實踐教學資源的改善。對于印刷小組、印刷實驗設備少,實驗條件有限,需要開拓校外學習資源。社團積極聯系印刷企業,采取雙休日到印刷生產車間兼職的方式來豐富實踐教學。

4.減少老師對社團的干預,增加引導。社團活動是一個自主學習過程,是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學習,指導老師主要起引導的作用。印藝社團成立前期,老師對社團的活動做主較多,社團發展速度較慢,后來變決策為引導。讓“印藝社團”完全按照社團模式運行,社團進入良性循環,快速發展。

五、總結

將學生社團模式應用到專業實踐教學中,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學生社團”教學模式拉長實踐教學的跨度,拓寬實踐教學的廣度,提升實踐教學的深度,增加實踐教學的準度;將被動式大眾教育變為主動式精英教育,為學生技能學習創建一個良好的實踐平臺,為以后的技能創新奠定基礎,為自主創業做好前期鋪路,是現有實踐教學體系的有力補充。“學生社團”實踐教學模式在印刷專業教學上的成功,對其他專業的實踐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李娜,李小東.印刷專業頂崗實習管理模式創新探索[J].廣東印刷,2013,(04).

[2]牛一帆.印刷專業人才全新培養模式探索[J].印刷質量與標準化,2012,(03).

Research on Practice Teaching of Printing Major Based on "Student Association" Mode

XIA Zi-you

篇6

首先,從商品包裝的圖形圖案上去表現。這種表現方法比較直觀、形象且生動。在應用圖案設計時,適度的比例與尺度是所有美感的重要因素,它體現在包裝設計的各個結構之間,比如黃金律就是一個普遍的理想比例。包裝的圖案設計由于受現代印刷技術的發展影響,平面的圖形圖案或視覺立體的影像化圖案都會被生動的再現還原,所以應用在商品包裝上去體現產品特色和品牌文化比較容易展現效果,利于消費者的識別和接受。在印刷上除了印刷技術的提升,印刷材質的多樣化也是現代印刷技術提升的一個表現方面。相同的印刷內容印在不同的印刷載體上,呈現的視覺效果也不盡相同。相同的印刷內容印刷在吸墨性較好的材質上,印刷表面可能就相對啞光一些,雖然印刷表面看上去可能不夠華麗,但是卻給人一種質樸和內涵的視覺感受,有時印刷在自帶固有色的表面時更是會出現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所以,圖形圖案在商品包裝上的應用效果要想體現商品的屬性和品質,除了設計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看印刷承載物的應用效果,這些都能左右整體包裝設計是否能夠準確地傳達商品自身想要傳遞的商業信息和產品屬性特色。

如在包裝盒上用平面化的圖形圖案去表現產品的特點,并通過圖案的造型和配色去體現民族文化特色。表現傳統民族文化的包裝設計主圖顏色很多用到普蘭色,上面妝點民間民族的代表圖案,結合配色和印刷材質就可以強烈的散發著傳統民族文化氣息了。在印刷上配合能夠凸顯效果的相應的包裝材料進行印刷,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民族文化特色倍增。

其次,商品包裝的造型設計也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比包裝的圖案設計更能起到突出產品特色的作用。只是有時受商品造價、攜帶運輸和陳設的影響和制約不能夠隨意進行造型設計。但是,應用率較高的具有一定特點的商品包裝造型設計還是能夠比較有效的吸引顧客的視覺關注度,也更直觀的體現產品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

如茶葉的包裝舉例,包裝的整體材質和造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其中材質部分分為紙質部分和金屬部分。紙質包裝部分上面的圖案很多時候會應用到古代人物或圖案,這種人物或圖案突出了茶葉的傳統文化歷史感。茶葉原本是中國特有的傳統飲品,具有很濃烈的歷史感和民族文化特色,所以茶葉包裝的一級包裝部分也可為金屬材質的茶葉罐。這種茶葉罐有的是帶耳的青銅器造型,既體現了茶葉的品質又從器型上體現了歷史和民族文化特色。

再說說酒瓶的包裝造型,在設計上瓶型自身如果沒有豐富的特別造型,那就可以在瓶身給酒瓶“穿衣服”衣服的款式如為盤扣旗袍,這就可以濃烈的散發著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韻味,這樣的包裝也就不難體現商品本身的產品屬性和民族文化了。

再次,從包裝設計的文字和版式上也能夠體現出商品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有些包裝上的文字部分是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字體和字體變形的應用。例:民族食品――月餅,在包裝上會經常應用到書法字體和書法字體的變形。書法字體是中國特有的具有強烈民族文化特色和歷史感的字體,它的應用可使包裝從設計上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

