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5 16:12:0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網絡規劃流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TN92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3)93-0212-02
1.1 覆蓋規劃
1) TD-LTE覆蓋能力與設備性能系統帶寬,小區的用戶數,天線模式,調度算法,邊緣用戶所分配到的RB數,小區間干擾協調算法,多天線技術選取有很大的關系;
2) 室外覆蓋的策略,可以采用雙流波束賦形技術,它是TD-LTE的多天線增強型技術,是TD-LTE建網的主流技術,結合了智能天線波束賦形技術與MIMO空間復用技術,大大的提升了吞吐量,提升了覆蓋半徑,有效的降低了小區間的干擾;
3) 室內分布系統的策略,一是針對現有的室內分布系統采用單纜分布實現MIMO方案??梢詫D-LTE的一個通道與原系統末端合路,并單獨增加一個LTE通道,原來的天線更換為現在的雙極化吸頂天線,就可以實現單用戶的MIMO,工程施工量相對較小。因此,雙極化吸頂天線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系統的性能,需嚴格控制天線質量和各種參數值。
二是采用上下行分纜實現MIMO方案。將TD-LTE MIMO兩個通道信號分別與分纜方式的室分系統的Tx與Rx進行末端合路,構成單用戶MIMO模式。該方案無需對原室內分布系統進行任何改動,成本相對較低;
4) 覆蓋規劃的方法,一是鏈路預算,主要考慮系統資源配置,包括載波帶寬時隙配比,天線類型,邊緣MCS,信道接收機解調門限和干擾余量等,通過對系統中前反向信號傳播途徑中各種影響因素進行考察,對系統的覆蓋能力進行估計,獲得保持一定通信質量下鏈路所允許的最大傳播損耗。二是RS信號進行覆蓋性能預測;三是上下行控制信道的覆蓋性能進行預測;四是根據使用的區域邊緣業務速率,評定有效的覆蓋范圍。
室外覆蓋的估算過程,上行下分別進行計算,先計算發端EIRP,接著計算收端天線入口所需要的最低接收電平,兩者相減(考慮相應的余量)得到路徑損耗,再根據傳播模型計算成本出相應的上、下行小區半徑;比較上下行半徑,取較小值作為實際小區的半徑(鏈路預算完成)根據小區半徑計算站點覆蓋面積。所需站點數=規劃目標區域面積/單基站覆蓋面積。下圖說明了三種形式的站的覆蓋面積。
室內覆蓋鏈路預算分成無線傳播部分和有線分布系統兩部分。室內覆蓋邊緣場強的確定需要同時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邊緣場強應滿足連續覆蓋業務的最小接收信號強度(需要考慮所承載業務的接收靈敏度、不同場景的慢衰落余量、干擾余量、人體損耗等因素),另一方面應大于室外信號在室內的覆蓋強度,即:設計余量,其典型經驗值為5~8dB(不同的場景要求會有差異,比如辦公樓、酒店余量可以適當取大一些,相反停車場可以適當小一些)。
目前室內傳播模型應用較廣的有:Keenan-Motley模型和ITU-RP.1238室內傳播模型,我們使用ITU-R P.1238室內傳播模型,公式為:
其中,f頻率MHZ,d移動臺與發射機間的距離,穿透損耗系數,慢衰落余量。
室內覆蓋系統有線部分的分布損耗是指從信號源到天線輸入端的損耗,包括饋纜傳輸損耗、功分器耦合器的分配損耗和介質損耗(插入損耗)三部分;
5) 覆蓋規劃的要點是傳播模型校正。不同頻段傳播校正結果差異主要體現在傳播模型的K1參數上,其中GSM900比TD1880頻段路損均值低12dB左右,比TD-LTE2.6路損均值低16.77dB左右。另外,高頻段的信號波動性大于低頻信號。針對不同城市,典型的地物地貌,必須進行專項的傳播模型校正,確保覆蓋規劃的精準性。
1.2 容量規劃
1)系統容量規劃的方法,系統仿真和實測統計數據相結合的方法,得到小區吞吐量和小區邊緣吞吐量;
2) TD-LTE容量規劃,是在一定網絡負載條件下,對網絡承載能力的規劃,重點在于網絡仿真。 網絡仿真整體的流程和TD-SCDMA規劃仿真沒有本質的區別,但是仿真的實現是有明顯的區別的,其中核心區別是各種業務速率、調制方式并不固定,都需要基于用戶分布和用戶信道實際狀況進行調度,以獲得網絡容量的實際情況。所以TD-LTE容量規劃必須通過仿真獲得。
1.3參數規劃
1) 頻率規劃核心思想是頻率復用。頻率復用距離以內的小區使用不同頻點,避免同頻干擾;頻率復用距離以外的小區可使用相同頻點,提高頻譜效率。
同頻組網的特點是頻率利用率高,小區間的干擾強,邊緣性能差,干擾抑制也是很困難的。所以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我們要做好干擾抑制,具體的我們可以通過如下方法:干擾隨機化通過比如加擾、交織,跳頻、擴頻、動態調度等方式,使系統在時間和頻率兩個維度的干擾平均化;干擾消除利用干擾的有色特性,對干擾進行一定程度的抑制,即:通過UE的多個天線對空間有色干擾進行抑制,波束成形是一種,在空間維度,通過估計干擾的空間譜特性,進行多天線抗干擾合并;在頻率維度,通過估計干擾的頻譜特性,優化均衡參數,進行單天線抑制如:IRC;干擾協調對小區邊緣可用的時頻資源作一定的限制,正交化或半正交化,是一種主動的控制干擾技術,理想的協調,分配正交的資源,但這種資源通常有限;非理想的協調,控制干擾的功率,降低干擾,如:SFR。
異頻組網的特點是頻率利用率低,但是干擾比較弱,邊緣性能很好,干擾抑制也比較容易,因此也是備受青睞的。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需要合理的進行頻率規劃,確保網絡的干擾最小,同樣由于頻帶資源受限,也要做好干擾控制與頻帶使用的平衡問題。
下圖是兩種組網的簡單拓撲結構圖,相同的顏色表示相同頻率,反之不同;
2) 碼資源規劃主要是對物理小區ID進行規劃。PCI(Physical Cell ID),即物理小區ID,是TD-LTE系統中小區的標識。PCI和RS的位置有一定的映射關系:
相同PCI的小區,其RS位置一定相同,在同頻情況下會產生干擾, PCI不同,也不一定能完全保證RS位置不同,在同頻的情況下,如果單天線端口兩個小區PCI 模6相等或兩天線端口兩個小區PCI 模3相等,這兩個小區之間的RS位置也是相同的,同樣會產生嚴重的干擾,導致SNR急劇下降;
3) 鄰區規劃,保證在小區服務邊界的終端能及時切換到信號最佳的鄰小區,以保證通信質量和整個網絡性能;
4)TD-LTE參數規劃原則
TD-LTE網絡中, PCI規劃要結合頻率、RS位置、小區關系統一考慮,才能取得合理的結果,物理小區標識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不沖突原則:保證同頻鄰小區之間的PCI不同;
不混淆原則:保證某個小區的同頻鄰小區PCI值不相等,并盡量選擇干擾最優的PCI值,即PCI值模3和模6不相等;最優化原則:保證同PCI的小區具有足夠的復用距離,并在同頻鄰小區之間選擇干擾最優的PCI值;為避免出現未來網絡擴容引起PCI沖突問題,應適當預留物理小區標識資源。當然針對不同生產廠家的設備,也是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確定的。
2 TD-LTE規劃的關鍵問題
TD-LTE網絡規劃指標體系是決定網絡建設質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結合LTE技術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指標。TD-LTE規劃指標體系主要包括覆蓋和容量兩大類指標,覆蓋指標除關注場強指標RSRP外還應重點關注信干噪比RS-SINR指標,容量指標應重點關注邊緣用戶速率以及小區平均吞吐量指標。中國移動TDD頻率規劃方案仍存在變數,不同頻率配置的組網方案直接關系到網絡的實際性能。TD-LTE天饋系統的建設存在挑戰,對網絡布局、業務性能等都存在較大影響。從TD-SCDMA的升級演進可實現快速部署LTE網絡,是需要重點驗證的一個技術方案。
3 結論與展望
隨著移動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以及LTE技術的逐漸成熟,國內外運營商紛紛開始考慮向4G網絡演進,一方面是借助LTE帶寬優勢緩解網絡壓力;另一方面是實現技術和市場領先。TD-LTE是中國移動的未來,要堅持TDD/FDD融合的發展方向,將主要承載高速數據業務,并具備承載話音業務功能。隨著OFDM技術,MIMO技術,干擾抑制技術和調度技術的完善,LTE真正走向大眾已是近在咫尺了。
參考文獻
[1]吳偉陵.移動通信中的關鍵技術.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0.11.
[2]孫雨彤.WCDMA無線網絡設計.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2.
