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美女,欧美一性一交

農業出口貿易模板(10篇)

時間:2023-06-08 15:42: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農業出口貿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農業出口貿易

篇1

1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1.1農業經濟發展是促進我國建設特色農村發展的重要手段

農業經濟的發展是我國進行國際進出口貿易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實現了大規模的出口貿易,加快了我國國際經濟貿易的發展速度。但是,從我國目前農業經濟發展的情況來看,我國仍然面臨著許多挑戰,資源的減少、人口的增加、環境的惡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對農業經濟的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我國必須要不斷的完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加強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在國際出口貿易中的競爭地位,利用現代化農業機械及計算機技術,充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高效率生產,為我國農業進出口貿易提供動力保障。

1.2深入研究和改革農業可持續發展思想

近年來,加強農業經濟發展從而促進國際進出易貿易額的思想戰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認可。世界各國根據本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深入研究,形成了獨特的農業經濟發展學、生態學以及社會經濟學等研究工程。在宣揚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下,農業經濟發展能夠很好的與生態可持續發展實現融合,說明農業經濟發展必定會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發展的主要手段,注重農業經濟發展,深入改革和研究是我國出口貿易發展的必然需要[1]。

1.3我國農業發展需要研究可持續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已經實現了長足的發展。但是,我國農業國際出口貿易發展仍然不太理想。在世界市場經濟快速變革的時代,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不斷的進行改革,農業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資金和勞動力,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壞境,許多地區土地干旱嚴重,資金調轉困難,現代技術設施落后,這些問題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造成了阻礙,因此,必須要針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對這些問題進行逐一解決。

2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2.1缺少交流

在信息化時代,正確運用信息化引導能夠積極的幫助農業經濟發展。但是,目前來看,相關部門對農業信息交流和整理工作并不到位。例如,市鄉兩級沒有與農戶之間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平臺,很難為農戶提供更好的市場需求信息;農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交流問題,二者缺少信息交流的載體,不能使農戶更好的掌握有效的信息參考,影響農戶的收入水平。

2.2生搬硬套

不同地區的地質、自然條件、農作物需求以及農業發展政策都存在著很多差別,因此,在進行農業經濟改革時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相關條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相關部門應該正確引領農戶進行耕作發展,建立獨特的農業發展機制,促進形成良性循環的農業經濟發展結構。

2.3資金缺乏

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體力勞動者是農民,農民的收入以及農業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都需要獲得國家金融方面的扶持。因此,要讓農民感受到農業發展帶來的好處,就必須提高農業金融服務的質量和生活水平,沒有投入就沒有回報,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發展的資助,才能提高農作物的高產量高質量,促進我國農作物的出口貿易發展。

3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3.1農業在國際貿易往來的地位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出口貿易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農業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農業為人們提供生活所必須的食品。此外,農業的發展為進出口貿易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使其成為了獨立的部門,推動了國際出口貿易的發展。

3.2農業發展為進出口貿易做出的貢獻

農作物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其市場需求只增不減,農業原料也是國家工業發展的必要材料。許多農業落后的國家必須要依靠進口農業產品保持農業發展的平衡,因此,農業經濟發展能夠提高進出口貿易往來,促進國際經濟貿易的可持續發展[2]。

3.3農業在進出口貿易中的功能

1)糧食安全:農業發展為國家提供基礎的糧食儲備,保證我國糧食的自給水平,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建立糧食安全保障,實現我國宏觀發展戰略。此外,出口糧食在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也能為糧食短缺的國家提供食品保障。2)環境發展:農業發展必須要管理土壤保障農作物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循環種植農作物給予土壤養分,保護了生態系統,實現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業經濟發展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研究農業發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體系,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以及國際進出口貿易往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米高揚 李彥松 安思諾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篇2

(一)、2020年度經營指標完成情況與分析

1、進出口報關額:2019年全年實現進出口報關總額6.7億美元,超目標任務1.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19%,其中:進口累計報關約5.8億美元,出口累計報關約9000萬美元。

2、農產品進出口報關額 2019年農產品進出口累計報關可達6.12億美元,占進出口總值的91%,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8億美元,增長27%。

3、稅后利潤:原料進口與成品加工的有機結合,在行情波動中較好的化解了風險,在連續多年穩居全國第一的情況下,規模不斷實現新的突破,當年實現進出口報關達2.6億美元,同比增長50%以上,實現利潤超過1500萬元。

凍肉禽業務三大品類凍雞肉、凍豬肉和凍牛肉年進口量均超1萬噸以上,凍雞肉更是達到3萬噸左右,與重點客戶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凍豬肉的經營經受住了2018-2019年價格行情暴跌暴漲的考驗,把握住了2020年的大行情,波段操作,通過自營、的有機結合,取得了極好的收益,預計凍肉禽業務當年整體進出口報關1.7億美元,同比增長23%,實現利潤超過1500萬元。

2.聚焦“農產品”,繼續發揮核心優勢,驅動公司加快提質增效步伐。

2019年,農產品進出口報關額為6.02億美元,占進出口總值的91%,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28億美元,核心競爭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公司在維持芝麻和凍肉禽兩個億美元以上的進出口商品規?;A上,依據創新模式,內聯外合,著重源頭和渠道的開拓,紅酒,乳制品,木材,豆類,亞麻籽等產品合計進口達1.5億美元。龍蝦仁業務,克服了市場價格大幅波動所帶來的影響,通過加強與工廠的合作經營,準確把握市場動態,分段購入分段銷售策略,實現930萬美元出口額;通過與日本水產株式會社合作新產品,果菜產品全年實現750萬美元的出口;傳統農產品的出口業務也成為公司利潤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罐頭、果菜以及龍蝦仁、蜂蜜等商品出口堅持以利潤為導向,均實現了較好經營效益,全年為公司貢獻利潤超1000萬元。

3.創新經營,加速與“一帶一路”政策環境對接,加大產品開發力度,培育新的增長點。

公司紅酒業務與澳洲TWE集團在國內重點商的合作日趨成熟,在此基礎上對雙方合作模式進行了優化調整,當年進口量大增至3900萬美元,同比增長67%;乳制品繼續培育新的客戶、引入國內信用險,探索新的經營模式,當年進口約2600萬美元。

俄羅斯非轉基因大豆油,非洲花生仁、花生粕,歐洲的乳制品等新商品繼續發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新市場,進口不斷擴大,預計全年新增進口報關約2000萬美元。

公司番茄罐頭、雜品類出口業務面臨中美貿易戰對傳統美國市場出口帶來的巨大沖擊,積極尋找新產品,主動出擊,多次出訪 “一帶一路”國家,深挖客戶,全年實現進200萬元利潤,實屬不易。

在出口環境嚴峻的2019年,紡織面料憑借深耕紹興多年的產業鏈優勢,依然成為公司出口業務的中流砥柱,今年公司根據業務運行情況,撤銷了紡織礦產事業部,成立安糧實業紹興分公司,梳理產業鏈各環節,制定新的薪酬考核方案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通過推行精細化管理提質增效,效果顯著,預計全年紡織面料出口約3100萬美元,實現利潤超過1000萬元。

篇3

中圖分類號:F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4-0-02

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大省——遼寧省,其農產品出口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與作用。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在全省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提高農業產業化機構以及推動現代化新農村新農業建設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種問題,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

一、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現狀與特點分析

(一)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具有較強的產地特征

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具有較強的產地特征,各個出口區域之間存在較大差距。農產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遼東半島地區(比如說,盤錦、大連、丹東、營口等)以及沈陽。2012年大連貿易出口總額達到15.28億元,保持28.3%的增長幅度,遙遙領先。大連地區的農產品貿易約占整個遼寧省的57.0%左右。營口、沈陽、丹東、瓦房店等地區的出口貿易總額也遙遙領先。究其原因分析,這部分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再加上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快、農產品加工比較發達,共同促進了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繁榮發展。

(二)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主要的市場結構分析

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主要是面向歐盟市場以及日韓、美國市場。2012年遼寧省對日農產品出口總額約占23.3%;對韓農產品出口總額約占12.8%;對美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約占12.6%;對歐盟農產品出口總額約占5.3%。歐盟市場以及日韓、美國市場的出口總額,占到了遼寧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

(三)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主要產品情況

2012年遼寧省出口前五位的主要農產品均為初級農產品。排在第一位的是水海產品,約占農產品出口的27.3%;排在第二位的是糧食,約占農產品出口的4.5%;排在第三位的是蔬菜,約占農產品出口的3.97%;排在第四位的是干豆,約占農產品出口的3.1%;排在第五位的是水果,約占農產品出口的1.98%。從上述數據分析,遼寧省的農產品資源具有比較優勢結構。水海產品、水果、蔬菜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競爭優勢較強。但是,初級農產品的市場份額較大,深加工農產品的出口比例較小。

(四)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保持持續上升發展趨勢

作為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大省,遼寧省的出口總額一直名列前茅。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WTO組織以來,農產品的市場銷售狀態逐漸開放。在這種大環境下,遼寧省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幅度。出口貿易總額也保持每年16.3%的幅度的增長。在全省的貿易總額中,農產品出口約占8.6%-11.2%,遠超過我國其他省份。

二、制約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因素分析

(一)農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低

從上文分析中可以得出,遼寧省初級農產品的市場份額較大,深加工農產品的出口比例較小。農產品附加值較低、加工水平比較落后,是制約貿易規模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原因?,F階段,遼寧市場中企業的設備條件與加工水平普遍較低,科技含量比較低,缺乏科技創新力度。比如說,在出口份額最高的水海產品中,主要以裙帶菜、凍魚片、腌制魚、陜北、魷魚等初級產品為主,產品的深加工程度不高。還有,東北市場上的豆制產品在日韓市場上比較受歡迎,但是,遼寧還主要以未加工的黃豆出口為主,產品附加值比較低。

(二)貿易市場的集中度比較高

在上文中分析,歐盟市場以及日韓、美國市場的出口總額,占到了遼寧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這種較為集中的貿易目標市場,使得遼寧農產品出口對這些地方的依賴程度增加,進一步導致農產品出口風險加劇。一旦這些市場的農產品政策發生變化,將會對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帶來嚴重打擊。

(三)綠色壁壘的阻礙

自從我國與市場接軌之后,西方等發達國家對于農產品技術要求標準不斷提高,涉及到知識產權、動物福利以及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綠色壁壘成為了阻礙我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障礙,現階段,綠色壁壘的負面作用不斷擴大。綠色壁壘的存在,進一步提高了遼寧省企業生產成本,使得通關時間相對延長,企業出口效益不斷下降,農產品競爭力不斷下降。

