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美女,欧美一性一交

教育學的主要課程模板(10篇)

時間:2024-01-04 16:12: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教育學的主要課程,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教育學的主要課程

篇1

中圖分類號:G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3)01-0049-05

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主要困境

上世紀80年代初,“教師知識”已經成為教師教育研究中的焦點議題。多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在不同理論的觀照下,提出了不同類型的教師知識,概括起來主要有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課程知識、班級管理知識、教育倫理與法規知識、學生與學習的知識、普通文化知識、教育環境知識、實踐性知識等。這些知識廣泛分布于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包含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中。通識教育課程涉及廣泛的普通文化知識,包括人文、社會、自然等多學科領域的基本知識。學科專業課程包括某門學科的專業知識,如語文或數學專業知識。教育專業課程包含的知識也很豐富,與教育教學、課程、學生與學習、班級管理等有關的理論知識都包含其中。教育實踐課程主要包括了實踐性知識和教育環境知識等??梢?,當前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結構基本反映了當前有關教師知識的研究廣度。同時,各師范院校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結構與學分比例的差異,也反映出人們對教師知識的理解各不相同。喬勇曾統計過上海師大、南京師大和杭州師大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結構與學分比例(見下表),發現三校的通識教育課程、教育專業課程和學科專業課程的比例差異懸殊。上海師大偏重學科專業課程,南京師大的通識教育課程學分比例過重,杭州師大的三類課程比例則相對均衡,這反映了各師范院校對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專業知識和學科專業知識對師范生的專業涵養作用認識不一致。另外,三所師大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課程比例都較小,說明人們對教育實踐知識在教師知識中的地位和作用認識還不夠深刻。三所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情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呈現的問題反映出人們對于教師知識理解上的差異與偏誤。如果更深入地調查與分析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我們則會發現更多的實踐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通識教育課程難以體現通識教育的真諦

通識教育并非要求文科學生學些理科知識,或者理科學生有些文學藝術修養那么簡單。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李曼麗教授認為,通識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社會責任感、全面發展的社會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2]。由此可見,通識教育首先關注的是人,其核心價值是“人”的培養。這里的“人”不是某種職業人,而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公民。它強調的知識不是與做事有關的專業知識,而與“做人”相關聯。因此,通識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是讓“學生拓寬視野、避免偏狹,培養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們學會做人”[3]。

僅從課程設置的學分比例來看,大多數師范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占比在30%-40%之間,比例充足;但若具體分析其課程結構和實施現狀,我們會發現,通識教育課程并沒有真正體現通識教育的真諦,沒有真正發揮通識教育的作用。

我國小學教育專業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高中起點的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四年制),另一類是初中起點的??祁愋W教育專業(五年制)。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模式是“政治+外語+計算機+體育+選修(人文、社科、自然科學、藝術、教育)”。其中,必修課程中的政治與外語的課時占比過半。這種模式過于強調政治理論的灌輸,過于關注外語、計算機等工具性考級科目。人文、藝術、自然科學等知識雖被納入選修課中,但選修課程設置“‘內容雜、結構亂、質量差、地位低’已經成為我國大學通選課的通病”[4],再加上多數師范院校對選修課程的開設與考核管理比較隨意,致使師范生的學習效果差強人意。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的通識教育課程難以實現通識教育的育人目標。

一般來說,專科類師范院校的通識必修課程大而全,必修課程權重在90%以上,選修課相當少,比例明顯不足,且內容單一,難以有效培養兼具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現代師范生。以某高等師范學校開設的小學教育專業(綜合文科方向)通識教育課程為例,主要開設了政治、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原理、文選、現代漢語、寫作、語言實踐、數學(含高等數學)、英語(含大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基礎、課件制作、品德發展共計20門課程。通識選修課包括兩門課程: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類、藝術與體育類。這些通識教育課程大都在前3年的學習中完成,以高中階段的基礎文化課程為主,具有高中學歷補償的性質。課程設置多以分科為主,雖然內容全面,但沒有根據初等教師教育的培養特點實現學科內容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而且學生“沒有機會掌握不同領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也沒有機會綜合處理不同學科的信息和概念,背離了通識教育的真諦”[5]。

2.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教與學的知識比例失衡

絕大多數師范院校都將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課時與學分比例最高。教師教育專業課程包括學科專業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兩類,學科專業知識反映的是“教什么”,而教育專業知識反映的是“怎么教”。在這兩類知識中,多數師范院校的小學教育專業都偏重學科專業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構成了師范生未來從事學科教學的知識基礎,的確很重要,不過,實驗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內,教師所掌握的學科專業知識與教學質量是呈正相關的,但超過一定的水平后,學科專業知識與教學質量之間就不再具有統計學上的相關性了。[6]同時,我國的小學教育是以綜合課程為主,與中學的分科課程相比,課程的學科性相對較弱,而綜合性則比較強。因此,小學教師的學科專業知識水平不需要太精深,不要過于注重學科專業知識的深度挖掘,而要注意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

小學教育工作的難點是怎樣把知識傳授給接受能力還比較弱的小學生,讓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學會。因此,小學教育專業更應該重視“怎么教”這一教育專業知識的傳授。當前,反映教育專業知識的教育專業課程不再是傳統的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材教法這“老三門”,而是在“老三門”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充。專科類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主要學習小學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班隊管理、教育研究方法、小學心理學、教育技藝(如普通話、三字、計算機等)和學科教材教法等課程。本科類小學教育專業開設的必修課有教育原理、課程與教學論、班隊管理、普通心理學、小學生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以及一些教育技藝訓練課程等,選修課程主要有教育社會學、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倫理學、小學生心理輔導、心理學史、教育研究方法等。

從上述對小學教育專業學科專業課程與教育專業課程的分析來看,師范院校關注的重點是教師“教什么”與“怎么教”的知識,卻對小學生“學”的知識的關注不夠。雖然個別課程涉及到小學生“學”的知識,但遠不及教師“教”的知識那么有體系有深度。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沒有改變“教師中心”的傾向,就難以真正培養出會“教學”(此處的“教學”,不妨理解為“教會學生學”)的師范生,難以扭轉小學教學重教輕學的局面。

3.教育實踐課程的教育績效難以體現

隨著人們對教師實踐性知識重要性認識的深入,小學教育專業的實踐課程越來越受重視,所占的課時和學分比例也得到了進一步增加,當前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延長教育實習的時間。但是,提高實踐課程的課時與學分比例并不必然地提升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能力,教育實踐課程依然存在著難以克服的管理障礙,課程實施效果難如人意。

首先,偏重于實踐結果的評價,而對實踐過程的指導、監督和評價的關注不夠。以實習為例,大多數師范院校將實習時間置于最后一學期,而且很多學校都讓學生回原籍所在地自主聯系學校進行實習,這必然造成實習學校比較分散,師范院校與實習學校之間的聯系也就處于松散狀態,師范院校難以對師范生的實習過程進行具體有效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監督。

其次,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融合度低?;凇袄碚撝笇嵺`”的原則,師范院校期望師范生在具備一定教育專業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教育實習將所學教育理論知識應用于教育實踐,通過畢業課題的研究實現運用教育理論解決教育實踐問題,因此,將教育實習與畢業論文都安排在最后一學期完成。這樣的安排看似合理,但在實際操作中,“理論取向”的高校教師指導師范生撰寫畢業論文,“實踐取向”的小學教師指導師范生進行教育實習,二者各自為政的指導很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很難幫助師范生跨越理論與實踐的鴻溝。同時,這種“理論學習—實踐運用—解決現實問題的再實踐”的線性模式使得“師范生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也孤立于教師教育的所有其它課程”[7]。理論與實踐的分離是教育實踐課程績效難以評估的重要原因。