1 引言
無線網絡規劃是移動通信網絡規劃當中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它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移動網絡的建設成本和未來服務質量。無線網絡規劃用于指導移動網絡的建設,以實現綜合建網成本最小、盈利業務覆蓋最佳、有限資源容量最大、核心業務質量最優、網絡未來可升級能力最強等目標。
規劃仿真是無線網絡規劃的核心工作,它利用仿真工具模擬無線網絡,通過對規劃方案的循環驗證和反復優化,得到良好的基站布局和優化的工程參數,以取得網絡設計預期的性能目標。本文針對兩類不同原理的GSM規劃方法展開詳細的論述和分析,并從理論和實際的角度歸納出各自的特點與適用情形。
2 傳統的無線規劃方法
2.1 原理和流程
傳統規劃方法基于無線傳播模型的覆蓋預測原理,即計算三維數字地圖上各像素點的來自所有基站信號的路徑損耗,從而對覆蓋范圍、干擾矩陣、最好服務小區等結果進行仿真,最終由迭代算法給出頻率規劃方案。覆蓋預測的準確性關系到仿真環境與實際網絡的切合程度,是無線網絡規劃的核心。同時,無線覆蓋的規劃精度將決定網內平均的干擾水平,是網絡建設的基礎。
以GSM系統為例,給出使用傳統規劃軟件進行小區規劃的一般流程。整個規劃流程中,影響仿真精度的主要因素有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傳播模型選用的正確與否以及基礎數據與數字地圖的匹配程度。目前,工程上比較常用的幾種規劃軟件如Asset、Tornado、Atell等,盡管有不同的操作系統或數據庫要求,也在仿真算法或操作使用上略有差別,但規劃的原理和流程都基本相同。
2.2 傳播模型校正
無線傳播模型是針對無線信道的傳播特性和電波傳播方式建立的模型,用于對傳播路徑損耗做出預測。傳播預測的準確性直接影響系統的覆蓋和其它性能分析結果的可信程度,它是無線規劃工作的關鍵和難點。
傳播模型校正是根據實際無線環境的地形地貌、環境特征與系統參數,校正現有經驗模型公式,使其計算出的小區內收發兩點間的傳播損耗接近實測值。傳播模型校正分設計測試、數據處理、模型校正三個步驟,其中修正原模型參數的迭代過程,可以采用仿真工具的自動模型校正模塊實現,也可以手工完成。
以Aircom公司Asset軟件的模型校正為例,對標準宏蜂窩模型進行校正時先調整與視距傳播有關的參數,再調整非視距傳播的參數。參數校正的順序如圖3:
這里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規劃軟件有不同的模型參數定義、參數校正順序和收斂算法,但不同軟件的模型校正收斂準則基本相同,即統計均值與均方差(公式(1)),當均值趨于0、均方差小于8即認為模型收斂。通常來說,使用某一種規劃軟件校正出來的模型對該軟件而言是收斂最佳的方案,校正以后的規劃仿真也是最逼近實際網絡的。
2.3 模型校正實例
某中型城市的模型校正項目,采用Rohde&Schwartz發射接收設備T995XAssei規劃軟件,生成了密集市區DCS 1 800的傳播模型。經過校正,迭代收斂于均值0、均方差7.0。是將實際路測的采樣點和校正后的預測值進行的比較統計,可以看到,在數據量采集充分的情況下,校正后的模型預測電平與實際路測電平的吻合度很高,只有極個別點的差異在20dB以上(紅色)。
3 基于測量的無線規劃方法
3.1 原理和流程
基于測量的無線規劃方法突破了傳統的純仿真環境,利用實際的上下行測量報告對網絡干擾進行分析和仿真。相對基于覆蓋預測原理的傳統規劃,這種方法有一定的優越性,一方面,它基于實際統計數據而非覆蓋預測數據,能較真實地反映現網的用戶話務分布;另一方面,規劃平臺以現網配置和性能數據作為輸入,得到使統計數據最優化的無線網絡方案。由于移動網絡發展對質量和容量的高要求,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和設備廠家傾向用這種方法進行全網或區域的頻率規劃或日常優化,例如增刪鄰區、干擾分析、故障排查等。
目前。Nokia、Ericsson、Schema、Moto r0Ia等公司都開發了基于測量報告的規劃平臺,盡管它們在安裝模式、測量數據收集的方法與格式、多廠商支持率和自動優化算法方面有較大差異,但是頻率規劃的流程基本相同(如圖5),大致分為測量、質量評估和頻點優化三個子模塊。其中,測量模塊需要針對網絡的不同廠家設備進行,質量評估模塊評估預測和真實的網管統計值之間的匹配程度,而頻點優化模塊則根據網絡模型和定義好的頻率規劃原則生成最佳頻點分配方案。規劃流程中干擾矩陣的驗證是判斷測量準確度的重要步驟,諸如測量數據收集的時間、測量小區的遍歷性、每個小區的統計數據量、有無盲點或過覆蓋等因素都將影響話務分布
3.2 測量報告的收集
新方法的主要輸入是上下行鏈路中手機的測量報告,收集的方法與復雜度通常和不同廠家的設備有關。測量報告每480ms通過Abis接口上傳一次,除上報服務小區的RxLevel(接收信號電平)之外,手機上報最多6個BSIC可解碼的BCCH測量頻點的RxLevel、6個BSIC可解碼的最強的BCCH及允許使用的NCC。報告映射在空口的信令邏輯信道SACCH(慢速隨路控制信道)上,手機在上行發射時隙和下行接收時隙之間完成測量。
利用測量報告建立網絡模型,需測量網絡中每對小區間的干擾電平,通過比較服務小區與每個測量報告中的小區的RxLevel,估計干擾電平大小。為提供全面充分的干擾模式圖,手機應能報告所有可能的干擾源,而標準GSM過程僅測量定義為鄰區的BCCH頻點,所以需要通過新的頻點掃描方法識別所有可能的干擾源。2G系統測量收集的過程是先在BSC上開啟測量功能。然后為當前服務小區定義所有相鄰小區的全部BCCH頻點,由BSC通過BTS告知手機,在長度為32的BCCH分配列表中作頻點輪循測量。
3.3 基于測量的規劃項目實例
某特大城市的密集市區,曾用Ultima Fort 6“軟件進行過GSM900網絡的翻頻。圖6是軟件對翻頻前后的干擾情況的仿真比較,可見翻頻后的干擾話務比例降至翻頻前的11%。翻頻割接后,實際的話務統計指標確有較大程度的提高。
4 兩類規劃方法的比較
無線網絡規劃是根據所規劃的無線網絡的特性以及網絡規劃的需求,設定相應的工程參數和無線資源參數,并在滿足一定信號覆蓋、系統容量和業務質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網絡的工程成本最低。WCDMA無線網絡規劃的任務就是在滿足運營商提出的覆蓋范圍、容量要求、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運用理論分析、仿真、測試和勘查等手段,估算網絡規模,設計網絡構架,并以可控的成本完成無線網絡的配置和部署。
1 網絡規劃的標準實驗流程
1.1 設計思路
網絡規劃概括為四個階段:調查階段、分析階段、仿真階段、勘察設計階段,最后進行詳細規劃工作。
1.2 規劃流程
WCDMA規劃流程如圖1所示。
1.3 規劃步驟
(1)調查階段:
需求分析
在規劃開始前,有必要和運營商進行有效的溝通,獲取更多的信息,為規劃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規劃前,要完成網規信息的收集工作,明確運營商可以提供的資源,如:網絡定位、現網2G基站信息、電子地圖、可用頻率等。還要根據運營商要求的業務區,確定規劃區的覆蓋區域劃分,了解規劃區的地物、地貌,以及與之相對應的用戶(數)密度分布、混合業務模型,確定業務區域劃分,及規劃設計所要達到的目標。只有對運營商提出的這些需求進行充分有效的分析,才可以制定出滿足覆蓋、容量、QoS等要求的規劃策略。
傳播模型測試和校正
在實際的移動通信系統中,由于移動臺不斷運動,傳播信道不僅受到多普勒效應的影響,而且還受地形、地物的影響,另外移動系統本身的干擾和外界干擾也不能忽視?;谝苿油ㄐ畔到y的上述特性,嚴格的理論分析很難實現,需對傳播環境進行近似、簡化,從而導致理論模型誤差較大。因此就需要針對各個地區不同的地理環境進行測試,通過分析與計算等手段對傳播模型的參數進行修正,最終得出最能反映當地無線傳播環境的、最具有理論可靠性的傳播模型,提高覆蓋預測的準確性
(2)分析階段:規模估算
在預規劃階段,需要達到的目標是給出預測的基站數量和配置,通常的做法是從覆蓋與容量兩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首先通過無線鏈路預算并結合傳播模型,得到每種待規劃業務的覆蓋半徑,再由待覆蓋面積計算所需站點數;然后根據語音與數據業務的等效處理模型,結合各自的業務模型,將各種業務折合成某種虛擬的等效業務,從而得出為了支持所給業務容量所需的站點數。取覆蓋與容量兩方面需求的最大者,即可對網絡的規模有初步的認知。但該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準確的,估算過程中諸多參數的取值差異會導致輸出結果的較大差異性。
(3)仿真階段:網絡仿真
為了進一步確認和分析預規劃階段給出的基站數目和相應配置的無線性能,需要通過WCDMA網絡規劃仿真工具對規劃結果進行評估。通過仿真工具,可以有效地模擬現實網絡的性能,對于規模估算的結論加以驗證,通過物理調整和參數調整使得網絡性能最優化,并輸出仿真報告,指導后期的網絡建設和優化。
(4)勘察設計階段:站點勘測和設計
在完成了仿真工具設計之后,需要對規劃的站址進行現場勘測,選擇合適的建筑物作為最終的實施站址?;菊局愤x擇是將工具設計的結果應用于具體的無線環境。同時還需要對站點進行天饋選擇和站點設計,以滿足實際的覆蓋需求。這些結果都可以返回工具重新仿真、預測、調整,直到滿足要求。
(5)規劃的后期工作:詳細規劃
站點勘測和設計完成后,經過適當的調整,最終網絡拓撲確定后,還需要對系統的參數進行詳細規劃,包括下行基站各個信道的發射功率、頻率、碼資源、切換參數、小區重選參數以及鄰區關系等。
2 網絡優化的標準實驗流程
依據優化實施的時間段、工作目標和工作內容,將優化分為工程優化、單站優化和運維優化。完整的無線網絡優化流程如圖2所示,其中黃色的階段包含數據業務,實際的網絡優化項目需要根據客戶的需求和項目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裁減,去掉其中不必要的階段。
3 優化的分類及工作內容
3.1 工程優化流程及工作內容