(四)缺乏健全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

要想促進農產品貿易的全面發展,必須建立健全完善的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現階段,遼寧省農產品出口企業普遍規模較小,沒有建立完善的國際信息渠道,再加上與國際市場接軌時間不長,很多企業無法有效、及時、全面的獲得農產品質量、需求信息,無形之中增加了企業的潛在風險。遼寧省尚未建立農產品出口的信息分析、預警服務機制,沒有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規、供求價格等跟蹤監測體系,對于技術壁壘、貿易摩擦等檢測程度,也缺乏及時性。

(五)政府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中,政府支持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現階段,政府的資金投入力度不都,導致有效的農產品出口信貸機制尚未建立完善。融資難、過高的信貸門檻,成為了制約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重要障礙。現有的保護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綠箱政策、黃箱政策的利用程度不夠。

三、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的推動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

(一)政府方面

1.加強多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政策支持

遼寧省必須加強農產品出口貿易體制的建設與完善,進一步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吻合的外貿政策體制,強化政府的服務職能。加快相關部門、資源的整個力度,為農產品出口提供完善的服務,加強農產品貿易的信息收集與分析。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加強金融政策支持。積極提供與農產品出口貿易相關的信貸支持與擔保支持,認真貫徹國家關于退稅出口的相關規定。政府還需要加強商檢費、農業開發基金等專項撥款支持,建立專項農業出口基金。與此同時,加強農產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扶持出口企業、加工企業,進一步增強價格優勢。加強出口企業、相關協會之間的協調,保障農產品的順利出口。

2.加強出口政策補貼

在短期內,遼寧政府可以通過出口政策補貼的形式,進一步降低出口農產品的生產成本,為農產品出口提供直接的優惠政策。強化農業補貼力度,對重要的、優勢性較強的出口進行價格支持,實行減免政策。

3.加強行業協會建設

加強行業協會建設力度,積極鼓勵各個生產主體在自愿的基礎上,組建各種類型的行業協會,真正發揮行業協會在應對市場糾紛、協調價格、規范市場行為中的作用。針對遼寧省在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出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性的建立各種行業協會。加強農業生產基地的建設力度,鼓勵創新,產、學、研相結合,使行業協會、企業以及生產農戶之間的利益更加密切,進一步推動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法制化、現代化與規范化。

(二)企業方面

1.加強科技投入力度,降低生產成本

傳統的農業生產、加工方式,受到水資源、土地等資源的限制。傳統的生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降低成產成本、實現規模化生產的需求。新形勢下,必須加強科技投入力度,在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推廣農業灌溉技術、良種繁育、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從源頭上降低生產成本。

2.進行產品的深加工,進一步提高出口農產品附加值

遼寧省出口的農產品中,初級農產品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要想實現初級農產品的多樣化,必須建立多樣化的農產品生產系統。充分利用遼寧省的各種比較、積極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更好的市場國際市場的需求。建立規?;?、現代化的加工生產基地,大力推廣農產品的加工與保鮮技術,進而實現多層次化的農產品增殖。幾乎所有的農產品都能進行精加工與深加工,進而提高生產效益與等級。尤其是對稀有產品、特色產品的加工力度。加快高新農業技術的研發力度,提高企業的科技水平,鼓勵傳統農業與國外優良品種、先進技術的結合,適應市場需求,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

3.強化品牌營銷策略

出口企業在繼續深化農產品深加工的同時,必須積極強化自身品牌的建設力度,樹立品牌觀念,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根據土壤標準,國內劃分了普通、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等四種產品等級。作為最高級別的有機產品,必須在生產過程中杜絕基因工程、激素、化肥等物質的使用。通過有機農業的全面發展,進一步打破傳統的綠色壁壘障礙,順利實現農產品出口。現階段的市場競爭,已經從傳統的價格戰轉向質量戰。尤其是國外的消費者,更加重視產品的質量,重視品牌概念。通過品牌戰略的設施,不僅能夠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拓寬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產品營銷能力。與此同時,還能有效避免貿易糾紛,降低出口風險。

4.積極扶持龍頭企業

遼寧省政府積極扶持龍頭企業,能夠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與指導作用。龍頭企業是連接農戶、生產基地、市場的關鍵,也是提高遼寧省農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提高龍頭企業的綜合實力,進一步促進遼寧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結合本省的實際情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加強龍頭企業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依托行業協會,監督龍頭企業、生產基地的標準化生產與操作。

(三)制度方面

1.加強農產品出口的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爭睹對于出口農產品的服務工作,加強從產品的統計工作。加強重點出口產品的跟蹤與檢測動態,建立健全完善的農產品信息服務機制。及時、全面的向出口企業傳達國家的質量標準、農業措施、貿易制度、檢疫措施等信息。與此同時,加強與西方等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加強重點農產品的國內外交流力度,通過推介會、博覽會等形式,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知名度。

2.加強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的建設

遼寧省必須加強出口農產品的安全監督體系、檢驗檢測體系與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一方面,在遼寧省的集中化農場、農業生態園,必須大力推行標準化農業生產建設。并積極發揮集團模范與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擴展農產品的生產與加工。在源頭上強化農產品出口的質量與技術保障。一方面,加強對國際農業質量標準體系的了解與掌握,并加強出口企業、農業協會的學習??梢猿浞謳椭髽I應對貿易壁壘。在此基礎上,加強質量標準體系的建設,并積極與國際市場接軌。另外,加強農產品的檢測與檢驗,全面落實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加強安全認證體系的建設力度,積極推行與落實質量認證標準。

3.完善農產品價格機制

如果農產品定價市場存在缺陷,就會導致出口企業、加工企業以及農產品生產者處在不利的地位,進一步導致其利益損失。新形勢下,為了盡可能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最大限度保護其經濟利益,保障農產品的順利出口,必須在加強對出口企業政策支持的同時,通過宏觀的制度,對市場經濟中的不足與缺陷進行彌補。必須合理把控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形成機制,進一步消除市場定價缺陷,規范合理的市場定價行為。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針對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現狀、特點以及制約遼寧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因素分析開始入手分析,從三個大方面:政府方面、企業方面、政策方面,詳細論述了新形勢下如何更好的推動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勇,王玉豐,于和之.關于推進遼寧農產品出口問題的研究[J].農業經濟,2005(9).

[2]程國強.中國農產品出口:競爭優勢與關鍵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05(5).

[3]劉合光,周愛蓮,孫東升.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與前景展望[J].農業展望,2007(3).

[4]孫東升.WTO與中國農產品貿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20).

[5]翁鳴.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基本現狀及原因分析[J].農業展望,2007(4).

[6]何秀榮.中國農產品貿易:最近20年的變化[J].中國農村經濟,2002(09).

[7]錢永忠,戚亞梅.后過渡期國外技術壁壘與我國農產品貿易[J].農業質量標準,2005(14).

[8]張繼河,鄒晶晶,曾素芳.江西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現狀及對策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6(20).

篇4

【關鍵詞】

農產品;出口貿易;特點

0 引言

改革開放的幾十年,伴隨國際分工細化和緊密聯系的世界經濟進一步加強,對外貿易越來越頻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國際貿易中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地位舉足輕重。我國自從入世至今,農產品貿易規模日益擴大,進出口額每年以百億美元的速度增長,但是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在發展機遇面前同樣也擔負著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國際貿易中的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及非關稅政策,這些對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有關資料統計,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糧食、油料、棉花、生豬等農產品在國內的價格都低于國際市場價格,具有明顯的優勢。但近些年,我國農產品成本以年平均近10%的速度增長,使得我國農產品價格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減弱??傮w而言,農產品進出口總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2004年開始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逆差就出現了。特別是在與美國、俄羅斯、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出口貿易中,農產品出口屢次受挫,綠色貿易壁壘成為農產品出口貿易的一大障礙。。另外,這幾年有些西方發達國家以環保為為由,對進口的產品征收進口環節附加稅,以此來禁止、限制進口,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再次受挫。

1 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特點

1.1 從農產品的貿易總額看

這些年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一直保持增長勢頭,進出口都創下了歷史最高值,但農產品進口快于出口增長,農產品貿易由逆差代替了順差。從2004年開始我國在世界市場上已躋身為農產品貿易大國的行列,農產品貿易雖然在我國增長較快,但在我國外貿總額中農產品貿易額所占比例呈下降趨勢。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農產品貿易在整個貿易結構中居于重要地位。這足以證明我國正在逐漸優化升級出口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同樣也反映出我國農產品貿易仍然具有較大的潛力。

1.2 從農產品出口貿易結構看

我國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仍然是亞洲,近年市場份額在逐漸減少,但歐美市場的出口份額有所增加。我國在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出口的農產品主要集中在谷物、水產品、蔬菜、肉類等;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場是歐洲,第三大出口市場是北美洲。

1.3 從農產品出口貿易格局看

以蔬果、水產品、畜產品為代表的農產品繼續保持較快的出口增長態勢,主要在于我國不斷提高這些農產品的質量,且在價格方面擁有較大的競爭優勢。我國谷物進口在大幅下降、出口大幅增長,呈現出凈出口的格局,主要在于近些年我國實現了糧食生產恢復性增產,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供求關系。就具體品種來看,玉米出口增長較快,小麥進口下降顯著。此外,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量在不斷增長,進口逐漸下降,縮小了貿易逆差;食用油籽實現了進出口的雙增長,擴大了貿易逆差;食糖實現了進出口雙增長,擴大了貿易逆差。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以往的大宗農產品出口擁有的價格競爭優勢不斷下降,以往出口量大的一些農產品出口規??s小,農產品的出口結構由勞動、資本密集型代替原來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當前農產品具有出口潛力的缺乏市場開拓。

2 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的問題

2.1 技術性貿易壁壘制約了農產品出口

當今發達國家對農業最有效、最主要的保護手段就是技術性貿易壁壘。從近些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境況看,我國農產品出口由于受到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遭受的直接損失巨大,其導致的間接損失更是無法估量。技術性貿易壁壘不同于其他貿易限制的最大區別是其隱蔽性,隱蔽性是其最大的特點,只要一出現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并且難以避免損失。對于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在近些年發達國家對其品質、安全、衛生等技術要求日益嚴格,技術標準不斷提高。在2002年入世當年,日本就以我國的冷凍菠菜農藥含量超標為由,當時就通過了相關法律,對我國產的某些蔬菜全面禁止進口,根據相關法律,如果相關食品具有安全問題,或是日本認為出口國沒有做好安全措施,日本政府有權采取措施禁止進口出口國或企業的食品。另外,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容易受到其他成員國限制的另一個常用手段就是反傾銷。伴隨競爭日益加劇的農產品國際市場,各國不斷創新的貿易壁壘紛繁復雜,例如國有貿易問題、食品檢驗標準、環境標準以及基因工程作物等都構成了農產品新的貿易壁壘,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基因工程技術的不斷完善,給傳統農產品貿易帶來了潛在的、現實的影響,而我國農業的農產品正是以傳統的為主,這就必然將我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減弱,使得國際市場上的出口份額萎縮,有的農產品甚至于被迫退市,這正是限制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發展的實質。

