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美女,欧美一性一交

乳腺癌化療方案模板(10篇)

時間:2022-10-23 09:05:2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乳腺癌化療方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乳腺癌化療方案

篇1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9.081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 其在相對早期便可發生全身擴散, 嚴重威脅著婦女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臨床上通常將新輔助化療作為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常用方式,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院為探討TA及TC兩種方案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的應用效果, 采用TA方案與TC方案兩種方式對接收的144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進行治療, 且效果顯著,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接收的144行新輔助化療的局部晚期乳腺癌(ⅢA期)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 且本組144例患者術前均經針吸穿刺病理診斷證實為局部晚期乳腺癌;以治療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72例。觀察組患者最小年齡33歲, 最大67歲, 平均年齡(44.5±2.3)歲;對照組患者年齡最小31歲, 最大65歲, 平均年齡(42.8±3.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72例患者采用TA方案治療, 即給予患者紫杉醇聯合吡柔比星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135 mg/m2紫杉醇治療, 用藥前12 h及用藥前30 min應分別給予患者20 mg地塞米松治療, 并應在用藥前30 min給予患者肌內注射40 mg苯海拉明治療及靜脈滴注150 mg甲氰咪呱治療;給予患者紫杉醇靜脈滴注治療時應嚴格監測患者心率、呼吸、血壓等變化情況;同時給予患者靜脈推注40 mg/m2吡柔比星治療。觀察組:觀察組72例患者采用TC方案治療, 即給予患者環磷酰胺聯合多西他賽治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600 mg/m2環磷酰胺治療, 同時給予患者靜脈滴注75 mg/m2多西他賽治療。以3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行4個療程的治療。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情況。

1. 3 療效判定標準 以《抗癌藥物臨床研究原則》附件標準為依據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估, 可將其臨床療效分為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穩定、進展四項, 總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不良反應以WHO抗癌藥物不良反應為依據進行判定[1]。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6.7%,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2.5%, 兩組患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72例患者中骨髓抑制24例, 占33.3%, 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33例, 占45.8%, 胃腸道反應23例, 占31.9%;對照組72例患者中骨髓抑制36例, 占50.0%, 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減少45例, 占62.5%, 胃腸道反應38例, 占57.8%;兩組患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 該病屬于全身性疾病, 其在相對早期便可發生全身擴散, 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 已逐漸成為威脅婦女健康的社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2]。因此, 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治療, 以改善婦女的生活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

近些年來, 隨著新輔助化療的不斷發展及人們對其認識的深入, 新輔助化療逐漸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 已成為現階段臨床上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標準方式[3]。給予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治療可有效的促進患者腫瘤新生血管閉塞, 使腫瘤擴散延緩;同時該治療方式還可有效消除患者全身其他部位微小轉移灶, 并有助于縮小腫瘤, 減少手術創傷, 進而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4]。

TC及TA方案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常用方案, TC方案中多西他賽可有助于微管蛋白與微管蛋白二聚體間喪失平衡, 從而可將癌細胞分裂在G2/M期停滯, 直到患者死亡。環磷酰胺屬于烷化劑類藥物的一種, 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藥物, 其可與DNA發生交叉聯結, 可對DNA的合成進行抑制, 尤其是對S期作用更加明顯。兩種藥物聯合使用可發揮良好的協同作用, 進而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TA方案中紫杉醇則是紫杉醇植物的針葉和樹皮的提取物, 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效果, 且對細胞內微管蛋白的聚集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臨床研究還表明該藥物還可避免微管在有絲分裂時形成紡錘體, 發揮細胞毒效應, 進而可有效的對腫瘤細胞的分裂繁殖進行阻止。而柔比星則可對乳腺癌細胞的生長進行有效抑制, 并可促進其誘導凋亡。因而將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療中同樣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于兩種治療方案的治療效果臨床上尚未明確標準, 本次研究通過對兩種治療方案的對比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 陸穎.局部晚期乳腺癌術后后程同步放化療及序貫治療的臨床對比研究.中華腫瘤防治雜志, 2014, 21(11):854.

[2] 喬江華, 焦得闖, 盧振鐸, 等.影響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新輔助化療后病理完全緩解因素的10年回顧性分析.中華醫學雜志, 2014(18):1401.

篇2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危害著女性的健康從紫杉類植物樹皮中提取的活性成分紫杉醇(PTX)是一種新的抗微管藥物。臨床研究表明紫杉醇對多種腫瘤有明顯療效。

我科自年6月~7年8月采用紫杉醇聯合化療治療晚期乳腺癌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我科自年6月~7年8月采用紫杉醇聯合化療治療晚期乳腺癌例例乳腺癌患者均為根治性手術并術后化療后復發均經組織學和(或)細胞學確診。年齡8~5歲PS評分≥7分預期生存期≥個月有可測量或可評價的腫瘤病灶。體檢測量病灶直徑≥1.cm血常規、肝腎功、心電圖正常。

治療方法:藥物選用紫杉醇注射液。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含紫杉醇聯合方案。既往未用過阿霉素(ADM)者選用Txol+ADM既往用過阿霉素者選用Txol+順鉑(DDP)紫杉醇15mg/m 用非聚氯乙烯材料的輸液管靜滴小時以上第1天;阿霉素mg/m靜滴第1天DDP mg/m靜滴第1~天。用藥前常規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西咪替丁行抗過敏治療;常規予恩丹西酮或格拉司瓊止吐治療1天為1周期共行~6周期。

療效評價:按世界衛生組織(WHO)抗腫瘤藥物客觀療效標準進行評價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進展(PD)。有效率(RR)為CR+PR臨床獲益率(CBR)為CR+PR+SD。周期后評價療效CR或PR于周期后進行確定治療1周期后出現進展者停止治療。