工程優化的主要手段是進行測試和分析,包括DT(Drlve Test)和CQT,在測試時可能會結合測試UE的信令和網管工具后臺跟蹤的信令進行分析。優化測試工具主要是路測軟件+Scanner/UE+GPS,信令跟蹤利用LMT的信令跟蹤工具;優化分析利用路測軟件可以完成。
3.2 單站優化流程及工作內容
單站優化又稱為單站驗證,其主要目的是在簇優化前,保證待優化區域中的各個站點各個小區的基本功能、基站信號覆蓋均是正常的。單站驗證包括測試前準備、單站驗證測試、單站性能分析及問題處理三部分。在測試準備階段,需要輸入基站規劃數據表和RNC參數配置表,檢查站點狀態是否正常,并選擇合適的測試路線和測試點,同時需要檢查測試設備是否齊備可用;在單站驗證測試過程中,要根據單站驗證規范測試,針對存在的硬件安裝問題,提交問題分析報告由工程安裝團隊解決,功能性問題由RNC工程師配合解決。
(1)基站簇優化流程及工作內容
在簇優化階段所做工作主要有:覆蓋優化,鄰區優化,擾碼優化,解決業務接入失敗、掉話和切換失敗等問題?;旧希敬貎灮且粋€測試、發現和分析問題、優化調整、再測試驗證的循環過程,直到達到基站簇優化的目標KPl指標。
基站簇優化階段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1)基站簇優化開展的前提條件和輸入信息;
2)進行路測和路測后數據處理分析的詳細過程;
3)判斷基站簇優化工作結束的驗收標準。
(2)全網(區域)優化流程及工作內容
全網(區域)優化流程基本上與基站簇優化流程相同,是在基站簇優化完成的基礎上,對更大區域的網絡進行優化,這個區域先是幾個基站簇的合并,然后是一個RNC的優化,最后是整個網絡的優化。優化的主要目的是前一個優化單元邊界之間的優化,如基站簇邊界、區域邊界、RNC邊界、2G/3G網絡邊界等等,進一步提升網絡性能。
全網優化也主要采用路測的方式,全網優化的測試路線設計應與驗收測試的路線設計原則保持一致。路線的設計中,應重點考慮各簇交界地區的測試,以避免跨簇的問題。評估優化后網絡質量,發現并解決問題,為初驗測試做好準備。
3.3 運維優化流程及工作內容
運維優化的內容主要是后臺網管性能指標KPl優化,網管KPI優化是通過對OMC統計數據的分析來定位異常KPI的過程。異常KP)是指日常網絡運行監控中網絡質量報告輸出的KP)不滿足項,如接入成功率、掉話率、異系統切換成功率等。
運維優化的主要手段是基于網管的性能統計與綜合網絡優化平臺進行統計和分析,同時對關注的區域進行針對性的DT和QT的測試分析。后臺統計指標有RNC級的不合格指標時,明確是否突發性、可自愈性的異常。這類異常通常持續時間不長,但是對統計指標可能有很大影響,需記錄具體原因和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若不是突發、可自愈的指標異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檢查設備告警信息,排除可能的設備告警,這點很重要。
若設備無告警或告警消除后指標沒有恢復正常,進行下一步:將統計指標和話務量聯合起來進行過濾,列出所有指標不滿足的小區,并進行地理化顯示;收集網絡當前的傳輸配置表、軟硬件版本和無線參數配置信息,分析篩選出的異常小區是否存在某些共性;若異常小區沒有找到共性,或優化后仍有不滿足指標的小區,則進行單小區的異常指標分析,主要關注無線接通率、掉話率、軟切換成功率、2/3G互操作指標、PS業務速率等KPI指標。
通過上述的思路,基本完成運維后的網絡優化,運維優化流程如圖3所示。
4 結束語
WCDMA網規網優工作就是根據系統的實際表現和性能,對系統進行評估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和措施,解決系統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使系統性能逐步得到改善,提供最優的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關于網絡優化
網絡優化就是通過特定的技術和方法對通信網絡的數據進行采集與分析,研究網絡質量受到影響的原因,并對設備與系統參數進行調整,讓網絡在最佳的狀態下運行,更有效率地利用有限的網絡資源,另一方面也能為今后網絡的規劃建設與運維提供有用的建議。網絡優化包含交換網絡優化和無線網絡優化。因為無線網絡的復雜性特征,制約著網絡質量的提升,所以我們對無線網絡優化更為關注,在一定意義上,網絡優化是指無線網絡優化。
2工程優化流程與方法
2.1概述
工程優化主要是通過路測、定點測試等方式,結合天線調整,鄰區、頻率、PCI和基本參數優化提升網絡KPI指標的過程。從優化流程上來看,工程優化階段是站點開通后到初驗之前的重要階段。工程優化階段是后期網絡質量和KPI指標提升的基礎,也是優化工作量最大的階段。主要任務包括:(1)覆蓋調整:覆蓋調整的結果對網絡性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網絡無論是處于空載,或是較大負荷時,覆蓋優化都能使其在指標上有更好的表現,反之,假如不重視覆蓋優化,不僅空載狀態下指標不合格,而且會隨著負載增大會更為惡化。TD-LTE系統采用AMC技術和高階調制64QAM,對SINR要求更高,對網絡覆蓋優化提出更高要求,控制越區覆蓋、凈化切換帶、消除交叉覆蓋尤其突出和重要,特別是切換區覆蓋控制。(2)業務優化:在覆蓋優化的基礎上,完成對各項業務指標的提升。
2.2總體流程
工程優化的流程主要包括優化準備、參數核查、簇優化、片區優化、邊界優化、全網優化等步驟。下面將闡述各工作環節的具體要求與方法。
2.3詳細工作要求
2.3.1優化準備該階段需要準備好站點優化信息表,包括優化相關的工程參數、無線參數、站點開通信息、設備狀態等信息。具體如下:(1)基站信息表:包括基站名稱、編號、MCC、MNC、TAC、經緯度、天線掛高、方位角、下傾角、發射功率、中心頻點、系統帶寬、PCI、ICIC、PRACH等。(2)基站開通信息表,告警信息表。(3)地圖:網絡覆蓋區域的mapinfo電子地圖。(4)路測軟件:包括軟件及相應的licence。(5)測試終端:和路測軟件配套的測試終端。(6)測試車輛:根據網優工作的具體安排,準備測試車輛。(7)電源:提供車載電源或者UPS電源。2.3.2參數核查站點開通時可以設置統一的開站模板,其中涉及許多規劃的參數。因各站點的情況不同,須手動完成配置,這有可能會引起小區配置數據不符合規劃結果的現象發生。開展網優工作之前,首先要核查各站點的重點參數,確保其與規劃結果一致,若出現問題應立即提交工程開通技術人員修改。本階段主要是對規劃相關的無線參數、輸出參數進行核查,重點參數包括:頻率、鄰區、PCI、功率、切換/重選參數、PRACH相關參數等。參數核查時,一般在網管系統中,導出各個站點參數配置信息表,與站點規劃信息表進行對比,核查規劃參數和實際配置的差別。2.3.3簇優化本階段要求根據簇劃分列表,逐個完成簇優化,并輸出優化報告。根據基站開通情況,對于一般城區和密集城區,對基站開通數量>80%的簇開展優化。對于農村和郊區,一旦開通的站點連線,便可進行簇優化。簇優化之前,首先需保證基站已開通,進而需確保基站處于正常工作狀態,無告警。簇優化是工程優化的最初階段,首先需要完成覆蓋優化,然后開展業務優化。簇內覆蓋優化的工作步驟如下:(1)根據實際情況,選取簇內的優化測試路線,盡量遍歷簇內的道路;(2)配置簇內站點的鄰區關系,并檢查鄰區配置的正確性;(3)開展簇內的DT測試,由于TD-LTE系統下UE上電后自動激活,處于RRC連接狀態,所以DT處在RRC連接態下的測試;(4)分析測試數據,找出越區覆蓋、弱場覆蓋、鄰區切換不合理等問題點,并輸出RF、鄰區優化方案;(5)實施RF優化方案,并開展驗證測試;(6)循環第(3)、(4)步驟,直至解決問題,完成簇內覆蓋優化。覆蓋時可能出現覆蓋空洞、弱覆蓋、越區覆蓋、導頻污染(或弱覆蓋和交叉覆蓋)四種問題。要解決它們,有下面六種手段(按優先級排序):調整天線下傾角、調整天線方位角、調整RS的功率、升高或降低天線掛高、站點搬遷、新增站點或RRU。簇內業務優化的工作步驟為:(1)按照測試規范開展DT或者定點測試;(2)根據測試規范要求的優化目標,分析網絡性能指標,如PDP激活成功率、RRC連接建立成功率、FTP上傳和下載速率、ping包時延、切換成功率等關鍵指標,對異常事件開展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制定優化方案。TD-LTE為數據網絡,數據速率是衡量網絡的關鍵指標之一,是異于其他網絡的一個方面,因此重點關注數據上傳、下載速率的測試和優化;(3)執行步驟(2)的優化方案,并開展驗證測試;(4)循環第(2)~(3)步驟,直至解決問題,指標達到優化目標值。2.3.4片區優化完成區域內簇優化工作后,合并為片區優化,對整個區域內的業務與覆蓋進行優化,將簇邊界及盲點作為工作重點。依照先覆蓋、后業務的優化順序,采取和簇優化相同的流程。如果是簇邊界優化,建議與相鄰簇技術人員相互配合完成對邊界的優化。工作過程中,注意對工程參數表和參數調整跟蹤表及時地進行更新,對比優化前后的網絡狀況并輸出報告。區域優化工作步驟與簇優化基本一致,區別在于區域優化的重點是簇邊界,以使多個簇形成連片覆蓋的區域。2.3.5邊界優化邊界是指片區交界路線和區域。邊界優化主要是梳理片區邊界覆蓋和鄰區切換關系。實際優化中,為縮短優化時間,不同片區由不同的優化隊伍并行開展優化,片區交界處無法統一優化,RF調整不能達到最佳優化狀態,因此需要實施邊界優化。片區邊界優化在片區優化完成后進行。相鄰區域的工程技術人員可組建聯合優化團隊對邊界開展覆蓋優化與業務優化。若邊界兩側為不同廠家設備,此時應由各廠家的工程師建立工作團隊。片區邊界優化的流程和簇優化相同,工作過程中,也應注意對工程參數表和參數調整跟蹤表及時進行更新,對比優化前后的網絡狀況并輸出報告。2.3.6全網優化全網優化是對整網開展DT測試,掌握網絡的覆蓋及業務狀況,并根據客戶需求對重點區域和重點道路完成優化。全網的覆蓋及業務優化流程與簇優化相同。同樣要注意對工程參數表和參數調整跟蹤表及時進行更新,對比優化前后的網絡狀況并輸出報告。
3總結
移動通信網絡的結構,無線傳播環境,用戶位置、分布和應用都在不斷發生變化,只有對網絡進行持續的優化才能與之相適應。網絡優化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貫穿網絡建設發展,也只有對網絡進行持續的優化,才能提高網絡質量,提升用戶滿意度,吸引和發展更多的用戶。參考文獻[1]劉思楊.LTE網絡優化技術[J].通信管理與技術,2011(01).