第三,教育實踐課程缺乏對教育反思的有效關注。教育實踐課程主要是讓師范生觀察和模仿小學教學與管理的常規工作流程,掌握備課、上課、班級管理等基礎的教育教學技能。觀察與模仿是有效學習的重要手段,師范生應該觀察和模仿有經驗的教師在師生互動、教學內容處理、教學環節組織、教學方法運用和突發問題處理等方面的技藝。但是,如果教育實踐只停留在觀察和模仿別人的層面,則會使師范生失去教育教學的主體性,成為缺乏實踐智慧和創造能力的教師,教學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師范生實踐智慧的成長與創造力的培養離不開對教育教學的自覺反思。反思是有層次的,范梅南(Max Van Manen)將反思劃分為三個層次:技術性反思、理解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技術性反思主要關注應用知識以便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理解性反思旨在調查、質疑和澄清最終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的教學活動背后的假設,批判性反思則關注教育所存在的更大的背景。[8]師范生在教育實踐中,比較關注教育教學活動本身的問題,如教學目標的落實、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學內容的處理、師生關系的處理等問題,就是這種技術性反思,也多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并沒有真正激發學生的反思意識。指導教師很少要求師范生審視自身實踐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探究教育實踐問題的社會背景,缺乏對理解性反思與批判性反思的訓練。師范生的教育實踐經驗沒有經過逐級提升的多層次反思,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就很難真正結合起來,教育實踐課程的績效就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二、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破解方略

1.優化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拓展通識教育的設置空間

當前,無論是本科類還是??祁惖男W教育專業通識教育課程模式,都沒能有效承擔通識教育的重任,因此,要對現有的小學教育專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進行科學合理地優化,有效拓展通識教育的發展空間。

從通識教育課程內部結構看,本科師范院校的通識必修課程權重占比一般都超過60%,而且政治與外語兩門學科的課時占比相當高,極大壓縮了人文、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知識的拓展空間。如何在保持現有課程結構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釋放出更大的通識教育空間?一種改進思路是在通識教育課程內部進行整合拓展。有學者提出“可以適當減少外語學分,增設大學語文課程”,“將政治課程進行擴展,擴展到更廣闊的歷史、哲學、文化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與現有的通識選修課整合設計”[9]。另一種思路是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進行拓展。這種觀點認為“通識教育有廣泛的、本質的意義,它是一種教育觀,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理念,它必然包含著專業教育,但又超越了專業教育”[10]。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并不是不可調和的,事實上,專業教育中的不少領域都與通識教育重合。譬如:教育專業課程中的法律法規、教師倫理、教師職業道德可以與政治理論課程整合;專業技能中的課件制作與計算機輔助教學可與計算機課程整合;至于教育史、教育哲學、教育社會學、文化心理學等,更是跨越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綜合性課程。

2.重構專業教育課程模塊,擴充兒童專業課程內容

作為未來的小學教師,首先應該要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兒童。日本很多大學突破了傳統教師教育專業的界限,以兒童為中心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從兒童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課程內容。[11]借鑒日本的經驗,結合我國教師教育的現狀,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要關注兒童的文化背景與特點,關注兒童學習的類型、特性及其規律,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增設以兒童文化與兒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形成學科專業課程、教師專業課程和兒童專業課程“三課鼎立”的格局。兒童專業課程可根據條件開設小學生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心理與兒童教育、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家庭環境與兒童發展、人際交往與兒童發展、小學生心理輔導、小學生學習指導、問題兒童的學習與行為研究等學科知識。學科課程與教師專業課程的設置也要適應小學新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綜合性的特點,重視學科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強調綜合性,進一步充實小學教育專業課程。

3.改善教育實踐課程管理,提高實踐課程的實施績效

在課堂中,真正主導小學教師教學的是其實踐性知識,而實踐性知識則源于職前教師教育中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不斷的雙向建構。然而,當前教師教育的課程設計仍沒有改變“先理論學習后集中實踐”的模式。這種分離模式的長期存在有其制度性根源:由于缺乏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制度上的強力支持,一些小學因擔心影響教學質量,往往不愿意接收師范生進校教育實踐,導致教育實踐模式的改革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推進。因此,要對教育實踐課程進行根本上的改革,首先要獲取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度上的支持,將接納師范生進校教育實踐納入小學工作考核的范圍之內。其次,與實習小學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共贏關系,從主觀上激發他們參與師范生教育實踐工作的積極性。第三,形成分散實踐與集中實踐相結合的實踐課程模式,將實踐時間與實踐內容分散于四年或五年的各學習時段中,并注重實踐過程的反思。這樣的課程模式會使師范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有機會及時理解理論,并學會用理論去分析、反思實踐,如此循環往復,逐步加深對教師職業的了解,提高教育教學的能力。第四,加強對教育實習的過程管理。教育實習由師范院校的指導教師、帶隊教師與小學指導教師共同全程管理。師范院校的指導教師在實習生實習期間進行教育教學的理論指導,定期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引導他們對自身的教學理論與實踐體驗進行深層次的反思,構架教學理論與實踐體驗的橋梁。小學教師對實習生的教學與班隊管理進行具體指導,對實習生的實習質量進行全程監控與評價。師范院校的帶隊教師組織協調實習生、實習學校、師范院校之間的關系,以幫助他們適應實習環境,提供支持信息,解決生活、工作中的問題。第五,將反思滲透到實踐課程實施的各個環節中。實踐反思不是一次性的實結,而是一個持續反復的過程。在實踐課程中,可采用多種多樣的反思形式,如撰寫觀察日志和教育隨筆、組織專題研討和個案交流、進行案例教學和行動研究等。反思過程中,既強調對教育教學本身的反思,也要強調對教育教學賴以發生的社會文化和家庭背景進行意義性反思。

20多年來,我國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改革一直在實踐中進行,尤其是實踐課程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它畢竟是一門新興專業,不成熟的地方在所難免。因此,仍然需要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師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實踐、研究與再實踐。只有堅持創新性研究,才能將小學教育打造為成熟完善的、可持續發展的專業。

參考文獻:

[1]喬勇.小學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14.

[2]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17.

[3][4]龐海芍.通識教育課程:問題與對策[J].大學(學術版),2011(5).

[5]曲海舟.通識教育課程建設面臨的困境及實踐探索[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2(1).

[6]李其龍,陳永明,等.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6.

[7]駱琤.中美教師教育實踐課程比較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89.

[8]王艷玲.教師教育課程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51.

[9]龐海芍.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江蘇高教,2010(2).

[10]易逢榮,曾萍.高職高專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萍鄉高等師范??茖W校學報,2006(4).

[11]惠中.日本大學兒童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及其啟示——以日本東大阪大學為例[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10).

Dilemmas in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Primary Education Major

GU Guo-bing

篇2

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普通話、教師口語、教學設計、德育原理、教育社會學、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學、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現代漢語基礎、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基礎寫作、兒童文學、小學語文課程教學、初等數論、數學分析、應用數學、小學數學課程教學、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小學自然課程與教學論、小學社會與品德課程教學、小學藝術課程教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簡史、比較教育、現代教育測量與評價、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等。

小學教育專業就業前景

小學教育是“十年寒窗”的開始,也是義務教育的第一個階段。小學教育的成敗與否往往關系到一個人以后的長期發展,因此備受家長們的重視。雖說現在教育類的專業也不少,各個城市教師競爭激烈,但教育在我國的發展十分迅猛,不只局限于學校,更是拓寬到了學生興趣、特長培養等范圍,教師需求量依然不小。

小學教育專業的小伙伴們就業機會其實很多,無論是和專業最對口的小學老師,還是與教育相關的后勤行政工作,或是與文字相關的工作如編輯、策劃,都可以成為施展自身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關鍵在于怎么在追求專業對口的同時打開就業思路,全面挖掘自己的潛力,利用興趣愛好拓寬就業范圍。

據有關數據顯示,對小學教育專業人才需求量最大的還是教育、培訓、院校等領域,大約是80%。由此可見,大多數前輩的就業方向都比較對口,這也說明這些領域對小學教育專業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同學們可以優先考慮。

小學教育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從事小學教師職業。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教育、新能源、電子技術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訓/院校;

2、新能源;

3、專業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

4、互聯網/電子商務;

5、公關/市場推廣/會展;