我們身邊無處不充斥著各種日用品,這些日用品的包裝設計從各個角度都附著有視覺符號,這些視覺符號體現著商品自身的產品屬性和民族文化特色,使消費者在選購或使用該商品的同時感受著商品的包裝所傳遞出來的民族文化氣息和產品特色。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商品的包裝設計可以從它的圖形圖案、色彩搭配、設計造型、包裝材質、文字應用等視覺符號去體現商品的特點,使商品的包裝設計獨具民族文化特色倍受消費者的青睞。與此同時,它更是傳統民族文化傳承和發揚的載體,是與現代商業相結合的契合點,是商業與藝術、商業與技術、商業與民族文化的傳播的途徑,是使傳統民族文化走向更廣闊領域和空間的舞臺。

篇7

新時期教育改革明確指出,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形成更新教育內容的機制,知行統一,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科學實驗、生產實習和技能實訓的成效。20世紀70年代后,我國工科工程化教育出現泛科學化傾向,專業教育以教為主,而非以用為主,“就業傾向”被輕視,不少工科課程傾向于灌溉理論知識,教學內容和方法幾十年不變,完全不能適應社會和企業的發展需要。

現代印刷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應是高素質、應用型、工程化人才。未達到這個要求,必須切實加強專業知識教學,努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職業素質,樹立工程化能力培養與基礎理論教學、專業能力培養并重的教學理念,將工程化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主線,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全面體現工程化實踐能力培養的思路,對課程的傳統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更新、改革,充實工程教學內容,創新實踐教學體系【1】。

例如《印刷概論》課程作為印刷工程及其他相關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一方面要能反映印刷科學的概貌,給學生一個較完整的印象,澄清對專業認知的模糊之處;另一方面,也要為以后深入、系統學習印刷專業課程奠定良好基礎。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很好滿足上述工程化培養要求,主要表現在:教學內容偏重理論,實踐性差,與企業的生產實際脫節;教學方法單一,缺乏互動,難以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工程能力和創新意識;傳統考核手段不能真正反映學生對于知識掌握的深度和運用的能力等。為此,我們應圍繞“突出專業實踐教學,強化工程技能培養”的教改主線,進行以學校與企業建立產學研平臺為支撐,面向企業和崗位需求者培養學生印刷技能的教學改革實踐。

1、知行統一,教學內容工程化整合

印刷概論是以滿足認識印刷為主要目的,與印刷相關課程相比更具有廣泛的認識意義。因此課程的教學目的,不是讓學生泛泛掌握幾種印刷技術,而是在此基礎上,面對具體印刷任務,能夠合理選擇工藝流程,設計工藝方案,實現工藝操作,進行質量評價方案[3]。

在具體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深度把握上,應遵循幾點原則:

(1)理論知識“必須、夠用”

對于“印刷概論”課程來說,其相關理論內容是為工藝技術二設立。以工程實踐為教學主線,把涉及到的理論和原理講清、講透,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應用。

印刷概論內容龐雜,包括一些復雜的物化原理和計算公式。以基礎理論模塊為例,課程包括印刷工藝原理(表面物理化學、潤濕與水墨平衡、印刷壓力計算、油墨轉移原理),網點階調復制原理,印刷光學和信息記錄材料等。對于這些傳統的知識,應強調可用性,不必追求原理的系統性和公式的嚴密推導,注重其對生產時間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2)突出重點,服務于印刷工藝

以工藝流程為模塊,課程包括印前圖文處理及制版、印刷和印后加工三大工序,涉及藝術涉及、印刷工藝及材料適性、印刷機械等領域。結合工程化培養要求,應適當弱化藝術成分,重點突出印前出片制版、上機印刷操作及相關材料適性。

現行印刷方式包括平板膠印、凹版印刷、柔性版印刷、絲網印刷、數字印刷、特種印刷等幾十種,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而課程學時有限。傳統教學追求面面俱到,偏重理論,導致重點工藝不突出,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差。為了解決上述矛盾,應結合幾種常規的印刷品,突出幾種相關的典型印刷工藝即可,其他工藝觸類旁通。

(3)不斷更新,切合產業需求

為讓學生學有所用,增強工程化就業技能,教學內容適時完善。具體辦法是,走訪印刷企業,結合崗位的實際需求,調整教學內容;建立畢業生回訪機制,認真采納合理化建議;引入產業的發展前沿,體現印刷的新理論、新工藝、新材料。

2、加強實踐教學,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實踐是培養學生工程化應用和創新能力的必要途徑。在理論知識“必須、夠用”的情況下,必須強化實踐教學,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和工程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專業課學習,通過實驗、實習等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工程化能力。

(1)多媒體教學,模擬生產現場

印刷概論的教學內容包含多種動態工藝流程及大量設備展示,必須運用多媒體教學,集文字、圖表、動畫集視頻等信息與一體,激昂抽象內容直觀化、表面問題深入化、枯燥問題生動化。

(2)項目教學法,突出學生主體意識

教師結合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課后學生做實驗的傳統教學模式,雖然強調了知識傳授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但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實踐證明。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必須讓學生參與其中。應實行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實時引導和輔導,以完成一個具體項目為載體,積極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創造性[4] 。

印刷類課程的教學改革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過程艱巨而復雜。從高等教育教學理念看,課程教學的目的應是傳授有機、開放的印刷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工程化應用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楊祖彬 戴宏民 “完整包裝解決方案”對包裝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J].包裝工程,2009,30(9):203-205.

