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美女,欧美一性一交

抽樣調查的定義模板(10篇)

時間:2023-08-17 17:34: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抽樣調查的定義,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抽樣調查的定義

篇1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標準:

1.定義: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低下并且不能矯正或視野縮小,以致影響其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視力殘疾包括盲及低視力。

2.分級:

[注]①盲或低視力均指雙眼而言,若雙眼視力不同,則以視力較好的一眼為準。如僅有單眼為盲或低視力,而另一眼的視力達到或優于0.3,則不屬于視力殘疾范疇。②最佳矯正視力是指以適當鏡片矯正所能達到的最好視力或以針孔鏡所測得的視力。③視野半徑<10度者,不論其視力如何均屬于盲。

1987年第一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標準:

1.定義: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視力障礙或視野縮小,而難以做到一般人所能從事的工作、學習或其他活動。視力殘疾包括盲和低視力兩類。

2.分級:

由此不難看出,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定義較第一次的更為科學準確,并且在定義中引入《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CF)的要素;而兩次抽樣調查標準均分為4級而且分級標準一致,只是稱謂不同,體現了二者間良好的延續性。

(二)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視力殘疾診斷標準的關系

目前絕大多數國家視力殘疾的標準依然沿用世界衛生組織(WHO)視力殘疾診斷標準。

WHO視力殘疾診斷標準:

[注]中心視力好,但視野小,以注視點為中心,視野半徑小于10度而大于5度者,為3級盲;視野半徑小于5度者為4級盲。

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視力殘疾標準與WHO視力殘疾診斷標準的關系:

篇2

Abstract: By appying the sampling method of ecological investigation,in this paper, 356 roads and 64 places of mountains, parks, street gardens and green land in residential areas in Qingdao are sampled survey, which resulting in screening out 17 kinds street trees widely planted, such as platane, and other 13 kinds trees planted in green space, such as black pine.

Keywords: tree species selection; ecology investigation; greening tree species; Qingdao

中圖分類號:K928.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1 引言

城市綠化是現代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城市文明與發展的象征。園林觀賞樹木在豐富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環境質量方面是城市園林綠化的主體。而城市綠化樹種的正確選擇又是決定城市生態功能和景觀多樣化的基礎。青島四季氣候變化平緩,冬暖夏涼,春溫秋爽,優越的地理條件,為多種植物生長創造了良好環境,使青島具有豐富的物種資源。青島雖然有具有豐富的物種資源,但在實際樹種應用中多依靠專家經驗進行選擇,或依據設計師的個人應用習慣進行設計。容易導致部分樹種應用頻率降低或提高,使植物的樹種多樣性降低。因此,選擇生長適應性強、抗逆性強、景觀效果良好、觀賞性獨特(色葉、異型葉花果、繁花、亮果等)、生態性合理的植物種類,建設生態景觀綠地,對于我市建設生態型城市環境有重要意義。

2 研究方法與內容

2.1調查方法

生態調查主要是采用樣方法中典型取樣進行實地樹種的抽樣調查。樣方的設置依據調查范圍不同分別設置。山頭、公園、街頭游園的抽樣調查以每20×20m2作為一個樣方,每處綠地取2-5個樣方;道路的抽樣調查以整條道路為一個樣方;居住小區的抽樣調查以整個小區為一個樣方。分別調查每個樣方內喬木的種類、數量,并根據樹木的生長狀態、抗病蟲害程度、生長環境、生長狀況、枝葉的繁茂程度等評價樹木的適應性、抗性表現及生長勢等。

2.2調查內容

此次抽樣調查的對象主要確定為市內四區園林化程度較低的山頭和園林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各類公園、街頭游園、居住區綠地及主干道路、次級道路及支路。每處綠地面積均大于1000平方米,建成年代均在90年代以前。

調查范圍為市內四區的各級道路356條,市區范圍內的山頭18個,市內四區的公園20個,青島市各區范圍的主要街頭游園13處及新老居住小區13個。調查內容為可露地越冬的喬木樹種。每種樹木調查種類、數量、生長勢及生長狀況。

調查的主要道路和各綠地如下表(表1-2、表1-3)

3 結果與分析

3.1行道樹樣方抽樣調查結果

調查道路數量共計356條,其中市南124條,市北106條,四方65條,李滄61條。

調查結果為行道樹樹種共34種(見表3-1)。法桐和黑松為落葉類和常綠類的主導樹種,分別占市內現有行道樹總量的67.60%和4.30%;白蠟、合歡和銀杏分別占2.87%、2.59%和1.74%;柳樹、臭椿、苦楝和樸樹等樹所占現有行道樹總量比例低于1%。鄉土樹種的總量占總調查數量的14.64%。

行道樹中,常綠樹數量占總量的7.53%,闊葉樹數量占總量的92.47%。常綠樹比例偏小,冬季景觀效果會降低。

各城區中市南行道樹種類最多,達到32種之多,而四方區只有9種,在數量分配上,行道樹在市區的分布差異較大。

除去法桐以外其余樹種各占行道樹總量的比例大于1%的樹種有17種,落葉喬木12種、常綠喬木5種。其中馬褂木數量比例超過1%,但只在市北區有分布,應用范圍不是很廣泛;其余數量比例超過1%的樹種都分布在兩個以上的市區,因此認為這些樹種屬于應用比較廣泛的樹種。詳細結果見表3-1。