化療毒性反應評定參照WHO抗腫瘤藥物急性及亞急性毒性反應分度評價標準進行。

結 果

篇3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2-0116-02

乳腺癌屬于全世界女性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各國因為地域差異,所報道惡性腫瘤的發病率有所差別。據調查,我國城市婦女發病者所占比例超過0.5%,居于各類惡性腫瘤的首位[1]。近年來,乳腺癌發病率逐年增高,成為威脅女性身心健康的重大疾病[2]。臨床研究認為:遺傳條件、精神狀況、哺乳情況、卵巢功能等因素,與乳腺癌的發作有所聯系,但尚不清晰其確切誘因[3]。普遍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治療等為患者實施救治,對患者損害較大,在這種形勢下,新輔助化療的方案得以逐步推廣[4]。筆者所在醫院采用新輔助化療方案為26例患者施治,將其療效與傳統化療方法療效作比較,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乳腺癌患者52例為筆者所在醫院腫瘤科2009年4月-2010年9月收治。年齡35~66歲,平均(44.0±1.3)歲;病程1.5~4.5年,平均(2.1±0.8)年。均經病理檢測確診,心電圖檢查各項指標正常,存在淋巴結轉移現象,肺、肝、腦等無轉移。其中,絕經前患者29例,絕經后23例。依據UICC進行TNM分期:Ⅲa 28例,Ⅲb 24例;腫瘤分期:N1 16例,N2 36例;淋巴結分期:T2 21例、T3 25例、T4 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Ⅰ組與Ⅱ組各26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UICC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Ⅰ組,化療藥物:表柔沙星,靜脈注射,用量60 mg/m2,用藥1次/3周;多西紫杉醇,靜脈注射,用量25 mg/m2,注射時間>1 h,分別于治療第1天、第8天、第15天給藥,給藥前,口服10 mg地塞米松。于化療前30 min,分別注射昂丹司瓊30 mg,西咪替丁400 mg,苯海拉明25 mg,以預防過敏反應。Ⅱ組,化療藥物:環磷酰胺、氟尿嘧啶、表阿霉素,用量分別500 mg/m2、500 mg/m2、60 mg/m2,1次/d。兩組均為21 d一個療程,若療效顯著,繼續化療1或2個周期,之后手術治療。治療前后,測量腫瘤最大直徑,觀察全身狀況變化,檢測白細胞數目。

1.3 療效評定標準

完全緩解:淋巴結徹底消失;部分緩解:淋巴結總體積消失量>50%;穩定:淋巴結未見明顯變化;進展:淋巴結新增。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2.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療效

2.2 不良反應

Ⅰ組患者中,1例在化療治療時,發生腫瘤轉移,轉至腰椎,行乳腺根治切除治療。Ⅱ組患者中,4例出現轉移,1例轉移到腰椎,3例轉移到胸椎,均行根治切除治療。兩組患者皆未在治療期間,發生脫發、發熱等不良反應。

3 討論

乳腺癌作為女性重大危害疾病之一,當前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加強治療方案的研究,實現乳腺癌疾病的安全、可靠、高效治療,已經成為目前臨床醫師關注的重點。就已有的治療方案來講,藥物保守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手術切除治療等均有一定效果,但是,各類方案皆有明顯缺陷。以化療法而言,臨床研究者采用的傳統化療方案,有效率相對不高,且易使患者出現脫發及發熱等癥狀,筆者所在醫院以傳統化療方法為患者施治,總有效率僅為42.31%,與臨床報道療效大致相同。

出于改善化療方案的目的,筆者采用表柔沙星、多西紫杉醇、地塞米松、昂丹司瓊、西咪替丁、苯海拉明等聯合的新輔助化療方法,為26例患者施治。研究結果顯示,新輔助化療者有效率73.08%,與臨床報道差異不大,明顯高于以傳統方案行化療者,未見發熱、脫發等不良反應,且二者差異顯著,這說明新輔助化療確有療效。

綜上所述,臨床醫師將新輔助化療的方案用于乳腺癌的臨床治療,可以有效切斷腫瘤發展路徑,遏制腫瘤轉移,使患者得到較高的療效,而且,其應用不良反應少,較為安全,應當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1]侯曉克,楊曉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48例臨床療效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3(32):488-489.

[2]李戎.新輔助化療聯合保乳術治療乳腺癌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3,19(6):22-23.

篇4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1)33-17-02

Value of Cardiac TroponinⅠ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Measurement in Prediction of TA-induced Cardiotoxicit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HUANG Jie LI Simin LIANG Jinhua

Cancer Center of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njiang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Zhanjiang 52400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 of cardiac troponin I(CTn I)and electrocardiography measurement in predicting TA-induced cardiotoxicit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Method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137 breast cancer patients,to investigate the heart rhythm,the voltage of R wave,the change of ST-T by 15-lead ECGs and serum CTnI concentrations and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before and after each cycle of the chemotherapy. Results The serum CTnI concentrations of patients were(0.014±0.012)ng/L and no abnormal ECGs before the chemotherapy. After the first period of chemotherapy,the second course and the third course, the serum CTnI concentrations of patients increased to(0.034±0.013)ng/L、(0.121±0.046)ng/L、(0.238±0.128)ng/L 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 LVEF reduction by over 10% were 36、54 and 71 separately. Furthermore, the incidence of abnormal ECGs were 82.5%、55.47% and 40.0%. Conclusion CTnI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can be a useful marker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TA-induced cardiotoxicit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Key words] Cardiac troponin I;Electrocardiography;Breast cancer;TA;Cardiotoxicity