0 引言
由現在網絡技術和其在以后的發展方向可以看出,IMS會成為下一代網絡的核心技術,其可以使移動與固網融合,引進多種融合業務。IMS越來越被運營商接受,未來基于IMS的網絡及業務應用將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業務體驗。IMS網絡的優點突出,但同時建設的難度和風險也大為增加,這就對IMS的網絡規劃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對這方面進行討論分析。
1 IMS核心網的總體結構
IMS網絡是一個開放、分層的體系架構,整個網絡包括業務應用層、核心會話控制層、承載與接入層和運營支撐等4個層面。由IMS網絡提供統一的會話控制,采納全IP的寬帶承載方法;網絡核心接入層同控制層之間通過標準的SIP接口協議,實現接入的無關性,可適應各種的固定移動、寬窄帶接入方式;架構在核心網絡之上的業務應用層接口更加標準和開放,業務能力部件向第三方網絡開放,將便于新業務的快速成長和安排。
2 IMS核心網規劃的前提條件
進行IMS網絡規劃和設計工作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包括IMS建網策略、用戶及業務發展需求、技術發展預測等影響因素進行充分的分析是。
2.1 明確總體建網策略
對于固定運營商而言,由于受移動替代和VoIP的挑戰,IMS建設重點關注于PSTN改造、IP語音及增值業務;對于移動運營商,則重點關注業務差異化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對于綜合運營商,重點關注實現固移接入融合業務以發揮全業務運營的競爭優勢。
2.2 用戶預測及接入類型分析
用戶預測應首先根據上述網絡建設策略以確定IMS終端用戶類型。從IMS自身的網絡特性來看,IMS用戶是由多種不同的用戶群體構成的。IMS用戶可包括傳統固網POTS用戶、PBX用戶、軟交換IAD/AG用戶、xDSL/xPON/LAN寬帶用戶、無線WLAN用戶以及2G/3G移動CS及PS域用戶等多種。因此,需要針對上述不同用戶類型,在分別采用合理方法預測的基礎上,對各種用戶數進行累加,得到總的IMS用戶預測規模。
2.3 業務需求的規劃分析
IMS的網絡規劃建設必將以用戶及業務為中心展開。規劃前期需要對用戶的業務需求及業務部署有一個詳細的規劃分析,明確目前市場上IMS相關業務的需求度及各省和各地區的差異,從而決定:哪些業務屬于基本業務,可以全面部署;哪些業務屬于特色業務,可以由個別有需求的省單獨部署。IMS建網初期,可考慮針對集團、家庭和個人客戶的業務需求,在全網提供多媒體電話業務、企業統一Centrex業務、多媒體彩鈴業務;局部區域可開展融合一號通業務等自有特色業務。
2.4 業務模型分析
業務模型是用戶在系統忙時的表現,它主要包括話務模型和信令模型2個方面。每種業務有自己獨特的話務模型,話務模型包括每用戶忙時話務量、各種業務的比例、話務的流向、業務速率、會話持續時長等指標;信令模型對于不同的業務來說具有普遍性,一般包括忙時注冊(鑒權)/注銷/訂閱/通知請求次數、忙時呼叫次數、每呼叫消息數量以及消息長度等參數。有了這些業務模型,可以計算出每種業務的平均話務量和接口帶寬,進而根據全網支持的總的用戶規模數量計算出全網的話務量和對承載網的帶寬需求,根據這些計算結果就可以作出最優化的網絡規劃和設計。
3 核心網的規劃流程及規劃內容
3.1 IMS核心網規劃流程
IMS核心網規劃應該是從業務需求入手,結合IMS網絡特性,并充分考慮現網情況和演進策略等因素,按自頂向下,逐步分解的過程進行,IMS核心網規劃流程基本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確定IMS總體建網策略及制定網絡建設原則、明確IMS的整體網絡架構和總體規劃思路。
(2)信息收集:包括現網網絡信息、用戶業務發展信息等,根據收集的信息對現網網絡拓撲、網絡容量擴展、承載網、業務發展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詳細分析。
(3)業務需求分析:對用戶需求及業務部署進行規劃分析,進行業務預測、取定業務模型及話務分布模型。
(4)網絡資源規劃:根據上述的現網分析和業務預測結果,進行網絡開銷預算及容量分析,結合現有IMS廠家的設備處理能力,進行合理的網絡設置及資源分配。
(5)確定網絡建設方案:對IMS網絡具體網元的配置、容量、質量及安全性等方面進行分析及規劃,包括核心網方案、業務網方案、接入網方案、承載網方案及網絡安全方案等。
3.2 IMS網絡規劃的主要內容
IMS核心網規劃設計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根據建設方要求,明確目標IMS網絡需要具備的業務能力,并確定核心網規劃建設總體原則,明確核心網技術版本和總體網絡架構,確定相關總體建設原則。
(2)對現有網絡情況、網絡資源現狀以及國內外其他運營商IMS網絡商用部署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3)根據對現網及其他運營商IMS網絡相關業務數據的采集分析,結合現網用戶業務發展信息,進行IMS業務預測。
(4)進行網元節點設置的規劃設計,具體包括HSS的設置方案、I/P/S-CSCF的設置方案、MGCF/IMS-MGW的設置方案、業務網AS的設置方案以及現網關口局等網元的改造需求方案等。
(5)進行IMS核心網絡的網絡組織方案的規劃設計,包括IMS域內網絡組織方案、IMS域間網絡組織方案、IMS網絡與業務平臺的網絡組織方案、相關IMS業務路由策略以及漫游/游牧方案等。
(6)進行IP承載網對接的規劃設計,具體包括IP承載網的解決方案、核心網絡與IP承載網互聯方案、MPLSVPN的部署方案、不同業務QoS的保證策略、IP地址規劃等。
(7)進行IMS核心網流量帶寬計算和接口配置,主要包括核心網各網元間IP帶寬需求計算、核心網元與業務平臺AS間帶寬需求計算以及核心網與接入網間帶寬需求計算等。
(8)根據IMS網絡容量設置,以及碼號分配原則,對IMS用戶的碼號資源進行分配,包括用戶標識、公共業務標識、信令點編碼、APN等。
(9)提出核心網規劃對相關配套資源的需求,具體包括對傳輸的配套要求、對同步網的配套要求、對信令網的配套要求、對局房的配套要求,以及對網管、計費、支撐系統改造等方面的要求。
4 核心網規劃關注的相關問題
IMS核心網的規劃和設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網絡結構規劃
核心網采用何種網絡結構將直接影響到整個網絡的規劃設計,目前IMS網絡組織可采用2種方式,一種是單域集中式組網,另一種是多域分布式組網。單域組網即只集中建設全國性的IMS核心網網絡及業務平臺,省內建設IMS接入網和互通節點;多域組網即采用分省或分大區獨立建設方式進行IMS部署。采用不同的組網結構所要求的IMS網絡設備類型和數量都不一樣,對業務部署和承載要求也有很大的差異。
4.2 漫游方式
移動IMS用戶處于漫游狀態時,所有會話業務均需路由至歸屬域網絡的S-CSCF進行會話控制和注冊服務,但對于以GPRS/WCDMA分組域網絡作為IPCAN的IMS核心網,存在2種漫游方式。一種是IPCAN漫游(GPRS漫游),即通過漫游地的SGSN和歸屬地的GGSN為IMS用戶提供IP-CAN接入,然后直接連接到歸屬網絡的IMS域;另一種是IMS漫游,即用戶附著在拜訪地IP-CAN的GPRS/WCDMA分組網時,用戶將通過拜訪地P-CSCF接入到IMS網絡,并由歸屬地S-CSCF進行用戶注冊和會話控制,漫游用戶發起主被叫業務時,所有信令也均由拜訪地P-CSCF進行轉發。
4.3 網絡安全保障
由于IMS核心網絡采用全IP承載,且采取開放的網絡架構,可以將語音、數據、多媒體等多種不同業務,通過采用多種不同的接入方式來共享業務平臺,增加了網絡的靈活性和業務互通性。但這也使得IMS的安全性要求比傳統運營商在獨立網絡上運營要高得多,IMS的安全保障問題不容忽視。除了采取標準協議規定的IPSec、AKA鑒權等SA機制實現接入安全和網絡安全外,IMS核心網規劃中可將IMS核心網劃分為多個安全域,包括接入網絡域、核心網絡域、承載網絡域、業務應用域、運營支撐域以及與其他網絡互通等安全域,對于各個安全域間采取各種隔離技術,包括物理隔離(如防火墻、SBC等)和邏輯隔離(MPLSVPN、THIG、VLAN)等,并執行一定的QoS控制機制,實現不同域間的信息拓撲隱藏、業務開關控制等功能,充分保障IMS核心網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4.4 IMS核心網元的容災建設
在IMS網絡商用初期,建議對IMS所有核心網元(包括CM-IMS核心網元、AS、SBC、ENUM/DNS)均實現設備級容災備份;CSCF、HSS、MGCF/IM-MGW要求實現網元級容災備份。對于設備級容災,主要功能模塊可以采用1+1(N+N)方式,也可以采用N+1備份機制;保證單模塊故障情況下,系統容量仍舊能夠滿足需求。若設備為服務器架構,應采用雙機熱備。
對于CSCF設備,建議采用1+1或N+1工作方式;在相關技術成熟的條件下,對于S-CSCF設備,可以采用池組(Pool)方式進行網元級容災備份;對于MGCF/IM-MGW建議采用成對設置方式,并設置在不同局址;成對MGCF/IM-MGW采用負荷分擔方式,為保證互通安全性,MGCF/IM-MGW應至少選擇連接兩個異網關口局設備。
5 結語
由上可見,文章主要分析和探討了IMS網絡規劃流程、規劃內容,對IMS規劃設計中所涉及到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討,能夠為以后的IMS網絡規劃和網絡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對網絡技術的發展有所裨益。