2.2 出口的農產品大多是初級產品,缺少品牌產品

因我國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模式,這種分散經營的方式使得我國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專業化、標準化程度偏低。農產品加工業水平比較落后,不少環節還沒有跟國際接軌,難以滿足國際市場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我國地少人多,每戶平均耕種面積不到8畝,這種現狀就造成了生產的農產品成本較高。正因為產品的加工水平和質量都比較低,使得當前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具有的低成本競爭優勢,其本質是基于低價競銷上,造成農產品附加值不高,這既不利于出口農產品的企業提高競爭力,又限制了勞動力資源發揮優勢。此外,我國農產品的傳統產品多、技術含量低、創新產品少、研發創新能力弱,無法適應多樣化的國際市場消費需求,并且生產農產品的企業品牌意識淡薄,在國際上基本沒有形成一些知名品牌。

2.3 貿易保護主義的存在

農產品貿易并非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也是敏感性高的政治問題。第一,受到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各國為了使國內食品供給得到保障通常采取措施限制出口,造成進口國的食品進口渠道被封閉,貿易保護會以自給自足為借口采取限制措施;第二,技術發展、資本增長使得在工業生產方面的機會成本下降,在農業生產方面的機會成本會上升,伴隨工業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其比較優勢將會漸漸喪失,而農業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民的生存直接受到農產品貿易發展的影響;在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下,農產品的貿易問題是農民關注的問題,各政黨為了爭取農民的選票,在一些競選活動中農產品貿易保護也是他們的重要說辭。雖然多邊貿易體制已經納入了農產品貿易,逐步邁向貿易自由化,并達成了相關協議,但由于各國、民族利益存在差異及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均衡,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貿易自由化。

3 解決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問題的應對措施

3.1 采取經濟措施應對貿易壁壘

隨著貿易摩擦在國際經濟中頻現,農產品貿易的國際環境逐漸復雜,我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壁壘就是技術性貿易壁壘,食品反恐壁壘、動物福利壁壘、輿論壁壘及知識產權壁壘等貿易壁壘正逐步上升??梢?,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農產品出口仍然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國際環境。所以目前我國針對農產品出口面臨的形勢,需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農產品出口的重要性,強化部門間的協作,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機制,對農產品源頭加強管理,促進農業標準化建設,使農產品質量得到提高,推動農產品出口;二是對出口農產品相關行業組織要大力扶持,使口企業的行業自律得到提高,強化企業誠信意識,建立農產品出口的安全誠信體系;三是出口農產品的企業要實行多元化市場戰略,大力拓展新的國際市場;四是針對技術性貿易壁壘需要盡快完善農產品的預警機制;五是積極參與世貿組織的多邊貿易談判,建立公平合理、嚴格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通過以上措施可以為我國發展農產品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礎,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得到不斷提高,推動我國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穩定健康發展。

3.2 提高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提高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就需要做到:一是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質量,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大力推動農產品深加工的快速發展,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盡快實現戰略升級,引進高水平的加工技術和工藝,使我國生產農產品的企業的生產水平得到提高,促使農產品的國內生產優勢轉變成市場競爭優勢;二是農產品需要進一步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根據國際市場具體需求變化,對國外是的銷售渠道和調研要加強開拓,對農產品調整其比重和品種,加快推進加工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發展。從資源儲備戰略和環境保護的角度考慮,要限制高耗費資源的農產品出口,對互補性農產品要適度增加進口,對競爭性強的農產品要減少進口。三是建立農產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鼓勵出口企業發展產業化經營。

3.3 合理有效運用多邊貿易規則

從關稅保護的角度看,因農產品涉及面較廣,關稅的總體水平是取算術平均數的,所以可以對優勢產品和小額農產品實施低關稅,以保障大宗農產品的關稅保護;另外,還可以借鑒日本的一些做法,建立緊急關稅制度、季節關稅及關稅配額等特殊關稅,采取靈活多樣性的農業保護政策;通過拍賣的方式進行關稅配額管理,以公開競標的方式決定由出價最高的進口商取得進口配額,進口商可以通過配額來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以彌補高額代價,進而降低我國農產品遭受的沖擊。

4 結論

綜上所述,未來國際市場環境越來越復雜,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必將迎來更多的嚴峻挑戰。這就需要我們正視困難,采取諸如提高我國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合理有效運用多邊貿易規則等積極有效的措施,與發達國家加強合作、減少磨擦,不斷縮小與其差距。在國際市場中大力引進先進技術,有效利用國內外資源為發展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打下基礎,不斷推動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新發展。

篇5

1 引言

入世以來,中歐抓住契機迅速發展農副產品貿易,然而貿易額占雙方貿易總額的比重并不理想,還處于緩慢發展的階段,歐盟國家對中國實行非關稅壁壘如綠色貿易壁壘限制中國農副產品的進口,這些苛刻條件使得中國農副產品的進出口得不到充分發揮其優勢,也給我國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帶來巨大挑戰。我國農副產品的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生產技術尚比不上歐盟國家,初級加工產品在質量上易遭受歐盟國家的高標準準入制度的限制。

2 中歐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對比分析

2.1中歐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特點分析

中國的土地資源在總量上比起歐盟國家要多得多,加上中國幾千年的種植文明使得農產品和農副產品在中國人飲食的結構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在產量上具有優勢,而歐盟國家國土面積較小,經濟卻相對發達,在生產農副產品的技術質量上又遠超過我國的生產技術。中歐農副產品的出口貿易有以下特點:

(1)雙方農副產品貿易在世界市場上呈互補狀態。在2013年以后雙方農產品對世界出口結構相似程度仍然呈現下降趨勢,雙方的進出口貿易互補性會更強,促使中歐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來往更頻繁。歐盟與中國農副產品貿易往來之間的互補還體現在谷物制品、油制品、水產品加工以及生鮮加工產品上:中國主要對外進口的奶制品和油料是歐洲聯盟國家重點出口產品,而歐盟主要進口的生鮮產品和水產品加工產品又是中國出口最多的。

(2)中歐在一些農副產品的出口中是相P聯的。中國對日、美、韓、歐盟等出口農產品數額較大;歐盟農產品重點出口到美、俄、中、日、瑞士,由此可見中歐農產品出口具有一定聯系,但不能說雙方在出口結構上就相近形成競爭對手,相反,中歐在出口中形成競爭的產品更少,只有部分農副產品能形成對比。

2.2中歐主要的農副產品進出口種類對比分析

(1)我國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種類

2015年1-12月,我國的農產品及副產品進出口額達到1875.6億美元,較2013年增加8.7億美元。我國近三年油料物產品的進口額居高,食用油籽在2014年進口額達到最高445億美元,食用油略有下降,最高為2013年進口額89.4億美元??傮w來說,幾種主要進口的農副產品均有所下滑,生鮮果蔬產品進口額較為平均。

(2)歐盟國家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種類

皮革、嬰兒食品、奶粉和乳清是歐盟對外出口的重點產品;主要進口農產品及副產品有熱帶生鮮果蔬和調味料等產品。歐盟國家每年大量引進的產品很大一部分為季節性產品,由此可知,中歐農副產品貿易種類集中于使用油類、水果類和嬰兒食品,中國進口率降低,而出口增加,而歐盟則對中國的進口逐步增加。

3 歐盟國家對中國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

3.1 歐盟國家綠色貿易壁壘對中國農副產品出口的影響

綠色壁壘又被稱為環境壁壘,是非關稅壁壘措施的一種體現,歐盟國家為實現自身的貿易利益而指定一系列措施保護內部貿易,阻礙他國向本國出口產品削減本國自身的利益,是不正當的綠色壁壘。正因為我國農副產品價格相對更低使得歐盟國家對我國農副產品出口一直存在質疑,近年來對我國大量農產品出口的危機意識日趨提高,對環境保護問題也呈現出日益重視的趨勢,使得歐盟成員國紛紛打著環境保護、生態健康的旗號對我國的農副產品進口嚴格檢查,但我國不具備更為先進的設備來進行檢驗,還無法達到歐盟國家的準入標準,這就導致我國的農副產品市場被排擠,出口達不到預期。

3.2 歐盟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農副產品出口的影響

歐盟在發展時技術設備設施和技術標準均已經有了很成熟的一系列體系,法規健全、標準統一。其通常會采用比國際通用還高的水準來限制進口達到貿易保護,一些標準明顯帶有歧視性,甚至有專門針對我國農副產品出口的。農副產品進入歐盟的過程中,一般都會經歷繁冗的技術標準和極為精細的檢驗檢疫標準檢驗。進入的產品必須符合歐盟內部設置的標準才可以歐盟市場在市場上流通,有些產品即使能夠進入市場也不一定能夠在市場上放心銷售。同時,技術貿易壁壘的實施會增加我國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的成本,為成功進入歐盟市場,不得不提高技術設施設備的運用,增強農副產品檢驗檢疫技術,在生產、加工、儲藏等各環節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無力進去,有時候往往投入了大量成本依然無法達到其進口要求,導致成本增加,創匯減少。

3.3 歐盟的CAP對中歐農副產品貿易的影響

所謂的歐盟CAP即是歐洲共同農業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歐共體為實現農業復蘇、維護成員國的利益而制定的提高農民生產積極的計劃。歐盟CAP政策三項基本原則實質上是以歐洲聯盟為貿易中心,旨在內部開放貿易、保障出口而限制他國的進口、排外色彩的政策,通常對外建立聯盟統一的對外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我國向歐盟出口農副產品遭受嚴格的質量把關和價格戰,致使我國出口困難加大,加上我國出口政策優惠并不如歐盟國家那么成熟,歐盟國家出口有相應的健全完善的出口補貼政策,這對我國農副產品出口貿易來說是不占優勢的。