新輔助化療是降低晚期乳腺癌局部術后發生復發和轉移的發生率及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治療措施[1]。臨床研究發現,泰素+阿霉素的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乳腺癌患者有良好的療效。但Swain等[2]研究表明,阿霉素類藥物累積會造成患者心臟毒性,當接受劑量達到500mg/m2時,出現CIIF的比例高達16%,接受累積劑量為400mg/m2、550mg/m2、700mg/m2的阿霉素類藥物治療時CIIF的發生率分別為5%、26%、48%。本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使用TA(泰素加阿霉素)方案對137例乳腺癌患者進行化療,通過心肌鈣蛋白I和心電圖預測其對患者的心臟毒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醫院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并住院的乳腺癌患者137例,經病理和細胞學證實,其中浸潤性導管癌128例,梭形細胞癌3例,浸潤性小葉癌6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1~42歲,均為首次發病。既往未使用胺碘酮、地高辛、β受體阻滯劑等藥物治療,亦未接受過蒽環類藥物治療,無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所有患者化療前LVEF大于60%。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紫杉醇175mg/m2加入5%葡萄糖500mL靜脈滴入,維持1d后,阿霉素50mg/m2,加5%葡萄糖20mL靜脈推注。給藥前6h服地塞米松10mg,30min前肌注異丙嗪20mg,靜脈推注西米替丁30mg。每23天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1.2.2 觀察指標 化療前1d及每次化療周期完成后第2天使用促凝管靜脈采血,2h內測定血清中的CTnI濃度,分別標記為M1~M4。化療前1周內及化療后第1、2、3個月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測量LVEF。心臟毒性事件定義為:LVEF較化療前下降幅度超過10%[2],出現CIIF[3]。化療前、化療完成后3d、1周和1個月時,采用15導聯同步心電圖機描記同步15導聯體表心電圖。心電圖異常的觀察指標: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R波低電壓、T波低平、ST段抬高或下降、QT間期延長、房性早搏(PAC)、室性早搏(PVC)、房室傳導阻滯(AVB)、右束支傳導阻滯(RBBB)。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描述,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判定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血清中CTnI濃度的變化

從化療前1d到化療完全結束,我們分別得到548個CTnI數據和548個LCEF數據。在化療前,患者血清中的CTnI值在0.014ng/L左右,化療第一次結束后,患者血清中的CTnI值已經達到0.034ng/L左右,且LVEF下降超過10%的患者人數達到36例;隨著化療療程的增加,第二、三次化療結束后,患者血清中的CTnI值分別達到0.121、0.238ng/L左右,且LVEF下降超過10%的患者人數也增加到了54例和71例。見表1。

2.2 體表心電圖的變化

在化療前,137例乳腺癌患者心電圖沒有明顯異常,各相關指數均在正常范圍內。接受化療3d、1周、1個月后分別有82.5%(113例)、55.47%(76例)、40.0%(52例)患者出現心電圖異常。化療后隨著時間的延長,心電圖異常的發生率逐漸下降(P<0.05),主要是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R波低電壓、QT間期延長、T波低平、ST段抬高或下降、PVC、PAC、RBBB;但AVB的變化不明顯。見表2。

3 討論

化療是治療乳腺腫瘤常用的方法之一,通常根據乳腺腫瘤的性質和分期,應用以蒽環類、抗癌類抗生素、烷化劑、抗代謝藥物等組成的不同化療方案,能夠降低或延緩乳腺腫瘤患者的死亡[3]。但蒽環類藥物會對患者產生較嚴重的副作用,其中心臟毒性為最嚴重的副作用。有文獻報道[4],阿霉素的心臟毒性要顯著高于其他蒽環類藥物。使用阿霉素可誘發脂質過氧化,微粒體巰基氧化,使Ca2+-ATP酶轉運受阻,從而引起心臟毒性[5]。Cardinale等[6]研究發現接受高劑量阿霉素類藥物治療的患者中32%的患者出現CTnI升高。檢測蒽環類藥物心臟毒性的最準確方法是心肌活檢,但是費用高及有創性制約其臨床應用。采血并檢測血清中的CTnI濃度,可以有效、快捷地檢測心肌受損情況。

在我們的研究中,開始化療第3個月時患者LVEF下降超過10%的比例為51.8%(71/137),通過進一步研究,在對化療結束后24h內出現CTnI異常的患者進行最長12個月的隨訪后發現這部分患者CTnI與LVEF的下降有相關性(r=0.87;P<0.0001)。Roland等[4]認為當出現LVEF下降幅度超過10%或者LVEF≤50%,出現CIIF可能性增大,因此當出現上述心臟毒性事件的時候,應予以停用蒽環類藥物或進行藥物干預。

通常情況下,阿霉素引起的心臟毒性的心電圖改變是非特異性的,也可由其他原因所致。本研究對象的137例乳腺癌患者均為初治患者,心臟無器質性病變,化療前心電圖無異常。TA標準化療3個療程后出現心電圖異常的患者有52例。結合CTnI濃度檢測等臨床情況,提示有可能出現了心臟毒性,因此,當隨著化療劑量的增加而出現不可逆性的心電圖改變時,應馬上降低劑量甚至停藥,并應采取積極措施保護心肌。總之,在化療上使用有含阿霉素的化療方案時,給藥方式應為小劑量持續性給藥,心臟有器質性病變的患者更應嚴格把握好阿霉素的總劑量。另外阿霉素尚能引起冠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甚至梗死,有心絞痛的老年患者在使用本藥時也應注意。

綜上所述,我們的研究認為,心電圖聯合CTnI作為一種化療過程中心臟毒性的預測、監測手段,不僅簡便實用,而且重復性好,能夠在有效監測阿霉素藥物產生心臟毒性作用的同時,節約醫療資源,另一方面又可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一舉兩得,可進行大范圍的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延齡.乳腺癌中新輔助化療的作用[J].國外醫學:外科學分冊,2000,27(6):324-326.