[2]程惠峰 楊祖彬“包裝印刷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中國印刷與包裝研究,2010,4(2):40-44.

篇8

成都工業學院于1913年成立時首次招生,只有染織科和應用化學科兩個專業,染織科即現在的染織藝術設計專業,我校著名校友和晏濟元曾就讀于該專業。至今藝術設計類專業已近百年歷史,從最初的工業實業救國到現在的藝術設計創新發展,專業的設置和人才培養隨著時代需求而變化著。我校現有七個藝術設計相關專業:影視動畫專業、工業設計專業、圖形圖像專業、人物形象設計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印刷技術專業、電子出版技術。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提出“從制造大國到設計強國”,完成“Made in China”到“Desing in China”轉變就需要靠大量的設計類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現有資源,進行專業建設與交流。通過學習我校著名校友張光鑒教授的“相似論”找到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實踐總結出一些經驗,探索出一些新的思路:專業群的建設。

一、從“相似論”到藝術設計類專業群建設靈感

隨著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各個專業招生都非常好,但師資建設成為了困擾各個專業發展的瓶頸。通過教研室之間的交流發現,彼此缺的老師正是對方的優質師資資源。通過對專業的教學計劃研究,發現專業之間的共同課程很多,只是相互之間的課程命名不一樣。再進一步深入研究教學計劃,發現各個專業的主要課程為:繪畫類課程、設計基礎類課程、計算機軟件輔助設計類課程、專業課程,那么繪畫、設計、計輔的課程都是專業共同的基礎課程。“相似論”中提到關于相似規律性的研究,通過這個相同規律的研究,找到共同點,而這些共同點就是我們建設專業群的最初靈感。

通過幾年的摸索,協調好各個專業課程名稱、課時,基于“相似論”影視動畫和工業設計最先協調好,有了兩個專業的基礎,現在加入印刷技術和人物形象設計專業,通過實踐也能協調好。

二、藝術設計類專業群建設的思路

1.開發共同模塊。共同模塊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按照專業特點分,一是按照教學計劃模塊分。必修專業課程建設,比如動畫專業的:動畫概論、動畫設計、動畫創作;印刷專業的:印刷概論、印刷工藝;工業設計專業的:工業設計概論、產品設計等這種專業性課程,都安排在各專業的必修課程中。繪畫類共通課程特征化教學,比如動畫專業是藝招生,印刷專業是普招生,作為共通的素描、線描課程,那么就需要按照必修課程處理,根據不同專業和學生情況進行課程建設。設計基礎類課程,比如《設計思維訓練》這門課程,藝招生和普招生最大區別就是,藝招生繪畫功底比普招生好,藝招生能把想表現的設計繪制出來,普招生就相對困難多了。那么這種課程經過實踐表明,只有放在必修課程中,進行差異化教學。

2.通過學分制開發專業課程。我們的教學計劃是分為:集中實踐教學專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這幾個模塊。根據專業的不同,我們將各專業的專業課程都放在集中實踐教學專周和專業基礎課中完成。這樣就能突出專業的特征。然后就各個專業共同建設開發專業選修課。我們將專業選修課進行共通課號和專業交叉。這樣可以根據專業特征,根據教師資源,根據學生自己的專業規劃進行選課。在設置這類課程的時候,完全按照大藝術類專業的方式,以人為本,根據老師的教學特長進行課程安排,術業有專攻,這樣教師可以把自己最優勢的方面傳授給學生,也充分地利用了師資資源,學生也可根據自己喜好進行專業方向的選擇。

3.根據專業特征開發共通課程。按照相似論的原理,我們將各個專業共同的課程都梳理出來,比如素描色彩,有的專業命為美術基礎或者繪畫基礎,那么像這種課程我們就統一為素描和色彩課。像這樣我們把各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都拿來研究,陸續開發出專業共同的課程,然后根據各個專業的特點和教學特點,做好課程的學時分配。根據師資情況再把課號分到各個專業系部去,這樣就根據教師的教學優勢進行教學,又能充分合理利用各種師資資源。以“photoshop”這門課程為例,影視動畫專業分兩學期學習,一學期學photoshop軟件的應用,一個學期學習使用photoshop進行設計。這個方法已經發表的論文《高職高專影視動畫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中分析過了。印刷技術專業命為“photoshop軟件基礎應用”,工業設計專業命為“計算機輔助設計Ⅰ(photoshop、coreldraw)”,經過探討這門課程安排在專業選修課中,由學生自己選,也是安排成兩學期教學,《photoshop基礎》和《photoshop平面設計》,《photoshop基礎》授課內容是photoshop軟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應用,由印刷教研室承擔這門課程的教學,《photoshop平面設計》是建立在《photoshop基礎》這門課程的基礎上通過軟件進行設計教學,這門課程由設計教研室承擔教學。這樣課程進行了合理分配,師資進行了合理安排,而這門課程也作為兩個教研室的基礎課程進行共建。這種課程也作為不同專業的學生選課以后相互交叉學習,作為設計類專業進行專業交叉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它他們具有“相似性”。