工信部在2013年12月對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同時TD-LTE(LTE-TDD)牌照,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4G時代。LTE網絡的規劃是目前非常值得關注與探討的問題。
一、LTE覆蓋估算
1、覆蓋規劃流程。
對用戶需求進行分析,確定網絡負荷;創建鏈路預算,估算出最大允許路徑損耗;上、下行半徑的較小值即為小區半徑;然后計算單站覆蓋面積;最后可用規劃面積比上單站覆蓋面積得到所需站點數。
2、鏈路預算。
分析信號在系統的傳輸途徑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對系統的覆蓋能力進行估算,從而獲得在保證呼叫質量前提下鏈路所允許的最大路徑損耗。鏈路預算的關鍵步驟是計算出上行和下行的最大允許路徑損耗(MAPL):
MAPL = 單RB發射功率 +增益-余量-單RB接收靈敏度-損耗。
MPAL的計算流程是:配置系統參數計算EIRP計算MRRSS計算其他損耗、增益、余量。
(1)系統參數配置。(2)計算等效全向發射功率(EIRP)。(3)計算最小信號接收強度要求(MRRSS)。(4)計算其他損耗、增益、余量。
二、LTE容量估算
1、容量規劃流程
(1)話務模型分析及需求分析
針對客戶的需求及話務模型進行分析,如目標用戶數、業務次數、忙時激活率、平均回話持續時間、激活因子、業務速率等。話務模型指網絡中所有用戶的呼叫行為所表現出來的平均統計特征。
(2)每用戶吞吐量
通過話務模型進行計算。由以下因素決定:會話時長、會話任務比率、BLER/PER、承載速率、業務滲透率、BHSA、峰均比等。
(3)整網需求容量
網絡整體容量需求,等于每用戶吞吐量*用戶數。
(4)網絡配置分析
包括頻率復用模式、帶寬、站間距、MIMO模式等考慮因素。
(5)每基站容量
基于一定網絡配置進行系統仿真,得出的平均每站點承載的容量。
三、LTE傳輸估算
LTE的無線側采用扁平化的系統結構,eNB通過S1接口與EPC進行連接,通過X2接口實現和其他eNB實現互聯,所以LTE無線側的傳輸流量由兩部分組成:S1接口流量 + X2接口流量。
1、S1用戶面傳輸流量
S1用戶面流量計算的主要輸入有:單用戶平均吞吐量、單站規劃用戶數、開銷系數ER、峰均比。
S1用戶面流量=單用戶忙時平均吞吐率*基站規劃用戶數*ER*流量峰均比
2、S1控制面傳輸流量
S1控制面流量主要包括各種信令傳輸的流量,如要精確估算將非常復雜。為了簡化計算,S1接口控制面的流量為S1用戶面流量的一定比例,一般取值為2%。
3、X2接口流量
X2接口主要用于傳輸流量eNB之間的各種數據和信令,其流量受到eNB之間的切換次數、干擾協調等控制信息開銷的影響,相對S1接口而言,流量較小,一般取S1接口流量的3%進行估算。
四、小結
在完成了TD-LTE無線網絡的估算工作之后,再對未來的無線網絡進行預規劃,即進行系統仿真和確定相應的工程參數,最后再對無線網絡小區進行規劃(包括頻率規劃、TA規劃、PCI規劃、PRACH規劃)就完成了對整個TD-LTE無線網絡的規劃。
參 考 文 獻
一、我國企業集團預算責任網絡存在的問題
南京大學會計系課題組對我國企業預算管理現狀進行了調查,發現預算組織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設置預算管理小組、預算管理委員會或預算處(科)等預算管理專門機構的僅19.48%預算指標的最終決定者為董事會的僅30%負責預算執行跟蹤調查的機構為董事會和專門預算管理機構的僅11.5%,其他基本由財務部或計劃部進行跟蹤調查;設置董事會預算調整權限的只有19.3%;設置專門預算管理機構預算調整權限的只有12.3%。此外,該課題組的結論包括:企業對預算執行不夠重視,架空了預算控制的職能,削弱了預算激勵的職能;預算及預算指標的宣傳、溝通不足,職工對自身行為與指標的關系、對完成指標與獲得獎懲的認識不明確(南京大學會計系課題組2001)。以上調查結論表明。我國企業集團的預算決策責任網絡不夠健全,執行責任網絡也有待完善,亟需改進。
二、企業集團預算責任網絡的再認識
通過對企業集團管理控制模式的比較分析,折中預算管理模式應是我國企業集團預算管理的基本取向。折中預算管理模式的特點包括:母公司控制戰略方向,把握戰略規劃;子公司負責業務計劃;母公司對集團內預算資源進行協調和調配;重點監控子公司的重點業務預算:強化對子公司的預算考評(李國忠,2005)。也可以理解為,我國企業集團預算管理控制的重點是母公司戰略規劃的貫徹、執行和監控,正好吻合我國企業集團多屬于戰略規劃型產業集團或戰略控制型產業集團的特點。
我國企業集團的組織結構基本是混合型組織結構,以母子公司制和總分公司制為基礎,也包括事業部制,或者是相近業務的子公司組成虛擬事業部制(超事業部制)。我國《公司法》明確規定股東會是預算審批機構,董事會是預算制訂機構,總經理負責預算的組織實施。可見,我國企業集團的預算責任網絡應該與公司治理相結合。
學術界對“聯合基數確定模型”仍存在爭議,但該方法在實踐運用中,有效地抑制了預算松弛,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f譚利黃玲玲2008)。我國企業集團預算決策組織機構設置方式上,可采取下級單位{責任中心)上報,上級單位(責任中心)審查,共同確定預算的方式,類似于聯合確定基數法的運行模式,以利于減少預算松弛。
三、預算決策責任網絡的構建
預算決策責任網絡(如圖1)所示以公司治理和分級授權為基礎,對預算目標確定以及預算審批調整和考核權限進行決策。其中:股東會/董事會,上級單位(責任中心)具有預算管理的最終決策權;預算審查委員會/股東聯合預算審查小組對董事會/上級單位(責任中心)提供專業的預算審查意見和建議;各級管理層設置投資/預算審查決策委員會,審查公司管理層權限以上和審批決策權限以內的預算管理事項;設置跨部門的預算管理小組,在公司內部協調預算管理事項;設置專門預算管理崗位/人員負責具體預算事項。
該預算決策責任網絡以公司治理架構為切入點,以董事會或上級單位為平臺;以董事會/上級單位投資預算審查委員會和公司管理層的投資預算委員會為載體:預算決策具體支持工作落實到部門或人員。該預算決策責任網絡在法律上滿足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在集團公司管控上與企業集團的組織結構相一致,有利于母公司戰略意圖的貫徹和控制,甚至有利于減少預算松弛。
四、預算執行責任網絡的構建
(一)健全經營責任體系
戰略規劃型企業集團的預算管理是全面的,既強調預算管理的戰略目標導向,又強調預算的全程規劃與全程控制、財務(預算)與非財務(作業)統一性等特點(李國忠,2005)。可見。在戰略目標導向的前提下,經營控制與財務控制并重,應該成為我國企業集團預算管理的目標取向。因此,我國企業集團各級預算責任中心的預算責任。應在符合集團總部戰略規劃的前提下,包括經營(作業或數量及質量)責任和財務(價值或金額)責任兩個維度。理想的預算執行體系應包括各級投資中心、利潤中心、收人中心和費用中心(周鴻2004)。而且預算執行責任體系還應該包括經營(作業或數量及質量)責任和財務(價值或金額)責任(如圖2)。
中圖分類號:TP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3-0292-02
1 WCDMA系統及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全球3G發展正在穩步推進的現實情況下,通信技術領域已經為3G的建設進行了足夠的技術準備,隨著3G標準的確立和相關的技術不斷成熟,一些通信公司也開始進行了網絡平滑過渡的建設準備,并進行了網絡現狀的調研,以期能以較為經濟的手段建設高標準的3G網絡。作為 3G三大標準之一的 WCDMA,其技術比較成熟,是目前3G標準中應用最廣的,研究WCDMA無線網絡規劃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一個好的網絡結構不僅能夠使網絡的性能得到有效的發揮,而且為日后的網絡優化 、運營維護 、容量的平滑演進奠定一個很好的基礎。
WCDMA中文譯名為“寬帶分碼多工存取”,它可支持384Kbps到2Mbps不等的數據傳輸速率,在高速移動的狀態,可提供384Kbps的傳輸速率,在低速或是室內環境下,則可提供高達2Mbps的傳輸速率。WCDMA系統的組網采用了與第二代通信系統類似的結構,包括無線接入網絡(Radio Access Network, RAN)。其中無線接入網絡RAN又包括陸地無線接入網(UTM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UTAN)和用戶終端設備,而CN處理系統內部所有的話音呼叫和數據連接,并實現和外網的交換和路由功能。CN從邏輯商分為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 CS)域或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 CS)域。WCDMA系統結構和主要接口如圖1所示。
通過了解WCDMA系統結構可知,可以看到無線網絡規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網絡的性能。無線網絡建設的投資要占總投資的70%以上,因此無線規劃在整個網絡規劃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WCDMA 無線網絡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來是CDMA多址方式固有的多址干擾和多徑干擾問題;另一方面則是來自于WCDMA系統面臨的移動通信環境本身。
2 WCDMA無線網絡規劃的原則及流程