3.2綠地中喬木抽樣調查結果

為市區18個山頭、 20個公園、13處街頭游園及13個居住小區中喬木調查結果。

由表3-2可知調查喬木樹種共96種,使用頻度最高的為黑松,頻度為53.66%,刺槐次之46.34%。可見青島現在的主要樹種為黑松和刺槐,而實際上青島的黑松和刺槐混交林占主導地位。

考慮到樣方的數量比較多,樹種的整體頻度比較低。因此,我們把頻度高于10%的樹種定義為使用頻率較高喬木;頻度高于4%低于10%的樹種定義為使用頻率一般的喬木;把頻度低于4%的樹種定義為使用頻率低的喬木。

按照此定義標準,青島市使用頻率較高的樹種主要包括黑松、刺槐、雪松、櫻花等13種;使用頻率一般的樹種主要包括白蠟、廣玉蘭、鹽膚木等27種樹種;使用頻率低的包括白皮松、流蘇樹、側柏、櫸樹等56種樹種。

可以看出使用頻率較高的前十位樹種的數量特別大,總和占調查樹種的53.24%,前四位的黑松、刺槐、雪松和櫻花占總調查數量的33.6%。使用頻率低的56種樹種僅占總數量10.4%的。因此建議對目前較少應用樹種中的一些適宜青島地區生長且觀賞性高的樹種進行廣泛推廣,如白皮松、流蘇等。詳細結果見表3-2:

調查過程中還包括樹木的生長性狀,在調查的樹木中,生長性狀表現好的包括:臭椿、白蠟、板栗、千頭椿、楸樹、槲櫟、白皮松、櫸樹、側柏、水杉、元寶楓、五角楓、火炬樹、龍柏、楓楊、雪松、合歡、青樸、楊樹、櫻花、紫葉桃、刺槐、麻櫟、碧桃、李、桑樹、山杏、棗、蘋果、杜梨、銀杏、山楂、紅葉李、黃櫨、榆、山合歡。性狀表現較差的有:喜樹、七葉樹等。主要原因為凍害。

參考文獻

[1] 由超. 青島市城市森林建設研究.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06. 15-18.

篇3

一、非概率抽樣

非概率抽樣并沒有嚴格的定義,其最主要的特征是抽取樣本時并不是依據隨機原則。這類抽樣有許多不同的具體抽取樣本的方法。下面列舉一些。

(1)判斷選樣。判斷選樣是指在抽取樣本時,調查人員依據調查目的和對調查對象情況的了解,人為確定樣本單元。實踐中確定樣本單元通常有幾種情況,一種是選擇“平均型”單元作為樣本,選定的樣本可以代表感興趣的變量的平均水平,目的是了解總體平均水平的大置。另一種是“眾數型”,即在調查總體中選擇能夠代表大多數單元情況的個體為樣本。再一種是“特殊型”,如選擇很好或很差的典型單元為樣本,目的是“解剖麻雀”,分析研究造成這種異常的原因。

(2)方便抽樣。方便抽樣是指在抽取樣本時依據方便原則,以達到最大限度降低調查成本的目的。典型的形式是“攔截式”調查,如在街道或居民小區攔住行人實施調查,在商場門口或柜臺向消費者進行調查等。

(3)自愿樣本。自愿樣本不是經過抽取,而是由自愿接受調查的單元所組成的樣本。比較典型的是網上調查,調查人員將調查問卷貼在相關內容的網頁上,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填答。將調查問卷刊登在報刊上,讀者可以自愿參加等。

(4)配額抽樣。配額抽樣是將總體中的各單元按一定標準劃分為若干類型,將樣本數額分配到各類型中,從各類型中抽取樣本的方法則沒有嚴格限制,一般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抽取樣本單元。

二、概率抽樣

概率抽樣也成隨機抽樣,是指依據隨機原則,按照某種事先設計的程序,從總體中抽取部分單元的抽樣方法。它具有下面幾個特點:

(1)按照一定的概率以隨機原則抽取樣本。所為隨機原則就在抽取樣本時排除主觀上有意識地抽取調查單元的情況是每個單元格都有一定的機會被抽中。需要注意的是,隨機不等于“隨便”,隨即有嚴格的科學含義,可以用概率來描述,而“隨便”帶有人為的直觀因素。

(2)每個單元格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或是可以計算出來的。

(3)當用樣本對總體日標量進行估計時,要考慮該樣本(或每個樣本單元)被抽中的概率。

概率抽樣調查可以被視為狹義的抽樣調查。

抽樣調查的作用

抽樣調查的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節約費用。抽樣調查能節約調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而大大降低調查的費用。

(2)時效性強。有些調查有很強的時效性,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并提供調查數據。

(3)可以承擔全面調查無法勝任的項目。對有些事物或客觀現象,需要通過調查掌握其數據,但又不可能進行全面調查,這是必須采用抽樣調查。

(4)有助于提高調查數據的質量。雖然抽樣調查只調查總體中的一小部分,用部分的調查結果推斷總體,存在著抽樣誤差,但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