[2] Swain SM,Whaley FS,Ewer M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patients treated with doxorubicin: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reetrials[J]. Cancer,2003,97(11):2869-2879.

[3]張俊忠.阿霉素心臟毒性的藥物保護[J].中國藥學雜志,2001,36(2):140.

[4] Roland T. Handbook of Cancer Chemotherapy[M]. Philadelphia: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1999:103-105.

篇5

乳腺癌采取新輔助化療能夠有效減少患者腫瘤發展情況,如何提高新輔助化療療效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問題。為進一步探討乳腺癌治療中更為有效的新輔助化療方案,特回顧性分析我院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04例,所有患者均為女性,經過B超檢查確定患者腫瘤轉移情況,依照新輔助化療方案的不同分為EC組(52例)和ECT組(52例)。EC組患者年齡34~64歲,平均(46.32±8.68)歲,TNM分期29例患者為II期,23例患者為III期腫,有26例患者存在淋巴結轉移,其余患者未發生淋巴結轉移;ECT組患者年齡33~67歲,平均(43.65±11.37)歲,TNM分期28例患者為II期,24例患者為III期,有31例患者存在淋巴結轉移,其余患者未發生淋巴結轉移。兩組患者年齡、腫瘤分期及轉移情況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EC組患者采用表柔比星100mg/m2聯合環磷酰胺600mg/m2的EC方案輔助化療治療,在第一天靜脈滴注,ECT組患者采取ECT方案,在EC組的基礎上添加多西他賽100mg/m2靜脈滴注,在治療中,根據患者世紀情況給予雷尼替丁、托烷司瓊等藥物緩解胃腸反應,所有患者化療每兩星期為一療程,化療四個療程觀察效果,

1.3觀察指標

參照實體瘤的療效評價標準(RECIST)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變穩定(SD)和病變進展(PD),以CR、PR為有效,SD、PD為無效;觀察并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PEMS 3.1對數據進行處理,療效及化療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均以%表示,組間差異采用X2檢驗,若P

2 結果

2.1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ECT組治療總有效率84.62%(44/52),EC組為65.38%(34/52),ECT組明顯高于EC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化療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基本類似,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肝功能受損以及白細胞減少等,EC組患者白細胞減小和血小板低下發生率明顯低于ECT組(P

表2 兩組患者化療不良反應比較 [例(%)]

3.結論

目前新輔助化療被認為是乳腺癌治療中的一種標準治療方案,有益于患者的綜合治療,但是對于新輔助治療的具體方案還沒有形成一定的標準[1-2]。澳大利亞的研究表明采用含蒽環類的聯合化療方案要比CMF方案效果好。表柔比星聯合環磷酰胺是目前臨床中常用的方案之一,前者可直接嵌入DNA核堿對之間,干擾癌細胞基因復制,從而對腫瘤起到抑制作用;后者環磷酰胺為常見的烷化劑類抗腫瘤藥,在體內經肝微粒體酶催化下可分解出對腫瘤細胞有細胞毒作用的酰胺氮芥及丙烯醛,發揮抗癌作用[3]。我院在對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添加紫杉類藥物多西他賽抗腫瘤藥,可加強微管蛋白聚合作用,并抑制其解聚作用,破壞腫瘤細胞的正常分裂,達到抑制腫瘤的效果[4-5]。從研究結果來看,ECT方案治療有效率優于EC組,兩組胃腸道反應、口腔粘膜反應、肝功能損害與心臟毒性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無明顯差異,但ECT組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低下的發生率高于EC組,治療過程中需注意。

參考文獻:

[1] 楊俊娥,陸蘇,劉紅等.不同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乳腺癌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11,38(7):405-408.

[2]柳光宇,王玉潔.新輔助療法:乳腺癌抗HER-2靶向治療的試金石[J].中國癌癥雜志,2013,04(8):584-589.

篇6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一般采用手術治療加術后化療或放療。部分乳腺癌患者就診時已屬局部晚期乳腺癌(locally advanced breast cancer,LABC),原發病灶較大或區域淋巴結已廣泛轉移,治療相當困難,而且預后差[1]。新輔助化療可以使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病灶縮小,降低臨床分期以便于手術切除,并可以減少亞臨床微小轉移灶,以提高綜合治療療效。我們對32例LABC患者采用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加環磷酰胺(TEC方案)實施新輔助化療,取得了較好的近期療效,現將資料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0月—2010年3月經組織學確診的LABC患者32例,均為女性,年齡35~72歲,中位年齡64歲。所有入選患者均為未治患者,排除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化療前常規胸部X線檢查、B超檢查、脊柱X線檢查排除遠處轉移。腫瘤最大徑為1.5~8.0 cm(中位值為5.2 cm)。TNM分期:Ⅲa期19例,Ⅲb期11例,Ⅲc期2例。腋窩淋巴結臨床分期:N0 9例,N1 16例,N2 7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28例,浸潤性小葉癌1例,髓樣癌2例,黏液腺癌1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簽署化療同意書,予TEC方案化療:多西紫杉醇75 mg/ m2靜脈輸注d1,表柔比星60 mg/m2靜脈輸注d1,環磷酰胺600 mg/ m2靜脈輸注d1,每3周為1個治療周期。化療前1天以及化療第1、2天預防性予以地塞米松8 mg,2次/d,防止過敏反應和體液潴留;化療前30 min常規應用托烷司瓊和奧美拉唑以預防胃腸道反應;治療過程中每隔3~5天監測血常規,若出現Ⅲ度以上的骨髓抑制,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支持治療。