無線網絡規劃是根據規劃的無線網絡的特性以及網絡規劃的需求,設定相應的工程參數和無線資源參數,并在滿足一定信號覆蓋、系統容量和業務質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網絡的工程成本最低。在WCDMA系統網絡規劃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基本規劃原則:
(1)WCDMA網絡建設應該堅持規模發展的原則,采用全網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網絡規劃建設方案。
(2)網絡規劃初期應該在覆蓋的深度和廣度上根據經濟水平、基礎設施狀況而調整,在經濟發達、中等發達地區和重要城市基本實現地級市和縣級市的全覆蓋,在欠發達省市可實現大部分地級市的覆蓋。
(3)隨著網絡的進一步發展,網絡規劃應實現在發達省市絕大部分鄉鎮的覆蓋,在中等發達地區大部分鄉鎮的覆蓋,在欠發達地區可實現少部分鄉鎮的覆蓋,最終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覆蓋。
(4)在技術合理的前提下,網絡規劃應充分利用運營商現有的通信基礎設施(包括機房、鐵塔、傳輸等),減少重復建設,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
(5)選擇合理的技術和手段,加強無線網絡規劃,提高綜合服務質量,協調好無線網絡容量、無線覆蓋和網絡質量與投資效益之間的關系,確保網絡建設的綜合效益。
(6)網絡規劃應充分考慮遠期發展目標,具有向前良好的擴展性,即系統容量以滿足用戶增長需要為衡量目標,能方便地進行擴容升級,滿足遠期業務需求。
(7)無線網絡規劃要將覆蓋與業務規劃結合起來,考慮室外與室內覆蓋并重。
(8)網絡規劃要規劃好無線支撐系統的建設,能提供不同用戶的QoS等級服務。
WCDMA無線網絡規劃的流程與GSM網絡的規劃流程基本相同,主要內容包括確定規劃目標及信息收集、預規劃、初始布局、站址實地勘測和最終設計等幾個階段,如圖2所示:
確定規劃目標及收集信息主要包括確定規劃所要覆蓋的區域、每個區域所支持的業務類型、每個區域內每種業務所要達到的覆蓋率等。收集信息還包括各種業務量的密度分布圖、地形地貌數據資料、運營商初選的站址信息和網絡發展長期規劃等信息。規劃目標應綜合考慮市場需求和成本因素。最終規劃方案應該包括覆蓋規劃、容量評估、干擾規劃、計算功率預算、參數集規劃、碼字規劃、頻率規劃、站址分布等各個部分的設計方案。在最終規劃設計方案進入試運行階段之前,根據實地勘測結果進行相應參數的修正。
3 校園無線網建設的策略選擇
無線網絡的覆蓋、容量和網絡性能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用戶的分布、用戶的移動速度以及用戶的業務模型都直接影響到無線網絡的覆蓋、容量和網絡性能。因此要準確地反映未來網絡的實際情況,不僅需要通過鏈路預算、容量推算等方法估算網絡的大致建設規模以及基本建設方案,而且還需要采用專用的網絡規劃和仿真工具,建立準確的地理環境模型、用戶業務和行為模型,才能仿真出實際網絡的運行效果。由于WCDMA網絡是一個多業務網絡,在不同環境里的混合業務種類各不相同,通常選擇各個環境下對無線網絡性能要求較高的業務作為連續保障業務。能夠滿足這種業務的無線要求的鏈路理論上更能滿足其他業務的連續覆蓋要求。對于采用R4版本的具體組網方式,建議核心網電路域建設采用混合R4組網方式,實現承載與控制分離,語音承載采用IP傳輸,信令網采用TDM傳輸的網絡建設方式。根據以上分析,校區采用混合R4的組網方式。
TMSC1:匯接TMSC2間、TMSC2與其他TMSC1間或本地端局的業務;TMSC2:負責匯接MSC的省內業務、轉接至TMSC1的省際業務;VMSC:負責本局交換功能、來/去話功能以及漫游用戶數據管理等;GMSC:匯接本網與其他網絡的來、去話呼叫,實現網間互聯互通。HLR/AuC:保存用戶各種數據,實現用戶的位置更新、呼叫、切換等各種流程。網內任一VMSC、GMSC都可以通過STP訪問某一HLR/AuC。為了實現移動用戶的漫游、呼叫等各種業務,必須建設移動NO.7信令網。信令網的網絡結構和移動話路網的結構一樣,分為三級:HSTP:匯接省際NO.7信令業務;LSTP:匯接省內信令信令業務和省際信令業務;移動網絡中任一節點如:VMSC、GMSC、TMSC、HLR等都作為SP連接到LSTP、或HSTP。本地校園網無線網絡結構如圖3:
電路域包含VMSC、GMSC、HLR等,所以電路域本地網必須包括VMSC、GMSC、HLR。由這幾個網元組成的移動本地網一方面要完成移動本地網內各種呼叫業務,同時還要完成本地網到其他網絡的呼叫以及移動長途呼叫業務。不同的網元組網方式、建設思路也不同。對于VMSC和HLR,可以按照本地網內用戶規模的大小設置一個或多個節點。GMSC主要處理網間話務,通常成對設置,負荷分擔。通過有關仿真結果分析,上行負載必須任60%以下,下行負載在80%以下才能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在設計中還應留有一定的余量,故設計最大上行負載取50%,下行取75%。由于密集城區的用戶密集,業務密度高,且業務增長迅速,突發增長可能性大,并且是網絡質量的重點保證區域,所以錄用相對保守的規劃策略,把站點的設計負載制定得高一些,以便網絡有較大的承載能力,增加網絡的安全系數。在 WCDMA網絡規劃中,傳播模型是進行網絡規劃的重要工具,傳播預測的準確性將大大影響規劃的準確性。在具體應用時由于地形、建筑物密集程度和高度等方面的不同,各種對應變量函數應該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一般的傳播模型對具體的無線環境預測不夠準確,而需要在這些典型的傳播模型基礎上進行傳播模型校正。
參考文獻
[1]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著.WCDMA系統原理與規劃建設培訓,2005.
海南聯通擁有覆蓋全省的光傳送網、GSM/WCDMA、IP互聯網、傳統PSTN、軟交換、智能網、基礎數據網、支撐網等各種專業網絡。由這些專業網絡構建起來的通信網絡資源是支撐公司業務發展的基石,也是網絡建設和規劃的重要依據,如何有效的管理好這些復雜多樣、時刻都在動態變化的網絡資源信息對于公司的發展來說至關重要。面對激烈的競爭環境,作為網絡資源管理人員,必須建立起有效的管理體系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網絡資源精細化管理水平,以便及時、準確地掌握已形成通信生產能力的網絡資源狀況和使用的情況,進而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提升網絡資源管理工作效率,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快速響應市場對網絡資源的需求,以保持公司在全業務運營下的競爭力。
一、網絡資源管理體系建設
網絡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就是要設計一套有效管理制度、流程,明確網絡資源管理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分工界面、工作流程、崗位設置等,通俗來說就是“什么事情由什么人來做,按照什么流程做,如何考核”,實現對網絡資源實行全生命周期的精確化管理,并且采用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有效支撐資源的靈活應用和快速服務。
通過分析公司的管理架構及梳理網絡資源管理工作的現狀,我們認為建立起省級公司、市縣分公司偏平化的二級網絡資源管理體系是最合理的,省運行維護部是全省網絡資源管理工作的總體負責部門,市縣分公司維護部門為市縣分公司網絡資源管理工作的負責部門,網絡資源管理組織架構如圖1所示。
省分公司運維部門內部應設置7類資源管理崗位:網絡資源管理崗、資源分析崗、資源服務響應崗、資源信息管理崗、資源調度崗、專業資源數據維護崗、資產管理崗。負責全省網絡資源、資產的統籌管理,指導各級資源管理部門開展網絡資源管理工作;負責全網網絡資源數據的集中管理、統一調度、優化分析工作。
市縣分公司網絡部設置4類資源管理崗位:設備資源管理崗、管線資源管理崗、號線資源管理崗。負責維護區域內的網絡資源、資產管理,負責落實省公司下發的資源管理制度、流程,確保維護區域內的資源數據準確性。
網絡建設部門作為資源建設部門,負責資源的建設、新建資源數據的提供,對新建資源數據初驗移交前的準確性承擔責任;負責該部分資源移交前的現場管理工作、負責部分資源數據的管理工作,包括錄入、變更、調度現場實施。網建部、各市縣分公司建設單位為資源建設部門。
以資源管理系統為抓手,實現資源數據的動態管理,明確“工程新建”、“業務開通”、“故障處理”、“網絡割接”等四類建維場景下資源錄入與變更要求,完善考核辦法,確保資源數據的準確可靠與持續更新。工程建設方面,保證數據源質量,將資源數據管理的相關要求落實到設計、施工和竣工驗收的各環節中,要在工程初驗前完成資源數據的系統導入,并對資源數據的完整性、規范性、準確性進行核檢;業務開通方面,以業務工單觸發裝、拆、移操作,與業務實現相關的所有網絡資源要在資源管理系統內進行管理并及時更新,要實現資源自動核配與變更,避免因人為失誤導致的數據質量下降。故障處理方面,在故障處理過程中如需更換設備板塊、端口及光、電纜芯線時,要及時與屬地資源管理人員聯系,進行資源核配,并在施工完畢后24小時內完成系統資源數據更新。割接操作前通過資源系統提取割接影響范圍,進行現網資源核實,并對相應網絡資源進行封鎖。割接完成后要在48小時內完成資源系統中資源信息變更,并對繼續使用的資源數據進行解鎖。
二、資源管理系統建設
(一)資源管理系統的定位