抽樣調查與普查

普查是一種全面的調查方法,它是指對研究總體中的所有單元逐一進行的調查。與全面調查相比,抽樣調查雖然有許多特點和長處,但抽樣調查不能代替普查,它們有各自的特殊作用。普查資料還是構造抽樣框的極好素材,所以抽樣調查需要與普查結合,相互補充。它們之間這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抽樣調查作為普查的補充。前面提到,對于有關國際民生的重要現象,需要采用普查的方法,了解總體中每個單元的情況,如我國進行過的普查有:人口普查、全國經濟普查、全國農業普查等。

(2) 用抽樣調查對全面統計資料進行評估和修正。例如:在異鄉普查結束后,通常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隨機抽取的一部分單位進行認真仔細的復核,對發生錯誤的原因進行分析,計算誤差率,作為對普查結果進行自量評估和數據修正的依據。

(3)利用抽樣調查進行深層次分析。由于普查的范圍廣,接受調查的范圍多,因而調查項目不可能太多。在普查的基礎上,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針對某些問題,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獲得更為詳盡的資料,進行深層次的分析。

(4)利用抽樣調查,提前獲得總體目標量的估計。普查所涉及的單位多,數據浩繁,整理匯總工作需要較長的時間,為了盡快得到總體的某些特征的數據,可以采用抽樣的方法,提前得到這些主要目標量的估計。

(5)普查為抽樣框提供資料。普查或其他全面調查的資料(例如某些統計報表)可以為抽樣調查所需要的抽樣框提供資料,提供輔助信息以及提供抽樣效率,同時也為樣本輪換等提供基礎資料。

抽樣調查應用領域

近幾十年來,抽樣調查的理論和實踐有了迅速的發展,抽樣調查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需要統計數據的領域,都有可能采用抽樣調查。常常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經濟現象的調查。社會經濟涵蓋的范圍十分廣泛。目前我國政府統計部門制度化的抽樣調查項目主要有: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農產量抽樣調查;城市居民住戶抽樣調查;農村經濟抽樣調查;小型工業企業生產情況抽樣調查,等等。

篇4

(1)作為一門科學,統計學是與數字打交道的,是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特征進行研究的。

(2)統計學的主要內容可分為:數據的收集、數據的分析以及統計推斷。數據的收集又可分為統計設計和統計調查兩個過程,而統計分析又可分為統計整理和統計分析。因而我們認為統計學具體可包括:統計設計、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以及統計推斷。一個完整的統計過程如下圖所示。正是由于上述內涵,決定了統計學具有以下特點:

(1)理論性。從整個統計研究的程序中,可看到統計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實際上統計學主要利用數學中的大數定理和中心極限定律以及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方面的知識。這決定了學習統計學須具備一定的數學功底。同時,統計學主要是對社會經濟現象數量方面的特征進行研究的,這也決定了統計學與經濟學和管理學密切相關,學習統計學應具備一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基礎知識。

(2)實踐性。統計學是與數字打交道的科學,這決定了統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存在的應用性學科。實際性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點強調,但是實際卻常被忽略。

(3)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統計學最大魅力之一就是它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統計學基本知識的利用應以解決社會經濟現象為目的,同時,社會經濟現象得以順利解決反過來印證統計學基礎知識,使之更好地指導實踐。

(4)方法上統計學更多地會借助抽樣調查。從統計學內容及社會實際情況,可知,統計學在處理數據的過程中將會過多地使用抽樣調查。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強調抽樣調查的重要性。

2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統計學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輔相成,教學過程中兩者不能偏廢,但實際教學中卻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1)教材內容的安排與課時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沖突,導致統計學理論教學中過分強調統計分析而忽略統計設計和統計調查方法的教授。一般對非統計學專業的財經類本科學生,統計學要一個學期來完成,基本上48學時。而在課程的安排上,多數教材都是按照統計學的特點將統計調查、統計整理、統計分析及統計推斷作為各章的主要內容。而受課時限制,統計學的教授主要以統計分析為主。對統計調查和整理過程一帶而過。

受課程安排限制,忽略抽樣調查的重要性。很多課本在統計學內容安排上都把抽樣調查和抽樣推斷作為一章,放在數據分析之后單獨進行講授。這就使學生將數據分析學完后才正式開始接觸抽樣調查,殊不知,統計設計、調查和分析的數據多數都是通過抽樣調查得到的!抽樣調查的基本知識沒學,先學統計分析,本末倒置。

(2)統計學教授過分強調理論性而忽略實踐。由于過分強調統計數據分析,使很多教師在講授統計學的時候過分強調理論的講授而對學生感興趣的統計實踐卻往往忽略。這就使統計學課堂變成了數學課堂。

(3)統計學教學忽略了與當地社會經濟現象的關系。很多教師在統計學教學中,單純地進行理論的教授,即便進行實踐的教授,也未與社會經濟現象,特別是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

3統計學教學改革探索

由上述分析可知,傳統的統計學教學受教材內容及課時限制,過分強調理論,而忽略了實踐。因此,統計學教學應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探索。