6、影視/媒體/藝術/文化傳播。

7、廣告

8、計算機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老師、課程顧問等工作,大致如下:

1、小學語文老師;

2、小學教師;

3、小學數學教師;

4、小學英語教師;

篇3

2藥學教學特點與問題

藥學相關課程的教學有自身的特點,當然也存在一些不足。

2.1藥學課程教學的特點

藥學課程教學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2.1.1強調理論教學由于藥學專業課程《藥劑學》、《藥理學》、《藥物化學》和《藥物分析》等課程,都把掌握藥學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作為基本的要點,要求學生掌握這些基本知識和理論,然后才能具有藥物劑型的初步設計能力、選擇藥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藥藥理實驗與評價的能力、參與臨床合理用藥的能力。所以在藥學相關課程的教學中,尤其重視理論教學,強調知識點的講解,學生結合相關作業練習,接受并理解相關的知識。2.1.2重視實踐教學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藥學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訓練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創新精神,造就高素質藥學人才的重要手段[2]。所以在藥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大量的課程實驗和實訓來提高教學水平。

2.2藥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現有的藥學課程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2.2.1單向灌輸式由于藥學的相關課程內容較多,涉及的知識面較寬,所以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難免采用單向灌輸的方式進行授課,這就造成教師滿堂灌的場面,讓學生被動接受,很難取得很好的效果。2.2.2教學方式比較死板在相關課程教學中,盡管也廣泛采用多媒體課件等方式進行輔助上課,但是相對來說,課程的教學方式還是比較死板,沒有太多的靈活性,也缺乏一些趣味性,所以導致課程教學的效率不高。2.2.3重課堂,輕課后在教學過程中,還呈現出明顯的重課堂輕課后的現象,即在課堂教學中能夠按照教學的進度去認真講解,但是在課后的作業或者實踐環節,教學的效果難以得到保障。

3利用微信工具進行藥學課程的課后輔助教學模式

利用微信工具,可以很好的輔助藥學相關課程的課后教學。

3.1微信工具的課后輔助教學模式

3.1.1借助微信公眾平臺教學相關內容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推出的一點對多點的信息推送平臺。利用群發推送、自動回復以及一對一交流的方式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在移動互聯網開創了一個新的溝通場景。微信公眾平臺有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服務號和訂閱號。服務號是1個月(30天)內僅可以向訂閱用戶(粉絲)發送1條群發消息,用戶將收到即時的消息提醒。而訂閱號則每天(24h內)可以向訂閱用戶(粉絲)發送1條群發消息[3]。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教師可以采用一點對多點的方式,定期向全班學生推送和課程相關的內容,供學生復習或預習使用,同時也可以利用微信進行課程輔助資源庫建設,將一些相關的知識點,案例和一些擴展性視頻、圖片和文字資料都放置到微信平臺中定期,讓學生能夠拓寬視野。3.1.2借助微信群進行課后教學輔導現在的課后輔導答疑,由于教師要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教室)進行輔導,所以輔導的時間和場地受到限制,導致輔導的機會不多,對于學生來說,每個學生能夠和教師交流的機會更不多,所以如果利用微信群進行輔導,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利用手機和教師交流,教師也能隨時答疑解惑。

3.2微信課后輔助藥學課程教學的特點

利用微信課后輔助藥學課程教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3.2.1及時性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和學生及時交流,但是在課后很難有機會及時交流,而利用微信工具,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可以及時交流,及時答疑解惑,及時對課題內容進行補充,也可以及時得到學生的反饋。3.2.2互動性在課后的作業環節,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都可以利用微信互動交流,加強溝通,比如就課堂內講解的一些要點和重點,教師可以在課后安排相應的一些環節,和學生直接對話,讓他們對內容進行復習。3.2.3豐富性利用微信公共平臺,教師可以一些和課堂講解內容相關的資料,供學生進行擴展閱讀,擴大知識面,有些在課堂內講解不能擴展講解的案例,都可以放置到微信平臺中,供學生去詳細閱讀和欣賞。3.2.4趣味性利用微信工具,進行專業的學習,讓學生將娛樂和學習結合起來,往往會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避免了對課堂學習的厭倦,同時在課余娛樂的同時進行專業學習,也會讓他們更有學習的興趣。

3.3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篇4

關鍵詞 體操教學 幫助與保護 初學者 調查研究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西安體育學院2012級體育系5班、8班77名同學。

(二)研究方法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方法。

二、結果與分析

(一)保護與幫助的方法以及運用

1.保護與幫助的方法。在體操教學和訓練的過程中,幫助與保護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幫助和保護分為幫助和保護,幫助分為直接、間接利用器械幫助。保護分為他人、自我、利用器械保護。雖然幫助與保護的種類繁多,但是幫助和目的都是為了練習者能夠更快更高質量的掌握技術動作,通過幫助與保護可以消除練習者的緊張和害怕的心理,從而更加有效的加快動作學習的進程。

2.幫助與保護方法的運用。根據運動生理學的研究,動作技能的形成分為初步掌握動作、改進與提高動作、鞏固運用自如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幫助與保護的運用也不一樣,所以必須了解動作技能形成的規律,科學地、合理地、有效地使用幫助與保護的方法。

第一個階段的時候主要是通過教師的講解和示范,運用直接幫助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動作,理解正確動作的概念,改進不合理的動作技術。在第二個階段的時候已經初步掌握了動作,腦海中已經初步掌握了動作的要領,需要幫助與保護交替進行進一步的提高和強化動作技術。最后一個階段的時候已經熟練的掌握了技術動作,在這個階段的時候已經脫保,教師和教練員在這個時候要注意提醒學生注意動作的細節,提高動作的嫻熟性和準確性。

3.運用幫助與保護應該遵循的原則。在幫助與保護的時候要注意遵循的七個原則:(1)站位要合理;(2)部位要準確;(3)時機要恰當;(4)助力要適度;(5)方向要正確;(6)重點要明確;(7)脫保要適時。

總之,在體操教學和訓練中,要認真全面的掌握上述七個要點,準確的把握練習者處于哪個階段,怎樣去保護。這幾點緊密聯系在一起不可分開,這樣才能更有效的學習技能動作,加快教學進程,促進動作的掌握與完成。

4.學生心理素質對幫助與保護的影響。對于初學者來說體操中的一些動作和技術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比如,技巧中的“后空翻”,單杠中的“騎乘前回環”,雙杠中的“肩倒立”。在普修的課堂上初學者的身體素質、身高都不一樣,在我教的這兩個班的學生普遍對這幾個動作存在抵觸心理,在幫助和保護的時候不但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這就需要教師和教練員在教授這些動作的時候要講解、示范到位,消除學生的恐懼情緒,克服緊張心理,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和熱情。

(二)對保護著的基本要求

1.保護著要有高度的責任感。保護者在保護同學的時候必須有著高度的責任感,也是同學對你的信任。在保護的時候要認真嚴肅、精神飽滿、耐心認真、全力以赴。一旦學生出現危險的時候必須奮不顧身的、毫不猶豫的去幫助同學,把傷害降低到最低。一旦學生出現受傷那么他在以后的學習中就會出現抵觸的情緒,所以就必須要求保護者必須樹立高度的責任感。

2.保護者要熟悉動作技術。保護者在保護同學做動作的時候,自己也必須熟悉動作技術。知道自己該怎么去保護同學,體操動作種類繁多,不同的動作項目就有不同的保護方式。這就需要保護者要在平時的練習中多積累經驗,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創造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保護與幫助的方法。

3.保護者要了解學生的特點。不同的保護對象有不同的保護方法,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動作技術的掌握情況也都不一樣。這就需要保護者在保護的同時注意區別對待,女生身體素質相對柔弱一點,保護者就需要加大一點力度。在剛開始的時候身體素質不一樣的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顧慮就是害怕受傷,做動作畏畏縮縮,這樣反而最容易受傷。這個時候保護者就需要膽大細心的去保護練習者。