4 我國對發展中歐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對策和建議

4.1 借鑒歐盟國家的質量監管機制,建立健全我國安全質量監管體系

農業部在r副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標準建設方面共了294項無公害食品行業標準,但現階段我國農副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的建設還需要更加完善。為提高農副產品的出口份額,政府可以幫扶企業實現標準化生產,安排專業人員到發達國家學習以借鑒發達國家完善的質量安全標準;充分利用媒體等宣傳手段加大對農副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工作,提高有關部門參與質量安全的積極性;在注重標準數量時也狠抓質量,制定更全面的質量標準體系,提升農副產品的技術標準水平以及質量標準。

4.2 加大對農副產品生產和貿易的資金投入力度

歐盟國家對我國的農副產品安全質量一直存在質疑,加上我國農副產品價格普遍偏高,對歐的進出口貿易雖有所增加但是增長速度較緩慢,出口補貼不高。在歐盟國家實行的共同農業政策補貼農副產品出口力度相當大,相當于財政支出的四分之一,鼓勵農副產品出口,實行健全的制度進口農副產品保證農副產品的質量。我國可以加大對農副產品生產和貿易的資金投入,生產高質量、高品質的農副產品。

4.3 加強農副產品信息數據庫建設

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快速發展,信息數據庫建設更新速度隨之加快,可以建立專門的用于農副產品貿易的數據庫,統計分析中歐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加快農副產品貿易的互補性,分析歐盟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優勢和劣勢,幫助我國制定合理有效的對歐貿易政策。通過對數據庫的分析還可以了解我國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短板,對歐盟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的研究有利于我國研究歐盟農副產品貿易的走向,降低我國向歐盟出口農副產品被扣留或歐盟停止進口的風險,一定程度上可以對中歐貿易的摩擦起到緩沖作用。

4.4 培育大型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中心

在政府加大對農副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大力投入外,企業也從自身的利益角度考慮如何加大中國農副產品的出口創匯。為了增大農副產品的對外出口,企業在政府的幫助下可以培養大型農副產品進出口貿易集散中心,搞活農副產品貿易市場,合作農副產品供銷商,建立起一支底子較硬的進出口貿易團隊,各大經銷商可以在互相學習、競爭中提高農副產品出口的質量。

5 結論

通過分析中歐雙方農副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中歐農副產品貿易程度正在不斷加深,持續合作的趨勢加強,但是中國農副產品在生產和加工上缺乏核心技術,很容易遭到歐盟國家的非關稅壁壘影響,不利于我國農副產品出口。我國農副產品的進出口貿易應該形成“政府扶持,公司與農業專業合作社一體”的生產銷售品牌化和高質量化。中國是農業大國,我國農副產品在質量上和加工技術上都沒有競爭力,這使得我國的對外出口不占優勢。通過對比分析我國農副產品貿易的劣勢和短板,制定相應措施,增加我國農副產品進出口的貿易份額。

參考文獻:

[1]孫致陸, 李先德. 《中國與歐盟農產品貿易的比較優勢和

增長前景研究》[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5, 34;

521-527.

[2]程國強. 《中國農業對外開放:影響、啟示與戰略選擇》

[J];中國農村經濟, 2012, 3; 4-13(43).

[3]韓涌.《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蔬菜出口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J];國際商貿, 2014.11;125-127.

[4]褚洪德.《歐盟農產品貿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影響及

對策研究》[J];經濟特區,2015,6; 84-86.

[5]牟嵐.《歐盟貿易政策的發展趨勢及對中歐經貿關系的影

響》[J];經濟特區,2014,1;84-86.

[6]褚洪德. 《歐盟農產品貿易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出口影響及

對策研究》[J]; 經濟特區, 2015, 6; 84-86.

[7]張秀玲.《中國農產品農藥殘留成因與影響研究》[J];

2013.

[8]王緒龍,紀茂利等. 《農副產品出口加工企業困境成因及

解困對策建議--以遼寧省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

篇6

一、導言

1.研究背景及意義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國民經濟增長迅猛,同時保持著平穩的增長速度。農產品貿易作為中國國際國內貿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的出口量為我國的國民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

眾所周知世界經濟格局瞬息萬變,不斷地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挑戰。而對于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包括供需狀況,GDP數值,關稅的設定,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及人民幣匯率(本文所指人民幣匯率均指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變動等。自2005年7月份我國對匯率實施改革措施以來,市場上便建立起了一種新的更富有彈性的匯率制度。這種新的匯率制度提高了我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對于中國對外貿易的進行至關重要。

安徽省的農業發展較為成熟,同時地理條件也較優越,要想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就必須擴大產品市場。然而,我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經濟繁榮的省市來說較為低下,這就使得農產品貿易顯得越為重要。人民幣匯率的變動對于農產品的價格以及企業的生產成本都會造成影響,故研究如何避免該因素造成的不利影響,對于安徽省的農產品貿易具有積極的作用跟意義。

2.研究方法

我們通過我國的統計局網站搜集到安徽省近十幾年來的農產品出口數據以及近十幾年來我國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情況,將經濟學理論與現實經濟相結合,同時運用所學過的研究理論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本文運用了經濟學、統計學、國際貿易學、計量經濟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結合著“J曲線效應”理論以及可決系數等來分析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安徽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并得出結論

二、影響安徽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因素分析

貿易對于一國的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而影響一國貿易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國際匯率的波動、外國政府所實行的政策措施、關稅的征收、本國的政府補貼、國內生產總值等等,而對于安徽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中我們考慮到以下四個因素:

1.安徽省農業生產總值

我們知道,判定某一省份農業發展態勢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據該省的農業生產總值數據。圖1表示的是2000年到2016年安徽省的農產品出口額與農業生產總值之間的關系:

從圖1可以看出,我省農產品出口總額與農業生產總值之間大致成正比關系,并且2000年到2014年間農業生產總值與農產品出口總額均呈現上升趨勢。2009年安徽省農業生產總值為188.81億美元,2014年達到最高,344.99億美元,一方面體現出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對于農業生產的愈加重視,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安徽省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以及未來發展的良好態勢。而在2015年又同時出現了略微下降的趨勢,因此,從該圖可分析出:安徽省的農產品出口總額與安徽農業生產總值呈正相關關系。

2.人民幣匯率

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后,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我國的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變得更加頻繁。匯改前,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為8.2768,在2016年,達到1美元兌6.6423人民幣。

在當前的國際經濟形勢下,我國的大多數企業的進出口貿易均是以美元作為計量單位。因此,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與企業的利潤得失關系密切,而企業為了維持濟效益則會愈加關注人民幣匯率的變化情況,同時對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做出預測。下圖2所作的是我省農產品的出口額與人民幣匯率變動之間的關系,在本文的第三章將會對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額的影響做出具體的定量分析。

3.關稅設定

國外政府為了限制本國進口商對國外商品的進口數量會對不同的進口商品設置不同的關稅。關稅的設置對于進出口貿易額及進出口商品數量造成一定的影響,也會間接影響到一國的生產及消費。一般來說一種產品所設置的關稅越高,貿易數量就會越少。

4.技術性貿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TBT)是指一國為了對本國商品進口數量進行限制而采取的一系列嚴苛的技術標準及檢驗規定,近些年來已經成為非關稅壁壘中發展最為廣泛的一種形式,這些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各國間貿易的障礙。

三、人民幣匯率與我省農產品出口額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

1.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根據以上分析,收集2000年至2016年的安徽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額(EX),安徽省農業生產總值(tGDP),人民幣匯率(RATE)的數據,如表1。

2.數據的相關分析

借助EViews軟件以及得出的變量間相關系數來確定安徽省農產品出口貿易額(EX)與人民幣匯率(RATE)變動的相關程度,得出結果如表2。

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EX與RATE之間的相關系數是-0.926949,可看出EX與RATE高度相關,且兩者呈負相關關系。

3.模型構建

此節需要用到多重可決系數以及“J曲線效應”。

多重可決系數(R2)是用來度量所估計的多元回歸模型對樣本觀測值的擬合程度,其計算公式為:

“J曲線效應”,也稱為時滯理論。即一國貨幣匯率發生波動后在短期內產生的結果與長期后造成的影響不同。比如短期內貿易量上升,經過必要時間后貿易量下降或者短期內貿易量下降,而經過必要時間后貿易量增加。這種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反映出最終影響的現象被稱為時滯效應。比如人民幣升值所導致的貿易變化隨時間呈現一條斜率為負的反J曲線,即“反J曲線效應”,如圖3: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們知道,影響出口貿易的因素有很多,而在此為了方便研究,我們先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單獨研究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對安徽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影響,同時采用對數形式建立模型:

EX:我省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億美元);

RATE:人民幣匯率(由于貿易額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時滯性,我們采用人民幣匯率滯后兩期的數據);

tGDP:安徽省農業生產總值(十億美元);

μ:隨機誤差項

4.樣本數據實證回歸

(1)單位根檢驗

根據量經濟學的有關知識,我們知道對于時間序列的變量通常會存在非穩定性,在此我們就需要對模型中的各個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ADF檢驗法),檢驗結果如表3到表5:

從以上的檢驗結果看,在1%、5%、10%三個顯著性水平下,變量EX、RATE、tGDP單位根檢驗的t統計量值均大于相應的Mackinnon臨界值,不能拒絕原假設,表明農產品出口總額(EX)序列、人民幣匯率(RATE)序列、農業生產總值(tGDP)序列均存在單位根,屬于非平穩序列。

(2)建立線性回歸方程

為了分析變量(EX)、(tGDP)和(RATE)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我們需要先做三者之間的回歸,運用OLS方法所得結果如表6:

回歸結果:

所建立的回歸方程中,可決系數R2=0.980025,調整后的可決系R2=0.976695,說明方程有很高的擬合優度。同時也通過了t檢驗和F檢驗。

(3)協整檢驗

協整檢驗需要對做出的回歸模型進行殘差的平穩性檢測,將之前得到的殘差序列命名為新序列et,對et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ADF檢驗法),結果如表:

從檢驗結果看,在1%、5%、10%三個顯著性水平下,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臨界值分別為-2.7570、-1.9677、-1.6285,t檢驗統計量值為-5.264348,小于相應臨界值,從而拒絕原假設,表明殘差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的,也就是說安徽省農產品出口額與人民幣滯后兩期匯率以及安徽省農業生產總值之間存在協整關系,有長期均衡關系。

(4)誤差修正模型

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從短期來看可能會出現失衡,為了增強模型精度,我們在這里做了一個誤差修正模型(ECM)。

根據EViews的GENR功能,生成以下序列:

GENR DLNEX=LNEX-LNEX(-1)

GENR DLNRATE=LNRATE-LNRATE(-1)

GENR DLNTGDP=LNTGDP-LNTGDP(-1)

然后再由OLS方法得出回歸結果如下:

最終得到的誤差修正模型:

5.模型實證分析

從前面所得到的的線性回歸結果(公式3)可知安徽省農產品出口的貿易方程式為:

可決系數為0.980025,說明方程整體擬合度較好。從前面相關分析得知,人民幣匯率與安徽省農產品出口額是負比例關系,后面的實證分析則具體說明了滯后兩期的人民幣匯率每升值1%,安徽省農產品的出口額將下降約1.483%。而安徽省農業生產總值是與農產品出口額呈正比關系的,每增加l%的農產品生產總值,農產品出口額就相應的增加約0.727%。

而根據誤差修正模型方程(公式4)可知安徽省農產品出口的貿易方程式為:

可決系數為0.653252,說明擬合效果也較好。該模型的經濟意義為:滯后兩期的人民幣匯率每升值1%,安徽省農產品的出口額將下降約0.517%,安徽省農業生產總值每增加l%,農產品出口額就相應的增加約0.482%。

四、對于提高我省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截止2016年10月底,我國持有的外匯儲備達3.53萬億美元,不斷上升的外匯儲備間接反映我國的人民幣匯率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上升。而我們知道人民幣匯率的上升會阻礙我省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同時,我省作為農業大省,農產品出口經濟是我省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以下是基于前面所做的實證分析對安徽省政府以及安徽省的相關企業提出的關于提高我省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的建議。

1.對于政府的政策建議

(1)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自2005年實施匯率改革以來,我國對外貿易一直處于順差狀態,人民幣升值的趨勢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政府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者應當正確借用貨幣政策、稅收政策等經濟手段對我國的人民幣匯率進行合理調節,在保證匯率穩定的前提下提高我國對外貿易量。而安徽省政府應當貫徹實施國家所做出的調控政策,同時,為了確保安徽省經濟的健康發展,我省必須要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金融機構監督體制,從而促進省內的農產品進出口企業放心大膽地與國外廠商進行進出口貿易,加快我省的經濟發展。

(2)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

我省農產品出口增長屬于粗放增長,主要依靠低附加值產品,初級產品的增長來實現,相比高新技術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拉動的出口增長給企業帶來的利益微乎其微。因此,要想提高我省農產品出口的效益,必須不斷進行產品技術革新,大膽創新。

2.對于企業的政策建議

(1)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

農產品要想出口到國外,對于出售價格在無形中就設置了一道標準。本幣匯率升值會使得用本幣表示的國內農產品價格換算成外幣時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農產品的出口貿易,在這種情況下出口企業就需要嘗試各種方法做到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一方面可以在加快產品創新,保障產品質量的同時進行規模生產。另一方面,企業要與時俱進,及時掌握行業信息,減少產品流通及銷售過程中的不必要費用。

(2)加強品牌建設,及時掌握信息

某一商品的品牌效應對于該商品的銷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省要想提高農產品的出口貿易額,必須形成安徽省農產品的品牌效益。一方面需要提高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可以選擇與國外農產品貿易建立互動平臺,方便及時了解國內外相關貿易信息,以便及時對貿易政策的變動做出應對措施,這樣才能使我省建立起一個安全高效的農產品出口市場。

(3)重視金融工具的使用

在國際市場上,匯率波動所帶來的風險對于農產品交易是無法避免的,而在無法避免的情況下我省相關農產品出口企業應提高匯率風險意識,認真學習金融工具的使用,妥善處理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可預測的風險,積極有效的提前做出風險管理。

參考文獻:

[1]高琰.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6.

[2]巫建海,李曉明.安徽省農產品出口影響因素及發展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8):13899-13902

[3]吳F佳.匯率波動對江蘇省農產品出口影響的實證研究[J].江蘇商論,2015(15):113-115.

[4]張旦華.匯率變動對浙江大宗農產品進口貿易的影響研究[D].寧波大學,2014.

[5]湯艷麗.匯率對農產品進出口的影響[J].科學決策,2004(1):61-62.

[6]管叔琪.安徽省農產品出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7):1287-1288.

[7]蘇成苗,楊玲玲.通脹背景下我國黃金價格與人民幣匯率關系的實證檢驗[J].金融教育研究,2015(6):26-33.

篇7

農產品出口貿易在我國的出口貿易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融入世貿體系程度和速度的加深和加快,特別是國際農產品大宗商品交易行情頻繁出現的較大波動以及各貿易國之間的日益嚴格的非價格因素的綠色貿易壁壘政策的推出,使得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宏觀市場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同時國內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速度明顯滯后,這些都使得新形勢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面臨著來自內外部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對于這些宏觀環境因素和變量的綜合權衡和考慮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模式和效益。

新形勢的基本特征內涵對于農產品出口貿易的巨大作用、意義客觀上要求在農產品出口貿易策略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問題進行關注和思考:基于不斷攀升的人民幣匯率及其升值預期加快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的調整和轉變,擴大和創新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產業化程度規模和發展模式,合理利用世貿貿易體制框架下的農產品補貼和出口退稅政策提高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加大對于農產品國際市場中各種綠色貿易政策壁壘的識別防范和規避策略機制研究。這些問題構成了新形勢下農產品出口貿易策略的重要內容和關鍵。

目前農產品出口貿易策略中的基本狀況、存在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相關經營主體對于出口貿易環境變化的關注和相應應對策略的研究主要始于2003年,這個時期加入WTO的程度和步伐不斷加深和加快。調查統計數據顯示,2003~2010年期間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企業對于農產品出口貿易市場環境變化研究的投入幅度實現了年均4.8%的比例增加,2010年農產品出口貿易企業該項投入總額達到了2004年水平的15.3倍,與此同時,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對于相關環境因素的研究所覆蓋的領域和范圍提高了17.1倍,年均增長超過7.3%。數據還顯示,2005~2010年期間農產品貿易相關主體的經濟效益增加值中有約37.3%的比例來自對于農產品貿易宏觀市場環境的研究。各種數據和跡象表明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相關主體對于相關影響因子的研究已經取得重大進展并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受制于多因素影響,歸納總結起來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策略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由于缺乏對于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和趨勢預期及其影響有效的預測,使得農產品出口貿易的上游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沒有跟上人民幣升值帶來的要求,其所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根據一份對于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方面的調查統計資料顯示,2005~2010年期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達到了20%的幅度和水平,這對于農產品出口貿易相關主體的利潤擠壓程度平均達到了11.3%的水平,有的環節高達30%左右。

第二,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由于缺乏對于農產品產業化經營和規模經濟的重視,加上我國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分散化和個體化特征,使得農產品生產經營中的農業科技推廣速度和范圍都十分有限,農產品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水平較低。根據一份對于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產業化經營方面的調查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年產值在500萬美元以上的企業數量僅占總數量的37.2%,與2007年相比僅增加了4.2%。另外數據也顯示,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單位產品的成本達到了其銷售價格的75%以上,這就使得相關環節的利潤空間受到了很大擠壓,同時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水平增長速度也很有限。

第三,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由于缺乏對于WTO貿易體制框架下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等環節補貼和出口退稅等規定的解讀和做法模式的諳熟,使得在與國際農產品經營相關主體的競爭中處于政策和游戲規則中的不利地位,也使得與本來能夠獲取的正當的權益失之交臂。

第四,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由于缺乏對于不斷涌現的各種綠色貿易政策壁壘的了解,使得農產品出口相關主體對于綠色壁壘的辨識防范和規避策略缺乏有效的體系和應對機制,對于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環節中的原產地證明、檢驗檢疫、綠色包裝以及有害物質殘留量等缺少成功的應對模式。

新形勢下農產品出口貿易策略的建議和對策研究

根據新時期基本特征的內涵及其對于農產品出口貿易的作用影響和相關要求的概述,在分析了目前農產品出口貿易策略中基本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原因的基礎上,就新形勢下我國農產品出口貿易的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議和對策。

第一,農產品出口貿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應該根據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及其升值預期加快對于農產品生產經營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速度,特別是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和國家相關貿易政策的取消等,將人民幣升值的壓力轉移到農產品出口貿易結構及整個產業的發展中。人民幣升值幅度及其升值預期給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中的農產品出口貿易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國內外各種貿易環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農產品出口貿易相關主體的經濟利益和盈利水平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為此需要就人民幣升值的現狀和預期及其具體的影響機制做出具體的細分和解讀,以此為基礎進行農產品出口貿易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具體制度安排和在各主體之間的職能分配和協調。

第二,農產品出口貿易策略研究和制定中應該改變傳統的農產品經營方式分散、規模較小及科技含量附加值水平低的狀況,走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規?;?、產業化之路,加大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力度,向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規?;@取成本優勢和經濟效益。我國農產品經營的規模小、分散化、科技含量低的狀況依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在新形勢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中其弊端日益得到顯現。由于農產品較低的加工程度使得其附加值水平較低,同時難以取得規模經濟所帶來的成本優勢,加上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使得農產品的國際市場價格大幅提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篇8

2.遼寧省農產品國內出口市場占有率表2是2006~2013年10月遼寧及其他主要省區農產品總出口占全國農戶品總出口的比重狀況,用于反映遼寧省農產品的競爭力狀況并進行橫向比較。2006~2013年遼寧農產品出口貿易額雖然穩步增長,但貿易比重基本維持在7%~8%左右,遠超同處東北的吉林和黑龍江兩省。2006~2013年吉林和黑龍江兩省農產品出口貿易比重略呈下降趨勢,2012年的貿易比重已經不足2%。遼寧省農產品出口主要采取的是“龍頭企業帶動”與“區域發展”并行的發展模式,即“龍頭企業+出口基地+標準化”出口模式與“區域管理+龍頭企業+標準化”出口模式并重。遼寧優先發展水海產品、蔬菜、水果、雜糧等主導優勢產業,培育創新型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推動農產品加工型企業建立出口聯合體,形成優勢出口企業集群,建設農產品出口質量安全示范區。2006年遼寧省農產品出口24.13億美元,到了2012年已達47.76億美元,增長97.9%,年均增長率為12.7%。全國各省區農產品出口比重排在第一位的是山東,年均超遼寧18個百分點左右。2012年山東農產品出口150.22億美元,同期是遼寧農戶品總出口的3.15倍。廣東雖然是農產品進口大省,但農戶品出口比重仍然居高不下。2006~2013年10月廣東農產品出口比重一直在12%左右徘徊,高于遼寧省近5個百分點。2012年廣東省農產品出口75.06億美元,同期是遼寧農產品出口的1.57倍。