3.1調整教材內容,將抽樣調查知識提前

由于有些社會現象不可能全面調查,有些社會現象沒必要或沒有時間全面調查,同時,會對全面調查資料進行必要的補充修正,這都決定了抽樣調查的方法在社會實踐中的重要作用,使得抽樣調查必然應是統計學講授中的重中之重。統計設計、整理、分析及推斷都離不開抽樣調查,袁衛教授編寫的《統計學》中已體現了這種想法,但并未單獨拿出一章來強調其重要地位。因此,在統計學教學改革中,應將抽樣調查的相關知識在緒論部分加以強調,也可根據教學要求,在緒論部分講授統計學相關概念及基本知識,然后單獨拿出一章重點講授抽樣調查的方法!在講授內容上可強調抽樣調查的前提——隨機抽樣以及誤差的產生原因及如何控制誤差。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后各章節。

3.2重視學生主動性,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鑒于很多統計學教學偏重理論,忽視實踐。我們認為,在統計學教學中,應將學生的主動性融于整個統計學教學中。

(1)以組為單位,進行統計設計——問卷調查設計。講授完統計學基礎知識及抽樣調查后,將學生以班為單位分成若干組,每組10人。分完組后,主要講授統計設計和統計調查,在講課過程中,要求每組據自身情況,選一個較喜愛的題目進行問卷調查的設計(鑒于開始出于安全性及便于管理,讓學生選擇與大學生相關的話題,調查對象主要是本校的學生)。學生問卷設計主要是以課余時間為主,以一周時間為限。

(2)派發問卷,進行統計調查和問卷審核。講授統計設計和調查的這周時間里,學生將設計好的問卷(這些問卷要經過老師審核以及學生集體修改)打印,并在學校派發。派發后將問卷回收,學生對問卷進行初步審核,確定有效問卷。

(3)問卷的整理。學生回收完問卷并完成初步審核后,我開始講授統計整理的內容(學生1周的時間完成上述內容,而1周正好可以用3個課時講授統計設計和調查內容)。這一章重點講授如何將回收的數據錄入電腦,如何分組及如何形成數列,并用EXCEL畫出各種統計圖形。而留給學生兩周的時間把回收的問卷錄入電腦、分組,形成數列,學生在實際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時反饋,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所學知識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篇5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入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與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與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口流動數量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如果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流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定。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入失業率的統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人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人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量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問題。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表1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可見這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與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合理,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去,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去。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人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人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人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意,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就業不足人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因為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等于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絕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長短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長短也能判斷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問題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人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入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是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是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人員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與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人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人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勞動部門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準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望,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

,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與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量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入取得最滿意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另外,雖然我國的失業統計數據是由官方,但這并不排斥官方與民間各種機構的合作。譬如,對失業統計理論的研究、對失業調查項目的展開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能保證專業人士的參與,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業人口統計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失業情況。在我國戶籍改革并沒有實現“城鄉實行統一的戶籍制度”的目標前,失業統計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樣調查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失業統計更完整,同時能從宏觀上指導和調控流動人口的就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盲流現象和社會問題。區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標準是在調查小區居住時間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滿半年,但是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國進行常住人口登記的調查小區范圍是:設區的市所轄的區、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以及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管轄范圍內的地區。以時間期限和地理范圍為標準,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較完善的地區進行流動人口的失業統計,以此來推算全部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在計算出常住人口失業率和流動人口失業率后,通過觀察二者的高低(具體數字的高低各地區會有所不同),能對本地區的就業進行一定的指導。

隨著我國戶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信息聯網(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實施,全國約有250個城市建成“百城聯網工程”,約有6.5億常住人口信息實現了網上查詢。),我國的失業統計抽樣調查體系將會更準確和完整。到那時,如果能實現不重復登記,那么各個城鎮地區的失業率的加權平均數就是全國范圍內的失業率,其權數為該地區的全部失業調查人口占全國失業調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對“隱性失業”做出補充統計。我國城鎮和農村都存在“隱性失業”,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城鎮主要是低效勞動,農村則是邊際產出為零或者負數的勞動,因此,對他們的推算或者估計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鎮隱性失業人口時,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采用實際有效工時推算。例如,2000年城鎮從業人員為21274萬人,如果有效工時是制度工時的80%~85%,那么隱性失業人數大約為對3191.1~4254.8萬人。而有效工時占制度工時的比重,需要通過模型或者函數測算出來。

對于農村的隱性失業人口估算,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國際對比法,即在農業產值比重相當的國家或者歷史時期下,找出一般農業勞動力比重標準,然后將中國的農業勞動力比重與此標準對照,多出來的部分就是農業隱性失業。二是抽樣調查估算法,即通過對部分農村地區進行抽樣調查得到的樣本特征來推斷整個農村的隱性失業率。作為這項調查的單位由國家統計局、國家計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權威部門。國家統計局曾用這一方法測算出1994年我國的農村隱性失業人數為1.1億,隱性失業率為25%。三是各種模型推算法。筆者傾向于使用抽樣調查估算法,因為這可以作為以后農村失業抽樣調查的理論基礎,為下一步的失業統計改革打好基礎。