通過腫瘤最大徑測量法對腫瘤病灶大小及轉移的腋窩淋巴結進行測定,評價臨床療效。根據療效和化療不良反應來決定是否接受下一周期的化療。

1.3 療效和毒副作用評估標準 所有患者均在化療開始及療程結束后1周進行腫瘤病灶及轉移的腋窩淋巴結測量對比。在每個療程的化療前1天行血常規、肝腎功能、胸部X線及心電圖常規檢查,化療后每周體格檢查及每周2次查血常規,評價全身狀況及乳腺癌分期。

化療療效按WHO標準分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定(SD)和疾病進展(PD),對于化療前未觸及腋淋巴結腫大,而化療后出現腋淋巴結腫大的患者定義為 PD。毒副作用按WHO制定的統一標準進行評價。

1.4 手術條件評價 2個治療周期后若治療有效,病灶縮小已能手術者予手術治療,手術仍困難或腫塊無明顯縮小者則再給予1~2個周期的化療,再次評價;若治療無效,則根據患者意愿及全身情況決定是繼續化療還是直接行手術或放射治療。

2 結 果

2.1 化療效果 32例患者均接受了2~4個周期的TEC方案化療,25例體格檢查及B超測量腫瘤明顯縮小,有7例病灶完全消失;臨床CR為21.8%(7例),PR為56.2%(18例),SD 7例(21.8%),無 PD病例;總臨床緩解率(CR+PR)為78.1%(25例),術后病理證實有1例達到病理完全緩解。32例化療后總體降期率為 84.3%(27/32),具體見表1。表1 TEC化療前后TNM分期變化(例)

2.2 手術情況 30例 LABC患者化療2個周期后2周行手術治療,2例化療3個周期后手術治療;其中 4例行根治術(12.5%), 21例行改良根治術(65.6%),7例行單純乳房切除術(21.8%)。

2.3 毒副作用 主要毒副作用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使用 G-CSF后可以糾正至正常。Ⅲ、Ⅳ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分別為 21.8%(7/32)和 9.4%(3/32),其中2例Ⅳ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伴發熱者需要住院治療。其他毒副作用為輕中度脫發(Ⅰ~Ⅱ度脫發為 68.5%)、惡心嘔吐(56.2%)、口腔黏膜炎(15.6%)、血小板減少(3.1%)。部分患者出現體液潴留、肌肉關節疼痛等,均可耐受;沒有出現較嚴重的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毒副作用。

3 討 論

現代生物學觀點認為乳腺癌是一種全身性疾病而非局限性疾病,在早期就易發生血行播散,局部晚期乳腺癌發生遠處轉移的可能性很大。新輔助化療在治療早期即進行全身性化療,可減少亞臨床微小轉移灶、縮小原發腫瘤灶、降低臨床分期以便于手術切除,同時能減少術中轉移機會,預測化療敏感性,可提高局部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2-5]。

新輔助化療可以取得較高的反應率,文獻報道約有80%的患者化療后腫瘤明顯縮小[2,6-8]。本組TEC方案的總有效率為78.1%,與文獻報道相仿。文獻報道新輔助化療可取得10%~20%的 病理完全緩解[2,7],而本研究中只有1例患者達到了病理完全緩解,這可能與本組中患者術前化療的周期較少有關。適當延長新輔助化療的周期,可能是提高療效的有效手段之一。

蒽環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化療方案是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標準化療方案[2]。臨床研究顯示紫杉醇與蒽環類藥物的聯合應用在乳腺癌新輔助化療中有很高的臨床反應率。TEC方案已被證實對LABC有顯著療效,毒副作用小[5,9]。本組資料顯示TEC方案治療LABC是安全的。主要毒副作用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使用 G-CSF后可以糾正至正常;其他毒副作用為輕中度脫發、惡心嘔吐、體液潴留、肌肉關節疼痛等,均可耐受;沒有出現較嚴重的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毒副作用。

綜上,我們認為對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應在控制全身亞臨床轉移病灶的前提下行手術治療,TEC方案術前化療效果較好。本組患者隨訪至目前均存活良好,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陳燦銘.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療[M]//沈鎮宙,邵志敏.乳腺腫瘤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5:271-272.

[2] Fisher B, Brown A, Mamounas E,et al.Effect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on local-regional disease in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finding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8[J].J Clin Oncol,1997,15(7):2483-2493.

[3] Ikeda T, Jinno H, Matsu A, et al. The role of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J]. Breast Cancer, 2002, 29(1):8-14.

[4] 唐利立,張超杰,劉少華,等.新輔助化療對Ⅱ期和Ⅲ期乳腺癌的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臨床,2005,32(22):1293-1295.

[5] 沈鎮宙,柳光宇,蘇逢錫,等.多西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多中心Ⅱ期臨床研究 [J].中華腫瘤雜志,2005,27(2):126-128.

[6] 張斌,蔡玉娥,張齊,等.可手術的乳腺癌術前化療的遠期效果[J].中華腫瘤雜志,1997,19(4):277-280.