3.遼寧省農產品出口的貿易競爭力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TC)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它通常用一個國家或地區某產品的凈出口額除以該產品進出口總額。貿易競爭力指數的變化范圍從-1到+1。該指數越接近于1,該產品貿易競爭力越強;越接近于-1,該產品貿易競爭力越弱。該指數大于零,說明該產品貿易為順差;該指數等于零,說明該產品貿易進出口平衡;該指數小于零,說明該產品貿易為逆差。表3是2006~2013年10月中國及主要省區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指數情況。我國農戶品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是負值,且越來越小,這說明我國農產品貿易一直處于逆差,且貿易競爭力較弱。所比較的主要省區之中,貿易競爭力較強的是遼寧和吉林,然而TC值偏小。吉林從2006~2013年10月農產品貿易一直保持順差。遼寧從2006~2012年的TC指數值雖然大于零,但是年均值僅為0.176,且TC值正呈下降趨勢。進入2013年,TC值由正轉為負值,遼寧的農產品貿易逆差趨勢明顯,貿易競爭力正在減弱。黑龍江、浙江、山東三省在金融危機之后農產品貿易紛紛由順差轉為逆差,貿易競爭力轉弱,這些省份的農業正面臨調整和轉型的契機。

4.遼寧省主要農業重要商品出口情況將2012年遼寧及中國主要地區農業重要商品出口情況進行比較,如表4所示。遼寧省農業出口的優勢商品主要是農業初級加工品食用菌罐頭、植物油,2012年的出口額分別為3375.5萬美元、8592.2萬美元。2013年1至10月遼寧省食用菌罐頭出口仍然排在各省區的前列,累計出口12299.6噸,出口2422.5萬美元。出口食用菌罐頭的大省是福建,同期累計出口171780.3噸,出口2.62億美元。食用菌罐頭雖然是遼寧的優勢農產品但是其出口規模、經濟效益與福建相比,相差甚遠。在各省區的比較中,遼寧的植物油出口生產和出口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2013年1至10月遼寧出口植物油62830.1噸,出口1.0723億美元,出口額同期增長64.7%,在各省區排名第一位。遼寧省農業出口劣勢產品主要集中在傳統的農業產品和部分初級農業加工品中,如大米、水果、花生仁果、雞肉及其制品等等。遼寧作為昔日的產糧大省,大米出口不具有明顯的優勢。2013年1~10月遼寧大米出口19151.9噸,出口額1161.6萬美元。出口數量和出口額落后于同處東北的吉林和黑龍江兩省。同期,吉林省大米出口56355.3噸,出口額3934.8萬美元;黑龍江出口23215.0噸,出口額1754.9億美元。全國各省區大米出口排在第一位的是北京,出口280226.8噸,出口額2.33億美元。遼寧省的柑橘屬水果、雞肉及制品北方的省區中具有一定出口競爭優勢。2013年1~10月遼寧這兩類農產品的出口額分別為1482.0萬美元和15744.0萬美元。但是與山東、浙江、福建省份相比,出口額又相差甚遠。2013年1至10月我國柑橘屬水果出口規模最大的省份是福建,出口量194022.2噸,出口額2.23億美元。而雞肉及制品出口競爭力最強的省份在山東,出口量148368.5噸,出口額5.86億美元。

5.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發展情況遼寧省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農產品出口的競爭力的高低。截至2012年,遼寧省規模以上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891個,完成銷售收入8415.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的食品加工企業2026個;紡織品企業達到860家;其他農產品輕工加工企業1005個。據2013年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遼寧省的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12510.3億元,而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20.2%,同比增長9.8%。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增長9.5%;紡織服裝、服飾業增加值增長11.8%;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增加值增長6.8%;煙草制品業增加值增長7.3%。遼寧省已經形成一些極具特的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例如玉米加工產業鏈、生豬加工產業鏈、果蔬加工產業鏈、水產品加工產業鏈、服裝加工產業鏈等等。然而,與國內農產品加工大省相比,遼寧省農產品產業鏈條兩端尚未完善。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加工業鏈條上游企業集聚效應不明顯,下游企業營銷、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對產業鏈條帶動強、規模加大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缺乏;農產品出口品牌尚未建立。山東省和福建省的農業產業鏈條形成的比較早,已初具規模。山東有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壽光蔬菜集團,福建有超大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這些企業已經構建形成了上下游環節一體化、綜合配套集群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條。

二、主要結論及相關對策

(一)主要結論

綜上可知,遼寧省農產品進出口規模呈現穩步增長且呈貿易順差,然而農產品進口增速遠超出口,順差規模正不斷縮減,農產品貿易競爭力趨弱。遼寧農產品貿易占全國農產品貿易總額比重一直在5%~6%左右浮動,遠落后于山東和廣東兩大省。遼寧農產品總出口占全國農戶品總出口的比重在東北三省中居首位。遼寧的農產品貿易逆差趨勢明顯,貿易競爭力只有微弱競爭優勢且趨于下降。遼寧省農業出口的優勢商品主要是農業初級加工品食用菌罐頭、植物油等。但是與其他省份相比,優勢不明顯,競爭力潛力有待提高。在傳統的農業產品如大米、水果、花生仁果、雞肉及其制品具有競爭劣勢。另外,遼寧農產品出口品牌尚未形成,農產品加工業產業鏈條亟需完善。

(二)相關對策

1.完善農業產業鏈條,培育農產品出口龍頭企業進一步完善農業產業鏈條。首先,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構建涵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中與農業相關行業的農業產業鏈條經營模式,即由種子供應到種植、生產、加工、儲運、流通、銷售等一體化的農業產業鏈條,該鏈條銜接農戶與最終消費者兩端。其次,掌握農業產業鏈條的高附加值環節,如農產品的精加工技術、農產品品牌、農產品加工業的流通與營銷渠道等等。占據農業產業鏈的高端位置,容易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通過稅收減免、政策扶持、重點整合資金投向、貼息貸款等優惠條件對有出口能力和潛力的、特色鮮明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給予重點支持;同其他省份相比,遼寧省級以上的農戶加工企業雖近600家,但企業規模偏小,知名品牌少,對周邊農業的帶動效應不強。因此,要培育和發展一批有特色的具有較強帶動能力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這些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農戶,推廣技術,帶動生產,促進轉化的綜合服務功能,帶動“一縣一品”“一鄉一品”農產品加工出口,逐步形成資源共享、規模不斷擴大、梯次發展的出口增長模式。逐步形成跨國經營的農業龍頭企業,以便在區域集團范圍內優化配置資源,實現國際市場上的高水平運作。對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支持采用以貸代補的方法。按照有償、可持續的市場化原則,合理利用外貿專項資金,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針對不同的行業,可采用低息貸款或補息貸款,取替“隱性”財政補貼。同時,鼓勵民營資本作為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培養。

2.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省科技主管部門要積極支持農產品加工的科技研發環節,增大研發經費投入,以重點項目形式進行聯合科技攻關。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組建高水平的農業研發中心,強調自主創新,加快成果轉化。積極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農產品深加工的科技隊伍,通過引進農業高科技創新人才,提高整體創新實力,攻克農產品精加工的技術難題,建設一批農業深加工和精加工的產業化示范生產線,培育農產品自主品牌,有效地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

篇9

F7247B

蔡鑫(1989-),男,山東單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產品貿易。

一、引言

自加入WTO以來,中國同拉丁美洲國家的經貿關系不斷發展,農產品貿易額有了較大幅度提高。2006年以來,中國已先后同智利、秘魯和哥斯達黎加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且正在與哥倫比亞進行貿易談判,有望于近期達成協議。2008年中國政府了《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中國將加強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在農業、投資、減貧等多領域的全面合作。

中國同拉丁美洲國家(簡稱中拉)農產品貿易額從1992年的82億美元升至2011年的2618億美元,漲幅超過30倍,年均增長率達441%。拉美國家是中國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市場之一,近年來自拉美國家農產品進口額在中國農產品進口總額中的比例始終保持在27%左右。由于地理因素的差異,中國同拉美國家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要遠遠大于競爭性??梢灶A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拉雙邊農產品貿易額仍將持續增長。與此同時,也應該注意到農產品貿易發展的不平衡性,如貿易逆差逐步擴大,進口來源國與進口商品種類較為單一等。在這種形勢下,開展對中拉農產品貿易影響因素和潛力問題的研究,對于促進中拉農產品貿易可持續增長、經貿關系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國內系統研究中拉農產品貿易的文獻很少,僅限于介紹中拉農產品貿易的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馬建蕾與秦富等(2012)指出中國與拉美國家農產品貿易發展非常不平衡,雙邊農產品貿易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也面臨著跨國公司控制、貿易成本高昂、拉美國家農業投資環境不理想等多方面的挑戰,同時針對進一步提高貿易和投資的便利化程度提出了對策建議。董銀果等(2008)認為中國與拉丁美洲經貿關系的發展可分為中國加入WTO前和加入WTO后兩個階段:中國加入WTO前,雙邊經貿關系發展較為平緩,而加入WTO雙邊貿易規模急劇擴大,貿易品種多樣化,產業間貿易和互補貿易特征明顯。賈焰等(2010)在介紹拉丁美洲農業概況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與拉丁美洲農業貿易和農產品合作現狀,并提出了建立健全雙邊農業合作機制、成立農業技術中心、派遣專家加強農業技術合作等對策建議。

近年來,許多國內學者采用引力模型對中國的貿易流量和潛力進行實證研究。盛斌等(2004)運用引力模型檢驗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出口貿易流量,從總量和部門兩個層次就中國對40個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潛力進行了估算,結果顯示中國出口總體上表現為“貿易過度”,但俄羅斯、日本等7個國家和地區表現為“貿易不足”。孫林(2008)對中國農產品貿易流量及其潛力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中國與美國、日本之間存在農產品“貿易過度”,而與墨西哥、俄羅斯、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或轉型國家以及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則出現“貿易不足”。張海森等(2008)對中國—東歐農產品貿易進行了實證研究后指出: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對雙邊的農產品貿易具有促進作用,而自然地理和人均GDP差異以及歐盟東擴等政策因素則不利于雙邊農產品貿易規模的擴大。張會清等(2012)通過考察2000—2008 年間中國對120 個貿易伙伴國(地區)的商品出口數據,基于擴展引力模型的面板數據計量方法,揭示了我國出口潛力的地區分布與歷史演變特征,并測算了后危機時期中國的出口潛力,在保持歐美傳統市場份額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將市場重心逐漸轉向出口潛力較大的亞洲和拉美新興經濟體,進一步密切中非經貿合作關系,使其成為未來出口市場多元化的潛在對象。呂宏芬等(2013)以中國與智利的自由貿易協定為例,采用引力模型,定量研究兩國的經濟一體化程度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所創造的貿易效應。國內外學者采用引力模型對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流量和潛力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然而,迄今為止,卻較少見到專門針對中拉農產品貿易流量和潛力的研究文獻。