第四,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失業統計應該有所不同。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完善發達地區的失業統計系統,譬如在調查頻率、調查范圍上首先與國際接軌;對于不同的行業,可以規定不同的就業和失業標準,可以采取不同的統計方法,而且在對失業結構作進一步分析時,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指標,從而對該行業失業問題的解決起到一種宏觀指導的作用。

第五,加大調查頻率。我國對外公布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是以年計的,這對現實的就業情況沒有很大的實際用途。另外,我國的流動人口失業情況調查的對象是在調查區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動人口,更是要求時間上的及時性。但是我國疆土大、人口多,不可能實現一個月對外報告一次的頻率。因此建議每季度報告一次,這樣能對現實的就業進行比較好的指導。

【參考文獻】

1袁志剛.失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楊宜勇.失業沖擊波—中國就業發展報告[M].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

3楊緬昆,章飚.失業統計:一個尚待開發的核算領域[J].統計研究,1997,(5)

篇6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入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與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與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

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口流動數量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如果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流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定。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入失業率的統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人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人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量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問題。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表1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可見這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與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合理,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去,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去。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人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人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人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意,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就業不足人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因為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等于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絕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長短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長短也能判斷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問題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人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入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是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是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人員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與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人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人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勞動部門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準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提高 “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望,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

,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與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量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入取得最滿意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另外,雖然我國的失業統計數據是由官方,但這并不排斥官方與民間各種機構的合作。譬如,對失業統計理論的研究、對失業調查項目的展開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能保證專業人士的參與,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業人口統計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失業情況。在我國戶籍改革并沒有實現“城鄉實行統一的戶籍制度”的目標前,失業統計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樣調查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失業統計更完整,同時能從宏觀上指導和調控流動人口的就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盲流現象和社會問題。區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標準是在調查小區居住時間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滿半年,但是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國進行常住人口登記的調查小區范圍是:設區的市所轄的區、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以及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管轄范圍內的地區。以時間期限和地理范圍為標準,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較完善的地區進行流動人口的失業統計,以此來推算全部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在計算出常住人口失業率和流動人口失業率后,通過觀察二者的高低(具體數字的高低各地區會有所不同),能對本地區的就業進行一定的指導。

隨著我國戶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信息聯網(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實施,全國約有250個城市建成“百城聯網工程”,約有6.5億常住人口信息實現了網上查詢。),我國的失業統計抽樣調查體系將會更準確和完整。到那時,如果能實現不重復登記,那么各個城鎮地區的失業率的加權平均數就是全國范圍內的失業率,其權數為該地區的全部失業調查人口占全國失業調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對“隱性失業”做出補充統計。我國城鎮和農村都存在“隱性失業”,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城鎮主要是低效勞動,農村則是邊際產出為零或者負數的勞動,因此,對他們的推算或者估計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鎮隱性失業人口時,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采用實際有效工時推算。例如,2000年城鎮從業人員為21274萬人,如果有效工時是制度工時的80%~85%,那么隱性失業人數大約為對3191.1~4254.8萬人。而有效工時占制度工時的比重,需要通過模型或者函數測算出來。

篇7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入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管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與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與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

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口流動數量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如果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流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定。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入失業率的統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人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人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絕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人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量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人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問題。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意這些問題。

表1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可見這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與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合理,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去,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去。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與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人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人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人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意,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絕大部分是就業不足人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因為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等于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絕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長短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長短也能判斷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作性問題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人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入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是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是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人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人員如果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與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人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人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去勞動部門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準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提高“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 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望,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

,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作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意官方與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量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意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入取得最滿意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另外,雖然我國的失業統計數據是由官方,但這并不排斥官方與民間各種機構的合作。譬如,對失業統計理論的研究、對失業調查項目的展開等等,都可以由政府采取招標的形式進行,這樣能保證專業人士的參與,而且具有一定的效率和效果。

第二,以常住失業人口統計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失業情況。在我國戶籍改革并沒有實現“城鄉實行統一的戶籍制度”的目標前,失業統計最好以常住人口抽樣調查為主,同時監測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失業統計更完整,同時能從宏觀上指導和調控流動人口的就業,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盲流現象和社會問題。區分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標準是在調查小區居住時間半年以上(或者居住不滿半年,但是離開戶口所在地半年以上)。而我國進行常住人口登記的調查小區范圍是:設區的市所轄的區、不設區的市所轄的街道以及不設區的市所轄鎮的居民委員會和縣轄鎮的居民委員會管轄范圍內的地區。以時間期限和地理范圍為標準,可以抽取那些管理得比較完善的地區進行流動人口的失業統計,以此來推算全部流動人口的失業情況。在計算出常住人口失業率和流動人口失業率后,通過觀察二者的高低(具體數字的高低各地區會有所不同),能對本地區的就業進行一定的指導。

隨著我國戶籍改革的到位和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的信息聯網(注:公安部治安管理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01年底,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和實施,全國約有250個城市建成“百城聯網工程”,約有6.5億常住人口信息實現了網上查詢。),我國的失業統計抽樣調查體系將會更準確和完整。到那時,如果能實現不重復登記,那么各個城鎮地區的失業率的加權平均數就是全國范圍內的失業率,其權數為該地區的全部失業調查人口占全國失業調查人口的比重。