4.保護者要重視培養學生保護與幫助的方法。保護和幫助在體操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每個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教會學生保護與幫助能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減少受傷事故的發生,加快教學進程,促進動作的掌握和完成。

三、結論

在體操教學中保護與幫助的種類繁多,而且必不可少。熟練地掌握各個項目的保護與幫助也是每個體操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合理的運用保護與幫助的技能可以減少練習過程中受傷事故的發生。在體操的練習中保護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完美的保護可以消除學生學習動作的害怕和恐懼心理。教會學生熟練掌握保護與幫助的技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加快課程進度促進動作的掌握和完成。

篇5

在實際地理教學中,受“中招考試指揮棒”影響,因多數地市不考地理致使地理課不被學生和家長重視,甚至有許多學校將地理冠以“副課”的稱謂,常被“主課”擠占。地理教學中的課外實踐活動很重要,但很多學校怕出安全事故而禁止師生進行校外實踐等。地理教學不受重視,地理教師被邊緣化,致使地理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方法簡單化,基本上都是“一張考卷定終身”。但事實上,地理知識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指導意義非常重要,用科學的評價方法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尤為重要。

究竟怎樣評價地理教學質量才能改變當今社會不重視地理課學習的現狀?關鍵是教育行政部門對地理教育的重視程度。筆者認為評價應注重過程性評價,把評價滲透到地理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克服“一張考卷定終身”的弊端。建議將學生的答問、演講、演示、繪圖、讀圖與分析、觀察與觀測、調查、制作、測試、實踐活動等各種活動都納入評價體系,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評價制度,使評價過程變為教育過程,評價結果直接用于學生的評優、評先和綜合素質評定。讓形成性評價成為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助推劑和興趣源泉,讓終結性評價成為學生成長進步的基礎和燈塔,激勵和引導學生更加熱愛地理,更會學習地理,更多應用地理知識服務生活。

二、 地理教學常用的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的選擇與使用應符合診斷學生學習質量和促進學生發展的基本目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度要選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予以考查和評價,因此要發揮不同評價方法的特點,規避其不足。

1.紙筆測驗評價方法

紙筆測驗評價是通過學生的書面回答,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一種評價方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種評價方法。運用紙筆測驗方法評價學生地理學習狀況,試題質量甚為關鍵,命制紙筆測驗試題應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主要包括學生對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間分布、地域差異等方面的理解,以及學生能否在具體情境中合理應用地理知識。應淡化特殊的解題技巧,不出偏題、怪題。

(2)突出地理科學的綜合性和地域性特點。關注學生整體觀念、空間觀念、地理視角、地理學科能力等的形成狀況并進行考查。

(3)有效發揮各類型題目的功能。例如,考查學生對于地理事物的記憶能力,可設計填圖、填充、選擇類試題;考查學生從具體情境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可設計讀圖、閱讀分析類試題;考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設計具有實際背景的試題;考查學生的探究、創造能力,可設計開放性試題等。

2.檔案袋評價方法

檔案袋評價是有目的地收集有關學生學習情況的材料,表現學生在較長時間內在課程的一個或多個領域中所作出的努力、獲得的進步和學業成績的一種評價方法。對于評價學生進步程度、努力程度、自我反思能力及其最終發展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地理學習檔案袋可包括以下內容:學生繪制的地圖、制作的模型、收集的地理圖片和資料;地理探究活動的過程記錄、疑難問題及其解答;學習方法和策略的總結、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的結果等。在建立檔案袋的過程中,地理教師可以更多地將其作為“反映學生進步”和“展示學生作品”的工具。應十分注重在評價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學生與教師一樣是最重要的評價主體。此外,家長、管理者等也可以參與檔案袋的評價。

3.觀察評價方法

觀察評價是評價者根據學生在地理學習中行為表現等的觀察記錄,對照事前制訂的標準進行評價的方法。觀察評價方法適用于評價學生:參與一般地理學習活動的表現,如在口頭表達、描繪地圖、繪制地理圖表、讀圖分析等一般地理活動中的表現;地理方法掌握與運用的狀況,如區域比較、區域綜合分析等方法的掌握與運用;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真實表現和發展狀況。

4.合作探究評價方法

合作探究評價是評價者根據學生在地理學習中合作探究方面表現出的能力,對照事前制訂的標準進行評價的方法。合作探究評價方法適用于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中的表現;提出地理問題、收集地理信息、討論、實地觀察與觀測、真實性情景的問題解決等地理探究活動中的表現。

三、建立完善的評價激勵機制

評價重點應放在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變化上,側重“發現閃光點、激勵自信心”。這就要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激勵機制,將地理課堂上的多元化評價統一到教學管理機制中,讓每一次評價所發揮的作用不斷聚集成促進學生持續成長進步的強大動力,真正落實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

1.制定班級學習評價量化積分細則

班級學習評價量化積分是進行形成性評價的一種重要方法。班級根據促進小組建設和學生個人學習進步等需要制定出學生課堂學習表現和合作探究活動等方面的具體積分,如課堂積極回答正確問題一次計1分,作業獨立完成并全部正確計2分,每周被評為一星小組的組員每人加計1分,每周被評為三星小組的組員每人加計3分等。按照積分細則統計每個學生和每個學習小組的得分,參照“小組評價辦法及個人晉級辦法”進行晉級,每周一總結,期中和期末進行兩次階段表彰,期末時量化積分用于評優評先等綜合性獎勵。

2.制定小組評價及個人晉級辦法

個人晉級辦法。如將等級分為10級。學期初,所有學生等級均為0級,按照個人積分的不同,依次升級,達到升級所需的分數,即可升到相應等級,如升到1級,個人需積分50分,當個人積分達到100分時,自動升為2級;升到3級,需要200分,當個人積分達到300分時,可升為4級。依次升級,最高等級為10級,升到最高級別,將享受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學生學期等級直接用于評優評先、入團等方面。

小組評價和晉級辦法。如將小組等級分為20級,每周評選出3個三星小組,3個二星小組,3個一星小組。小組晉級模式也可模仿個人晉級模式,每周小組得分加上組員得分為每組最終得分,各小組學期總分用于優秀小組評選,優秀小組學生可享受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

3.建設自主管理小組

自管小組是督促學生由他律到自律、實現班級親情化管理的有效途徑,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以落實的有效載體,是高效課堂的保障,它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使學生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得到鍛煉機會。

組建小組原則。本著“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同質結對,異質幫扶”的基本原則,對全班學生進行學習小組劃分。按照認知水平、智力水平、學生性別、性格特點、習慣愛好、家庭背景等將全班同學劃分為6~9個小組,每個小組相當于全班的縮影或者截面,成為一個“小班”。一般每6個人組成一個小組,每個小組兩個A、兩個B、兩個C。組與組之間水平均衡,組內成員層次分明,水平接近者結對合作,層次差異者幫扶提高。

組建小組方法。先選定組長,可以推薦、自薦,起初也可以由教師任命。然后由組長依序選擇副組長、組員。一般確定正組長的標準為:學習必須在班級中游以上,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正組長主要職責側重學習管理,記錄組員學習表現,副組長職責側重行為、衛生、紀律等常規管理,并負責相應記錄。

加強小組建設。①重視小組文化:由組長組織成員討論制定有特色的組名、組訓、組規、口號、組徽、組歌等,制作小組文化標識牌,確立小組共同奮斗目標。在制定組名時應突出文化主題,依據學校文化主題或辦學特色以及班級文化主題或班級特色,引領學生起一個積極向上、富有創意、新穎別致的名字,激勵每一個組員,打造團隊向心力和戰斗力。 ②制定班規組規:根據班規制定組規,從自學、討論、展示、作業的完成與收交、自主學習的紀律及學習的目標達成等方面制定出基本的規范要求和量化積分,確保每個同學都能明確每個學習環節的具體做法,無論采用何種評價方法,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活動都載入班級評價記錄,各項獎勵分明。③開展小組活動:如家長會上分小組向家長展示小組風采,組間進行知識競賽、開展實踐活動、比課堂學習表現、下挑戰書,期中、期末時比目標完成情況等。小組每周制定周目標,周五對照,并進行總結,持續增強小組凝聚力,讓過程評價發揮激勵和引導作用。④每日小結:由組長負責組織,總結當天小組成員的表現,及時小結,便于發現和解決問題。每天小組自我評價是小組建設的重要內容,但每次應控制在5分鐘左右。