三、模型及數據

(一)模型構建

本文采用貿易引力模型將中國對拉美國家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進口貿易和總貿易的決定分別加以研究。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源于牛頓的物理學萬有引力定律,即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與物體間的距離成反比。Evenett和Keller(2002)在總結了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指出,引力模型在理論上可以由李嘉圖、赫克歇爾—俄林和規模收益遞增等理論推出。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最早將引力模型運用到國際貿易研究領域,提出兩國雙邊貿易流量的規模與兩國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而與兩國之間的物理距離成反比。貿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為:

(1)

其中:代表i、j兩國的農產品貿易額(進口額、出口額或進出口額),和分別代表i、j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代表i、j兩國首都的距離,A是常數項。

除此之外,兩國經濟規模相對差異、貿易品種等因素也可作為解釋變量,是否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因素也可作為虛擬變量加入模型當中。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將農業增加值代替兩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因為考慮到中拉農產品貿易總額相對較小,使用農業增加值會更加準確,同時將經濟規模相對差異、貿易品種等因素也作為解釋變量加入模型當中,考察經濟規模差異大小和貿易品種的多少對貿易額的影響。

對上式兩端取自然對數,轉換為線性形式:

(2)

(二)數據來源

以上引力模型都是基于1992—2011年面板數據進行估計的。本文選取了經濟規模相對較大的12個拉美國家為研究對象,即阿根廷、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厄瓜多爾、牙買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魯、烏拉圭。其中巴西、阿根廷、秘魯、智利、烏拉圭、墨西哥、古巴是中國在拉美國家的前7大貿易伙伴,其農產品貿易額占到中拉農產品貿易總額的97%以上,同時考慮到拉丁美洲地理特點,西印度群島、中美洲、南美洲均有國家被選取使得數據具有更加廣泛的代表性。

貿易數據及貿易品種數據均來自聯合國貿易數據庫(http://comtradeunorg/db/);中國與拉丁美洲各國首都間的距離源自黃金易園數據庫(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indexasp);各國GDP、人均GDP、農業增加值等數據源自世界銀行數據庫(http://dataworldbankorgcn/);所簽署自由(區域)貿易協定數據源自世界貿易組織網站(wwwwtoorg/)。

四、實證結果

本文采用1992—2011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中拉之間的農產品貿易流量分別以中國向拉美進口、出口和進出口三個方向進行了測算,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對包含9個解釋變量的引力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一)中國自拉美國家農產品進口貿易

最終回歸結果如下:

伙伴國農業增加值、距離、進口貿易品種和經濟規模相對差異達到了1%的顯著性水平,中國農業增加值達到了5%的顯著性水平,其它解釋變量因沒有達到10%的顯著性水平而沒有進入方程。

從上式可以看出,影響我國自拉美國家農產品進口貿易的因素較多,伙伴國農業增加值、距離、進口貿易品種等因素對中拉農產品進口貿易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而中國農業增加值和經濟規模相對差異對中拉農產品進口貿易具有負向作用。

(二)中國向拉美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

最終回歸結果如下:

伙伴國農業增加值、中國農業增加值、距離、進口貿易品種和是否簽有自由貿易協定達到了1%的顯著性水平,其它解釋變量因沒有達到10%的顯著性水平而沒有進入方程。

從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國農業增加值、中國農業增加值、進口貿易品種和是否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等因素對中拉農產品出口貿易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距離對中拉農產品出口貿易具有負向作用。

(三)中國與拉美國家農產品進出口貿易

最終回歸結果如下:

伙伴國農業增加值、中國農業增加值、經濟規模相對差異達到了1%的顯著性水平,是否簽有自由貿易協定達到了5%的顯著性水平,其它解釋變量因沒有達到10%的顯著性水平而沒有進入方程。

從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國農業增加值、中國農業增加值和是否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等因素對中拉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具有明顯的正向作用;經濟規模相對差異對中拉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具有負向作用。

五、貿易潛力測算

引力模型的重要應用在于估算雙邊貿易流量的潛力,即計算實際貿易流量與引力模型預測的模擬值的比值。如果兩個國家(地區)的實際貿易額超過了引力模型的預測貿易額,就可以認為這兩國(地區)之間存在緊密的貿易關系;反之,則認為這兩國(地區)之間的貿易關系不夠緊密即存在著較大的貿易潛力,貿易潛力具體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

根據貿易流量實際值與模擬值大小的比較,可以將拉美國家分為潛力巨大、潛力開拓和潛力再造三種類型:

一是潛力巨大型,此時實際值與模擬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80。同這種貿易伙伴擴大貿易規模的現有潛力非常大。農產品出口潛力巨大型國家包括阿根廷、牙買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魯等;農產品進口潛力巨大型國家包括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和巴拉圭等;農產品貿易潛力巨大型國家包括阿根廷、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和巴拉圭等。

二是潛力開拓型,此時實際值與模擬值的比值在080~120之間,中國與這些貿易伙伴發展農產品雙邊貿易的潛力尚未充分發揮,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農產品出口潛力開拓型國家包括哥倫比亞、古巴、厄瓜多爾和烏拉圭等;農產品進口潛力開拓型國家包括智利和厄瓜多爾等;農產品貿易潛力開拓型國家包括智利和牙買加等。

三是潛力再造型,此時實際值與模擬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2。按模型分析,與這種貿易伙伴擴大貿易規模的現有潛力已經用完,進一步發展貿易關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現有積極因素的同時,發展培育其他促進貿易發展的因素。農產品出口潛力開拓型國家包括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農產品進口潛力開拓型國家包括巴西、哥斯達黎加、古巴、牙買加、秘魯和烏拉圭等;農產品貿易潛力開拓型國家包括巴西、古巴、秘魯和烏拉圭等。

六、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1影響中國對拉美各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主要因素不盡相同,反映了二者在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不同特點。影響中國對拉美農產品出口額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國農業增加值、中國農業增加值、距離、進口貿易品種和是否簽有自由貿易協定;影響拉美國家向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國農業增加值、中國農業增加值、距離、進口貿易品種和經濟規模相對差異。其中,伙伴國農業增加值對中拉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均為正向作用,而中國農業增加值在中拉進口農產品貿易中呈現負向作用,在出口農產品貿易中呈現正向作用。農產品出口在經濟地位上的差異可能是造成影響因素不同的重要原因。

2經濟規模相對差異、農產品貿易品種及是否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中拉農產品貿易額具有重要影響。從回歸方程式中可以看出,隨著中國與伙伴國之間經濟規模差異的擴大,中國與伙伴國之間的農產品進口額和進出口額均呈現下降趨勢;中拉之間無論是農產品進口還是出口,貿易品種對貿易額均具有正向的積極作用;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對中拉農產品出口額及進出口額均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3中拉農產品進出口具有不同的潛力空間,總體而言中國向拉丁美洲國家農產品出口更具潛力。農產品出口潛力巨大型國家包括阿根廷、牙買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魯等;農產品進口潛力巨大型國家包括阿根廷、哥倫比亞、墨西哥和巴拉圭等。從貿易潛力測算系數可以看出,中國自拉美國家農產品進口比值大于1的有5個,而中國向拉美國家農產品出口比值大于1的有7個。

(二)對策建議

1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扶持力度。中國農業增加值的增長不僅會擴大中國向拉美農產品出口規模,還會減少其進口。具體措施包括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民給予更多補貼和獎勵資金、加大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資金投入等。

2積極推進中拉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國同拉美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更有助于中國農產品出口額的增長。同時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可實現資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積極開拓農產品貿易新領域。貿易品種對中拉農產品出口額具有顯著的正效應,中國應該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積極擴展農產品貿易品種,進而擴大出口。

4深入研究中國與拉美伙伴國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關系,采取差異化的貿易對策措施。加強與處在“貿易潛力巨大型”和“貿易潛力開拓型”區間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貿易聯系,以進一步挖掘農產品貿易潛力。中國應在保持與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貿易潛力再造型”國家農產品貿易規模的同時,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具有貿易潛力成長空間的國家,如阿根廷、牙買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魯、哥倫比亞、古巴、厄瓜多爾和烏拉圭等。

[參考文獻]

[1]馬建蕾,秦富,劉巖中國與拉丁美洲國家農產品貿易前景與挑戰——從中國角度對問題與機遇的分析[J]世界農業,2012(1):68-74

[2]董銀果,C Callejas中國與拉丁美洲貿易回顧與展望[J]國際商務研究,2008(2):65-70

[3]賈焰,李先德中國與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的農業貿易形勢及農業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農業,2010(7):33-37

[4]盛斌,廖明中中國的貿易流量與出口潛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4(2):3-12

[5]孫林中國農產品貿易流量及潛力測算——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家,2008(6):70-76

[6]張海森,謝杰中國—非洲農產品貿易的決定因素與潛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1(3):45-51

[7]張會清,唐海燕中國的出口潛力:總量測算、地區分布與前景展望——基于擴展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2(1):12-25

[8]呂宏芬,鄭亞莉對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貿易效應的引力模型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2):49-57

[9]帥傳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農業貿易潛力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7):48-58

[10]莊麗娟,姜元武,劉娜廣東省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流量與貿易潛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7(6):81-86

篇10

(二)近年出口貿易依存度穩步提升(如圖2所示)從圖1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對外貿易依存度在2009年-2013年間保持穩定上升,從10.64%逐步上升至14.88%,但是與全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這表明安徽省的國民經濟對國際貿易經濟的依存度仍然比較低,在對外貿易發展方面仍然蘊含了極大的發展空間。

二、安徽省出口貿易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商品市場占有率情況從2013年安徽省對外貿易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2013年安徽省進出口總額達到456.3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到282.5億美元,同比增長5.6%,占全國出口總額(22100億美元)的2.06%,且與其他經濟強省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這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貿易水平處于一個較低水平,出口貿易商品的市場競爭力較弱。