4.根據專業特征開發共通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課程和課時都排好了,那么下一步就是開發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如果我們按照各專業特征去安排授課計劃那么就失去了共選課的意義。基于“相似論”原理,我們以《photoshop平面設計》這門課程為例,在設置授課計劃的時候,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時候photoshop這門軟件用設計的教學思路,然后再平衡各專業的特征,安排了photoshop平面設計、photoshop動漫繪制、photoshop插畫設計、photoshop工造設計、photoshop廣告設計等設計教學內容。既兼顧各專業特點,又進行設計拓展,專業教學交叉互補。

5.同一門課程交叉教師授課。外出寫生時,由于是多個老師帶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繪畫教學,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現每個老師的藝術風格不一樣,那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選擇風格學習,也可以各種藝術風格都嘗試學習,然后再綜合創作。我們將這種“相似性”規律用在課程中實踐,開設《旅游產品設計》這門課程,根據各個老師的專業特征進行授課安排,如:旅游產品設計的卡通化,旅游產品設計的包裝設計、旅游產品設計的工藝性等等。教師根據自己專業特征,結合到旅游產品設計上,開設授課內容,并由該老師執教該堂課。

三、專業群建設階段性總結

在“相似論”的基礎上,我們初步探索了專業群的建設方案和思路,但是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在實際中改革進步。同時通過近年來專業群的建設,我們也解決了師資不足的問題,達到資源共享,專業交叉互動互補,使學生的知識面更廣,更精,更有利于社會對藝術設計類人才的需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篇9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202-03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及飛速發展的高新技術在印刷業中的廣泛應用,使印刷業正在高速發展并伴隨著印刷業的結構巨大轉變。印刷行業根據行業的發展需要及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制定了“十二五”發展規劃[1]。在規劃中指出了印刷行業的發展目標,并指出了行業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研發人才、創意人才等的缺乏及加強人才培養來提升行業的整體素質的急切要求。高校是人才培養的搖籃,作為印刷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者,我們應該深入學習印刷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并以之作指導,積極進行印刷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與實踐,使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行業發展需要。

一、確定新形勢下的印刷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培養規格

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者對所培養出人才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規定。它既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又是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及其課程體系,實施全面發展教育的具體實踐。它規定了教育活動的性質和方向,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始終,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2-3]。

我校的印刷工程專業是國家級特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氛圍濃厚,有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和兩個省級重點實驗室為依托。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及印刷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我校印刷工程系對印刷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為: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科技發展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掌握印刷工程相關的基礎理論,擅長圖文信息處理及印刷復制技術,熟悉印刷設備、印刷質量檢測技術、印后加工工藝,了解本專業發展前沿和相關學科知識,具備較強實踐能力與創新素質,能在印刷及相關企業、科研單位以及高等院校從事印刷工藝設計、生產操作、質量管理、組織管理、科研與教學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該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印刷工程相關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接受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培養印刷及相關生產過程、產品質量檢測及控制、生產組織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學生經過四年的學習,畢業時應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印刷工程專業主干學科和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印刷、制版等工藝、印刷設備維護、印刷質量檢測、印刷企業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技術。

3.具有印前圖文信息的編排處理以及電子出版物的策劃、設計與制作的能力,具有印刷復制工藝的策劃、設計、操作和印刷產品質量的檢測、測試以及印刷企業生產組織、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印刷材料和設備的選擇、測試和使用以及印刷復制工程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研究開發等能力。

4.熟悉國家關于印刷以及相關傳媒產業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印刷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理論前沿。

6.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二、構建融會貫通、緊密配合、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

專業課程的設置關系到人才獲得的知識結構是否滿足個人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本專業從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全局出發,認真研究和處理好各知識層次、各教學環節與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之間、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課內教學和課外指導之間的關系,并使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加強課程之間的整合,避免分割過細、簡單拼湊、知識脫節和內容重復,防止“因人設課”和“因無人而不設課”的情況出現。通過優化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措施,減少課內學時,為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留出足夠的空間。加強課外指導,使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教育教學活動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通過整合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改革,豐富教學形式,以多種方法和途徑加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多次調研、討論,對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了適當地調整,經過調整之后,本專業理論教學總學時數為2356,實踐教學環節為43周。調整后的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

該課程體系在保證學生的理論教學學時滿足基本學分的前提下,又保證了課程內容的優化,且擴大了選修課程的范圍,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及全面發展。具體調整如下。