4.小組組長培訓

①周培訓。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要堅持每周培訓小組長,指導他們如何建設自己的小組,增強小組凝聚力,如何幫帶組內貧困戶,課堂上或活動中如何為小組成員計分等。每個小組的分數可以由值周班長記錄,組長監督。②課前培訓。上課前教師讓小組長或學科組長了解這堂課的整體設計、目標要求,指導如何組織小組討論,討論哪些重要問題,小組推選哪位同學展示和點評等。課前培訓過程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過程,教師應高度重視。

篇6

 

近年來,隨著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職英語課程教學在觀念、教材、教法、學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堵殬I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職業英語課程要建立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使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中職英語教學評價的現狀調查 

 

中職學生由于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部分學生厭倦英語學習。英語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導致英語教學評價呈現以下的基本特征。 

1.評價主客體單一。整個課堂中的評價活動幾乎都限于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沒有學生對學生、學生對教師、學生自我、教師自我的評價。 

2.評價方式傳統。通過課堂上教師提問讓學生或集體或個別回答完成。 

3.評價內容淺顯。在評價中,教師對學生陳述性知識的評價占絕大部分。 

4.評價層次較低。教師對學生評價主要強調陳述性知識的回憶。 

5.評價作用甚微。教師通過提問所進行的對陳述性知識的評價對于促進學生發展是表面化的、膚淺的。 

 

二、中職英語教學評價的理論基礎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由七種緊密關聯但又相互獨立的智力組成,它們是言語、音樂、邏輯、視覺、身體、自知和交往。加德納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多維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視野和方法。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在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終極關懷的目的下,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層面去看待每一個學生。 

三、中職英語教學評價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主體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評價應以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展為出發點。評價應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應有助于學生反思和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不斷發展。同時,教師應使學生認識到自我評價對學生能力發展的意義,不斷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2.評價形式多樣化。在中職英語教學過程中,評價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中職生的基礎和學習特點,在課堂中可舉行“課堂學習活動評比”“課堂觀察檢查表”“學習效果自評”“平時檢驗”。課后可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與評價”。還可舉辦英語詞匯、歌曲大賽、演講比賽和故事大賽等。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體現學生參與評價的主題過程,實現自我選擇、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3.評價方法靈活化。在日常的形成性評價中,應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多次評價的機會,允許學生在更充分的準備之后,再次參加評價。評價的目的重在促進評價對象的轉變、發展和提高。因此,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引導學生表現自我、增強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 

4.評價內容表格化。在教學評價的內容方面,應以各種表格的形式,將評價的內容分類歸納,逐步、按時地完成。例如學期初或單元教學開始的問卷調查表,課堂內的學生自評表、小組互評表、課堂表現積分表、單元測試評價表、學習進步曲線表、課堂外的英語小組活動測評表、家長評議表、作業完成情況自評表,教師課前、課中、課后評價表、測試評價表等等。這樣,學生學習的課堂氣氛形成了,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總之,職業學校英語教學評價是英語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無論我們采取何種評價方式,都應注意評價的正面鼓勵和激勵作用,科學合理地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的過程與結果,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及時總結,要讓學生感到教師施行的評價是積極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篇7

第二部分是高寬教學實踐,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論述了高寬課程促進兒童主動學習的策略以及有關環境創設和日程安排的內容。第五章闡述了教師和幼兒的互動以及如何為幼兒創設一種支持性的氛圍。第六章就如何布置物質學習環境:以便讓幼兒在舒服且更有組織性的環境中進行主動學習進行了深入探討。第七章論述怎樣設計一種能提供各種學習機會的一日常規。第八章描述怎樣和家長合作,以使他們能更好地理解并促進幼兒的學習。第九章探討教師作為教學團隊的一分子,應該如何將計劃——工作——回顧這一過程作為團隊工作核心。

第三部分是高寬課程內容,包括第十章至第十七章,每一章涉及兒童發展的一個領域。第十章討論了學習方式的問題,描述了影響兒童學習方式的因素,論述了高寬課程在學習方式上的關鍵性發展指標。第十一章詳細介紹了高寬語言、讀寫和交流課程的內容,強調了早期讀寫能力的四個基本組成部分:理解力、語音意識、字母原則以及對文字的概念。第十二章對高寬課程在兒童社會性——情感發展方面的內容進行了介紹,并介紹了兒童社會性和情感發展的關鍵性指標:處理自己的需求、用語言表達情感、與兒童和成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創造和體驗合作游戲以及處理社會沖突。第十三章論述了高寬課程在促進幼兒身體發展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做法。第十四章介紹了高寬課程在數學領域的內容和關鍵性發展指標。第十五章則討論了高寬課程在科學與技術領域的內容和關鍵性發展指標。第十六章探討了高寬課程在社會學習領域的相關問題,并介紹了高寬課程在社會學習領域的兩個關鍵發展性指標:參與常規活動;對他人的感受、興趣和需要敏感。第十七章是對高寬課程的藝術課程介紹。討論了兒童作為藝術的創造者和鑒賞者,在視覺藝術、戲劇藝術和音樂領域是如何發展的。

篇8

美國上市公司-----億元級外企、IT培訓領軍企業

【北京免費咨詢電話】:400-001-9911轉分機28245

一、達內國際集團簡介

達內國際集團是中國IT職業教育的品牌,是目前中國IT職業教育集團,2014年4月3日,達內國際集團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中國家在美國上市的IT職業教育集團,同時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股。除中高端IT人才實訓外,達內時代科技集團同樣致力于IT 人才輸送、教育平臺建設、軟件研發等綜合服務。目前,已形成包括 人才實訓中心、軟件研發中心、軟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務模塊達內國際集團逐漸形成以IT培訓為主的多元化、綜合性的職業教育及人才服務領導品牌。

達內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各個中心由軟件專家負責運營,課程設計引進北美先進技術,貼近中國軟件企業的實際需求,同時,聘請北美海外專家與來自IBM、華為、用友、亞信、東軟等國內外名企的一線實戰專家擔任講師,以確保高端培訓效果。達內在課程設計與培訓模式上不斷創新,開創“零首付、低押金,就業后付款”的信貸就業模式先河,改革培訓模式保持培訓規模擴大的同時確保90%以上的就業率,同時高質量就業。

二、達內時代科技集團與高校和企業合作

從創建之初,達內國際集團就非常重視與高校進行學術交流、專業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經過13年辛勤的耕耘,達內國際集團在全國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譽度, 達內先后與全國500多所大學的計算機或軟件學院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其中20%以上為211重點大學,在100多所院校里建立了達內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并與包括北大軟件學院在內的7所院校建立軟件工程研究生聯合培養合作。近年來,達內加強了與院校開展深度合作的步伐,在人才培養模式、項目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全方位的高校開展合作,對高校的教學改革、優化高校課程體系,強化實訓實習以及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實戰型業務水平的提升都積極的推動作用。

達內發展離不開與企業的密切合作,達內在全國建立5大軟件人才中心,300人才顧問每天不斷與全國上萬家企業保持聯系和溝通。通過13年達內不斷地探索與嘗試,達內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人才推薦,人才定制培養、人才租賃與外包、校園招聘、IT獵頭、企業內訓等多樣化的合作方式和一站式的服務體系。截止到2014年5月底,達內與全國5萬家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每個月在達內全國中心有近600場的企業雙選會,達內還會定期做專場招聘會,正是與企業的緊密合作關系,達內學員保持行業的學員就業率,2014年實現了95%以上的就業率。

三、達內國際集團主要業績:

達內國際集團作為中國高端IT培訓的翹楚,從創業之初就倡導 “誠信、創新、開放、合作”的企業文化,同時經營戰略一直都保持經營模式和產品保持行業的一步:率先在美國上市家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推出“先就業,后付款”IT信貸就業培訓的IT職業教育;率先獲得國際風險投資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入選“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由IT技術專家建立和運營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全面開放課堂,隨時真課試聽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與“211工程”大學聯合培養軟件工程碩士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真實披露學員就業率、就業品質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開辟高端課程,培養IT白領、金領的IT職業教育機構;率先完全真實公開師資背景的IT職業教育機構。

達內國際集團由于優秀的教學效果、行業的經營模式和傾力公益事業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和好評,近年來達內榮獲了各界機構的頒獎:達內是業界的一家2006、2007、2008、2009連續4年入選德勤評選的“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公司”、“亞太地區高科技高成長500強公司”,中關村管理委員會指定的“軟件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北京市商務委、北京市教委聯合評為“首批服務外包人才培訓機構”,被《計算機世界》評選的“就業服務杰出貢獻獎”、被《中國計算機報》評選的“影響力培訓機構獎”、被搜狐評為“中國十大教育集團”、被騰訊評為“中國大學生心目中影響力的IT品牌”, 2010年更是和百度、搜狐、中興電子等企業被歐美同學會評為中國海外歸國人員創業“騰飛獎”中國50強優秀企業、2011年獲得中央電視臺評選的中國教育行業“領軍企業”2012年9月獲鳳凰網、網易財經、影響力峰會組委會評選的“2012年度信賴企業”大獎、2012、2013年 榮獲普華永道和高企協頒發“2011中關村高成長企業100”。2013年榮獲智聯招聘中國年度雇主“北京30強”企業等大獎。

四、達內國際集團IT培訓課程:

1、java培訓-----------java工程師;

2、UI培訓-----------UI大咖設計師;

3、Android培訓-----------安卓工程師;

4、IOS培訓-----------IOS軟件工程師;

5、Web培訓-----------Web前端工程師;

6、HTML5培訓-----------前端互聯網工程師;

7、會計培訓-----------主辦會計師;

8、網絡營銷培訓-----------網絡營銷經理師;

9、unity培訓-----------Unity3D工程師;

10、大數據培訓-----------大數據工程師;

11、PHP培訓-----------PHP開發工程師;

12、嵌入式培訓-----------嵌入式工程師;

13、軟件測試培訓-----------軟件測試工程師;

14、C++培訓-----------C++軟件工程師

15、linux培訓-----------linux運維工程師

16、Net培訓-----------Net開發工程師

五、達內國際集團就業:

1、2016-02-17-------- 中南大學學生參加達內C++培訓,成功轉型9萬年薪入職軟通動力;

2、2016-02-16-------小學教師參加達內PHP培訓,成功轉型薪資翻3倍獲10k高薪;

3、2016-01-16-------本科應屆生參加達內java培訓,成功入職外資軟件企業;

4、2016-01-25-------電氣工程師參加達內網絡營銷培訓,成功轉行獲9k月薪入職搜房網;

5、2016-01-08--------公務員不干枯燥工作參加達內培訓,轉型網絡營銷師獲15K高薪;

6、2016-01-07-------平面設計師遇瓶頸參加達內UI設計培訓,薪資飆升2倍多獲15k高薪;

7、2015-12-29------大四學員參加達內iOS培訓,獲10W年薪贏在職場起點;

8、2015-12-28-----中國計量大學大三學員參加達內UI設計培訓,獲月薪12K入職offer;

9、2015-12-18-----機械專業學員零基礎參加達內PHP培訓,獲7K月薪成功轉行;

10、2015-12-25------應屆生參加達內java培訓獲7K月薪入職敦煌網;

 

六、達內國際集團各校區分布及具體地址:

   北京免費咨詢電話:400-001-9911轉分機28245

北京市(海淀區):

1、達內北京中關村中心JAVA:

---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甲18號中鼎大廈B座7—8層;

2、達內北京大數據中心才高大數據:

---北京市海淀區北三環西路甲18號中鼎大廈B座7—8層

3、達內北京萬壽路中心WEB前端:

---北京市海淀區萬壽路文博大廈二層

4、達內北京清華園中心.NET/Unity3D:

---北京市海淀區花園路小關街120號萬盛商務會館A區三層

5、達內北京魏公村中心UID:

---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乙12號天作國際大廈三層

6、達內北京海淀園中心PHP:

---北京市海淀區萬泉河路68號紫金大廈6層

7、達內北京網絡營銷中心網絡營銷:

---北京市海淀區萬泉河路68號紫金大廈6層

北京市(朝陽區):

1、達內北京潘家園中心安卓/IOS:

---北京市朝陽區潘家園松榆北路7號院11號樓建業苑6層

2、達內北京亞運村中心軟件測試:

---北京市朝陽區南沙灘66號院1號樓3層達內科技測試學院

3、達內北京會計中心會計:

---北京市朝陽區民族園路2號豐寶恒大廈二層

北京市(東城區):

1、達內北京南鑼鼓巷校區UED:

---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15號新華文化大廈3層

2、達內北京天壇中心Linux云計算、Pyhton、紅帽認證:

---北京市東城區珠市口東大街6號珍貝大廈西側三層

3、達內北京廣渠門中心C++/嵌入式:

篇9

公共教育學是高師院校中學生專業基礎課程,在高師院校課程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當前的公共教育學課堂教學效果卻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多問題,因而急需要進行課程改革,以不斷提高公共教育學的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公共教育學進行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近代以來由于從西方不斷引進教育學方面的知識,使得教育學理論逐漸豐富起來,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也在我國教育中逐漸發展起來,但同時教育理論的增多使得其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也是越來越遠,以至于很多教育學教材內容與實際經驗之間出現嚴重的脫節情況,甚至是淪為形而上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導致我國目前的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學知識體系缺少相應的教育實踐經驗支持,其體系中包括的命題、規律和概念對于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不夠,這樣就無法實現對學生進行教育學指導的目的。而師范院校作為教師的培養院校,學生基本的教育學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師范學生不僅要掌握教育學知識,而且還要學會運用教育學知識來指導生活實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而公共教育學教學的本身目的也是要將教育學知識與人類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由此可見,形而上的教育學體系是不能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和目標的,因而有必要對公共教育學課程進行改革,重新確立從實踐出發的教學立場,增強公共教育學知識與實際問題之間的聯系性,從而增強其對教育實踐的指導能力。

二、當前公共教育學在高師院校中面臨的困境和問題

公共教育學作為教師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是師范院校學生打好自己教育學基礎的關鍵學科,但長期以來由于公共教育學的教學效果不理想,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對公共教育學的重視程度也在逐漸下降,具體來說當前師范院校中公共教育學教學所存在的問題和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上。

1.公共教育學學科地位發生變化

公共教育學是教師教育中的基礎課程也是必修課程,是學生打好教育學基礎,走向教師崗位的第一步,在教師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但由于長期以來學生對于教育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一直不高,學習態度也不十分積極,導致學生并不十分喜歡或是待見教育學課程,而隸屬于教育學課程體系的公共教育學也難免受到這樣的對待,并且公共教育學還是屬于公共課程之一,公共基礎課的地位與專業課的地位是大不相同的,學生在對待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上的態度也是截然不同,很多學生在上公共基礎課時多是抱著得過且過和湊學分的心態來的,曠課、遲到等現象也是屢見不鮮,公共教育學的課程地位沒有得到起碼的重視,自然會直接影響公共教育學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2.公共教育學教材不符合教師和學生需求

公共教育學是教師教育中的基礎課程,其教材中所傳達的教育學知識應該是能夠引起教師和學生共鳴,能夠讓教師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個人經驗結合起來傳授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切實學習到有關教育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但目前高師院校中所使用的公共教育學教材雖然在內容知識上非常豐富,但知識面過于宏觀和空洞難以和教師自身教學經驗結合起來,教師在進行公共教育學講授時難以依靠自身經驗來進行講解,只能是照搬書本,而書本上的知識過于宏大,理論性說明太多,學生難以自己理解消化,這就導致學生只能依靠死記硬背來記住教材上的知識點,難以真正被學生理解內化和運用,那么公共教育學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也就無法完成。