第三,對“隱性失業”做出補充統計。我國城鎮和農村都存在“隱性失業”,但是他們的表現方式是不同的,城鎮主要是低效勞動,農村則是邊際產出為零或者負數的勞動,因此,對他們的推算或者估計方法有所不同。

在估算城鎮隱性失業人口時,目前用的比較多的是采用實際有效工時推算。例如,2000年城鎮從業人員為21274萬人,如果有效工時是制度工時的80%~85%,那么隱性失業人數大約為對3191.1~4254.8萬人。而有效工時占制度工時的比重,需要通過模型或者函數測算出來。

篇8

教師:《我是歌手3》剛落下帷幕,戲劇性的結果不禁讓人想起了上季賽果,早在第二季決賽之前,百度就借助主流互聯網平臺的大數據對最終結果進行了預言,利用百度搜索指數數據,“我是歌手人氣排行榜”及樂視網《我是歌手2》十大金曲評選等數據,百度預測鄧紫棋將是最大贏家,但是最終結果是什么?

學生:韓磊是冠軍.

教師:正如桑普拉斯說,統計分析讓一切假象原形畢露,但遺憾的是統計未必能夠揭示真實,有時候還可能制造假象.

教師:對于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來說,時刻都與數據打交道,為了不被這些數據蒙蔽雙眼,學習統計知識就顯得非常必要了.本章我們就將初步學習數理統計,通過本章的學習,我們將學會如何合理的收集數據,以及如何合理利用這些數據,包括整理,計算,分析等,進而做出合理的估計推斷.

設計意圖:這部分設計有三個亮點:首先,從時下熱點話題引入,激發學生興趣,體現出數學源于生活;其次,巧妙借助數學名言說明學習統計知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由教師言簡意賅的說明本章將要學習的內容與思想方法.

二、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教師:小明媽媽讓小明去買一斤橘子,小明回來后媽媽問:“橘子怎么樣?”小明說:“都很甜.”“你怎么知道?”“我都嘗過了.”

教師: 從統計學角度看小明用了什么方法獲取數據?

學生:普查.

教師:如果你是水果批發商要買100斤橘子,還能用上述方法判斷橘子的質量么?

學生:不能,抽查.

問題1:下面就請同學們思考普查和抽樣調查的利弊,并試著舉出用普查和抽查的實例.

設計意圖:通過小故事,激發學生興趣,回憶初中統計中普查和抽查的概念,通過問題情境的變化,進行對比,說明抽查存在的必要性.

三、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問題2:某協會為了解蘭煉一中全校學生視力情況,利用大課間對本校進行視力調查,請小組討論設計出一種合理的調查方法,并說明理由.

師生活動:四人一組討論,每小組派一名代表展示設計方案.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該問題中思考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抽樣,使樣本能反映總體特點,樣本具有代表性和公平性,從而順其自然地過渡得出簡單隨機抽樣的定義.

四、歸納應用,深化理解

問題3:從簡單隨機抽樣的概念中概括該抽樣方法的特點?

例1下列抽取樣本的方式是否屬于簡單隨機抽樣?

(1)從無限多個個體中抽取100個個體作樣本;

(2)盒子中有80個零件,從中取5個零件進行質量檢驗,在抽樣操作時,從中任意拿出一個零件進行質量檢驗后,再把它放回盒子里;

(3)從20件玩具中一次性抽出3件進行質量檢查.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1)有限性(2)不回性(3)逐個性(4)等率性的特點,加深對定義的理解.例1通過反例深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五、理論遷移,探究方法

理論遷移1:某協會調查本班51名學生的視力情況,它打算抽樣調查其中8名同學.

問題4:此例中總體、個體、樣本、 樣本容量分別是什么?并請闡述完成這項調查的具體做法.

設計意圖:首先回憶初中統計中關于隨機抽樣的幾個概念,通過問題情景,讓學生說出抽簽法雛形,教師啟發從而歸納出抽簽法一般步驟:編號、制簽、攪勻、抽簽、取樣,并結合上一章的算法設計,將其用流程圖(如圖1)加以表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理論遷移2:某協會繼續調查高一年級584名學生的視力情況,他打算抽樣調查其中60名同學.

問題5:可否用抽簽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受到當總體容量比較大時,編號、制簽都比較麻煩,進而找簡化制簽的方法――隨機數表法.圖2

問題6:如何利用隨機數表法抽樣?

設計意圖:由老師講授,學生和老師一起實踐,由老師啟發學生如何正確編號、如何用隨機數表取數,并由學生歸納一般步驟:編號、定位、取數、取樣,將其用流程圖(如圖2)加以表征.