1.通識類與大類專業必修課程的學時比例達到總學時的78%,以突出厚基礎的要求,既實現了對學生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知識的培養,又強化了學生對本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使培養的學生既具有廣泛的基礎知識,又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以適應社會及行業發展的需要。

2.通識課程增加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和《形勢與政策》等職業素質類及身心健康類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和團隊精神以及促進學生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及全面發展。

3.加大了通識類和專業選修課程的比例,分別從原來的6學分增加到10學分和8學分,進行學生主體、能力本位的課程設置,讓學生自主學習,得到更好的個性發展。

4.新的課程體系對課程進行了優化綜合,綜合考慮了各課程之間的聯系、避免相同內容的重復講授,注重基礎知識與專業知識的相互銜接,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將原《大學化學》和《高分子物理》兩門課合并成《印刷化學基礎》,將《網絡印刷出版技術》合并到《印刷多媒體技術A》中;對《印刷設備電路與控制》合并到《印刷設備》等。為了適應印刷技術的發展,加強了對印前知識及數字印刷等技術方面知識的培養,對部分課程的學時數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5.為了讓學生較早地接觸和理解印刷專業的性質及內涵,第二學期就開有專業基礎課程,且專業課幾乎貫穿了學習的全過程。為了使課程之間銜接得更好,將一些課程的先后順序做了一些調整,如將印刷概論、印刷色彩學、印刷信息記錄材料等課程提前一學期開出;而電子出版技術由第五學期改在第六學期開出等。

三、層次性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

實踐教學是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印刷工程專業是一個由很多學科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發展起來的綜合體,為了適應市場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重視實踐環節,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勢在必行。按照系統性、層次性、創新性思路構建與理論教學體系相適應的實踐教學體系,本專業設有基本操作技能訓練、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工程能力訓練和創新能力訓練等幾個層次,包括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等課程的實驗及課程設計,認識實習,綜合課程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

我校印刷工程專業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有一定的基礎,建有計算機房、印刷測試、制版、激光、印刷設備、印前圖像處理中心、CTP、印刷材料等實驗室;建立了株洲外貿包裝廠、長沙金沙利、長沙晚報及以東莞包裝印刷基地為中心,輻射珠江三角洲的實習基地,能夠為本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實驗、課程設計、實習等教學條件。為了更好地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國家、地方經濟及行業經濟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平臺建設方面要緊密依托行業和當地政府與企業,建立“產學研教”密切結合的運行機制,重視校內實驗平臺及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具體措施有以下兩方面。

1.運用校內實驗室和校外實習基地等教學平臺,分層次進行實踐教學,由校內實驗室延伸到校外實習基地。利用校外企業先進設備、管理到位等優勢,將學生的生產實習安排到企業中去,通過頂崗實習來直接參與企業的生產過程,可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擇業、就業及畢業后的工作積累經驗和培養能力,并可為畢業設計積累素材。鑒于企業及學生擇業的要求,鼓勵學生聯系實際,到企業去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工作,由企業技術人員與學校教師共同指導,使學生的畢業課題與實際相結合,提高學生畢業論文的質量。這樣可將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畢業生就業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實踐教學、生產應用、能力培養為一體的教學形式。

2.整合專業實驗室,使實驗室成為教師和學生教學、科研的主要場所。教師引領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學科前沿,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不斷開拓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開展“產學研教”合作,吸引企業為教師、學生提供科研、教學的平臺。

四、構建一支融教學和科研為一體的師資隊伍

要保證教學工作的正常運行及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需要教師具備印刷工程專業及相關專業堅定的基礎和熟練的業務能力。建設好一支科研團隊、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是提高教師學術水平、搞好本專業的根本保證,具體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1.有計劃地引進和培養高水平的學科專業帶頭人,加大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在中青年教師中選拔一批素質好、熱愛教育事業、進取心強、學術水平較高、教學與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作為骨干教師和學術帶頭人的培養對象,給他們創造條件,提供舞臺,壓擔子,使之能承擔較大的教科研課題和攻關項目,出較高水平的成果,上更高一級專業技術職務。并根據學科、專業和辦學發展需要,大力引進人才,形成職稱、學歷、年齡結構合理,具有良好發展態勢的教學和科研梯隊。

2.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研、科研工作。切實營造學術氛圍,加大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和學術進修的力度,鼓勵教師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學術報告、進行專題進修和課題研究。組建具有較高科研水平和團隊合作精神的印刷工藝技術、印刷材料等科研小組,打造科研品牌,不斷提高印刷工程專業教師的整體教學和科研水平。

3.加強教師進修、培訓工作。專業進修、培訓是教師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鼓勵符合規定條件的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根據學科和專業發展的需要,選派各方面素質好的教師到學校、企業進修提高。大力倡導貼近市場,加強產、學、研、教的結合,注重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專業進修、培訓,充分重視對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師資培養。