3.公共教育學課堂教學比較單一

一方面是公共教育學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由于教師和學生對公共教育學課程的重視程度不足,教師在準備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方面也不夠充足,教學形式主要就是通過課堂教學,采取照搬書本講課、學生在下面聽課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非常的單調枯燥,時間長了就會形成教師不愛教、學生不愛學的局面,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極少,基本是零互動,很多學生就會因為課程過于枯燥而選擇逃課、曠課或是直接在課堂上寫別課作業的現象。另一方面是公共教育學的課程資源也是比較少的,教師能夠傳授給學生的教育學方面的課程資源過少,學生也不愿自己進行課外補充學習,導致在講課時教師只能枯燥進行教育說理,難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來供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久而久之就會影響整個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三、公共教育學在高師院校中的改革策略

面對高師院校中公共教育學的課程困境和問題,高師院校應該積極引起相應重視,與相關課程教師一起下狠心進行課程改革,徹底改變當前公共教育學的教學狀況,提升公共教育學的課程地位和教學質量。

1.改革教學理念,轉變公共教育學的課程地位

教學理念對于公共教育學課程具有重要影響,教師要改變過于輕視公共教育學課程的觀點,樹立以學生和教學為本的教學理念,將公共教育學課程認真教好,讓學生能夠改變對公共教育學課程的看法,改變當前公共教育學邊緣學科的狀況。尤其是要改變當前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地位差距,學校領導也要具體出臺相應措施來強調公共基礎課程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真正重視起來,不得用學生會或是其他學?;顒訛橛蓵缯n或遲到等,讓學生能夠和專業課一樣重視公共基礎課。同時,教師還要將學生放在公共教育學教學的中心位置,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當前公共教育學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更加充分地準備公共教育學的課堂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公共教育學中能夠培養學生的教育潛質。同時,教師在進行公共教育學改革時還要改變自身的師生觀,將過去教師在教學中占主導位置的觀念拋棄,重新將學生放在教學的主導位置,并且要嘗試和學生之間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共同進行教育學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注意聆聽來自學生的教學意見,和學生一起推動公共教育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在師范院校中學生大多數已經是成年,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教師應該多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在引導學生的同時也能夠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不斷改善當前公共教育學的教學狀況。

2.豐富課程資源,將理論與實際充分結合

針對公共教育學課程資源頻繁和單一的現狀,教師應該不斷豐富公共教育學的課程資源,多多挖掘與學生實際生活或現代社會有關的課程資源和知識,并將教育理論與現實經驗聯系起來,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對于當前公共教育學教材中偏重于教育理論方面內容編寫的現狀,教師應該不斷對其進行優化,活用教材進行教學以有效改變教材中知識與現實脫節的問題。雖然公共教育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刻板的理論知識,但是這些教育規律都是經過實踐驗證出來的,與實踐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要善于將這些聯系給挖掘出來,并且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將這些內容作為公共教育學的課程資源在課堂上進行講授,讓學生能夠理解教材上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發現公共教育學知識的社會價值,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更客觀地看待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從而將書本上死板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識觀和價值觀,讓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進行學習,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價值。課程資源的優化不僅要靠教師自身的經驗和學術素質,還要依靠于相對靈活的教學方法,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不斷優化公共教育學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的余地。

3.靈活教學,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改變過于單一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公共教育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需求來設計公共教育學課程,運用多種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靈活教學,擺脫過于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狀態,讓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當中來,運用情境教學、合作教學、活動教學等多種方法來突顯學生在公共教育學課程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成為教學情境的創造者、合作教學的引導者、活動教學的組織者,幫助學生不斷加深對公共教育學學習的認識,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思考和討論。教師可以就某一主題或內容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習,讓學生自主來查閱和拓展課外內容,與其他同學一起來共同完成相應的課程報告,并在課堂上與其他小組進行交流探討,從而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將學生的注意力和熱情都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從之前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進行問題探討,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從而不斷提升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的質量。

四、結束語

針對當前公共教育學課程在高師院校中的困境,高師院校應該加強對公共教育學教學的重視,積極分析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各個方面對公共教育學課程進行改革,包括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不斷提升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品質,讓學生能夠改變對公共教育學學習的消極態度,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各方面素質,讓師范學生能夠打好教育學基礎,為以后學生的發展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張璇.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索——基于“活動教學模式”的視角[J].課程教育研究,2015

[2]劉雨.創新型教師培養背景下公共教育學的教學困境[J].滁州學院學報,2014

[3]孟慶玲.H高?!肮步逃龑W”教學改革之考試改革方案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

[4]楊倩.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新課程下師生發展的視點[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5]王浩楠.普通高等師范院校有效課業考評改革研究——以《公共教育學》課程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

[6]劉遠碧.高師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改革的實踐轉向[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7]劉冬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學課程體系的改革探索——以榆林學院為例[J].榆林學院學報,2014

篇10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4.025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five domest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theory graduate training schem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training links, and focuses on the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us further analyze the curriculum of origin and value,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subject.

Key words educati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comparison

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中最重要的一項社會活動,而教育學原理主要專注于研究教育學的一般原理和規律,它是教育學中的基礎學科,為研究各級各類教育提供理論基礎。同時,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培養規格的總體設計藍圖和具體實施措施,是高校組織教學和進行教學管理的主要依據,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導著整個人才培養過程。①本研究從教育學原理學科的培養方案入手,比較不同高校的培養環節,分析其差異及共通之處,并在此基礎上探究其形成原因及設置價值。

1 研究對象選取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培養規格的總體設計藍圖和具體實施措施, 是高校組織教學和進行教學管理的主要依據。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導著整個人才培養過程。②本文選取我國不同區域五所大高校教育學原理專業全日制研究生培養方案作為案例來進行比較研究,這五所高校分別為東北師范大學、湖南農業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與云南大學。

2 五所高校培養方案比較分析

2.1 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指“根據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約束條件,對教育活動的預期結果,即學生的預期發展狀態所作的規定”③在此比較分析五所高校的培養方案,雖然細節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標都是要求培養適應國家和地方社會發展需要、熟悉國內外教育科學理論發展改革的最新成果,能熟練運用英語參與國際交流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教育學人才。

2.2 培養方向

五所高校均著重教育基本理論的研究學習,但由于教學思路、教育環境、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差異,培養方向所涉及內容各具不同:如表1。

2.3 綜合培養環節

五所高校的培養環節,其語言表達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其宏觀培養過程是高度一致的。五所高校在培養環節中均采用學分制的培養方式,基本學制均為三年。

培養進程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制定培養方案,完成課堂課程的學習,總體來說研一至研二上學期為課堂課程的學習時間,研二下學期至研三為論文籌劃與撰寫時期,該階段將對學生選題進行開題指導審核,要求學生做好開題前期的文獻準備工作。第二個階段是對學生前期學習狀況進行中期考核,用考核的形式評價學生的學習進況。在兩個階段的培養過程中,五所高校均注重學生學生學術與實踐活動的參與,要求學生自主學文獻并積極參與各種學術活動與研究課題。

2.4 課程設置

教育人才的培養主要得益于學校教育,課程的學習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因此五所高校的教育學原理碩士生課程設置的比較研究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分析比較五所高校的具體課程設置,其中開設課程大致可分為學位公共課、學位基礎課、學位專業課、選修課、補修課。

2.4.1 學位公共課

學位公共課在不同高校又可被稱作公共必修課,參照五所大學的培養方案,其公共學位課細節上略有不同,但均開設有思想政治課程與英語課程,其中有與社會科學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以及碩士生綜合英語,這表現出各高校對學生思想覺悟水平培養要求的高度一致,并體現出對研究生國際交流能力培養的重視。值得提出的是湖南農業大學在公共學位課中還增設了科技英語的學習(附:上海師范大學在選修課中設置了英語口語與專業外語課程),但是其余三所高校并未再加強學生專業英語能力的培養??萍加⒄Z這門課程是非常具有實用價值的,近現代以來,從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到當今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已趨于常態化,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對我們教育學的課程設置提出新的要求――培養能參與國際交流的全面人才。