篇7

[中圖分類號] R737.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8(a)-0080-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E plan i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63 cases with breast cancer

LI Donghua

The Seventh Department of Innternal Medicine, Dujiangyan Medical Center, Sichuan Province, Dujiangyan 6118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TE (Docetaxel, Pirarubicin) plan in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Methods 63 cases of stage Ⅱ and Ⅲ breast cancer were given TE plan (specifically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75 mg/m2 Docetaxel, d1,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50 mg/m2 Pirarubicin, d1) an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3 courses, 3 weeks for each course. Treatment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assessed after 3 weeks. Results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CR+PR) was 84.13%, among which, 5 cases (7.94%) were CR and 48 cases (76.19%) were PR; toxicity reactions were mainly gastrointestinal tract reaction, bone marrow suppression and alopecia. The toxicity reactions were bearable after treatment and didn't affect surgery due to disease progression. Conclusion Chemotherapy plan of Taxol combined with anthracycline has good efficacy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And the relevant toxicity can also be tolerated, thus it is an effective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phase Ⅱ and Ⅲ breast cancer.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Docetaxel; Pirarubicin; Efficacy; Toxicity

乳腺癌是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在我國占女性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為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2],嚴重影響女性的生命健康,發病率日趨年輕化。乳腺癌新輔助化療是用于乳腺癌術前的一種輔助化療模式,目的是縮小病變,降低腫瘤分期,爭取手術機會。國內有以蒽環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方案,也有以紫杉醇為基礎的聯合方案,2008年3月~2011年12月我院63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行多西紫杉醇加吡柔比星聯合方案的新輔助化療,取得較好效果,現就其療效及不良反應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篇8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1(b)-055-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近年來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乳腺癌發病率正呈逐步上升趨勢。臨床上對乳腺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的多學科綜合治療為最佳,而有30%~50%的乳腺原發腫瘤患者手術中會出現局部復發或遠處轉移[1]。對于這些復發或轉移的晚期患者,化療則成為主要治療手段[2]。研究表明多西他賽治療轉移性乳腺癌的療效優于蒽環類藥物[3]。故筆者對本院2008年9月~2010年2月收治的29例確診為晚期乳腺癌患者給予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治療,療效確切,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9例經過病理組織學或細胞學確診的乳腺癌患者,均為女性,年齡30~62歲,中位年齡47歲,經晚期乳腺根治術或改良根治術或手術后放化療后復發或遠處轉移。病理分類:浸潤性導管癌17例,浸潤性小葉癌8例,髓樣癌4例。復發轉移灶均由CT、MRI、ECT、B超及病理組織學等確診,有骨轉移8例,肝轉移7例,肺轉移6例,其他部位8例。其中1個部位發生轉移的有10例,2個及2個以上部位發生轉移的19例,所有就診患者近1個月內未曾進行抗腫瘤治療。化療前給予常規止嘔藥。化療之前患者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及心功能均基本正常,無化療禁忌證。

1.2 治療方法

化療之前患者查血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心電圖及心功能均基本正常,無化療禁忌證。給患者多西他賽35 mg/m2,靜脈滴注1 h,第1、8、15天,化療前1 d給予地塞米松每次7.5 mg,每日2次,連續用3 d。靜脈滴注順鉑20 mg/m2,第1~5天,21 d作為1個周期。化療期間監測血壓及行心電監護,第1~3天水化、利尿,化療中給予止吐等對癥治療。化療前常規使用止嘔藥。化療期間檢查血常規,每周期結束前后對肝、腎功能進行檢測。至少應用2個周期后按照WHO標準進行療效評價。

1.3 療效評價標準

療效評價按WHO抗腫瘤藥物標準[4]可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定(SD)和進展(PD)。最后計算有效率RR=CR+PR,來對藥物的療效進行評價。不良反應按照WHO抗癌藥急性和亞急性毒性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威脅患者生命等五級。隨訪采用電話、信函,以及門診、住院復查的方式進行。

2 結果

29例患者均完成2個周期的化療,并對其進行化療的療效評價,其中CR 3例(10.3%),PR 15例(51.7%),SD 7例(24.1 %),PD 4例(13.9%),治療總有效率達62.0%。經治療后發生不同的不良反應:惡心嘔吐25例,腹瀉4例,脫發28例,白細胞減少23例,肝功能損害17例。未發現不可耐受的不良反應。

3 討論

對于復發和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尋找有效且耐受性好的治療方案是人們近年來研究的重點。對于其中位生存期只有2~3年的晚期乳腺癌患者,研究顯示聯合化療對延長其生存期非常重要。化療等綜合性治療對改善患者生存質量也很顯著。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更新,紫杉類藥物成為治療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有效藥物之一[4]。而多西他賽就是新的一種人工合成的紫杉類抗腫瘤藥物,其作用機制是經與游離的微管蛋白結合后,促進微管蛋白裝配形成穩定的微管且防止去多聚化,使游離的微管蛋白數量上明顯減少,使得細胞周期阻滯在G2和M期,進而抑制乳腺癌細胞的有絲分裂和增殖。且多西他賽在細胞內濃度比紫杉醇高達3倍,及在細胞內滯留時間更長,單獨用藥治療乳腺癌有效率達43.99%[5]。體內外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多西他賽與鉑類聯合方案治療晚期乳腺癌有疊加協同作用。順鉑是細胞周期非特異性類藥物,作用機制是于細胞周期中的任一時相,抑制癌細胞的DNA復制過程,并損傷其細胞膜結構。研究發現,單用順鉑治療既往化療患者效率低,但是如果聯合多西他賽就會大大提高治療效果。國外文獻研究證實多西他賽聯合順鉑對于蒽環類治療失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效果明顯[6]。

本研究應用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方案治療晚期乳腺癌患者總的有效率為62.0%,出現的主要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腹瀉、白細胞減少、脫發等,不過以上這些都在可控制范圍,或者給予相應的治療可以緩解。從本治療數據結果看,多西他賽聯合順鉑方案對治療晚期乳腺癌的效果較高,而且不良反應能夠耐受,可以在臨床治療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Xu BH,Zhou JC,Zhou AP,et al.The clinical course and treafment re-sults of lung metastases from breast canler[J].Chin Cancer Res,1998,10:297-300.