五、建立多元化、立體化的考核體系

考核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是檢查教學效果、評價教學質量、促進教學目標實現的有效手段,也是引導教與學的重要導向。本專業已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立體化的考核體系,通過筆試、報告、作品制作、論文、膠印及柔印模擬系統綜合考核等形式,使考核內容更全面、更系統、客觀和科學,不僅考察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考核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地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管理和領導能力等。考核后做到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和老師,便于糾正教與學的偏差,以促進更好地開展教與學的工作。

印刷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印刷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迫切需要印刷工程專業的人才。在此從印刷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出發,針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實踐教學環節、師資隊伍建設及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討論與探索。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及實際條件,結合社會、行業需求,為把湖南工業大學的印刷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水平提高到一個新臺階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新聞出版總署.印刷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J].中國出版,2011,(17):22-24.

[2]龍志軍,等.應用型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J].廣東白云學院學報,2010,(1):27-32.

篇10

[中圖分類號]G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9-5853(2010)06-0011-05

錢存訓(Tsuen-Hsuin Tsien)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蘇省泰州市,1932年畢業于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1952年、1957年分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錢先生赴美前曾先后擔任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圖書館館長、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北京圖書館南京及上海辦事處主任等職。赴美后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兼圖書館學研究院教授、遠東圖書館館長和夏威夷大學客座教授等職,現任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系榮譽教授、東亞圖書館榮譽館長、英國李約瑟科技史研究所榮譽研究員、美國中國出版服務公司董事長等職。

錢存訓先生是海內外聞名的中國出版史研究專家,著有《書于竹帛》《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東西文化交流論叢》《留美雜憶》等著述。錢先生對自己的研究曾有一個總結:“我的研究范圍主要環繞兩大主題:中國圖書印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而兩者的結合,從高度和比較的觀點出發,所得出的結論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和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中國出版史這一研究領域,錢先生在海外為宣傳和推廣中國文化做出了杰出貢獻。其具體成就表現在下列方面。

1 對紙發明前的中國文字記錄及對中國書籍制度的影響做了全面研究

在印刷術發明前,世界各國的文字記錄可謂豐富多彩。中國也是如此。王國維先生《簡牘檢署考》(1912)、羅振玉與王國維合著的《流沙墜簡》(1914)等對簡牘實物與文獻記述進行了研究,但并沒有涉及書籍制度的所有方面。《書于竹帛》的出版,對紙發明前的中國文字記錄做了全面研究,探討了紙前記錄方式對中國書籍制度產生的影響,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書于竹帛》的底稿是錢存訓先生1957年提交給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印刷發明前的中國文字記錄和圖書》(ThePre-printingRecordofChina:A Study of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nese Inscripdons andBooks),經過修改后以《書于竹帛》(WrittenonBambooand Silk: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Books andInscriptions)為名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于1962年正式出版。該書共分9章。第一章是《緒論》,對中國古代文字記錄方式進行了總體上的介紹。第二章是《甲骨文》,介紹甲骨文的起源和性質、甲骨文的形勢和契刻、卜辭的內容及排列等。第三章是《金文和陶文》,對金文和陶文的性質、用途、款式等進行研究。第四章是《玉石刻辭》,對石鼓文和古代刻石、玉器刻辭等進行研究。第五章是《竹簡和木牘》,對簡牘的形式、整治、行格和書體、編裝方式等進行了研究。第六章是《帛書》,對帛書的起源、發現、材料、形式等進行研究。第七章是《紙卷》,對紙的發明與改進、古紙的材料和制作、卷軸制度等進行研究。第八章是《書寫工具》,對毛筆、墨、書刀等工具進行研究。第九章是《結論》,對中國書籍的起源與發展、書寫和復制技術、文字的演化等問題進行研究。該書英文本出版后,受到西方學術界的廣泛好評,除不斷重印外,還被譯成中、日、韓等其他文字。2004年,該書的英文第二版也再次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

《書于竹帛》指出:“古代文字之刻于甲骨、金石及印于陶泥者,皆不能稱之為‘書’。書籍的起源,當追溯至竹簡和木牘,編以書繩,聚簡成篇,如同今日的書籍冊頁一般。在紙發明以前,竹、木不僅是最普遍的書寫材料,且在中國歷史上被采用的時間,亦較諸其他材料更為長久,甚至在紙發明以后數百年間,簡牘仍繼續用作書寫。”“竹簡和木牘是中國最早的書寫材料,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簡牘制度有其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不僅中國文字的直行書寫和自右向左的排列順序淵源于此,即使在紙張和印刷術發明之后,中國書籍的單位、術語,以及版面上的所謂‘行格’的形式,也是根源于簡牘制度而來。”這一觀點,理清了書籍的源頭,可以避免將早期“書籍”的范圍無限擴大。