六、總結擴展,提升思想

教師: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

篇9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0.199

資料與方法

結防科2005~2009年《結核病人初診登記本》、《結核病人登記本》和上報的結核病防治季報表、年報表。

方法:有關指標和定義按《全國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的規定。將其中大于等于55歲肺結核病人定為老年肺結核病例。

統計學處理:使用率(比)的差異顯著性檢驗,水準設為0.01。

結果

老年肺結核病人發現和登記:老年肺結核病人登記率:老年活動性肺結核登記率由2005年的41.43/10萬(83/200 338)下降到2009年的22.19/10萬(46/207 299),涂陽登記率由2005年的25.96/10萬(52/200 338)下降到2009年的20.74/10萬(43/207 299)。

老年肺結核病人的發現:2005~2009年發現老年活動性肺結核病人305例,涂陽病人232例,分別占活動性肺結核病例總數67.63%、51.44%。

老年涂陽病人構成及性別構成:2005~2009年發現老年涂陽病例232例,其中初治涂陽217例(93.54%);復治涂陽15例(6.47%)。初、復治涂陽病例之比為14.47∶1(217/15)。在性別構成上,男女分別占71.12%、28.88%,男女之比為2.46∶1(165/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老年涂陽肺結核病人治療轉歸情況:涂陽治愈率為96.12%;死亡率3.88%;治療失敗率1.29%,丟失率2.16%,遷出占0.43%,其他占1.29%。

討論

資料顯示,姚安縣2005~2009年發現老年活動性肺結核病人305例,占活動性肺結核病例總數的67.63%,老年涂陽病人232例,占51.44%,與現有老年人口結構極不相稱,這與第四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相一致,顯示老年人口中,結核病問題較其他年齡組更為嚴重,應予以重視[1]。老年肺結核病特點之一男多于女。姚安縣老年涂陽病人男女之比為2.46:1,患病率男性明顯高于女性,許多調查資料均顯示了這一特點[2],這也與第四次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相一致。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迅速增加,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人數也逐年增加,肺結核合并糖尿病臨床上也較常見。目前,我國兩病并存情況呈增長趨勢,肺結核合并糖尿病60歲以上老人占37.7%[3],老年肺結核合并糖尿病使患者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的存在容易使肺結核惡化,二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上升趨勢。因此,應重視老年人肺結核、糖尿病合并情況。

參考文獻

篇10

    在我國的調查失業定義中,把在調查標準時間前一周內從事有收進的勞動時間不足1小時者均視為失業人口。而國外的情況是:美國規定為在調查周內工作不滿15小時,法國規定不滿20小時者即為失業,他們的工作時間均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甚至達到一半。這樣一來,我國的工作時間標準就顯得偏低,而且現實生活也證實了這一點。由于一周工作一小時,按照我國目前的工資水平,一個普通人顯然不能維持其正常的生活。

    (二)統計范圍狹窄

    我國目前對外公布的只有城鎮登記失業統計,它以戶藉為依據、是二元戶籍治理制度的產物,是戶口和就業等各種社會待遇掛鉤的結果,其統計的范圍和國際通行的失業統計相比要小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包括城鎮非常住人口。我國的失業統計按常住人口登記的原則進行勞動力抽樣調查,而事實上,我國人動數目巨大,每年光是從農村流向城市的農民工就有數千萬,假如不對這部分人口進行失業統計,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活動人口的失業率,對其無法控制;而活動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區是否存在很高的失業率,不能對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現象和社會的不安寧。

    第二,沒有把鄉村人口納進失業率的統計。我國事一個農業大國,鄉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60以上,見表1。

    而在我國的從業職員中,鄉村人口則占了70以上的比重,見表2。

    占人口總數及從業職員數如此大比重的鄉村人口的失業情況在我國卻一直沒有得到反映,可以說是失業統計的重大缺陷。而我國鄉村確實存在著一定數目的失業,只不過我國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隱蔽性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被重視,但這盡對不意味著我國的失業統計就能忽視這一點。此外,我國擁有1.3億左右的鄉鎮企業從業職員(注:1996~2000年,我國鄉鎮企業從業人數分別為:13508、13050、12537、12704、12820萬人。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而且數目每年有所變動,這說明,作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分子,鄉鎮企業從業職員也面臨著市場的考驗和失業新題目。我國的失業統計應該注重這些新題目。

    表1 中國歷年人口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表2 中國歷年從業人數及其構成(單位:萬人,)

    附圖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所編《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107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第三,抽樣比率太低。我國在城鎮勞動力住戶抽樣調查中,只抽取了2.5萬人。以2000年城鎮人口45594萬人(已經剔除了不以戶記的軍人數250萬)計算(注:參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第94、101頁,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抽樣比大約為1/18238,而美國的則為1/1600。可見這個比率太低了。

    第四,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僵化。我國的調查失業統計的年齡界限和國際一致,但是登記失業年齡界限卻很不公道,僅限定為男16~50歲,女16~45歲,上限連退休年齡都不到(我國法定退休年齡是男60歲,女55歲),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勞動年齡內(一般是16~65歲)的人都沒有包含進往,另一方面,很多超過退休年齡的人仍然具有勞動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們完全符合失業的定義,但是卻沒有被包含到失業人口中往。這必然使得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和失業率和實際值偏離較大。