[2]戴曉波.紫杉醇為主的聯合化療方案治療轉移性乳腺癌[J].重慶醫學,2004,33(9):1370.

[3]魯培,朱學強.AT與FAC化療方案治療轉移性乳腺癌近期療效比較[J].醫師進修雜志(外科版),2004,27(6):37-39.

[4]江澤飛,宋三泰.紫杉醇在乳腺癌化療臨床應用的新進展[J].中國癌癥雜志,2003,13(4):289-292.

[5]王子平,孫燕,張湘茹,等.多西他賽治療晚期乳腺癌的臨床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6,6:468-470.

篇9

據相關研究證實全球乳腺癌發病率自從20世紀以來就一直在不斷地上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的乳腺癌發病率在所有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中占據第1位[1]。乳腺癌的發作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同時原位乳腺癌并不會給患者帶來太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病情的深入乳腺癌細胞的增殖功能會出現紊亂,同時也會向身體的其他組織擴散[2]。我院對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3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了TE方案新輔助化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70例作為臨床觀察對象,并分為對照組35例,觀察組35例。觀察組年齡32~65歲,平均(42.1±3.7)歲,其中導管癌30例,小葉癌3例,黏液腺癌2例。對照組年齡為33~67歲,平均(43.2±4.1)歲,其中導管癌29例,小葉癌2例,黏液腺癌2例,髓樣腺癌1例。上述患者在治療前經過相關檢查,其血檢、尿檢、肝功能、腎功能等情況均正常。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化療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TE方案新輔助化療方法進行治療,具體如下:對患者使用濃度為75mg/m2多西紫杉醇進行靜脈注射,同時給予患者50mg/m2的表柔比星進行靜脈注射,治療療程為21d。在患者進行化療之前給予患者消化道反應預防藥物昂丹司瓊、抗過敏藥物地塞米松。在化療過程中定期對患者進行血常規、心電圖檢查、肝功能檢查、腎功能檢查,1~2次/w。在患者進行化療的過程中若白細胞水平出現明顯的下降,采用G-CSF對患者進行白細胞治療。

1.3療效判定 按照實體瘤治療反應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 RECIST1.1)評價療效,分為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 CR)、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 PR)、穩定(Stable disease SD)、進展(Progression disease PD)。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4.5軟件系統進行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的治療有效率為62.7%,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77.1%,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乳腺癌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疾病,會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發病患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存在極少數的男性患者。從當前研究來看乳腺癌的致病因素并不明確,但是存在一些潛在因素與乳腺癌的發病密切相關。隨著女性年齡的上升,乳腺癌的發病率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上升,在55歲之后會下降[3]。另外乳腺癌具有一定的遺傳性,很多乳腺癌患者都存在乳腺癌家族史。長期吸煙、酗酒也會提升乳腺癌的發病率[4]。

大多數乳腺癌患者都會出現乳腺腫塊、溢液、異常、腋窩淋巴結腫等癥狀[5]。在乳腺癌的治療過程中提早診斷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核磁共振檢查是較為普遍的檢查方式,另外乳腺X線攝影以及細胞活檢也是較為有效的檢查的方式。

在我院對乳腺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對觀察組患者采取了TE方案新輔助化療,其治療有效率為77.1%,要明顯高于對照組(P

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采用了多西紫杉醇,該藥物是一種較為新型的癌癥治療藥物。對微管網重組有著顯著的抑制作用,從而讓細胞合成受阻,導致癌細胞死亡。該藥物與其他藥物聯用如表柔比星等有著較好的效果。表柔比星可以對轉移RNA的活性進行抑制,從而阻礙DNA的合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分化作用。患者在輔助化療期間存在一些不良反應。因此在對患者治療的過程中采用了地塞米松、昂丹司瓊等來預防過敏反應及消化道反應。

綜上所述,TE方案新輔助化療在乳腺癌治療中具有較好的效果,毒副作用較低,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龔曉軍.新輔助化療在乳腺癌外科手術治療中的應用100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5(04):121-122.

[2]匡冠丫.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乳腺癌療效觀察[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0,11(02):124-126.

篇1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就診時已屬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原發病灶較大或區域淋巴結已廣泛轉移,治療相當困難,而且預后差[1]。近年來乳腺癌的治療已得到多方面發展,對乳腺癌的治療也由局部治療轉變為全身性的綜合治療。新輔助治療是全身性綜合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點[2]:消滅微小轉移灶;縮小腫瘤,降低臨床分期,使部分晚期不能手術的患者轉為可手術病例;增加乳腺癌的保乳手術機會;可根據化療后臨床及病理結果判斷預后,為選擇治療方案提供依據;抑制手術后殘余的癌細胞的增殖與擴散,減少遠處播散的機會。我院自2007年5月-2010年9月共35例LABC患者應用TEC方案行新輔助化療,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5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5~65歲,平均46.5歲,均穿刺活檢病理學檢查明確診斷為乳腺癌,其中Ⅱ期19例,Ⅲa期10例,Ⅲb期6例。病理類型:浸潤性導管癌23例、浸潤性小葉癌12例、粘液癌5例。術前病人均應用TEC方案行新輔助化療治療2~4個療程。所有患者未經任何抗腫瘤治療,Kamofsky評分80分以上,心肺功能及腎功能基本正常。