目前,《書于竹帛》已有4個不同的中文譯本。1975年,根據周寧森博士譯稿修訂的《中國古代書史》,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1981年再版:1987年,由鄭如斯教授增補的《印刷發明前的中國書和文字記錄》,由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出版;1996年,臺灣漢美圖書公司以《書于竹帛》為名,出版了該書的繁體字版;2002年,上海的上海書店出版社也以《書于竹帛:中國古代的文字記錄》為題,出版了該書的第四個增訂本。這些不同的譯本,充分顯示了該書具有的不朽生命力。尤其是“世紀文庫”本的《書于竹帛》和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第二版英文本“Written onBambooand Silk”,以近年出土的考古實物為主,補充了新發現的殷墟以外和周初的甲骨、戰國及秦漢墓中出土的竹簡、帛書、各類古地圖、敦煌遺書中最早的抄本等內容,更使該書具有新的生命力。

此外,收錄在《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版)中的《漢代書刀考》,對簡牘時期整治書寫材料和刪改文字的書刀做了全面考證與分析,認為“書刀的功用在刪除寫錯的簡面,以便改正重寫,或者削去舊簡已經書寫的舊面,取得新的簡面,以便再行書寫”,從而糾正了以往文獻中認為書刀或刀削是簡策上刊刻文字的工具這一錯誤說法。2對中國紙和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做了全面研究

在《書于竹帛》一書的基礎上,錢先生應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Joseph Needham)先生之約,為李氏主編的《中國科學技術史》撰寫《造紙和印刷》分冊,1985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與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劉祖慰教授的譯本《中國科學技術史?紙和印刷》。1995年,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劉拓、汪劉次昕的譯本《造紙和印刷》。2004年,該書由北京大學鄭如斯教授編訂、增加了新材料后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以《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為名出版。

《中國紙與印刷文化史》堪稱《書于竹帛》的姊妹篇。該書對印刷術發明后的中國書籍和文字記錄進行研究。全書十章。第一章是《緒論》,從宏觀上對造紙術和印刷術的起源和發展、中國發明造紙和印刷術的

原因等進行介紹。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有關紙的研究。第二章是《紙的性質和演變》,對紙的定義、造紙的起源與發展等問題進行研究。第三章是《造紙的技術與方法》,對造紙的原料、工序等進行介紹。第四章是《紙的用途和紙制品》,對各種紙的用途進行介紹。第五章至第七章是對印刷術的研究。第五章是《中國印刷的起源與發展》,對印刷術的發明及歷展進行宏觀介紹。第六章是《中國印刷的技術和程序》,對雕版印刷的材料和工藝、活字版的種類和方法、中國書的版式和裝訂等進行了研究。第七章是《中國印刷的藝術和圖繪》,對木刻版畫、年畫、套色復印技術等進行了研究。第八章至第十章是有關紙與印刷的傳播史。第八章是《紙與印刷術的西傳》,談論紙與印刷術傳向西方的過程,以及西方現代印刷術起源的中國背景。第九章是《紙與印刷術的東漸和南傳》,談論紙與印刷術傳向朝鮮、日本、越南等國的過程。第十章是《紙與印刷術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探討紙與印刷術對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作用。

《中國紙與印刷文化史》是世界范圍內第一部全面探討紙和印刷術的專門著作。雖然此前已有孫毓修的《中國雕板源流考》(1908)、賀圣鼐的《近現代印刷術》(1933)、美國卡特的《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西傳》(1925)、日本中山久四郎著的《世界印刷通史?支那篇》(1930)等書問世,但錢先生的這一著作,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要比上述著作深入。

《中國古代書籍紙墨及印刷術》(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版)收錄了一些因篇幅受限而未能在上述書籍中展開論述的文章。如《紙的起源新證》,對1975―1976年間湖北云夢縣睡虎地戰國秦墓出土竹簡中所見的“紙”字做了考證,認為它同1935年長沙出土的戰國時代漆馬內的紙胎,可以作為戰國時代有紙的證據。而《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和雕版實物》,對1966年韓國慶州出土的《無垢凈光大陀羅尼經》進行了詳細分析,認為該印本“為唐代中國所印制”。錢先生對此問題的關注和研究,有力地駁斥了韓國有人認為印刷術是韓國發明的論調,維護了中國是印刷術發明國的國際地位。由于韓國慶州出土該經時,中國國內正開始“”,對韓國的這一發現一無所知。1979年,錢先生回國訪問時,特意將他自己收集的該經的復印本全份和有關報道、研究資料等贈送給上海圖書館保存,以供國內專家研究,更體現了錢先生博大的胸懷。

3 從世界文明比較的高度,闡述了中國出版與中華文明的關系

錢先生國學修養深厚,又受過嚴格的西學訓練,因此,善于將中國出版史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進行探討,通過國際比較,揭示文字記錄與中西文明之間的關聯。這種比較方法,大大拓寬了出版史的研究路徑。