    (三)指標設計不完整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反映“就業不足”和“隱性失業”現象。就業不足的統計定義是指非個人原因,在調查周內工作時間不到標準時間的一半(即20小時),并愿意從事更多工作的職員。按此標準,我國就業不足職員是大量存在的,如單位的富余職員。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等等。就業不足從工作時間上講是處于就業狀態(超過正常工作時間的1/3),但是這種就業并不讓人滿足,人們仍然有尋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業統計中應該另設指標對此進行反應。

    隱性失業的通俗解釋是:形式上就業,實際上沒有就業。經濟學解釋就是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或者負數的就業。這種情況在我國城鄉非常普遍。當然,隱性失業人口中的盡大部分是就業不足職員,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相同,只是隱性失業更為嚴重和隱蔽,由于他的勞動時間也許達到了就業的定義,但是他創造的邊際利潤卻即是零或者為負。對這部分人的測定和統計,顯然更為困難,但是完全不反映這個現象盡對是失業統計的不足之處。

    第二,在失業指標設計上,缺乏深度和廣度。我國的失業統計僅有失業人數和失業率指標,然后是根據年齡、性別和失業原因等對失業進行的簡單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廣度的其他數據,如按產業、地區、失業時間是非等劃分的失業數據。我國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查,由此帶來的就業和失業情況究竟如何,對政府制定政策有很大影響;我國地區間發展速度不同,失業水平也是不同的,但是缺少具體數據的支持,這也不利于當地政府進行調控和人們理性選擇就業地區;分析失業時間的是非也能判定我國的經濟周期等情況,反映了失業和就業的連貫性。但是失業統計體系卻缺少這些數據,這使得它的使用價值大大降低了。

    (四)操縱性新題目

    第一,時效性不強。我國失業人口統計資料(主要是城鎮登記失業情況)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業職員計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業情況,部分失往了政策依據的價值。試想,在年末一個失業一年的勞動者和一個失業一周的勞動者怎能同日而語?然而他們被等同的計進了失業人數。

    目前主要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失業率調查的頻率是: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事每月調查五次,英國、法國、德國事每年調查一次(這三個國家的月度失業數據為登記數)。我國顯然還存在差距。

    第二,登記失業并不完善、嚴密。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僅限于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正式登記的失業職員,沒有正式登記的就不算在失業之列。這樣的標準有兩個缺陷:一是失業、下崗職員假如沒有及時進行登記,在統計時就難免被遺漏;二是導致了以“登記和否”為依據,而不是根據“勞動事實”來登記失業。例如:部分進行登記的職員可能仍在從事有報酬的工作,且工作時間超過規定的時間(比如一小時),如零工、攤販(事實上的就業者)等卻被統計在失業者之中;有的登記失業職員在找到工作以后不往勞動部分消除登記。這些情況都影響了統計數字的正確性。

    二、我國失業統計的改革

    (一)失業口徑的界定

    第一,進步“工作時間”的定額。用“一小時”的工作時間來確定就業和失業界限,這個定額太低了,因此,建議按照正常工作時間的1/3來定額,我國實行的是8小時5天工作制,因此可以把在調查周內工作13或者14小時以內作為失業的標準之一。

    第二,放寬年齡上限。我國的失業統計年齡上限應該和國際一樣,即65歲及以上者。隨著我國城鄉生活水平的進步,人們的壽命普遍延長,很多到了退休年齡的人有繼續工作的愿看,同時也具備這個能力。因此

    ,對于其他符合失業定義的人應該統計在內。

    (二)具體操縱方法

    第一,在城鎮和農村實行兩套失業統計制度,同時兼顧中心和地方政府的需要,并注重官方和民間結合。在城鎮全面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而在農村的鄉鎮企業中實行失業抽樣統計制度,對完全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則采取推測的方法。具體做法如下:

    對城鎮采取住戶抽樣制,加大抽樣比率。我國的城鎮人口數目大,同時經濟條件有限,因此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實行1/1600的抽樣比率。但是,1/18238的比率也顯得太低,因此,可以考慮實行1/5000的抽樣比率,同時要注重樣本的代表性,而且要兼顧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對資料的要求,比較合適的方法是各地區在完成國家調查任務的同時,在國家樣本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樣本以達到在本地區也有代表性,這樣能以最少的經濟投進取得最滿足的統計結果。

    在農村,對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和個體勞動者的失業情況進行抽樣調查,以此推算其中的失業人數和失業率,這時也要考慮樣本的代表性;而對依附在土地上的農業失業人口,由于其隱蔽性較強,因此可以考慮按照推算隱性失業的辦法來進行推算或者估計。具體方法見本小節第3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芜湖市| 郯城县| 陆河县| 鄂温| 荆门市| 获嘉县| 霍州市| 司法| 沾益县| 平泉县| 康平县| 浦东新区| 荃湾区| 浦东新区| 大化| 台中县| 峨眉山市| 怀柔区| 通化市| 晴隆县| 北辰区| 萨嘎县| 六安市| 盐亭县| 翁牛特旗| 贵州省| 郎溪县| 望奎县| 无锡市| 兰西县| 贺兰县| 水富县| 炎陵县| 嫩江县| 安康市| 信丰县| 历史| 河南省| 永宁县| 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