1.2 化療方案

化療方案為TEC方案,多西他賽75mg/m2,表柔比星80mg/m2,環磷酰胺500mg/m2,,21天為一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

根據WTO實體瘤通用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估,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病情穩定(SD)和病情進展(PD)。CR+PR為總有效率。

1.4彩超觀察

分別于化療前、后進行超聲檢查,采用相同的增益條件和探頭,并攝片比較。以化療前彩超體積測量比手術前腫瘤體積縮小>50%為化療有效。

2結果

2.1新輔助化療臨床療效35例患者均接受了2~4個周期的TEC方案化療,CR 8例(22.9%),其中2例(5.7%)為病理完全緩解(pCR),PR 22例(62.9%),SD 5例(14.3%),臨床有效率達85.7%,3例經TEC方案新輔助化療2個周期后,因療效評價未達PR而更換化療方案,其余32例在新輔助化療4周期內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或根治術,5例行乳癌保乳術,手術切除率為100%。

2.2不良反應

主要常見不良反應為骨髓抑制,以白細胞減少為主。35例患者經治療后,30例(85.7%)患者出現骨髓抑制現象,其中Ⅲ、Ⅳ度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為4例(11.4%)和2例(5.7%),經用G-CSF 治療后骨髓功能很快恢復,未延誤手術時機;其他毒副作用為輕中度脫發24例(Ⅰ~Ⅱ度脫發為68.5%)、惡心嘔吐 19例(54.2%),口腔黏膜炎6例(17.1%),部分患者出現液體潴留、肌肉關節疼痛等,均可耐受;沒有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以及心臟、肝、腎毒性反應。

3討論

研究表明[3],新輔助化療不僅能誘導腫瘤細胞的凋亡,而且新輔助化療后腫瘤細胞的凋亡指數高低和新輔助化療的療效及患者的生存率密切。術前化療稱為新輔助化療。理論上認為【4】:①新輔助化療可以不同程度地減輕腫瘤負荷和組織反應性水腫,使腫瘤縮小,降低臨床分期,提高手術切除率并降低復發率;②控制術前存在的微小病灶及亞臨床灶,抑制手術引發的腫瘤增殖刺激,并對微小病灶有一定的殺傷作用;③容易使腫瘤局部達到有效濃度,控制醫源性轉移;④幫助術后選擇化療方案,并評價預后;⑤防止遠處轉移,改善預后。

蒽環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化療方案是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標準化療方案【5】。蒽環類抗癌藥物的出現顯著提高了乳腺癌的療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由于阿霉素的心臟毒性和劑量累積毒性限制了此方案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表柔比星是新一代蒽環類半合成抗癌藥物,由于其化學結構的改變,抗腫瘤活性有所提高。臨床研究表明,與阿霉素相比,其EPI治療指數高、毒副作用低,尤其是心臟毒性、骨髓毒性低【6】。多西他賽是新一代紫杉類化療藥物,可與游離的微管蛋白結合,促進微管蛋白合成穩定的微管,同時抑制其解聚,導致喪失正常功能的微管束的產生和微管的固定,阻斷細胞有絲分裂,對腫瘤細胞產生抑制和殺傷作用,是目前乳腺癌化療中最有活性的藥物之一。TEC方案已被證實對局部晚期乳腺癌有顯著療效,毒副作用小[7-8]。新輔助化療可以取得較高的反應率,文獻報道約有80%的患者化療后腫瘤明顯縮小[5,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接受TEC方案新輔助化療的35例LABC患者中,臨床有效率達85.7%,毒副作用可耐受,沒有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以及心臟、肝、腎毒性反應,與文獻報道相仿。綜上所述,TEC方案應用于LABC新輔助化療有效率高,治療耐受性良好,是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的有效方案。

參考文獻

[1] 陳燦銘.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療[M]//沈鎮宙,邵志敏.乳腺腫瘤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271-272

[2] 王成剛.新輔助化療[J].山東衛生,2005,7:54-5.

[3] 邵志敏,李俊,吳靈,等.術前化療誘導乳腺癌細胞凋亡的臨床意義[J].中華腫瘤學雜志,2000,22(4):296.

[4] 管衛華,龍英,御寶銘.新輔助化療研究進展[J].國外腫瘤醫學分冊,2001,28(3):233-235.

[5] Fisher B, Brown A, Mamounas E, et al. Effect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on local-regional disease in women with operable breast cancer findings from National Surgical Adjuvant Breast and Bowel Project B-18[J]. J Clin Onco,l 1997,15(7):2483-2493.

[6] Greg L, P losker, Diana Tanids, et al. A review of is, tpharthacodynathic and phythacokinefic propetties, and therepeutic use in cancer chethotherapy[I]. Drugs 1993,45:788.

[7] 沈鎮宙,柳光宇,蘇逢錫,等.多系紫杉醇加表柔比星治療局部晚期乳腺癌的多中心Ⅱ期臨床研究[J]. 中華腫瘤雜志,2005,27(2):126-1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泉市| 宝清县| 河西区| 霍城县| 阳谷县| 无为县| 永和县| 内江市| 甘孜| 澄迈县| 富蕴县| 河北省| 太仓市| 襄樊市| 纳雍县| 简阳市| 白水县| 两当县| 贵定县| 玉门市| 阿图什市| 吉木萨尔县| 瓮安县| 南汇区| 肇源县| 湘西| 昭通市| 珲春市| 泊头市| 兰州市| 连云港市| 遵化市| 三门峡市| 伽师县| 怀仁县| 莒南县| 合川市| 驻马店市| 绵阳市| 康定县| 蕉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