2.4.2 學位基礎課

學位基礎課又稱為專業基礎課、平臺課,一般開設三門到五門課程,是專業學習的基礎。參照五所大學的培養方案的學位基礎課程設置,五所高校均開設有教育原理和教育研究方法兩門課程。在此基礎上,各高校其他學位基礎課的設置各有差異,但大多偏重教育發展歷程中經典思想的學習,均為比較正統的教育學基礎課。其中,較為有特色的有云南大學的教育管理學這門課程,這門課程屬于學科綜合型的課程,其中學習教育學涉及思想的理論知識,又融匯了管理學科的知識,這有助與培養全面的、高素質的教育理論人才。

當今社會的發展要求高校培養的人才能適應與促進教育事業各方面的發展,這對我們當今人才的培養提出了要求:新時代的人才不應該僅僅只專注一個領域的學習與研究,他們同樣應該關注社會的發展以及其他學科與教育學原理的交融。同樣,我們教育學原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同樣應該不斷引入源頭活水,不斷在社會的發展中吸收新內容,創新教育學原理的人才培養課程。

2.4.3 專業學位課

專業學位課又稱為專業主干課,參照五所大學的培養方案的專業學位課程設置,一般根據高校培養方案開設三門至五門課程,是每個學生必須學習的專業知識。

在其課程設置中,教育理論的發展與教育的改革等社會熱點問題被四所高校從不同的角度關注并設置了相關課程。德育課程在五所高校都受到了重視(東北師范大學將其設置在選修課程中)。其中湖南農業大學開設有教育學研究進展與教育學研究生討論班兩門課程,這兩門課程對于促進學術交流與提升學生科研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東北師范大學和上海師范大學設置了教育社會學,這門學科涉及教育學與社會學兩方面的內容,教育學的發展與其他的領域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的,當今的教育的問題涉及管理、經濟、學科發展、社會、家庭、民族以及教育生態等各個方面,有許多高校的特色課程都是以這種跨學科的課程模式設置的,比如云南大學的民族教育專題,將少數民族問題與教育學問題有機結合討論;教育心理學專題是教育學與心理學的結合;教育測量與評估專題研究是自然科學領域研究方法在教育學上的應用。

2.4.4 選修課

選修課又稱為發展方向課,參照五所大學的培養方案,一般有六門至十多門供學生根據興趣愛好予以選擇學習,一般要求修滿四門。為方便觀察比較,我們將五所高校的選修課劃分為如下的五個模塊:

(1)理論教育課程方面,五所高校的課程設置既有共通之處又有各自的特色,這種差異源于各高校學科依托基礎、培養方向與所處地理人文環境的不同。共通之處則是五所高校對教育學的研究均涉及了其他學科領域的知識。如,東北師范大學的教育政治學;湖南農業大學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學;上海師范大學在學校規劃學、社會教育學;西南大學的文化及社會發展系列課程;云南大學的特色的教育政策與教育質量保障課程。教育從產生到發展為獨立的學科,正如我們從幼兒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這種獨立始終是相對的,她的發展需要不同學科的支持,她所培養的教育學原理的研究生同樣應該是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

(2)在綜合前沿課程方面,五所高校皆關注教育熱點等社會性問題,卻不夠重視現代科技對教育的影響,五所高校中只有西南大學針對性地開設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研究。然而,這些高校的課程設置還是極具可取之處的,如湖南農業大學的學校生態學,巧妙地將高校特色與教育學專業相結合,發展出極有價值的農業院校特色學科。云南大學的國際視野下的中國高等教育,從國際化的角度討論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模式的發展,有助于培養眼界開闊的探索創新人才。東北師范大學與云南大學還對教師問題予以關注,回歸了教育的中心話題。

(3)經典課程的方面,教育經典思想的學習在教育原理課程設置中占據重要地位。五所高校均設置了相關介紹經典教育思想的課程(上海師范大學在專業基礎課中設置了教育名著選讀),其中湖南農業大學較偏重哲學思想的教育,開設課程為自然辯證法與與科學方法論。其余四所高校均為中外經典教育學思想課程,但西南大學的課程設置略顯重復,如其國學經典課程與中國教育經典名著選讀、中外教育比較研究與中外教育經典經典屬于極為相似的課程,可合并為一門課程,不僅可避免學生重復選修單一內容,更有利于課程精簡與優化。

(4)民族教育方面,有兩所大學開設了相應課程,分別是西南大學和云南大學。這兩所高校均處于少數民族聚居較多的地區,這也體現了這兩所高校對其地方教育與社會現狀的關注。云南大學開設了一門民族教育學,而西南大學所開設的課程比較細化,從文化、歷史、理論、傳播、政策這些方面設置了五門民族教育課程。在此,西南大學的民族課程設置一定程度體現了其對民族教育的重視,但卻不利于學生選課學習。研究生的選課都以學分計算,大部分學生在修滿學校規定的四科課程學分后,不愿再去選修更多的課程。過多民族課程的設置,有可能導致學生在選課的過程中,重視了民族課程,卻忽視了其他理論課程的學習,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5)其他課程方面,除東北師范大學與云南大學以外,三所高校均就不同方面設置了輔助技能型課程,這些輔助課程主要以多媒體技術等課程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主;其次是外語類課程以提升學生學術上的國際交流能力;在時代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這些跨教育原理學科的輔助技能型的教學課程是非常有前瞻性眼光的。

2.4.5 補修課

補修課是針對跨專業考取及同等學歷考取教育學原理研究生的學生專門設置的,參照五所高校的培養方案,一般開設教育學原理、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史、教育學研究方法、教育哲學等基礎課程。補修課程的設置體現了高校不僅關注研究生在碩士階段能力的培養,同樣注重其基礎綜合素養。

3 總結與思考

學術型教育學原理研究生培養方案,其目標在于基培養礎理論扎實、關心社會現狀、科研能力突出、綜合底蘊深厚的全方位人才。在此,選取的五所高校培養方案均重視基礎理論的教育、經典教育學思想的學習與當今熱點問題的探究,但仍需加強教育學研究方法的學習以及綜合研究素質的培養。

在學科課程設置方面,跨學科的交匯型課程是未來教育學原理專業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五所高校均設置有學科交匯型的課程,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東北師范大學的政治教育學、湖南農業大學的教育生態學、上海師范大學的教育社會學、西南大學的社會性別與女性教育、云南大學的民族教育等等。

高校特色專業的設置和每所高校的背景依托與發展歷程是息息相關的。比如湖南農業大學,作為一所農業院校,依托自身的農業學科背景,發展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教育生態學;又如西南大學與云南大學,其所發展的民族教育與高校所處地理人文因素也是分不開的。

教育學原理是一門與社會聯系緊密的學科,它的發展并不局限于一種形式。在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各高校兼容不同的教學理念,依托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學科背景、不同人文地理環境,同時適應時代的變遷,不斷交融發展,每所高校的教育學原理專業都可以為這個學科的發展做出獨特的貢獻,造就百家爭鳴的教育氛圍,培養出非格式化的綜合創新人才,為教育學的理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本文所比較分析的課程均來自其所屬高校官網所公布的最新培養方案,詳細課程設置參見各高校培養方案。

注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乌市| 柞水县| 通州市| 扎囊县| 驻马店市| 灵台县| 铜山县| 韩城市| 邮箱| 吉林省| 札达县| 太仆寺旗| 桑植县| 仲巴县| 大足县| 双桥区| 灵武市| 莱西市| 柳林县| 天镇县| 昂仁县| 酒泉市| 崇义县| 弥勒县| 四川省| 灵寿县| 淮阳县| 磴口县| 六安市| 迁西县| 宜兰县| 西林县| 枣强县| 荥阳市| 邳州市| 湾仔区| 皮山县| 罗山县| 贵阳市| 防城港市| 拜城县|