(二)安徽省人均貿易額情況通過對安徽省人均貿易額數據來看,2013年安徽省的人均貿易額為725美元,但是全國平均人均貿易額為4152美元,由此可知安徽省的人均貿易額僅占到全國的17.46%,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3年,安徽省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82.5億美元,人均出口貿易額為482美元,而2013年全國人均出口貿易額為3524美元,安徽省的人均出口貿易額僅占到全國水平的13.68%,同樣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安徽省出口貿易產品競爭力指數情況貿易競爭力指數主要是指以出口、進口貿易總額之間的差值并與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值。TC指數若在-1-1之間,TC指數若靠近-1,則提示該產業的進口額高于出口額;若TC指數約靠近1,則提示該產業的出口額高于進口額。在TC指數中,貿易競爭劣勢極大、較大或者微弱時TC指數分別采用(-1,-0.6)、(-0.6,-0.3)、(-0.3,0)表示,而貿易競爭優勢極強、較強、微弱時TC指數分別采用(0.6,1)、(0.3,0.6)、(0,0.3)表示。從圖3中可以看出,安徽省進出口貿易指數出現短暫下滑,從2010年開始出現明顯上升,但是仍然處于(0,0.3)、(0.3,0.6)之間,這表明安徽省的進出口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水平處于較強水平,雖然在2013年進出口貿易TC指數出現一定下降,但是與2009年、2010年、2011年相比保持較高的競爭優勢,由此證明安徽省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量的逐漸上升及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國際貿易競爭力具有巨大的上升潛力。

(四)安徽省出口貿易產業地位情況從出口貿易產業鏈分工角度來看,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產品均來自于低端產業鏈,出口貿易優勢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如:茶葉、家具、紡織品、服裝等),雖然在短時間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保證安徽省出口貿易穩定增長。以安徽省茶葉出口情況來看,從2009年至2013年間,安徽省茶葉出口量從2.56萬噸增加至3.68噸,出口總額也從4957萬美元增長至13635萬美元,具體統計數據如表2所示。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隨著人工、材料成本的逐漸上升,這種競爭優勢會逐步消失。從近年來安徽省出口貿易方式來看,雖然一般貿易(如:茶葉)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每年出口量達到加工貿易的3倍以上,但是加工貿易近年來的增長率卻明顯高于一般貿易,這表明安徽省出口貿易產品的技術含量正逐步提升。從宏觀角度來看,近幾年安徽省出口貿易產品對國家外貿扶植政策的依賴性仍然比較強,對國際市場變化相對比較敏感,因此國家政策及國際市場的變化全省出口貿易影響比較大。

三、安徽省出口貿易產品結構發展現狀

(一)全身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結構偏低通過對安徽省最近五年的出口產品結構進行比較分析,雖然在產業結構方面有了明顯優化、調整,出口產品結構中高新技術比重有一定提升,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出口產品結構中高新技術出口比例仍然偏低,明顯低于全面平均水平。因此,安徽省出口產品結構中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出口量及市場競爭力仍然有待提升。

(二)傳統優勢產業缺乏國際競爭力安徽省長期以來出口產品主要以農產品、制造業產品為主,在整個出口額中占據較大比重,每年出口增長額明顯高于出口額增長,這表明安徽省在傳統優勢產業方面仍然處于以量取勝階段,產品的附加值較低,經濟效益不高。目前,由于國外經常以反傾銷方式阻礙我國傳統產業產品出口,再加之國內相關法制、政策不健全,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徽省的對外貿易摩擦,不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對外貿易環境。

(三)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仍然偏高從安徽省出口貿易的RCA指數、TC指數來看,安徽省出口產品中0類產品的市場市場競爭力相對比較強,但是從最近五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出口的數量、市場競爭力上升比較平穩,這可能因為安徽省豐富的資源有關。安徽省作為人口大省,勞動者輸出量比較大,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雖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可以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但是缺乏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

(四)出口產品品牌競爭力不足目前,從安徽省出口貿易產品結構可以看出,出口產品中紡織、服裝、鞋襪、旅行用品、家具等商品上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力。我們以服裝出口為例,2013年安徽省服裝出口的TC指數已達到0.997,表現出很強的競爭優勢。但是作為服裝出口的大省,安徽省卻沒有一個國際性的服裝品牌。出口產業由于缺乏知名品牌,使安徽省出口企業和出口產品形象一直處于低端行列。

四、提升安徽省出口貿易量的策略分析

安徽省通過對出口貿易產品結構、產業結構進行不斷優化、調整,出口貿易產品結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一般貿易的增長率出現不斷下降,而加工貿易的增長率出現明顯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安徽省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增強安徽省的出口經濟對國內政策、國際經濟變化的適應能力。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雖然安徽省出口貿易產品結構、產業結構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狀態,但是這種狀態并不是同步的,且未對彼此起到高效的促進作用,對此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制定對應的發展策略。

(一)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創新對外貿易方式目前,安徽省的出口貿易產品中機電產業仍然是主導產業,但是從總體上來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水平仍然比較低。鑒于上述貿易發展形勢,筆者認為安徽省應該整合優勢資源,增加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的技術水平、生產能力、出口量,出口產品推動從初級產品逐漸過渡到高級產品,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具體來說可以一方面可以加強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引進,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3];另一方面則是加強與國內外相關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生產工藝、管理方法,以此來增強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除此之外,在黨的十七大中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任務,要求各個省市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全力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的新興產業,提升地區的“智造”水平。目前,安徽省的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走特色型工業化產業發展道路,努力提升自身的技術優勢,強化產業自主創新、結構優化升級、節能減排,加快推進“安徽智造”發展戰略,為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奠定堅實基礎。打造綠色農業產業產品品牌是目前國際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安徽省作為我國內陸省份,擁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通過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綠色農產品品牌不僅能夠讓本省農產品滿足國際標準,也是應對外國農產品綠色壁壘的最佳策略之一。因此,筆者建議可大力研發、引進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重點加強生態農業產業園區、綠色農業產業基地建設,構建優質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出口貿易“一條龍”產業鏈,提升本省農產品的附加值,優化出口貿易產品結構,增加本省出口貿易額。

(二)實施“進口”、“出口”平衡戰略,促進出口產品多樣化近年來,我國與歐盟、美國之間的出口貿易摩擦不斷,國外的貿易保護主義嚴重影響了我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效果。因此,若我們單純性依靠出口貿易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不夠的,必須充分結合“引進來”、“走出去”發展模式,通過“引進來”先進的技術、設備、產品、人力資源以及管理經驗,這樣可促進“走出去”經濟實現穩定、持續發展[5]。通過對安徽省的外貿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安徽省的進口貿易、出口貿易之間長期存在明顯的差距,因此平衡“進口”、“出口”水平符合安徽省的發展現狀。實施“進口”、“出口”平衡戰略具體可從政府、企業兩個層面來落實,一方面地方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補貼、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從政策層面對出口企業、外資企業給予一定扶持,有利于大量吸引外地資本、技術進入本地,同時也可以將本地區優秀出口企業、產品輸送出去,從而實現“進口”、“出口”平衡戰略;另一方面外貿企業作為出口貿易的主體,首先應該學會“引進來”,以市場需求為主導,利用各種機會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生產理念、技術、設備及管理經驗,并逐步轉化為自主創新,提升外貿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最終實現“進口”、“出口”之間的良性互動。

(三)全面開拓新興市場,促進對口貿易區域結構多元化安徽省為了進一步獲得更多的出口貿易份額,在鞏固傳統國際市場的同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國外貿易壁壘影響,出口企業應根據國際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努力尋求新興出口市場,堅持走市場多元化發展戰略。在拓展新興市場過程中,出口企業應細致分析出口地的人口總量、經濟規模、消費水平、市場環境等多項指標,目的在于開發最具發展潛力的國際新市場,例如:北非、拉美、東南亞等其他周邊新興經濟體及發展中國家[6]。針對本省重點出口企業,筆者建議加強技術、資本及人力資源投入力度,切實提升企業自身的自主研發能力及知識產權,提升本省出口企業產品附加值。在企業全面拓展新興市場中,政府也應該給予極大的扶持與幫助,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增加貿易伙伴國數量,降低出口企業的國際貿易風險,促進本省出口產品結構形成多元化布局發展目標。

(四)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化升級從國外出口經濟發達國家發展進程來看,其出口產業的工業化發展基本上需要通過“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安徽省出口工業發展正處在由勞動密集型產業階段,由于該產業人力成本高、生產率偏低,隨著市場經濟水平的不斷上升,人力成本、材料成本會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為了推動安徽省出口工業實現資本型、技術型產業轉化,就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加強高等或者技術類教育領域投入力度。雖然安徽省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但是文化水平、技術水平卻低于全國其他省份。為了推動安徽省出口貿易產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加強對高等或者技術類教育的投入力度,重點扶持職業技術教育院校發展,優化職業教育教學結構;同時增加高等院校科研經費支持,引導企業與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培育優質人才、高新技術,推動安徽省出口企業實現產業優化升級。二是出口企業要不斷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管理戰略等,吸取國外企業的經驗教訓,充實自身的技術與管理水平,在不斷創新、優化自身管理、技術體系,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樹立良好國際形象,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促進本省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逐步轉向資本型、技術型企業。三是政府機構應加強基礎建設與行政支持。地方政府應加強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條件;根據國家相關要求及本省出口經濟發展戰略,制定并出臺一系列針對出口企業的扶持或者優惠正常,如:區別對待營業稅、出口退稅等。

(五)加快培育創新系統,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安徽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產品研發經費達到247.7億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約18.5%。近年來,安徽省企業逐步認識到掌握核心技術才能真正進入國際市場,逐步由技術引進向技術研發轉變。但是從目前發展現狀來看,企業持續增長的研發經費未在短時間內推動企業核心技術創新與發展,很多高新技術企業仍然需要依賴于國外技術,這對安徽省出口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安徽省應多管齊下提升出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政府機構應進一步建立健全稅收、財政、采購等方面激勵機制,從政府金融政策上保障企業自主創新資金源,共同承擔企業研發風險,有助于激發企業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與經費;廣泛收集企業技術需求信息,并合理整合高校、科研機構資源,進一步完善高校、科研院校及企業之間的科技轉化進程,引導上述機構科研方向逐步向企業需求靠攏或者共建經濟實體或研發機構,為“學、研、產”提供最佳平臺,利于增強“學、研、產”體系對接力度,增強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轉化,最終將提升安徽省出口企業的核心科技水平,增強企業的世界競爭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沂水县| 济南市| 辽宁省| 义乌市| 乌恰县| 清河县| 镇原县| 成都市| 井陉县| 休宁县| 无为县| 临潭县| 武川县| 准格尔旗| 福州市| 页游| 辽阳县| 西青区| 延庆县| 华阴市| 荔波县| 汾西县| 西华县| 宁河县| 余姚市| 平凉市| 多伦县| 启东市| 吐鲁番市| 惠水县| 酉阳| 图们市| 天峨县| 双流县| 建始县| 平阳县| 桂林市| 文水县| 芜湖市| 东安县| 福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