資源管理系統屬于OSS系統,是構建在各專業綜合網管基礎之上,將網絡與客戶資源進行有機整合,物理資源、邏輯資源、業務資源進行關聯形成統一的資源數據庫;依托資源管理系統可以顯著提升在業務開通、服務保障、資產管理、規劃建設等方面的能力。
1.對網絡規劃、設計、建設進行有效的數據支撐,實現網絡資源數據系統對網絡規劃、設計、建設工作的有效支撐,對網絡資源利用率、資源使用效益評價等信息的實時查詢統計。
2.對市場進行有力的信息支持,售前階段提供快速的、端到端的資源核查;售中階段提供快速準確的資源方案設計和分配,提升業務開通速度;售后階段以客戶為中心,提供客戶全程資源視圖的展現,支撐服務保障。
3.實現資源資產一體化關聯,將資產管理與網絡資源設備日常維護緊密結合,實現資源統計報表、資產盤點工作的自動化、動態化、常態化管理,大幅度減輕人工報表統計工作量
(二)資源系統管理范圍
網絡資源管理范圍按專業分為專業網絡資源含移動、交換、傳輸、數據、IP、接入設備、支撐等和管線、空間、電源空調及配套設備資源。
1.專業網絡物理資源
(1)傳輸:WDM、SDH、ASON、MSTP、DXC、PDH、微波、衛星等網絡設備、機架、機框、插盤/板卡、端口;
(2)交換:PSTN、NGN、智能網、無線市話等網絡設備、機架、機框、插盤/板卡、端口;
(3)IP:IP互聯網、IP城域網、IP承載網等網絡設備、機架、機框、插盤/板卡、端口;
(4)數據:ATM、FR、DDN等網絡設備、機架、機框、插盤/板卡、端口;
(5)接入設備:DSL、LAN、PON、WLAN等設備、機架、機框、插盤/板卡、端口;
(6)支撐:同步網、信令網等網絡設備、機架、機框、插盤/板卡、端口。
(7)移動交換網資源:MSC/VLR、GMSC、TMSC、HLR/AUC、IGW交換機,軟交換的MSC SERVER/MGW、GMSC SERVER/MGW、TMSC SERVER/MGW、SG等設備及相關信息。
(8)GPRS網資源:SGSN、GGSN、BG、CG、DNS、CE、防火墻和NTP SERVER等設備及相關信息。
(9)移動智能網資源:SSP、SCP、SMP、SMAP等設備及相關信息。
(10)移動信令網資源:HSTP、LSTP交換機、與信令網配套的DXC等設備及相關信息。
(11)無線網資源:RNC、Node-B、BSC、OMC-R、BTS(含用于室外覆蓋的微蜂窩)、碼型轉換器(TC)、PCU設備、直放站及室內分布系統等及相關信息。
(12)軟資源:公有IP地址、信令點編碼資源。
2.管線資源
光纜(架空、直埋、管道、其它)、電纜、樓宇綜合布線、管道、桿路、光纜配套設備、電纜配套設備、其它管道設施等。
3.空間資源
局站(機樓)、子局站、機房、設備間、井間等。
4.電源空調及配套設備資源
動力設備(變電設備、發電設備、空調、蓄電池等)、電源及環境監控設備,各種配套設備(ODF、DDF、MDF、電源分支柜、終端機柜等)。
(三)資源系統功能
1.管線資源維護管理
實現了電光纜網管理、管道桿路網管理、成端面板管理、資源及地圖的層管理、節點的增刪改維護、以及導航樹模式的查詢定位等功能,同時支持多種查詢條件,并以圖形化的方式展示,包括區域管理、地址庫管理、資源覆蓋管理、地址詳情、臨時地址管理等。
2.固網資源管理范圍
傳輸網資源、基礎數據網資源、固網交換網資源、IP互聯網資源、綜合接入網資源等。
3.移動網資源管理范圍
移動核心網、無線接入網物理實體資源、邏輯資源兩部分;系統對于移動網資源提供設施錄入、導航顯示、查詢統計、邏輯圖管理、拓撲圖管理和固定資產管理等功能。
4.圖紙管理
新建圖紙功能,并可生成管道、桿路、電光纜線路的路由圖和邏輯圖等各種圖紙,方便了解相關信息。
5.查詢與統計
可對任意范圍、任意維度進行資源查詢和統計,實現了對“光進銅退”的支撐。主要體現在綜合查詢和統計分析兩大塊,綜合查詢分為局設施查詢、管道桿路查詢、電纜資源查詢、光纜資源查詢、無線市話查詢以及業務信息查詢等;統計分析以統計功能樹的形式分為資源常用統計、集團報表統計分析、銅纜網分析報表3大塊。
6.用戶權限管理
實現對功能點的可配置,整個權限管理分為用戶管理、角色管理、部門管理、用戶統計四部分,提供增刪改和賦權等功能,可實時得分配或了解用戶信息。
資源配置:提供關于傳統光網絡和EPON網絡光路的新建、刪除及調整等,可展示路由圖,邏輯圖等等,并為前端運營做支撐。
7.固定資產管理
系統提供固定資產實體拆分、卡片導出、目錄維護,固定資產卡片回填等功能,同步資源與固定資產卡片的一致性,便于電信固定資產的統一管理。
8.預約服務
前臺營業受理時,快速的查詢資源覆蓋范圍,有效地節省了業務開通的時間。查詢功能分為地址信息查詢、業務信息查詢兩類,覆蓋范圍可提供出局站名稱,可接入設備,實測速率,語音線路資源空閑數,是否可加裝等信息,如不能加裝,也會給出原因,及最近的加裝點。
三、網絡資源管理現狀及問題
在橫向管理方面,由于資料信息由各級不同專業部門及個人分散掌握而造成脫節,長途網、本地網和接入網的網絡管理處于各自為政狀態,造成縱向管理的脫節,最終使各級管理部門無法對網絡資源實施動態管理和統一調度,很難為客戶響應、網絡維護等提供快速的端到端服務支持。特別是近年來,電信網絡種類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網絡上承載的業務類型,包括傳統的交換業務、多媒體業務、電路和網元出租業務,原有的網絡資源管理流程、分散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經越來越不能適應新形勢下電信網絡運營和管理的要求,主要體現在:
不能滿足市場競爭的需要。作為電信運營商,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就要在公網電話、IP、數據、多媒體等電信業務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經營范圍,為用戶提供優質的電信服務,而所有這些業務的開展都需要一個高速寬帶、安全可靠、調度靈活、完整統一的電信網絡作為基礎。
不能滿足電信網絡規劃設計和施工的決策支撐需要。經濟的發展,不但會使建筑物、道路、河流等地理地貌發生改變,同時電信業務的分布等諸多電信要素亦會發生改變,這就需要用資源數據庫來指導新工程的規劃設計和施工。例如,規劃設計部門需要提高網絡建設的效率,要充分利用已勘察的數據資料,減少重復勘察的工作量,分散的資源數據管理不能滿足需求。
不能滿足資源信息共享的需要。目前的資源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資源數據分散、工作效率低、工作量大、安全性差、網絡綜合分析能力弱等問題,資源數據共享困難。
不能滿足維護、管理的需要。電信網的資源種類繁多,數量巨大,關聯復雜,要準確地描述及記載網絡資源之間的關系十分困難,企業急需全面了解全網現狀,以求對網絡資源進行合理的調度和配置。
四、完善通信網絡資源管理的戰略意義及途徑
(一)完善通信網絡資源管理的戰略意義
通信網絡資源管理系統可以模擬實現整體網絡的端到端管理功能。端到端的管理一直是電信各專業網管的主體需求。隨著電信網絡骨干層、匯聚層和接入層網絡的擴展,以及客戶跨區域需求的增加,客戶業務跨越骨干層、匯聚層和接入層的現象已很頻繁。因此,為了保證所提供的服務,端到端管理已成為電信各專業網絡管理的需求。但是,在多廠商設備組網環境中,要實現端到端管理,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在整個業務提供中,至少一個網管系統能夠獲得整體網絡的資源數據。然而,至少到目前為止,每個廠商的網管平臺只能獲得整體網絡中的局部資源數據,而且,因管理接口不兼容,幾個網管平臺的局部資源數據無法直接合并生成整體網絡的資源數據。
在電信網中完成跨越若干網絡層面的端到端電路配置過程,在資源管理系統可以通過如下方式實現:首先,根據業務要求,確定端到端的源宿客戶目的地、電路帶寬和其它輔助要求,查詢出源、宿兩點間路由表,以人工方式確定一種合適的路由方案,讓系統自動形成該路由所經過的各站點的設備物理配置,它應包括相關網元的時隙占用、DDF跳線連接等。然后,將這些可實際操作的方案通過SF模塊以任務的形式下達給相關執行部門,網絡監控部門在相應的各廠商網管平臺上完成所有的時隙交叉操作,網絡維護部門完成各相應站點的DDF跳線交叉操作。
由此可見,資源管理系統的上述特點為TMN的網絡管理層和服務管理層功能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真實再現了端到端管理的全過程。
(二)完善通信網絡資源管理的途徑
1.開展系統的總體規劃咨詢和業務流程梳理
雖然我們編制了許多流程,但這個流程跟真正執行的信息化流程多少有些不同,建議首先對那些相關的業務流程,比如網絡建設流程、運維保障流程做一個梳理,方便信息系統實施和執行。
2.結合雙向網改造、整體平移,加快網絡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
因為歷史的原因,許多企業歷史的網絡資源資料已經不太清晰,很多網絡資源數據是借助老員工的頭腦,建議借助網絡整改加強網絡資源清理和信息化建設。
3.加強動態管理
動態管理是資源管理工作的關鍵環節。為避免前清后亂,提高資源數據準確率,貴州電信認真分析各本地網網絡資源動態管理現狀、關鍵流程和關鍵點,制定出統一的本地網網絡資源動態管理流程模板,本地網管線、傳輸新擴建以及應急工程竣工資料提交規范,并在流程執行過程中抓兩頭促中間,理順資源動態管理線條。
總之,資源管理系統對客戶服務、轉型業務發展將發揮積極的支撐和推進作用。必須建立起有效的管理體系及信息化管理手段,提升網絡資源精細化管理水平,科學有效地提高網絡資源使用效益,降低支撐成本,滿足公司業務與網絡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熊翱,鄧廣莉,李斌.傳輸網綜合網管建設的探討[J].電信技術,2004(1):45-48.