在《書于竹帛》一書中,錢先生特別提到中國文字的排列方式。中國文字的豎排、自右及左與西方文字的橫排、自左及右完全不同。錢先生在《書于竹帛》一書中認為:“這種直行書寫的原因雖不可確考,但可推測這一特點應和中國文字的構造、書寫材料、應用工具以及生理和心理等因素有關。中國古代的象形文字,如人體、動物、器皿,大多縱向直立而非橫臥;毛筆書寫的筆順,大多是從上到下;竹木材料的紋理以及狹窄的簡策,只能容單行書寫等等,都是促成這種書寫順序的主因。至于從右到左的排列,大概是因為用左手執簡、右手書寫的習慣,便于將寫好的簡策順序置于右側,由遠而近,因此形成從右到左的習慣。這一解釋,合乎情理,已被學術界廣泛接受。錢先生在《上海版新序》別指出:“中國古代的書籍和文字記錄的多姿多彩、源遠流長,是中國民族精神之所寄,也是世界文明有的奇跡。可是由于近代中國所受的外侮和屈辱,使中國人對自己固有的文化傳統喪失自信而盲目自貶,甚至現在還有人認為廢除漢字采用拼音是文字演進的規律和迎合世界的潮流,卻沒有深思漢字的特殊功能。假使沒有漢字形體所獨具的延續性和凝固性相維護而采用拼音文字,中國早已成為許多以方言立國而分崩離析的國家了。近代歐洲各民族以方言立國,足資證明。”錢先生的告誡,對保存中國傳統出版文化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世界上其他國家也很早就出現了印章,但為什么沒有發明印刷術?錢先生同樣從比較的高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中國很早就應用印刷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很早就發明了紙,對印章和墨拓的運用奠定了印刷技術上的基礎。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書寫復雜性造成對機械復制的需求,由于科舉而需要標準的儒家經典,以及手工抄寫無法滿足社會對大量佛經復制品的需要。在西方,紙到了很晚的時候才傳入,印章沒有移用作復印的用途,拓印到了19世紀才傳入,印刷工人被形形的行會所束縛,字母拼寫文字的相對簡易性減輕了對機械復印的需求。……在歐洲不存在諸如和佛教有關的那種對大量復印品的需要作為動因;西方對書籍的需要手工抄寫就能滿足。直至15世紀中葉所有因素才有所改變”。中國的印刷術和西方印刷術在社會發展中產生了不同作用,其原因何在?錢先生認為:“在西方,印刷術同時激發理智思潮,促進民族語言和文字的發展以及在文學上的應用,并鼓勵了民族主義和建立新興民族國家的行動。相反,在中國,印刷術幫助書寫文字的連續性和普遍性,成為保持文化傳統的重要工具。”此外,“中國的印刷事業一般由政府機構或私人主持,重在‘傳先哲精蘊,啟后學困蒙’,并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歐洲的印刷業則多為謀利經營,因此形成了勢力強大的出版工業。這些不同的動機,使得印刷術的發展與應用對社會產生不同的影響”。錢先生的這些論述,為更好地理解中國印刷術對社會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在《近代譯書對中國現代化的影響》中,錢先生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16世紀末開始的西書中譯活動進行研究,分析了“譯書在中國近代史上所反映出來的西方文化對中國現代化產生的影響”。通過分析,發現“人文和社會科學在過去的譯品中占主要地位,其總數達70%,而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僅占27%。……翻譯的素材代表25個國家以上的著述,以英、日、俄文的作品為最多,其中有些是轉譯而非譯自原文……。這一結論,也有助于了解中國近代文化的形成過程以及出版在近代社會轉型中的作用。

4 指導了一批從事中國出版史方面研究的博碩士論文,豐富了中國出版史的研究

錢先生在身體力行從事中國出版史研究的同時,還在芝加哥大學指導了一批博碩士生從事中國出版史研究,寫成了多篇研究中國出版史的博碩士學位論文。這些論文,涉及中國出版史研究的多個層面,豐富了海外的中國出版史研究。

在博士論文方面,潘銘粲(Poon Ming-sun)1979年完成的博士學位論文“Books andPrinring in SungChina,960-1279”(《宋代圖書印刷史》),對宋代圖書印刷史進行了研究。許麗霞(Lee-Hsia Hsu Ting)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廊坊市| 望谟县| 南开区| 岳西县| 天祝| 扶余县| 徐汇区| 青浦区| 阳高县| 攀枝花市| 彭阳县| 永福县| 轮台县| 惠东县| 玉树县| 新余市| 罗江县| 洛宁县| 郴州市| 南澳县| 邵阳县| 克东县| 赤水市| 永和县| 同心县| 沂南县| 南丹县| 雷州市| 唐海县| 香港 | 马公市| 巫山县| 绥滨县| 巩留县| 聊城市| 禹州市| 基隆市| 洱源县| 页游| 阳泉市| 南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