[2]張聚明.電力通信網綜合網絡管理系統解決方案[J].電力系統通信,2003,24(6):1-3.
[3]姜建里,趙振東,李冶,等.地理信息系統在電力通信網中的應用[J].電力科學與工程,2003(2):38-40.
[4]張強.資源管理系統——電信運營商的生命線[DB/OL].
[5]enm lightscape′s network manager user′s manual[Z].enm company.2001.
1 引言
隨著3G牌照的發放,3G網絡規劃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由于TD-SCDMA網絡以及自身的技術特點,其規劃流程和方法雖然與2G網絡以及其他3G網絡相似,但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如何發揮TD系統的技術特點,做好網絡規劃過程中的各個步驟,是決定未來網絡質量和用戶感受的關鍵。
與其他無線網絡規劃相似,TD-SCDMA的規劃可以分成:前期數據收集、覆蓋規劃、容量規劃、站址查勘、軟件仿真、評估與調整等幾個階段。由于室內覆蓋在移動通信網絡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對于TD-SCDMA網絡,室內分布系統性能的好壞,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運營商的客戶體驗及其收益,室內覆蓋規劃也是TD-SCDMA網絡規劃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主要針對以上TD網絡規劃流程中所涉及的關鍵問題進行介紹和分析。
2 TD-SCDMA網絡規劃主要步驟
2.1 數據收集
移動通信網絡規劃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在進行規劃之前需要準備大量的數據。隨著軟件仿真應用的日益廣泛,前期的數據準備重要性也在不斷增加,在文中2.5節可以看到這些數據在軟件仿真中所起到的作用。對于TD-SCDMA網絡來說,由于其自身的特性,需要采集到準確而豐富的數據信息。
對于TD-SCDMA網絡來說,需要收集的數據包括:地理信息數據、傳播模型參數、設備參數、天線參數。同時在網絡規劃之前需要設定建網目標,包括覆蓋目標和容量目標。為了進行準確的容量規劃,還需要結合所規劃城市現有的話務情況和發展特點,準備相應話音和數據業務模型。
2.2 覆蓋規劃
覆蓋規劃和容量規劃是確定網絡規模的一項重要工作。在覆蓋規劃和容量規劃之前,需要確定建網目標。通常建網初期的主要目標是覆蓋,因此主要依據覆蓋規劃的有關結果,后期則需要重點考慮容量規劃。
在覆蓋規劃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鏈路預算,通過鏈路預算獲得基站的覆蓋范圍,從而獲得所需要的網絡規模。TD-SCDMA的鏈路預算可分為上行鏈路預算和下行鏈路預算,其中上行鏈路通常為受限因素,因此工程上一般通過上行鏈路預算對基站覆蓋能力進行估算。
TD-SCDMA系統上行鏈路預算計算公式如下:
最大允許空間路徑損耗(dB) = 移動臺發射功率(dBm) + 移動臺天線增益(dB) - 人體損耗(dB) - 饋線損耗(dB) + 基站接收天線增益(dBi) - 建筑物穿透損耗(dB) - 慢衰落余量(dB) - 干擾余量(dB) - 基站接收靈敏度(dBm) 。
與GSM相比,TD-SCDMA鏈路預算中需要考慮智能天線帶來的增益,同時其饋線損耗相對更小。
通過鏈路預算可以獲得TD系統的小區覆蓋能力,圖1以某城市為例,給出TD系統不同業務與其他系統不同業務的覆蓋能力對比。在獲得小區覆蓋能力后,可以根據建網要求和城市面積獲得覆蓋規劃的網絡規模。
2.3 容量規劃
對于TD網絡來說,容量規劃主要包括頻率規劃、時隙比例規劃和碼資源規劃。頻率規劃以業務模型為依據,常見的業務模型包括每種業務的話務量,忙時用戶數等信息,在獲得業務模型后依據資源計算方法獲得所需的無線、傳輸以及核心網資源。常用的資源計算方法包括愛爾蘭B、等效愛爾蘭、坎貝爾方法等。
時隙比例規劃是TD-SCDMA系統的一大特點,非對稱時隙配置能夠適應不同業務上下行流量的不對稱性,提高頻譜利用率。尤其在引入HSDPA后,非對稱時隙的配置將發揮更大作用。具體上下行時隙比例的設置需要根據估計的話務模型計算:首先根據話務模型計算出上行和下行的話務量比例,然后根據網絡的實際情況決定上下行的時隙比例配置。但在考慮不對稱時隙配置時,為了避免上下行交錯時隙產生的干擾,在時隙交錯區域邊緣一般需要考慮增加保護小區。
如表1所示,TD-SCDMA系統共定義了32個下行同步碼、256個上行同步碼、128個中間碼、128個擾碼。所有這些碼被分成32個碼組,每個碼組由1個下行同步碼、8個上行同步碼、4個中間碼(Midamble)、4個擾碼組成。
下行同步碼用于區分下行導頻時隙、小區搜索和下行同步的建立與保持;上行導頻時隙由上行同步碼區分,用于上行同步的建立。為了減少干擾,相鄰小區使用不同下行同步碼的規劃。而擾碼規劃要盡量避免采用兩個同頻、同碼字的小區分布到兩圈小區以內的位置。
2.4 站址查勘
站址查勘是網絡規劃重要的前期準備,查勘過程需要對可用站址的無線環境、天面情況、傳輸資源、電源等全面考察,從而最終確定可用的站址資源。
對于TD網絡來說,由于目前2G網絡中有大量的站址資源可用,為了確定是否能夠與現有的2G站址共用,其查勘工作顯得更加重要。同時,由于TD-SCDMA系統使用智能天線技術引起天線面積增加,也給天面施工帶來了新的挑戰,這些因素都需要在查勘過程中進行考慮。在考慮與2G系統共站址的情況下,主要考察天饋和機房兩個方面:天饋主要考慮抱桿、饋線、避雷針、電源、GPS天線以及承重;機房主要考慮承重、空間、饋線洞和電源功率的要求。
2.5 軟件仿真
隨著網絡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城市建設的加快,軟件仿真在網絡規劃中的作用日益增加。經過前期的數據準備工作、覆蓋和容量估算、站址查勘后,需要利用規劃軟件進行網絡仿真。一般來說,規劃軟件包含的功能很全面,
圖2給出了規劃軟件所包括的主要功能,其中最常用的功能通常包括覆蓋預測、容量仿真、頻率規劃、碼資源規劃、鄰區規劃等功能。
圖3給出了利用規劃軟件進行網絡仿真的流程,從流程中可以看出前期的數據準備對整個仿真的準確性至關重要。通過軟件仿真,我們可以從覆蓋、容量兩個角度更加精細地分析當前規劃方案的實施效果,并對不合理的地方加以調整。圖4給出了某城市的覆蓋預測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最佳服務小區和各個地區的覆蓋效果,對于覆蓋效果差的地區,可以通過調整天線方位角、下傾角、發射功率以及增加基站的方法來解決。
利用軟件仿真,可以查看規劃方案的效果,并且根據仿真結果不斷調整規劃方案,直到滿足建網目標。經過軟件仿真后,還需要結合網絡的實際情況不斷加以調整,最終給出一套全面、完善的規劃方案。
2.6 室內覆蓋
(1)室內覆蓋規劃原則
隨著移動通信的不斷發展,室內覆蓋在整個網絡中的作用日益增加。目前運營商已經建設大量的室內分布系統,因此在TD室內分布系統建設的過程中,既要保證TD-SCDMA網絡的質量,還要盡量減少對原有2G室內分布系統的影響。
(2)TD-SCDMA網絡室內覆蓋解決方案
針對TD的技術特點和產品特點,目前有多種室內覆蓋解決方案,每種方案都有各自的特色,需要根據實際的場景選取合適的方案。這些方案按通道數可以劃分為單通道方案和多通道方案;按信源類型可以劃分為宏蜂窩方案、微蜂窩方案、RRU方案、無線直放站方案和光纖直放站方案;按室內分布系統主干線內傳輸的信號類型可以劃分為基帶信號分布方案、射頻信號分布方案和中頻信號分布方案。
(3)TD-SCDMA網絡室內覆蓋干擾規避
與室外系統相比,室內覆蓋由于空間更小,其干擾規避更加重要。TD室內覆蓋系統的干擾可以分為兩類:系統間干擾和系統內干擾。
為了降低系統間干擾,可以盡量提高基站接收前端器件的線性動態范圍;使用低增益、高線性度的LNA作為前級放大器件,將增益盡量分配在混頻后的中級放大器和后端的功率放大器;提高相關設備隔離度參數要求,增加濾波器并有效利用空間隔離。
對于系統內干擾,可以在建設室內分布系統之前,首先對室外信號在室內的覆蓋進行普查,根據測試結果,在建設室內分布系統時候,合理控制室內信號的電平強度,原則上在室內要保證室內分布系統的信號壓過室外泄漏信號。室內分布系統完工時,要在室外約5米或者10米處對室內信號泄漏做普查,保證該處以室外信號為主導。但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人流量比較密集的出口,避免發生頻繁切換,可以通過調整RF參數和功率參數加以實現。對于室內外采用交錯時隙配置時(如室內2:4,室外3:3),一般來說,為了保障網絡的質量,需要采取一圈保護小區,即對該小區關閉干擾時隙。當容量不大時,可以通過無線資源管理算法將用戶分配在沒有干擾的時隙。
3 總結
在TD-SCDMA網絡規劃過程中,每一項工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前期數據準備、覆蓋規劃、容量規劃到軟件仿真,以及重要性日益增加的室內覆蓋規劃,任何一步出現問題都可能對整個網絡的質量產生重大影響。只有對整個流程中涉及到的問題進行深入理解和認真分析準備,才能設計出一套高質量的規劃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